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玉紅
【摘? 要】“雙減”政策背景下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提出了新要求和期望,傳統的作業模式自然難以與學生的需求相契合。在此背景下,教師要在作業總量上“做減法”、在作業質量上“做加法”,由合理分層、連接生活、指向深思和多元發展等方面出發,設計梯度性、實踐性、探究性和融合性的數學作業,為學生提供數量適宜、難度相當、內容豐富的學習素材,讓他們能夠重新燃起學習的熱情,以此踐行“雙減”政策中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關鍵詞】“雙減”政策;作業設計;創新性策略
《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為“雙減”政策)于2021年印發和頒布,其中明確提出了“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的要求,將改革的重點指向了作業設計、管理工作?;诖吮尘?,小學數學教師應扭轉教育觀念,樹立起減負、提質的作業設計理念,減少書面作業的數量、規避重復性、機械化的作業,增加個性化、彈性化作業的比重,讓學生能夠始終保持對數學學習活動的興趣,這樣既可真正完成減負的任務,學生也能樂于參與相關的數學學習活動,提升數學核心素養。
一、合理分層,設計梯度性作業
陶行知先生在《古廟敲鐘錄》中提到“人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盡量長上去,不能勉強都長得一樣高,應當是:立腳點上求平等,于出頭處謀自由”的觀點,強調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這一理念在“雙減”政策的“鼓勵布置分層、彈性和個性化作業”中也有所體現。對此,為做好作業設計這道“減法”,教師要秉承著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合理劃分學生的層次,設計梯度性的作業,讓學生在難度遞進的作業模式中,獲取適合自身實際水平的學習內容,促使他們在針對性指導下提升數學學習能力。
基于小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特征,教師可將學生劃分為三個層次,分別為優秀生、中等生和后進生,針對處于三個不同水平層的學生來說,教師要為其量身定做梯度性的數學作業。以北師大四年級上冊《運算律》之“加法運算定律”的教學為例,在設計作業之前,教師將學生劃分了三個層次,并結合本課的課程內容,為學生設計難度遞進的數學作業,讓學生在解答問題、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鞏固課內所學知識,了解“加法運算定律”的內在規律和真實含義,促使學生在梯度化作業模式中提升數學學習能力。具體而言,可設計包含基礎、拔高和拓展三個層次的作業,具體如下:
1.基礎作業
(1)算式68-25-18與下列哪個算式的結果相
同(? )。
A.68-(25+18)? ?B.68-18+25? ? C.68-25+18
(2)2a+c=c+2a運用了的(? )。
A.加法結合律? ?B.減法的運算性質
C.加法交換律
2.拔高作業
(1)為下列算式尋找最便捷的計算方法
997+996+104+106+994+103=
(2)根據加法的運算定律填充橫線上的內容
①125+46+54=125+(? ? +? ? )
②78+23+122+77=(78+122)+(? ? +? ? )
(3)判斷對錯
①將兩個加數的位置調換,其和不變。(? )
②145-45+55=145-(45+55)。(? )
3.拓展作業
(1)仔細觀察下列算式有哪些特點,并算一算
168+593+107? ? 65+369+235
1000-268-332
(2)校園中原本有675塊木柵欄,后又采購了兩次該木柵欄,第一次購買了869塊,第二次購買了325塊,請問現在校園中有多少塊木柵欄?
根據學生分層的結構以及“加法運算定律”的基本教學內容,教師設計了包含基礎、拔高和拓展在內的三個層次的作業,其難度和復雜程度呈現出階梯遞進的狀態,對此,教師可建構“后進生——基礎作業”“中等生——拔高作業”和“優秀生——拓展作業”的梯度化作業模式,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與之實力相匹配的作業。當后進生完成基礎層的作業時,他們能夠連接課堂教學的基礎理論和公式,鞏固課堂教學中涉及的基礎知識,當中等生完成拔高層作業時,他們可以在積累基礎知識的同時,進一步在習題中驗證知識,加深對“加法運算定律”的理解和感悟,當優秀生完成拓展層的數學作業時,他們不僅會進一步鞏固課堂教學中的基礎內容,還會活躍自身的思維,將“加法運算定律”中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他們闡釋生活現象和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自然也會得以提升。
顯而易見,教師從合理分層的角度出發,設計梯度性的數學作業,不僅符合小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和真實需求,還契合了他們認知發展的基本規律,在梯度性作業模式中,學生可依照自身的實際數學水平,有針對性和有選擇性地完成數學學習任務,由此,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會呈現出遞升的狀態,他們解答問題的能力也會隨之增強。
二、連接生活,設計實踐性作業
數學知識來源于現實生活,概括了現實生活中的種種自然和人文現象,這足以證明現實生活元素對數學教學的重要價值?;跀祵W與生活之間的邏輯關系以及“雙減”政策下減負和提質的作業設計要求,教師要將現實生活與作業設計工作連接起來,以小學生的現實生活經歷為素材,選取貼近他們衣食住行的真實案例,設計實踐性作業,減少書面作業的總量,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實地調研等多樣化的活動中完成作業、驗證數學理論,這樣方可契合“雙減”政策的實際要求。
為強化實踐性作業的作用,教師可將作業單視為載體,利用新穎的形式呈現作業,促使學生能夠在解讀和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提升自身解決問題和闡釋生活現象的能力,進而增強數學核心素養。例如,在北師大四年級下冊“小數的意義和加減法”的教學中,教師可圍繞著小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超市購物”現象,設計形式新穎、內容凝練的作業單,以此驅動學生展開生活實踐,探索數學知識中的內在規律,具體如下:
“超市購物”作業單
1.請前往附近最大的超市購物,利用表格等輔助道具,記錄所買物品的數量、價格,明確它們的基本
單位。
2.將每一個物品的外包裝和價格拍照儲存,在數學課堂上與同學展開交流和互動,針對物品的價格,為同學設計與“小數加減法”相關的試題。試題的形式和內容可如下面3個例子:
(1)黃瓜每千克7.8元,小紅共買了4.5千克的黃瓜,請問他們一共花了多少錢?
(2)小紅買了一瓶4.5元的碳酸飲料,又買了一袋5.8元的薯片,她會花費多少錢?
(3)小紅一共帶了50元錢,請問在買完黃瓜、碳酸飲料及薯片后,小紅還剩多少錢?
3.以“小數”為關鍵詞和話題焦點,互相交流和討論超市購物的經歷,說一說“小數”存在的價值。
從上文中可以看出,教師以“小數的意義和加減法”這一課的教學為例,將作業設計定位于小學生常見的“購物現象”,設計了實踐類型的作業,讓他們將超市作為真實場景展開數學學習活動,在購物、核算小票、小數加減運算以及合作討論的過程中,明確“小數”在人類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和價值,提升計算能力,并融合數學知識與生活經驗。至此,教師以現實生活為素材,不只是豐富了數學作業的素材,也鍛煉了學生實踐操作技能和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能力。
三、指向深思,設計探究性作業
鄭毓信教授指出“數學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目標是發展思維,數學作業的重要價值是訓練學生思維”,在“雙減”政策背景下,鄭毓信教授言論的價值得到了凸顯,只有以鍛煉學生深度思維為目的設計和布置作業,學生才能在少量的作業中獲得豐富的體驗、積累豐富的知識,從而發揮作業的最大價值,這樣才能達到減負的目標。因此,為踐行“雙減”政策的思想和理念,教師要將焦點指向深思,設計探究性的數學作業,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整合知識、遷移知識、運用知識,促使他們在完成作業時穩步地提升思維能力。
在設計探究性作業時,教師也要注重激活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讓學生在作業的驅動和引領下,自覺展開探究活動,以此加強其深度思考意識和能力。以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面積》的教學內容為例,教師可結合本課的重點和難點知識,設計具有深度思考和探究價值的作業,具體內容如下:
1.“面積”是什么?如何正確地辨析“周長”和“面積”?從數形結合的角度出發,在畫一畫和說一說的過程中,回答上述問題。
2.選擇書桌、茶幾、電視等生活中常見的器具,測量它的面積,口頭敘述你的測量和計算過程。
3.有人說:“當一個圖形的周長越長,它的面積越大”,這個言論對嗎?請你在草稿紙上畫出一個常見的圖形,計算出它們的周長以及各自的面積,在對比的過程中說明上述言論是否正確,做出正確的判斷。
以上的作業內容區別于傳統的數學作業,三個題目呈現出遞進的形態,它們之間存在必要的關聯,當學生從“1”到“3”完成作業,他們的思維深度逐漸拓展,這極大地提升了數學作業的質量,契合了“雙減”政策的要求。
四、多元發展,設計融合性作業
數學是一門綜合性課程,它與其他學科之間具有緊密的聯系,在設計作業時,教師若能從學科融合的角度精選作業內容,作業的深度和廣度便能得以拓展。因而,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要以推動學生多元發展為目標,設計多學科融合性的數學作業,將數學知識與其他學科的教學內容和形式結合起來,從而同步提升學生的多項能力和素養。
以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下冊《數據的表示和分析》的教學內容為例,教師可將體育學科與數學學科融合起來,設計優質的數學作業,如“在跳遠的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檢驗學生的跳遠成績,以5人一組為基本單位,每一個成員有3次跳遠的機會,請你制作一個復式條形統計圖,將本組5名成員的跳遠成績記錄下來,并解答下列問題:1.3次跳遠中獲得最好成績的成員是誰?他的最高成績達到多少?2.本組中是否有成績不合格的成員?他的最低成績為多少?3.將本組的統計圖與他組的統計圖進行比較,了解兩組之間的差異。”借助這一融合式的作業內容,教師將體育教學與數學教學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利用數學知識和技能解答體育訓練中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學生不只是能夠從整體的眼光看待數學知識和問題,他們還能將其遷移和運用到不同的方面,進而提升其知識運用能力,這也體現了“雙減”政策背景下融合性作業的真實價值。
五、結束語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圍繞著“減法亦加法”的原則,從合理分層、連接生活、指向深思和多元發展等不同的角度出發,設計梯度性、實踐性、探究性和融合性的作業,不僅推動了小學數學作業模式的變革和發展,還能從根本上減輕小學生的作業負擔,讓他們在科學、健康的作業系統中,鞏固課堂上的學習、鍛煉數學解題技能,進而有效地遷移和運用知識,最終踐行素質教育的要求。
【參考文獻】
[1]黃碧姐. 優化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路徑[J]. 基礎教育研究,2021(21):54-55.
[2]陳慶磊. 小學數學作業分層設計的策略[J]. 數學教學通訊,2021(16):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