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立穎
何謂閱讀?運用語言文字獲得信息,認識世界,鍛煉思維,并獲得情感體驗與知識,是謂閱讀。我們一生中會通過各種媒介閱讀到各種語言文字,以達到獲取信息的目的。并根據不同的目的,調節控制閱讀投入的精力,從而實現對文章的理解、領悟、吸收、鑒賞、評價、探究,最終掌握文章的精髓,改變思想,獲取知識,陶冶情操,提升自我修養。
閱讀中,我們需要遵循一定的方法,進行一定的實踐,才能有所收獲。為此本文將從生活化的角度出發,探討閱讀文章時所用到的“讀—賞—仿—評”方法和“感知—共情—思辨”方法。
一、運用“讀—賞—仿—評”四步閱讀法
當我們拿到一篇文章,首先在不受外界的先入條件干擾下,對文章通篇瀏覽,初步掌握其主要內容、中心思想。隨后,在通讀的基礎上,對優美段落進行賞析,再仿寫相似場景、情節,學習作者的思路,最后回過頭對整篇文章進行評論,實現深度閱讀。
比如我們讀到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朱自清的《春》時,就可采取“讀—賞—仿—評”的方法步驟來進行閱讀。首先,我們以生活化思維通讀課文,發現課文一小段一小段地讀起來令人輕松。第一段總寫盼春,作者朱自清將自己融入生活中去思考:誰不愛春天呢?為此就十分認同課文第一段:盼望著,盼望著。仿佛自己在盼望春天趕快到來。在下面六段對春天具體意象的描寫中,我們可以跟隨作者的腳步依次看他描寫山、水、小草、果樹花、野花、春風、春雨、天上的風箏、地上的人,等等,將春天的種種盡收眼底。最后三段,我們可以跟隨作者一起想象春天的樣子,春天像娃娃,像小姑娘,像健壯的青年,我們會不由自主地對春天產生贊美之情。通過生活化的思維“讀”課文,我們可以總結出,這篇散文是作者以詩一樣的筆觸,描繪了春天百花爭艷、生機勃勃的景象,贊美春天的創造力和帶給人的無限希望,從而激發大家在大好春光中奮起向前。我們在“讀”的過程中,融入所熟知的生活信息,掌握文章內在邏輯線索,在腦海里形成一個總的框架結構。
在“賞”的環節,我們繼續從生活化的角度,分析作者運用的比喻、排比、擬人、移覺、引用、反復等修辭手法。作者一開頭的反復修辭手法“盼望著,盼望著”,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盼望之情,急切中透著甜蜜。在接下來的段落描寫中多用比喻和擬人手法?!耙磺卸枷駝偹训臉幼樱佬廊粡堥_了眼”用比喻寫出了春天萬物蘇醒的模樣;“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是擬用人的情態去描繪萬物的情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是用比喻加排比形容春雨的細密溫柔;“樹葉子卻綠得發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是通感(移覺),寫出樹葉小草青綠的程度,將視覺從顏色移到光亮;結尾三段“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是排比,展示對春天毫無保留的歌頌。
僅僅從修辭手法上進行賞析還不夠,我們發現作者充分運用了生活中離不開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將與景物有關的物理屬性用形象可感的詞語描繪,讓我們看得到形象、聽得到聲響、聞得到氣味、嘗得到味道、觸得到感覺。如寫果樹開花“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ɡ飵е鹞秲?,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ㄏ鲁汕С砂俚拿鄯湮宋说佤[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調動了色——紅、粉、白,聲——趕趟兒地熱鬧、蜜蜂嗡嗡鬧著,味——花里帶著甜味兒;描寫春雨“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展示春雨的密度——牛毛、粗細——細絲、光亮——花針、角度——斜織;寫春風“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這些描寫寫出了春風的溫度、柔度、濕度、味道,結合了我們生活中到處可觸可見的景象,將這些看似抽象的文字具體化,讓文章顯得十分親切而熟悉。
而“仿”的環節會讓我們對課文的閱讀理解進一步加深。讀完《春》以后,我們會聯想到親身經歷過的四季,仿照作者運用段落的內在邏輯安排(盼春、繪春、頌春),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將寫作學習和閱讀理解有機結合,寫出描寫其他季節的作文,加深我們對原文的印象。
寫完以后,將我們的作文與課文放在一起進行“評”比。首先評一評差距,找出仿寫的作文要改進的地方。其次我們用實事求是的態度,運用生活中的見識見解,對課文的形式和內容進行總結、探求、評論,評論《春》好在哪里、為什么好;評價《春》中所體現的思想性、學術性、知識性、藝術性,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課文的經典之處。
通過完整的“讀—賞—仿—評”四步驟,我們對課文的閱讀理解會更加透徹,會掌握閱讀理解學習方法,慢慢積累寫作方法,從而達到閱讀理解和寫作能力的共同進步。
二、運用“感知—共情—思辨”進行深度閱讀
在閱讀中,我們可以從生活的角度出發,基于生活的立場,用“感知—共情—思辨”的方法來對文章進行層層深入的閱讀推進,用真情實意去感知,從第一視角去共情,用第一人稱去思辨,便可以完成深度閱讀,達到我們立足文本語言,提高思維品質的目的。
在閱讀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課文《社戲》時,首先我們用真情實意隨作者一起經歷和感知這幾件事:“我”隨母親歸省小住平橋村的新鮮、“我”在鄉下與小伙伴釣魚放牛的快樂、看社戲前無船“我”無法前往的失落、有船后小伙伴帶“我”夜航奔赴趙莊的喜悅、和伙伴們在趙莊看社戲的無趣、看社戲歸航后偷豆煮豆的新奇、六一公公送豆給“我”的溫暖。可以感知看“社戲”只不過是由頭,“我”所懷念的并不是看戲本身,而是懷念自由的鄉村生活和活潑可親的小伙伴。
接下來我們用第一視角對文章部分情節予以“共情”。共情原是指心理咨詢師設身處地地體驗當事人的處境,進入當事人的精神思想境界,將心比心地體驗理解當事人的內心感受,然后對當事人的情思做出恰當疏導的心理技術。我們也可以通過共情走進文本世界,走進作者的言語活動之中,達到言情相生、人文合璧。在《社戲》中,我們跟隨“我”的敘述,主動地將自己的感覺、思想、情感、意志等生命活動交給文本,感作者之所感,思人物之所思。如文中第四至九段寫“我”看戲前的波折:期待看戲卻叫不到船—急得要哭很不高興—聰明的雙喜提議有了轉機—卻被母親拒絕—雙喜誠懇保證打動母親—終于出門上船。此處我們可以代入生活情感,共情主人公,充分體會主人公曲折的內心情緒變化:失落—不高興—看到希望—再度失望—實現愿望的喜悅輕松,感受到魯迅筆下少年兒童心靈世界的純粹自然。通過共情,我們仿佛置身現場,完整體驗到一群小孩如何說服大人得到看戲的允許,在共情中還原魯迅天真有趣的心靈世界。比如在第十一段有夜航中看到的景色描寫,這里我們可以用第一視角將多種感官予以綜合運用,閉上眼睛,想象如主人公一樣走上船頭,用自己相似的生活經歷,感受自己就在夜航的大船上,看水鄉月色,聽悠揚笛聲,嗅水草清香,觸河中水汽,真切而鮮活。而在第二十四至三十九段偷豆送豆的情節,我們可以共情到主人公與小伙伴們的調皮有趣,從生活化的角度出發,設想自己也在其中,潛入岸上的豆田里摸豆偷豆,在船頭剝豆煮豆,吃完后清洗器具,拋豆莢豆殼,想象因為用了船上的鹽和柴,該如何對付船主八公公,想象被六一公公發現后的強裝鎮定,以及吃到六一公公送來的豆子后的感觸。通過這些共情,我們就能夠身臨其境,深切感受主人公對鄉村生活的懷念。
思辨是深度閱讀的重要一環。思辨閱讀將閱讀的準確性、明晰性和合理性作為閱讀效果的首要標準,可以讓我們獲取真知,解決問題。在《社戲》一文中,我們會發現作者魯迅一改嚴肅辛辣的寫作風格,用輕松快樂的筆調追憶童年的自由生活,整個過程中的各個事件充滿童趣童真,令讀者心生向往。為此我們從生活化的角度出發,思考魯迅為什么會懷念那段美好的童年時光。魯迅是真正喜歡社戲嗎?并不是。通過前面的感知和共情,我們發現社戲很乏味,“我”看戲的過程很無趣,連喝一碗豆漿的小想法都沒有實現,最喜歡的演員翻筋斗沒有出現,相反是老旦咿咿呀呀沒完沒了。而偷來的豆子也不過是白水加鹽煮成,并不是美味珍饈??蔀槭裁础拔摇眳s多年不忘?原來“我”在看戲的前前后后,享受到了小伙伴的優待,與小伙伴經歷了脫離大人管束的別樣自由,經歷了岸邊偷豆、船上煮豆別樣的樂趣,感受到了小伙伴、八公公、六一公公對“我”的別樣溫情。這些經歷,像溫柔的匕首,投向“我”成年后慘淡的現實,令“我”深深感念,長久珍藏。
閱讀是貫穿于我們一生的學習方式,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無窮的樂趣和滋養,讓我們“腹有詩書氣自華”。同樣地,在實際閱讀中,如果我們有意識地從生活角度出發,運用“讀—賞—仿—評”和“感知—共情—思辨”兩種閱讀方法,將閱讀與我們的生活感知結合起來,去欣賞、仿照、共情、思考,自會通過閱讀提升我們的思考能力、鑒賞能力、審美能力,提升我們的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