劉曉紅
當前,仍有少部分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一味地用說教的形式來教學,導致部分學生無法跟上教學節奏,久而久之,學生之間的差距也越來越大,影響了學生后續學習的自信心。新課標強調核心素養的發展,要求培養綜合型人才,這就需要教師改變原有教學模式,利用分層教學法,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展開教學,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創新能力,為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一、基于學生學情分層
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個體狀況進行科學合理的分層,在分層的過程中,不僅要參考學生的學習成績,同時還要考慮到學生的綜合能力、性格特征、基礎知識掌握情況以及是否熱愛數學等,充分了解學生的優勢和不足。同時結合學生的自身特點,對整堂課的節奏進行合理規劃和調度,確保課堂教學效果。這種分層教學的方式可以減輕教師負擔,也可以讓學生獲得更有針對性的教育。
二、制訂分層教學目標
在實施分層教學時,教師要提前制訂好相應的教學目標。針對學困生,教師可以讓學生每天完成一道習題,習題可根據學生以往的錯題來設計,或者是針對當天的知識點來設計。學生完成習題后,教師可給予其適當的獎勵,通過每天完成一道題來培養學困生認真學習的好習慣。好習慣一旦養成,他們的學習效率也會得到提升,并逐漸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而對優等生而言,促進其能力提升才是主要目標。通過知識拓展,豐富優等生的學習內容,推動其持續探索,幫助他們發展成高素質的綜合型人才,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貢獻力量。
三、建立分層提問模式
一問一答的教學形式可以增進師生之間的互動,拉近師生關系。但很多教師在課堂提問時往往忽略了學生之間的差異,導致部分學生產生被忽視的錯覺。新課標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倡導因材施教,因此教師要了解每一位學生的特點,在設計課堂提問時要注意分層,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難度的問題,比如針對接受能力較弱的學生,應以基礎的簡單問題為主;針對接受能力相對較強的優等生,則以一些復雜的拔高問題為主。
例如,在教學“面積和面積單位”一課時,針對接受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可以讓其思考“面積是什么?常見的面積單位有哪些?”這一類基礎概念問題;而針對接受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則可以引導他們自主思考“怎樣求面積?怎樣求課桌的面積?”等。分層提問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自信,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四、開展小組分層教學
教師在開展分層教學時,可結合多種教學形式,促進學生優勢互補。例如,將分層教學法與小組合作教學法進行結合,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又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分配組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在開展小組合作分層教學時,教師要考慮到每一個學生的綜合素質,合理的分配會讓小組分層教學更順利地開展。比如教師可以將學困生和優等生分為一組,優等生可以在學習上幫助學困生,這個過程既可以提高學困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也可以提高優等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小組成員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據一些特定的情況進行輪換。在小組分層教學的過程中,學生之間互相幫助,不僅拉近了彼此的距離,還實現了共同進步。
總之,教師要在教學中注重分層并制訂相應的教學方案和教學目標。利用分層教學法展開小組合作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幫助學生建立邏輯思維,讓學生在掌握數學基礎知識的同時,也有能力利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真正地愛上數學這門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