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延芳
(鹽山縣農業農村局 河北 鹽山 061300)
植物病蟲草害防治就是對影響植物正常生長發育,并能夠對植物生長造成損害的病、蟲、雜草等進行控制,以減輕或防止其危害,保護植物正常生長發育的措施。植物病蟲草害的防治應遵循以下原則:
我國植保工作的總方針為“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即,從農業生產的全局和可持續發展的總體要求出發,充分利用自然界可抑制病蟲草害的各種因素,創造不利于其發生、發展蔓延及危害的環境條件;根據病蟲草害的發生發展規律,以農業綜合防治措施為基礎,科學合理運用物理措施、生物技術、生態技術以及化學藥劑等,經濟、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蟲草危害。既要達到優質、高產、高效的目的,又要把可能產生的副作用降到最低限度,以保護和恢復生態平衡,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農業綜合防治措施是最經濟、有效的防治方法,具有生態友好和有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特點。通過農業綜合防治措施可基本控制大部分病蟲草害的發生。目前生產上常用的農業綜合防治措施有:清潔田園,清除農作物殘體及雜草;嫁接栽培,防止土傳病害;設施栽培及時通風除濕降溫,可以有效控制病害發生;保護地內地膜覆蓋,減少土壤水分蒸發,降低環境濕度;合理修剪、科學整枝打杈,促進通風透光良好,降低局部生長環境濕度;地面覆膜或鋪草,防止土傳病菌借雨滴飛濺向上傳播;科學澆水施肥,提高植株抗逆性;果實適時套袋,防止病蟲侵染;培育和利用抗性品種,使用無病秧苗;合理輪作倒茬等。
病蟲的發生危害一般都要求特定的環境條件,如保護地果蔬灰霉病在連續陰天或棚室內光照弱、濕度大時容易大發生;黃瓜霜霉病在高濕條件下發生嚴重,且易暴發流行等。因此,根據病蟲的發生特點,創造不利于其發生的環境條件,可限制許多病蟲的發生危害程度,從而減少用藥次數及用藥量,降低農藥殘留與污染,保護生態平衡,有利于生產安全農產品。
在每一種作物的生長發育過程中,都會不同程度的遭受有害生物的侵害,但對農業生產真正造成較大損失的只有少數種類,而多數病、蟲、雜草對作物的正常生長發育沒有顯著影響,即對農業生產不造成明顯損害或損害程度較輕。對于這類對農業生產基本沒有影響的病蟲草害,雖然生產中時有發生,但并不需要防治。防治病蟲草害是指防治那些對農業生產造成顯著或較大經濟損失的病蟲草害,將其殺滅或限制在不使其造成危害的范圍內。
在各種作物的不同生長發育階段,可能會有多種病蟲草害同時或相繼發生,但具體防治時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優勢力量解決對生產危害最大的病蟲草害,同時要密切注意次要病蟲草害的發展動態和變化,以便根據其發生消長制定科學的防治計劃。
常見種植作物一般都有比較明確而相對穩定的重要病蟲草害需要重點防治,根據不同病蟲草害的發生發展規律,抓住其關鍵防治時期進行重點防治,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防治效果。如小麥葉銹病,在返青至拔節期是噴藥防治關鍵期;防治玉米絲黑穗病,藥劑拌種為關鍵;針對保護地黃瓜霜霉病,如果棚室內溫度低、濕度大,就應該加強放風管理以及進行煙霧劑熏蒸等等。
要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就必須充分考慮農藥的污染與殘留問題,在農業生產中可以通過盡量使用物理、生物或生態技術來防治有害生物,并減少化學藥劑的使用,以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從目前農業生產要求來看,農產品不僅要安全,還要豐產增收,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因此,在防治病蟲草害的同時還必須要保證農產品豐產、優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