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林子
小學高年級階段,語文教材安排了有關議論文的課文。學生初次接觸,對議論文的相關知識如,論點、論據、論證方法等不了解,需要教師指點。《為人民服務》是學生接觸的第一篇議論文,教師要幫助他們梳理課文的論述思路,理清內部邏輯關系,把握內容,領會課文是如何提出觀點并進行論證的。
一、感知文本內容,確立目標
文本內容的把握,是教師指導教學的先決條件。教師潛心鉆研教材,探究表達的內容與方法,才能指導學生閱讀探究。
1. 把握內容
教師通過研讀教材,可以了解《為人民服務》是毛澤東同志于1944年9月8日在張思德同志追悼會上所作的演講,闡述了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的根本宗旨。從那時候起,“為人民服務”這五個通俗簡明的文字,就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宗旨,也成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宗旨。
2. 確立教學目標
教師需要圍繞文本體裁以及內容,確立教學目標,有效地指導學生的閱讀學習活動。
(1)閱讀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2-3自然段。朗讀與背誦一直是語文學習的基礎,朗讀要貫穿于閱讀教學的始終。確立這樣的目標,旨在調動學生朗讀的積極性,通過讀領悟文本內容,通過背誦積累語言材料。
(2)感知目標
理解課題對全文的統領作用,把握各自然段之間的內在聯系。這個目標是圍繞議論文的表達方式安排的,讓學生領會語句之間的邏輯關系,了解行文的嚴謹性。
(3)情感目標
結合“閱讀鏈接”,理解含義深刻的語句,體會“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內涵,進行革命人生觀的啟蒙教育。學生情感目標的確立,也是閱讀教學需要完成的任務。
二、依據文題,激起閱讀興趣
興趣是學生閱讀學習的基礎,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效果。課題是文章的窗口,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可以從課題入手,引領他們走入閱讀學習的情境。
1. 視頻激趣
教師播放國慶節那一天,國家領導人在天安門前檢閱軍隊的視頻。習近平主席說:“同志們辛苦了!”戰士們回答:“為人民服務!”教師抓住戰士們的話,板書課題,引入本節課的學習。這樣的視頻引入,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索的積極性,帶著學生激情走入學習情境。
2. 背景介紹
由于寫作年代久遠,教師需要簡單介紹這篇演講稿發表的歷史背景。首先告訴學生,這是一篇演講稿,是毛澤東為了紀念張思德而寫的文章。接著簡單介紹張思德的生平事跡,學生獲得初步認識:“為人民服務”這句普普通通的話語出自毛澤東主席的文章。
3. 了解議論文
鑒于本文是學生接觸到的第一篇議論文,所以需要引導學生認識議論文的特點。可以引導學生走入課文,讓他們發現這篇課文和以前學習的課文有什么不同。學生交流以后,教師順情而下,介紹議論文的特點,讓學生了解相關的知識:論點、論據、論證,為進一步閱讀探究奠定基礎。
4. 自主閱讀
學生進行讀的活動,要有閱讀任務,帶著任務去讀,就有目的性,避免了沒有目標地讀的盲目性、無效性。教師拋出問題引領閱讀:課文圍繞“為人民服務”這個主線,講了哪幾個方面的意思?學生依據文題,帶著閱讀任務,自主閱讀,圈畫出問題的答案和自己的疑問。
5. 交流與梳理
學生自主閱讀之后,分組交流閱讀所得,用小標題的形式列舉出來。教師進行梳理總結,課文圍繞“為人們服務”,講了四個方面的問題:如何對待死、如何對待批評、如何對待困難、如何對待死去的同志。這樣的列舉,文字簡潔、概括力強,使學生對文章的思路有清晰的了解,便于把握課文內容。
三、梳理邏輯關系,體會嚴謹的內在結構
學生梳理了課文的思路以后,教師引導他們思考:課文是怎樣圍繞中心論點進行論述的?學生梳理課文的行文思路,了解課文中段與段、句語句之間的邏輯關系,體會課文遣詞用語的準確嚴謹。
1. 關聯觀點與段落
教師需要指導學生把握篇章與重點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體會嚴謹的內在結構。學生在梳理課文思路的基礎上,理清篇章和重點段落之間的關系。
(1)聚焦中心論點
要把握篇章與重點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首先要明確全文的中心論點,因為中心論點是主線,引領著全文。學生品讀文章的開頭,教師可以提示他們思考:這一段落中的哪句話是進一步詮釋“為人民服務”的具體內涵的。學生通過交流明確:“我們這個隊伍”的性質,就是“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引導學生概括:我們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樣就概括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學生明確了中心論點,就為下文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2)抓住關鍵句
圍繞課文的中心論點:“為人民服務”,引導學生抓住每一段的關鍵句,從中提煉關鍵詞。組織學生交流怎樣才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學生會發現每一段落的關鍵句,并找出關鍵詞語,幫助體會。
如何對待生死。抓住第2自然段中的關鍵句:“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組織學生交流作者的生死觀,接著引導理解司馬遷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的意思,對比兩種不同的“死”的意義,從而領會張思德為人民的利益而死,他的死比泰山還要重的原因。
如何對待批評。毛澤東倡導的批評與自我批評,一直是共產黨的優良作風。學生閱讀有關段落,找出重點句: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如果我們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學生聯系文中語句,交流如何正確對待批評:“不管是什么人,誰向我們指出都行”以及“只要你說得對,我們就改正”。品讀文中的例子:李鼎銘先生提出的“精兵簡政”,感受接受正確的批評與建議的好處。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請同學們給自己提出批評意見,并說說如何改正。
如何對待困難。學生關注文本中描述的如何對待困難的章節,找出重點語句“有責任克服困難,解救正在受難的中國人民”,體會作者所說的責任重大。引導學生聯系文中的語句,說說作者所說的“責任”具體指什么。學生會從“四萬萬”“全民族”“解救”,體會出中國共產黨肩負的重任,從“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理解如何對待困難。
(3)篇章與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
引導學生發現文章的2-4自然段與第1自然段之間的關系。例如第2自然段中“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要樹立正確的生死觀。”這樣的句式,邏輯關系非常嚴密,學生細讀,加以體會。引導關聯句式“為……而死”,后句中“替……去死”,了解句子形式區別不大,但是感情有天壤之別。找出第3自然段中“因為我們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就不怕別人批評”的語句,體會作者對這個批評觀的論述也是富于邏輯性的。再關聯第四自然段中“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有責任克服困難,解救正在受難中的中國人民”,感受和中心句的關聯密切,邏輯性極強。
2. 聚焦句與句
把握句與句之間的邏輯關系,體會如何表達觀點。學生梳理了課文的思路,教師引導他們圍繞重點段落展開交流,體會作者是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的。
(1)引用名言
名言的引用,可以說明深刻的道理。學生自讀第2自然段,感悟表達方式,可以發現作者引用司馬遷的名言論證自己的觀點,接著進行具體地闡釋,說明了兩種不同“死”的意義,最后列舉張思德同志的例子,論證了“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這樣的論點、論據、論證,邏輯關系非常嚴密,并且對比鮮明,說理透徹。
(2)善用關聯詞語
文本中多處運用了關聯詞語,增強了句與句之間的邏輯關系。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將刪除了關聯詞語后的句子和原文句子展示出來,引導學生品讀,進行對比,感受哪個語段更有說服力。通過這樣的對比,學生感受到使用恰當的關聯詞語,能讓意思表達得更加完整和嚴密。學生再次朗讀,抓住關聯詞語“因為……所以……”“只要……就……”“不管……都……”體會句與句之間邏輯關系的緊密。
(3)逐層深入
作者使用的語句富有特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第3自然段中的語句:能否將這些句子的順序打亂?學生試著打亂順序,讀一讀,品一品,然后進行交流,體會到這四個句子都是緊扣“不怕批評”這個中心意思進行表達的,先指出不怕別人指出我們的缺點,再指出不怕任何人批評,然后指出我們接受任何人的批評,最后明確了正確批評的標準。學生細讀品析,會發現這四個句子表達的內容越來越具體,逐層深入地闡明了正確對待批評的問題,體現了句與句之間內在結構關系的嚴密。
四、關注語言表達,體會遣詞用語的嚴謹
教學活動中,還要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語句,體會文本中用詞的嚴謹。品讀文中語句“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抓住“完全”“徹底”兩個詞語,理解意思,再把這兩個詞語刪去后品讀,與原句比較,發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從而體會原句用詞的準確。引導學生交流“為……而死”和“替……去死”在意味上表達的不同,從而感受到作者遣詞用語的準確性與嚴謹性。組織學生通過朗讀,感受作者語言表達的特色。
五、拓展閱讀,加深理解
文中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含義深刻,有深遠的影響,需要指導學生閱讀探究,體會這句名言帶給人們關于人生價值的思考。
1. 探討名言
學生朗讀這句名言,交流對名言的理解,再引發思考:為什么同樣是死,有的重于泰山,有的就輕于鴻毛?學生打開思維,聯系生活中的人和事進行討論,交流看法,體會這句名言的意義。學生從交流中獲得對人的兩種死法的認識,從而感知人活著是為了什么。
2. 鏈接輔助
利用課件出示文本后面的“閱讀鏈接”《十里長街送總理》,了解人民對周總理的懷念之情,感受他為國為民無私奉獻的一生;再回顧《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中的李大釗為理想獻身、大無畏的氣概。學生了解這兩個革命先輩的事跡,說一說誰的死重于泰山,誰的死輕于鴻毛。在交流中,學生感受到周總理、李大釗、張思德等革命前輩,都是為了人民,為了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們都像毛澤東所說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樣的死就是比泰山還要重的。
3. 深化認識
教師組織學生交流王二小、葉挺、劉胡蘭等革命先輩的事跡,獲得更多的感受。教師把學生的思緒拉回到現實生活,引導學生聯想到為祖國建設和人民幸福犧牲的解放軍戰士、武警、消防人員、醫務工作者等,感受他們犧牲的意義,深化學生對文本中的觀點“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的認識,同時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教師進一步引導:你明白自己要做一個什么樣的人了嗎?學生自由暢談,情感在交流中受到熏陶。
4. 視頻感染
教師播放《為了誰》的視頻,學生觀看解放軍戰士抗擊洪水、搶救人民生命和財產的視頻,品析歌曲的含義,感受英雄為國為民不怕犧牲的精神。學生沉浸在歌曲的頌揚里,領悟到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總之,議論文的閱讀教學不同于其它題材的課文。教師不必沉浸在枯燥乏味的說理之中,教學的重點應放在幫助學生梳理文本的論述思路、理清內部的邏輯關系。可以圍繞主要觀點,引導學生了解講了哪些內容,再讓學生了解這些內容與課題的關系,是怎樣圍繞中心論點進行論述的。幫助學生梳理課文的行文思路,幫助他們了解段與段之間、句與句之間的邏輯關系。關注語言表達的特點,體會用詞的準確嚴謹,也是學生閱讀學習需要掌握的內容。這樣的教學指導,才能夠呈現閱讀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