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輝 陳喜
【摘? 要】高中時期,學生面臨著來自學習的嚴重壓力,9門學科需要學生按時完成,傳統的教學中,雖然能夠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的知識,但是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并不被重視。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已被逐步運用于教學中,在高中時期引入信息技術能夠推動學科教學的改革,促進對學生素養的培養。本文根據實際情況,提出了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初步構建新課程體系、建構與創新“助學課堂”教學模式、轉變教師教學方式、形成評價體系等多種策略,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核心素養;信息技術;高中
高中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時期,不但擔負著傳播知識的重擔,同時肩負著樹立學生價值觀,提升學生素養的責任。然而,高中時期9門學科課程,任務繁重,學生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同時教師及學生受到來自高考的壓力,將成績視為最終的追求,忽略了更為重要的素質教育,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升學率,但是對于學生的終身發展而言,并不是最好的方法。隨著教學硬件設施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也逐步被應用于教學中,在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將信息技術與高中各學科教學進行有機的融合,可以極大地提升實際的教學效果,因此,積極探究信息技術與當今高中課堂的有效結合,對于教育工作者及教師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運用信息技術,轉變學生學習方式
在傳統的學習中,教師的講解及書本的介紹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而由于科目較多,學生在課后分配給每門學科的時間更是有限,因此,導致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極其匱乏,不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隨著信息技術在高中教學中的應用不斷成熟,這一問題便可以得到有效解決。信息技術的出現給予了學生另一個學習空間,相較于固定的課堂,信息技術則使學習變得更加隨意,更加豐富,更加形象。信息技術的出現能夠豐富教學內容,降低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難度及壓力,同時,信息技術支持下“微課”“翻轉課堂”“線上課堂”等多種教學方法也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法,相較于過去課堂,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除了課堂之上,各種學習APP的出現,更是使學生的學習更加方便、高效。在各種APP的支持下,學生可以省略查找資料、批改例題等多個環節,內容總結、思維導圖、易錯分析、例題批改等均可以通過軟件一步到位,節約學生的學習時間。
如在最近兩年,受到疫情、天氣等外界的影響,使得學生正常的上課安排被打亂,學生也無法按照正常要求去學校,在此背景下,過去的種種教學方法、模式均失去作用,而信息技術則為學生的線上學習提供了基礎,“線上”學習也成為近兩年學生學習的重要途徑。除此之外,在正常的教學中,教師也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改變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在講授古詩詞知識時,教師可以通過視頻,讓學生了解寫作背景,增強學生的人文底蘊;在分析法律法規時,為學生展示相關的案例,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化學、物理實驗中,可以借助模擬實驗室,讓學生探索實驗原理,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二、初步構建新課程體系
在傳統的教學中,學校的課程安排、教師的教學設計,一般都是緊貼高考成績與書本內容,如語數外在高考中所占分數較高,對其課程安排也就相對較多,其余學科課程安排則相對較少,更有甚者,一些學校在分科后則不會安排那些不考的科目。教師在教學中,則是完全按照書本的進程,不能根據實際的需要對課程進行合理的設計,導致整個高中期間課程教學沒有科學的體系結構,影響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及核心素養的提升。
在信息技術普及教育的今天,學校應當以信息技術為基礎,逐步建立起科學的課程體系。在信息技術下,學校可以參考、設計出更利于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教學體系,使課程的安排不再枯燥、單一,讓學生學習起來更加高效。同時,學校也可以通過信息教室的建設,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科交流及跨學科學習的機會,將學科融合與素質教育進行有機的融合。在課程體系建設中,應遵循師生為主體的原則,構建起“兩主三維六質”的課程體系,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整合相關課程,發揮信息技術優勢,對學生進行分層指導,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及多元化的發展。借助智能教育平臺,開發出適用于不同學生的課程,如普通課程、學習困難生課程、優秀課程等,普通課程面向全體學生,困難課程則可以通過微課等讓成績較差的學生在課后進行補償性學習,伴隨相應的習題供學生提升,并可以對學生的疑問進行遠程解答。優秀課程則是供一些基礎較好的學生進一步提升。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利用網絡技術打破區域限制,創建符合學生發展的個性化教學資源。
三、建構與創新“助學課堂”教學模式
在傳統的高中學科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模式過于固定,即教師根據書本內容開展授課,教師講,學生聽,課后再由學生進行練習鞏固知識。雖然說這種模式下,對于提升學生的成績有一定作用,但并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這就需要教師根據教育行業、學生身心的發展,積極改進自身的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模式,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翻轉課堂”“分組教學”“情景教學”等新型教學方法被提出,且受到了師生的喜愛。而將諸多教學方法與信息技術進行融合,則可以進一步發揮教學方法的效果。
首先,信息技術的出現,能夠為課堂提供新的教學手段,如多媒體的運用可以將圖片、動畫、PPT等搬上熒幕,如此可以將書本中枯燥的文字、公式,生動形象地為學生展示,增加學生學習的樂趣,促進課程的有序開展。其次,各種信息技術軟件為課堂提供了更為便捷的手段,如電子白板,通過電子白板,教師不但可以在上面進行授課,同時可以操作,將板書與課件進行了有機的融合。同時,數字實驗室更是可以為學生提供極大的方便,讓學生無需在實驗室便可以進行相應的實驗操作,得到相同的實驗結果,不但能夠節約時間,而且能夠保證學生的安全。除此之外,還圍繞信息技術誕生了多種教學方法,如微課,通過視頻對某一知識點進行細致的分析展現,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如在數學函數相關知識的講解中,無論是推導過程,還是在進階訓練中,都存在著大量的圖像,在過去需要教師親自畫圖,這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而且存在不規范的問題,而通過信息技術,則可以自動生成相應的圖像,無論是在例題講解中,還是在后續的總結中,能夠提高教學的效率。在物理教學中,遇到難度較高的問題時,教師則可以開展“微課”+“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首先讓學生觀看這一知識點的微課講解,然后讓學生進行討論,提出不會的問題,最后由教師進行解答。
四、利用信息技術,轉變教師教學方式
高中教學中,教師通常采用最為傳統的講授方法,一方面是因為這種方法延續了千余年,擁有較為成熟的教學體系,同時也是當今教師在學生時期所接受的主要教學方法,對于其比較熟悉,另一方面,采用講授的教學方法,可以牢牢把握教學進度,合理分配時間,因此,深受教師喜愛。然而,這種教學模式下,課堂死氣沉沉,學生完全沒有年輕人應有的活力,阻礙了學生思維、素質的發展。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生心理條件的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早已不再適用,因此,教師應當積極探索符合新時期學生發展特點的教學方法。
首先,教師要積極學習信息技術的相關知識,如PPT、動畫、視頻、課程軟件的制作方法,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并積極將學科內容與信息技術進行融合。其次,教師要轉變課堂主人的認知,這既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中所明確提出的要求,也是培養新時期社會人才所必須的。最后,教師應當將信息技術作為授業解惑的工具,而非全部,要根據實際需求合理地運用信息技術,而不能為了用所以用。如在歷史、政治等學科,歷史事跡、政治事例等本應是活靈活現的,但是在過去的教學中,卻成為了呆板的,死氣沉沉的,這種情況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內涵的理解都不會特別深刻。此時,教師就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改變傳統的口述方法,在講解歷史事件時,為學生播放相應的視頻,在講述政治的內容時,讓學生觀看生活中的實例,如此,既能夠讓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內容,又能夠極大地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
五、初步形成基于大數據分析的核心素養評價體系
高中時期,由于學校、教師將分數視為學生的一切,因此,在日常評價中也出現了“唯分數論”的情況,以學生成績高低評價學生,這樣的做法雖然是為了激發學生對成績的追求,但顯然是不合理的。尤其是對于那些基礎較差,但熱愛學習的學生而言,這樣的評價方式,會極大地打擊其積極性。而且這種評價方式下,學生不重視自身其他素養的培養,導致學生在進入社會后并不會有很強的競爭力,成績應當占據一定的比例,但不應是全部,應包含學生在課堂之上的表現、學習的態度、自身能力的提升等。因此,教師要依據信息技術制定出合理的、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的評價體系。
首先,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便捷性,充分分析學生之間的差異,如教師在開學時可以制作一個簡單的問卷,讓學生進行填寫,這樣教師既能掌握學生的基礎條件,又能保護學生的隱私。其次,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水平,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層次,并且分配不同的任務,根據學生對問題解答的程度,給予一定的評分。其次,由于學生人數眾多,教師難以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準確的評價,此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設置自我評價及生生之間評價系統,多采用情景模擬或小組討論開展組內和組間互評,讓學生根據相關的評價標準進行自我評價,發現自己的不足,實時觀察學生的解題速度和對授課內容的理解程度等,以調整課程節奏及授課側重點。另外,教師應當建立多元化、多層次的評價體系,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多維度的評價,在每節課程中,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任務,并通過筆試、應答等方法對學生進行考察。
隨著教育行業的發展,傳統教學模式已“漏洞百出”,無法滿足新時期人才培養的要求。信息技術作為時代發展的方向,將其運用于高中教學中,不但能夠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更是有助于學生核心素養提升。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各學科教師應當根據學科特點,積極探究與信息技術結合的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淑杰.用“互聯網+”助推高中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J].中國新通信,2021,23(3):202-203.
[2]余湖,余泉.信息技術促進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研究[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22,42(2):86-91+99.
[3]侯琴麗.巧用信息技術,培育高中生政治核心素養[J].學苑教育,2022(21):82-83+86.
[4]王淼,張秋月.信息技術支持下的中小學STEAM課程體系的構建[J].教育信息化論壇,2020, 4(2):25-26.
[5]沈樂.信息技術整合背景下高中英語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分析[J].中學生英語,2021(20):103.
(基金項目:本文系廊坊市教育科學規劃“雙區”建設專項實驗區課題“利用信息技術提升高中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策略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SY Q2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