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丹
摘 ?要:“雙減”政策的實施不僅是我國基礎教育的里程碑,更是教育格局、教育觀念的深層次變革,對學校德育是巨大的挑戰與契機。文章基于實際,提出了四項策略:“挖掘文本德育內容”“優化語文德育方式”“精準把握德育時機”“實現課內課外無縫銜接”,以激發有關方面共同探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
關鍵詞:“雙減”;小學語文;教學;德育
“雙減”的實施在于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并在極大程度上拓寬了德育的場域。但在學校教育情境下,課堂教學是教育發生的主要場所,各學科還要充分發揮課堂的引導作用,創新德育教學。鑒于其對小學生發展所起的作用,語文學科更要立足課堂,有機處理好德育與語文課堂的關系,以使“雙減”實施下小學生德育“事半功倍”。
一、挖掘文本德育內容
文本是情感的升華、思想的承載。編入語文教材的文本無不經過有關方面仔細推敲,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價值與人文思想。例如以2019年秋全國統一使用的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為例,其不但符合國家課程有關標準,更與我國當前社會發展一致,只要深入挖掘,便可于“雙減”形勢下應用于德育。通過深入分析發現,當前小學語文教材蘊含的思想德育內容可從兩方面論起。
首先,文本自身的德育內容。德育是思想、意識與行為等多方面的教育,涉及多個方面。按陶行知“知行合一”的理論,德育教學需要從多方面促進學生思想、意識與行為的轉化,實現其思想品行的雙向合一。小學語文教材在此方面為德育提供了大量且較為多元的內容。例如僅以四年級上冊為例,該本教材共八個單元,其中涉及自然、人文等多個方面的內容,全面覆蓋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我”等。每一方面均蘊含了豐富的內容,只要深入挖掘,便可用于德育。例如該教材第一和二單元分別聚焦于人與環境、人與動植物,但其蘊含的德育價值卻全面覆蓋了自我與他我等多重關系。對此,教師應深入鉆研教材,挖掘其中的德育價值。如對《觀潮》,則可立足于熱愛祖國自然山水,對學生進行德育。
其次,文本中的字、詞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價值。僅從漢字本身而言,作為一種文化載體,漢字是一種符號體系,完全不同于西方文字的字母體系,特別是其作為表意文字,其發展、形成濃縮了整個中華文明的精華。對此,教師應深入挖掘。同樣以《觀潮》為例,教師完全可以“潮”字為例,對其進行說文解字,聯系到“國潮”與“文化自信”,以引導學生加強文化認同等,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但這種聯系與應用需要基于小學生的認知水平與客觀生活體驗,不可從“我視角”代替“他視角”。
隨著我國的發展強大,特別是在文化自信背景下,許多帶有特定元素的“國潮”“國風”已成時尚。其中包括衣服、鞋子等不同形式的物品與元素。但在“雙減”背景下,并非所有“國潮”“國風”元素均可應用于小學語文德育。實踐證明,如果深入學情分析,并且基于文化的視角,有機擷取相關元素,可能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基于《觀潮》激發的靈感,教師可深入網絡挖掘相關資源,其中包括唐詩宋詞在內的文學作品,也包括國產的動畫片,像《葫蘆兄弟》《鐵扇公主》《秦時明月》等,均從不同層面反映我國自然景觀,并蘊含有豐富的優秀文化思想。所有這些,只要應用、融合得當,均可提升“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德育的效果。
二、優化語文德育方式
長期以來,我國小學德育普遍采取“說教”式教育。以該方式進行德育的確能產生一定作用,但事實表明,其實效較為有限。按班杜拉的有關理論來看,在“雙減”形勢下,教師應從根本上擯棄這種教育方式,而在尊重學生主體教育功能的基礎上,優化語文教學德育方式。文章研究者的實踐表明,這同樣有兩種方式。
其一,融多種德育方式為一體。在全面素質教育深入實施的背景下,為實現學科核心素養培養,整個基礎教育的語文教學應用了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這為多種德育方式的融入提供了無限可能。在此情況下,只要深入鉆研教材、圍繞教學目標、結合學生實際進行優化設計便可從不同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例如在四年級上第二單元教學時,鑒于該單元主要圍繞動植物進行,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分別基于實際教學內容,采取了“藝術教育”“自我合作”等多種德育方式。而在“藝術教育”時,教師更通過網絡,引導學生通過央視《動物世界》《植物的秘密生活》等不同優秀資源,引導學生感知人與自然的關系。同時,還引導學生進行白居易《草》配樂詩朗誦。這樣,學生的思想情感得到了提升,在全面感受人與動、植物關系的同時,增強了愛護自然、熱愛國家與家園的思想感情。
其二,要在教學中實施針對性的德育方式。每一個小學生均是正在快速成長中的個體,其對世界的感知,對德育所持的態度、情感均有較大差異。為此,需要在滿足整體需要的基礎上,采取差異化教育。如在四年級第七單元教學時,該單元的教學內容極易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但鑒于其所涉及的內容有人文地理以及歷史人物,考慮到學生實際,文章研究者開展了雙線教育。對那些熱愛自然山水的學生,研究者在實際教學中結合時事,如“南海”“臺海”等,以人文地理為主線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對那些熱愛英雄前輩的學生,則引導其深入古今探究我國不同時代的愛國英雄、仁人志士。特別是從語文學習的角度深挖他們少年時代的相關資源,如電影《少年毛澤東》是較為優秀的德育資源。
更主要的是,得益于“雙減”帶來的德育“賦能”,小學語文教學更可于課堂與課外、線上與線下、校內與校外實施多元德育。例如課堂以激發思想、引發靈感為主,課外以自主合作為主,并輔以不同形式的作業、活動。這樣,不僅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德育需求,而且可使德育的內容、形式、時間、空間得到極大可能的延展。
三、精準把握德育時機
與學科知識傳授、相關技能的提高相比,學科德育需要把握時機,以保證效果與質量,小學語文德育更是如此。
首先,要在教學過程中密切把握德育的規律。中外青少年德育理論無不表明,兒童德育首先要加強思想認識,實現其認識自覺,然后通過一定的策略,促進其從認識自覺轉化為行為自覺。文章研究者常常根據語文教育及德育需要,在學生內在興趣得到激發的情況下,引導其自主合作進行不同形式的誦讀,以使文本蘊含的德育價值對其思想進行滲透。然后,再在其基礎上,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使其踐行文本中的思想道德價值。
其次,應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相當數量的小學生的父母因為忙于工作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子女的關愛 ,導致親子關系的疏離和沖突。為此,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文章研究者便從不同角度引導學生感恩父母、感恩祖國。例如在四年級上第四單元教學時,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感知中國人勤勞善良、艱苦奮斗等優秀品質的同時,教育學生感恩父母、他人與社會。但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雙減”背景下,通過語文教學進行德育需要遵循德育規律。按科爾伯格的論述來看,人對道德認知可分為“前習俗水平”“習俗水平”以及“后習俗水平”。從年齡上來看,這三種認知分別對應了“9歲以下”“9至16歲”以及“16歲以上”三種年齡階段。在我國,小學階段通常由六個年級組成,也相應地分為高、中、低三個學段。根據科爾伯格對道德認知的劃分,在“雙減”形勢下,小學語文課堂德育需要根據不同年齡學段的特點精準確定德育時機。因此,在四年級上第四單元相關內容教學時,可基于如上所述中國人優秀品質引導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對高段學生,如果在學習類似內容時,也可按此方法行事。但相形之下,如果對一、二年級學生,限于其道德認知與高、中段小學生存有較大差異,那么在教學相似內容時,如果從相同方面加強德育產生的效果可能不如引導學生培養個人勤勞品質。
為此,這便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與生活中培養個人德育敏感性,并全面增強德育經驗。在此方面,首先教師應立足于學生實際,深入其生活、學習,以全面、深入了解其在道德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其次教師更應提升個人對相關德育內容及方法的了解,以便恰當把握教育時機,激發學生德育認同。最后教師還應擅長營造適宜德育的氛圍。例如文章研究者在四年級上第四單元德育時,便播放了關于感恩父母的音樂,如《懂你》《想念父母》等,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實現課內課外無縫銜接
課內外結合的理論中外皆有。杜威的“從做中學”、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等無不為小學語文教學德育課內外銜接提供了理論基礎。“雙減”的實施更為此提供了便利。文章研究者在“雙減”實施至現在,已在兩方面積累了經驗。
首先,精于作業設計,充分應用作業反饋,引導學生進行課內外銜接。在此方面,當前語文教材有很多方面可以深入挖掘。同樣以四年級上為例,僅以習作練習而言,該本教材每一單元均有明確的任務可進行課內外銜接。如第一單元的《推薦一個好地方》、第二單元的《小小動物園》以及第三單元的《寫觀察日記》等。本文研究者引導學生以自己生活實際為著眼點,自主合作探究,起到了持續的“鄉土中國”的教育。
其次,基于課堂教學,以課后服務為依托,開展不同形式的德育實踐活動。在此方面,文章研究者依據教材“雙線”把“語言素養”與“人文精神”有機統一于課內教學與課后服務中,共同對學生進行德育。例如在引導學生寫觀察日記時,雖然教材指引以動植物為中心,但在課后服務時,有學生希望能觀察自己的父母、同學及教師。對此,文章研究者給予鼓勵,并提供了一定建議。結果,學生不但提升了語文素養與技能,更增加了對家鄉、對師長及他人的熱愛。
需要指出的是,課內外有機結合實際上是充分利用了“雙減”為德育提供的“賦能”。但如前所述,這種利用并非僅限于圍繞“語言素養”開展有關實踐,更可以其為中心,在其基礎上通過多種形式進行人文精神培養,以從不同角度對學生進行德育。例如在四年級上第一單元、第二單元、第三單元《寫觀察日記》的練習中,為在“語言素養”“人文精神”的同步培養中強化德育,在課后服務時,除了引導學生觀察本土植物、動物,教師更因地制宜,鼓勵引導學生于家庭中、班級里培養自己喜歡的植物。結果,學生紛紛分組結隊。有的學生水培了蒜苗、有的學生水培了洋蔥。還有學生土培了一些深圳常見的植物,如“紫荊花”等。對此,教師加以延伸,適時地引導了學生明確“紫荊花”與我國香港之間的關系,加強了愛國主義教育。而對那些想觀察父母及其他家人的學生,教師則引導其與家人共同做事,而不僅僅是以“旁觀者”的角度進行臨摹式觀察。這樣,不僅對家人的工作、生活有了進一步了解,也直接或間接培養了其勞動者意識,并拉動了其他相關方面德育的培養,如在參與家人的工作、生活中,培養了家國情懷等。
“雙減”的實施為我國基礎教育帶來了極大挑戰,對學科德育更是一次契機,對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來說,更應把握先機,以文化人。雖然學科教學開展德育已取得了很多經驗,但鑒于“雙減”提出的時間較短,小學語文如何充分利用其“賦能”,尚需有關方面共同探討,尤其是在課堂提質增效的同時,加強課后服務,并以“家校社”共同合作的形式實施。
參考文獻:
[1]梁麗. 教學相長角度的德育雙贏[J]. 食品研究與開發,2020,41(12):14.
[2]洪云.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取向與實現路徑[J]. 教育科學,2019(01):43-47.
[3]陳克剛. 統編語文教材中道德因子的承載方式分析[J]. 教學與管理,2020(17):69-71.
[4]牟慧. 淺議德育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滲透[J]. 教育研究,2020,3(09):65-66.
[5]吳霞,王云強,郭本禹. 道德動機動態系統理論:一種道德發展的新科爾伯格取向[J]. 心理科學,2018(01):244-249.
[6]劉次林. 學校德育測評的三種取向[J]. 教育發展研究,2016(24):6-12.
(責任編輯:淳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