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躍煌
教學質量是學校發展創新的生命線;新高考從對學生知識、能力的考查到知識、能力、素養、價值觀的考查,要求學生運用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解決實際問題,展現學科素養水平。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良好的意志品格,發展學科素養,提升學業成績,除了與學科教學有關外,還與良好的校風、班風、學風密不可分。這就需要各年級精準了解學情,明確任務,創新管理模式,壓實責任,要求班主任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強化學習過程管理,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因人施策,精細管理,將學科素養培養提升落到實處。
一、學生情況精確化,“對癥下藥”,為提升學科素養提供可靠依據
不同的成長環境,使學生情況各不相同,各年級組和班主任可通過查閱學生入學信息、家訪、談心等方式,了解學生及其家庭情況,通過市、縣調研考等大型考試,了解每個學生學習現狀,明確每個學生的強、弱學科及其丟分的原因,深度分析相對應的學科素養。通過分析,發現學困生有以下五類:學習目標不明確;主次不分,熱衷于學習之外的事;基礎較差,學習信心不足;活潑好動,學習專注力不夠;學而不精,對知識一知半解。
二、學習目標精準化,有的放矢,為提升學科素養增添無限動力
針對部分同學缺乏學習目標,各年級要求各班及時召開“高中生生涯規劃”主題班會,介紹學校歷屆學生錄取情況、著名高校分布,假期去“心儀”的大學參觀,結合自己的興趣及學業水平,明確自己的理想大學和專業,規劃奮斗目標,同學之間、班級之間還可以互相挑戰,制成學習目標規劃表在班級公告欄張貼;鼓勵他們在更高更好的平臺上發展自己,堅定理想信念、愛國情懷,在建設強大美麗祖國的征程中,貢獻自己的力量,從而增添了學習的無限動力。
通過這樣的活動,他們逐漸成為“眼里有光”的人:未來之路雖然很長,心中已有了方向。
三、學習舉措精細化,因人施策,為提升學科素養提供最優方案
1.小組管理網格化,打造精細高效體系
在社區管理的實踐中,經常實行“網格化”管理,分片包干負責,收到很好的效果。受此啟發,學校要求各年級各班根據同學們的學業成績、性格、愛好和行為習慣,將本班學生分成7至9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6人,配備一名學科成績好、有較強組織管理能力的學生擔任“組長”;每次月考過后,對管理效果進行評價,年級對各班前兩名和進步最大的小組給予獎勵。
小組長和學科成績較好的學生組成“小老師團隊”,在幫助其他組員的同時加深了對所講“知識”的理解,有助于相關學科素養的提生,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團隊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各年級形成了“明志好學、勤思善用”的良好學風。
2.考試數據分析量化,精準解決學科弱點、難點
學校每次教學質量檢測后,要求各班主任根據年級數據快速對本班成績進行再分析:
學科層面上,具體分析哪些科目進步了、哪些科目退步了,對于退步的學科,第一時間與科任教師溝通,找準原因;通過“再讀教材、變式練習、及時反饋”等方式,掌握“錯、漏”的知識,提升與知識對應的學科核心素養,在時間安排上給予這個學科一定的傾斜。
學生層面上,要求學生及時記錄各科小題得分,研究參考答案;特別關注成績退步較大的學生和臨界生,利用考試數據分析軟件,與學生一道分析出錯試題的知識、能力和核心素養的要求,主動與科任教師交流,商定“補救”的辦法,高質量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那里跌倒就在那里爬起來”;做好個人、班級總結;各年級及時召開“教學質量分析會”和“學生總結表彰會”,鼓勵先進,鞭策后退。
3.學習過程,化整為零,細枝末節,步步為營
(1)注重學習習慣養成。各年級組要求班主任勤下班,與學生多談心、多觀察、多反思、多想辦法,加強對他們學習過程的指導,培養吃苦耐勞的意志品格。如:理科成績較差的同學,多關注他們的上課表現、作業完成情況及獨立思考情況,要求他們注重結合自身生活經驗理解知識,總結基本題型,多練多反思,主動建構學科知識結構,整理錯題,提升各學科核心素養。
(2)注重學習時間分配。各年級強化時間管理,精準規劃學習時間。要求各班確保語文、數學、外語、歷史(或物理)學習時間,早、晚讀和晚修第一節安排偏文科的學科學習,晚修二、三節課安排理科學習;在重要節日放假期間,列表給出學生的每天的學習任務清單。要求他們按時完成,在微信小程序簽到、上傳,班主任、科任及時點評,給他們以鼓勵。
(3)注重家校共育。年級組要求班主任及時與家長溝通,引導家長關注孩子當下的同時,更要看到小孩的進步,多表揚鼓勵,少批評埋怨;多陪伴溝通,少耍“家長”作風,做孩子全面成長的堅強后盾。
此外,各年級各班要求學生在關注自己成績的同時,也要關心班集體的榮譽和學校的發展,加強自身品德修養,努力使自己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近年來,面對新課程改革,我校積極創新管理模式,各班級全面對學生進行精細化管理,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多年榮獲市縣教學質量獎,實現跨越式發展,2021年校籃球隊榮獲中國高中籃球聯賽(廣東賽區)基層賽高中組第五名。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