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燕
詩詞名篇在文學作品中非常廣泛,這些名篇名句帶有別樣的美感,在渲染文章氣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動情節發展,把握文章線索,象征美好品質等方面能夠發揮很好的作用。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創新“引詩入文”, 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而且能豐富文章美感,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一、引導摘抄批注,激發寫作興趣
一花一草的綻放中,一枝一蔓的舒展中。汪曾祺、冰心、林清玄、席慕蓉、丁立梅等作家的作品有許多詩詞名句,我們利用每周閱讀寫作課,引導學生根據閱讀和寫作任務,挑選文章自由閱讀,要求將每篇文章詩詞名句摘抄到摘抄本,做好名句批注,小組內傳閱分享。還可以利用多種方式肯定與鼓勵學生,如在教室宣傳欄和公布欄張貼好的摘抄批注的照片,寫班級新聞等。學生在摘抄中不僅能增加閱讀量,積累詩詞名句,增強記憶能力,激發寫作興趣,而且能夠養成良好的思考問題與組織材料的習慣,為提高寫作能力準備了厚實的寫作素材。
二、品賞詩詞名句,提升語文素養
在閱讀摘抄批注的基礎上,教師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品賞詩詞名句,賞析詩詞語言,讓學生試著寫、學著寫,有效積累與分析寫作素材,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為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做了有力的鋪墊。如汪曾祺《昆明的雨》中的一株木香,作家用“嚴嚴的”“密匝匝”“數不清”寫出了它在雨中“飽漲的”蓬勃的可愛情態。如此細微的尋常之景,到了作家眼中便是有了不尋常的意境。連綿的細雨,帶著木香的情味,在文中暗滋潛長,意味悠長。“用心地體驗”,生活處處皆感悟;“有心地記憶”,真誠地記住青春足跡,心中有愛,處處皆美。又如學生作品《留香》片段:陽臺,碗蓮輕綻。“玉雪竅玲瓏,紛披綠映紅。”我感慨蓮之淡雅,想親培一枝。母親教我養碗蓮,卻不似我想的那般簡單。自種子落下那刻,便一日也不得偷閑,怕她旱,怕她寒。一個不留神,她便在你掌心枯萎。母親見此狀,不經意地說,種碗蓮就像養孩子一樣,把所有心血都傾注給了她。不只將方法牢記,還有愛也是花開的關鍵。三年,第一碗蓮在我眼前盛放。每一個瓣都輕盈地舒展,染著花尖一抹粉,爭著向上,煞是好看。母親用一碗青荷,教我傳承那份堅持與耐心。學生引詩入文,借詩中植物渲染詩情畫意,講述“我”在母親指導下養碗蓮,當蓮“輕盈”“染”上一抹紅的那一刻,“我”才懂得母親借一碗荷,讓“我”明白堅持與耐心的意義。教師帶著學生賞析名家作品里的詩詞名句,讓學生充分感受詩詞美,感受語言美和含蓄美,收獲寫作的喜悅,提升語文素養。
三、品賞名篇寫法,提高文章美感
教師引導學生對名篇寫法進行賞析,要借助名篇例文,培養學生豐富的聯想能力,在描摹植物形態的同時,賦予它們一定的象征意義。如學生作品《眷戀一棵梧桐樹》片段:
抬頭,樹上綠意在涌動。透過繁茂的綠葉,我仿佛看到了當年浴血奮戰的青年,當年廝戰沙場的無名英雄,為了一方信念,保衛家鄉。我拾起一片落葉,夾進書里。
《詩經》有云:“梧桐生矣,于彼朝陽。”梧桐于斯,是期許,是深依。眷戀一棵梧桐樹,梧桐樹倔強著筋骨挺立著,蓬著繁茂的綠葉。樹下站著一位老人,心中眷戀著家國。故里梧桐,鮮艷如故。
在我心中有顆梧桐樹:美麗的枝葉,筆直的軀干;永恒的記憶,深深的依戀……
這是學生習作的結尾,小作者敘寫了一位已退休的老人對梧桐的特殊情緣。思路清晰,由老人對梧桐的回憶,引出他心系國家的大情懷,從而激勵了像“我”一樣的中國少年的愛國情。結尾含蓄婉轉,意蘊深厚。文中“梧桐”不僅是老人故鄉的梧桐,也象征了火熱跳躍的愛國情,進一步點出青少年更要傳承這份沉甸甸的愛國情。
學生們樂學愛寫,是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的夢想。在初中作文教學中,教師堅持“引詩入文”的寫作方法指導,就能夠讓學生寫出來的文章更有真情實感,更具文章美感。
責任編輯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