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敦國,毛 永
(1.上海商學院體育健康學院,上海 201400;2.集美大學體育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1)
體育課程思政是新時代、新形勢催生的新課題、新任務。深度挖掘大學體育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深化大學體育教學改革與創新,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發揮體育教學渠道優勢,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教育問題的新時代要求[1]。本研究根據多年的大學體育教學經驗,從體育教學和思政教育兩種教育活動的特點出發,將兩者有機統一起來,初步實現了體育課程思政教育所期望的體育教學與思政教育雙贏的目的。本研究對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應秉持的“教學理念”“教學原則”“教學策略”“教學要點”和“教學要求”五個基本理論問題進行全面、深入地探究。
理念決定行為,確立正確的教育理念是搞好體育課程思政教育的思想性指導前提。從根本上講,實施體育課程思政就是要在具體的體育教學活動中依靠體育活動手段和途徑完成培養“生物人”向“社會人”的使命活動[2],它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恰當地滲透到具體的體育教學活動之中。根據思政教育和體育教育的特點,在具體的體育課程思政過程中,應明確和遵循的教學理念可用“三個統一”來概括:(1)運動知識、運動能力發展與科學運動的價值性相統一。在具體的體育教學中,“單打一”教學的現象是比較普遍的,這種現象是“純體育”片面教學理念的必然產物,過去我們就堅決反對,現在更不符合新時代的要求。目前的體育課程思政教育不僅要克服這種落后教育理念,還要將體育教育和思政教育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做到相輔相成,有機協同,共同實現體育教育的多重目標。在具體體育教學過程中,重視傳授運動知識和運動技能等固然是正確的,但是目前看來,僅做到這些還不夠。因為當今大學生出現了一些新特點,未來社會對他們提出了新期望,對他們的綜合素質,尤其意識形態領域的思想政治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從小處講,在體育課上他們會出現或暴露許多對具體體育教學有直接或間接影響的思想政治問題。這些問題就擺在廣大體育教師面前,視而不見不行,務必妥善應對、處理。要解決這些思想政治問題必須從“為什么教”上深入思考,與現實教學緊密對接,尋求解決問題的抓手與辦法。應對、處理這些涉及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方面的問題時,不能僅從教授運動知識和運動技能上進行解釋,而要上升到對進行科學運動的價值認識上去。體育課程的基本任務是傳授運動知識、教授運動技能、發展大學生運動能力等,這主要是回答“教什么”“怎么教”的問題,而回答“為什么教”的問題則更應從思政的角度進行考慮,這是體育課程思政的“核心”。坦誠地講,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以往由于種種內在或外在原因對體育教學內容在為什么選擇,為什么教方面的認識,立意還是低了、窄了,基本上局限在專業的角度,在通過體育教學培養、錘煉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方面做得很不夠。據觀察,在日常的教學中,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許多教師偏重于運動知識和運動技能等的客觀性和知識性教育,而在對教授這些內容的價值性教育方面做得不夠。由于信息化、智能化社會環境的不斷發展變化,大學生不得不面對更大的社會壓力,從而表現出諸多時代新特點,如抗挫折能力差、不善于合作、片面追求競爭、任性、斤斤計較、缺乏自信、吃苦耐勞能力差、公平公正意識淡薄等等,大學生出現的這些不足或缺點嚴重制約我們新時代教育培養目標的實現。事實證明,深受大學生喜愛的、教學效果好的體育教師都有一個突出共性的特點,就是善于在體育教學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這一點應該引起大家的思考和學習。因此,目前各門各類體育課程教育既要重視大學生的強身,又要重視大學生的健心與政治思想境界的提升,杜絕在體育教學中推行重知識、重技能、輕育人、輕運動價值教育等落后體育教育理念,要把堅持運動知識、運動能力發展與科學運動價值性教育相統一確立為體育課程思政教學的一條重要教學理念。(2)科學性與人文性相統一。體育課上傳授的運動知識是科技進步成果,所進行的各種體能訓練與運動技能學習活動都是人們對各種運動規律的認識[3],這些都決定了體育教學手段的選擇,教學方法的運用,教學過程的控制,甚至專業術語的使用等都需具有科學性;強調體育課程的人文性就在于以身體活動為基本手段向大學生傳授運動知識、運動技能等的教學過程中,還要充分考慮到大學生的特點、需要、多種創造和發展的可能性,重視對大學生主體性、心理和精神領域的塑造與培養。根據教學經驗,每次課不同大學生都會有不同的心理狀況,既有有利于體育學習的,也有不利于學習的,體育教師僅憑借自己的意愿和想當然,不積極了解大學生的這些思想狀況、心理狀態就展開教學,就比較容易出問題。在體育教學中,如果只重視體育教育的科學性,輕視體育教育的人文價值,容易讓大學生感受到教條主義、機械主義的影響,使其淪為感情淡漠的工具理性者。當然,如果片面注重對大學生的人文性教育,輕視、弱化運動知識和運動技能的科學性傳授,那么大學生也會被淹沒在神秘主義和天賦決定論等信仰主義之中。在體育教學中重視對大學生的人文關懷在當今時代更加重要,文明大學生之精神、野蠻其體魄都需在人文關懷下才能保證正確的培育方向并得到真正的實現。因此,各門各類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應注重科學性和人文性的統一。(3)體育教學過程思維與思政過程思維相統一。在體育教育中,空頭說教是蒼白的,是軟弱無力的。體育教學中的思政教育不能脫離具體的體育教學過程,思政元素、思政方法和思政時機的選擇,甚至思政負荷的控制都必須恰到好處,務必充分融入具體的體育教學過程之中。各門各類體育課程的育人可概括為“育體與育心”雙重任務。讓大學生掌握具體運動技能,增強大學生體能,促進體質改善等屬于“育體”范疇;在具體的體育教學活動中激發大學生學會運用自己的心理能力來開發自己潛在的心理能力,培養、錘煉他們的競爭與合作意識、規則與紀律意識、抗挫折能力、自制性、自信、公正意識,會審美等思想政治方面的意識與能力則屬于“育心”范疇。要搞好體育課程思政,我們應該認識到,體育課程思政教育在內容和方法上除有一般思政教育的某些特點外,更有自身的特點。能否認識到這一點將決定各門各類體育課程思政能否根據具體體育教學內容的特殊性而進行設計和實施。根據教學經驗,各門各類體育課程思政教育應以解決大學生體育學習中出現的或為避免出現的各種思想政治問題為導向,不可隨意地進行與具體體育教學無關的思政滲透。另外,凡是在體育教學中促進大學生綜合素養提升和發展的心理因素都應被看做是重要的“思政元素”,抓住這些思政元素才是真正根據具體體育教學特點做好課程思政教育的前提,切不可把體育課程思政元素局限在狹隘的認識與觀念之中,堅決杜絕將體育課上成與教學內容脫節的“純粹思政課”。據觀察,凡是體育課程思政教育滲透出現牽強、勉強效果的,其主要原因都是沒有認識、顧及到這一點。由此可見,根據具體體育教學特點與需求,做到思政過程思維與體育教學過程思維有機融合是各門各類體育課程思政滲透教育的一條重要教學理念。
體育課程思政是新時代催生的一種新型體育教育模式,必然會面對諸多新鮮、復雜的問題[4],在破解這些問題時注意把握科學的體育課程思政原則是十分重要的。各門各類體育課程本身雖然都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和思政教育具有高度的統一性,但是,這種統一性并不能保證在具體的體育課程教學中開展思政教育的成功。體育課程思政首先就應提升對思政教育的意識自覺性和目的性,并且需要體育教師精準地掌握體育教學和思政教育的平衡點,做到思路清晰、重點突出、兩者有機結合。為爭取體育教學與課程思政的雙贏,需要理解并遵循以下兩條基本原則:(1)保障各門各類體育課程專業教學體系的完整性。各門各類體育課程的專業教學體系是經過多年的理論和實踐而形成的,相對固定、完整。各門各類體育課程的教學體系一般包含課堂教學、專項理論課和考核課等內容,體現著各門各類體育課程的專業特色,都服務于各自的專項教學目標。各門各類體育課程都是相關體育專項運動知識與技能等的系統化呈現,其前后銜接的章節設置、本質上反映了各門各類體育課程知識點之間的一種內在邏輯關系,不可輕易打破。保障各門各類體育課程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和系統性是體育課程的核心教學宗旨,否則就會失去體育教學的根本與核心。為了實現體育教學與課程思政的雙贏,思政元素不能生硬植入各門各類體育課程的具體專業教學之中,不能通過減少專項教學時間,也不能隨意改變教學章節的設置來進行,應根據具體體育教學的需求,以破解大學生在學習具體體育教學內容時遇到的問題為依據,以提高學習成效為導向,選擇適宜、重要的思政元素,在講求思政方法的前提下,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好具體思政內容的“負荷”,否則,會破壞專項教學的課程教學體系,損害具體體育課程的專業性特征,得不到大學生的認同,不僅不能助推課程思政的開展,反而會起到阻礙作用。(2)維護各門各類體育課程的專業價值體系。體育學科的價值觀主要體現在:追求健康至上、尊重運動規律、實事求是、關懷生命、朝氣蓬勃、拼搏進取、團結友愛、公平公正等諸多方面。各門各類體育課程的知識體系內在地強調運動知識、運動技能掌握、體育專項運動對增強大學生體質等方面問題的價值性。各門各類體育課程滲透思政教育是否科學化,教育效果好不好,首先就應看是否將維護體育學科的價值體系放在最突出的位置,是否緊密結合體育專業特點。體育課程思政的重心不能偏離具體體育課程的價值體系,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極易將體育課上成純粹的思政課,機械生硬,不能有的放矢,影響具體體育課程教學的嚴肅性和大學生對該體育課程的學習興趣,思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從教的角度看,僅完成體育教學任務就不是件容易的事,現在體育課程思政又要求各門各類體育課程把思政教育滲透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體育課程思政這種新型體育教育模式要圓滿完成諸多教學任務,達成上佳教育目標,必須采取恰當的體育課程思政教學策略[5]。策略就是計策、謀略。體育課程思政的教學策略就是指為實現體育課程思政的各項目標而制定或采取的方案集合。根據教學經驗,我們認為各門各類體育課程的思政教育滲透應采取以下教學策略:(1)發掘各門各類體育課程知識體系中天然自帶的科學觀、生命觀和價值觀。體育學科的各門各類課程擁有共同的學科價值觀,主要包括:科學理性、尊重規律、關愛生命、競爭與合作、積極進取、吃苦耐勞、自信、公正、安全等,這些價值觀與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和道德觀有著天然的聯系。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應以破解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大學生出現的思想問題和為高效完成體育教學任務,達成具體體育教學目標為導向,努力挖掘、確定具體教學情境可以滲透的思政元素,用專業的教學語言或行為進行適時、精準呈現,恰當地滲透到大學生的體育學練過程之中。實踐證明,不顧體育課程的專業特點和學科價值觀,隨意進行思政教育是難以讓大學生信服的,會事與愿違。(2)彰顯體育運動楷模的示范性。在體育領域,涌現出的先進榜樣不勝枚舉,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深切感受到:什么是“頑強拼搏”、什么是“勝不驕、敗不餒”、什么是“愛祖國”、什么是“自信”、什么是“美與崇高”、什么是“友誼”、什么是“規則與公正”……。實踐證明,只要選材得當,體育楷模的事跡本身就是最好的體育課程思政教育素材,以人為范,以情動人至關重要。(3)突出專業特點,追求真實可信的體驗感。體育課在培養、錘煉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精神境界等方面具有特殊的、明顯的學科優勢。在具體的體育技能學習過程中,通過對比學習等方法讓大學生深刻體會按照動作要領這一運動技能掌握規律進行學習的重要性;可以強化他們對注意力、把握運動規則、自信、有安全意識等對學習效果有深刻影響的認識;在教學比賽中,為了追求勝利,可以引導他們體會群策群力、團結協作、情緒激發與控制、擔當責任等的威力;在體育專項考試過程中,讓他們深刻體會:什么是公正、按規則行事的意義、什么是有抗挫折能力、自信與成功的關系是什么、什么是體育美、什么是崇高等鮮活真切的具有明顯思想政治意義的運動體驗。積極引導大學生深信體育學習過程中鍛煉、發展起來的心理品質對于自己未來人生事業規劃和健康生活具有的深遠意義。因此,我們必須以科學的思政策略為主導,以體育教學為途徑和手段,實施恰當的課程思政滲透,在積極推動大學生不斷完善自我,塑造積極向上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上下功夫,才是發揮體育課程的學科優勢,達成各門各類體育課程思政教育目標的根本途徑。
各門各類體育課程的思政教育是一種在專業和思政之間取得平衡[6],追求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真正實現教書與育人同步的體育教學藝術。在實際的體育教學過程中,如果思政教育用力不足,則無法感染大學生,達不到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和完成思政任務的目的,但如果用力過猛,機械生硬,具體思政教育與教學內容不相宜,則會破壞體育教學活動氛圍,招致大學生反感。因此,體育教師能否秉持先進的思政理念,能否根據具體體育教學任務確定思政元素,把握正確的思政原則,采取科學、靈活的思政策略就顯得格外重要了。一般來講,大學生在不同具體體育教學內容和具體教學環節上會表現出一定思想、行為方面的規律性,這應是確定思政元素的依據。然后以解決具體教學實踐中所存在的思政問題為明確目的,進行恰當的、適時的思政教育滲透才是將思政教育與體育教學完美融合的根本。在實際的備課和授課過程中,就是要做到以體育教學內容為主線和抓手,根據課程教學過程中既有規律性又有不確定性的思政時機的呈現,給予天衣無縫、完美揉和式地思政教育滲透。根據教學經驗,進行體育課程思政時,應注意把握以下幾個教學要點:(1)和大學生要有親近感。大學生一般都喜歡上體育課,這為我們在體育課上進行有效的思政滲透提供了很好的心理條件。要達到運動技能掌握與發展等具體內容教學和思政教學的雙贏,所選擇的思政元素應貼近大學生的生活實際,符合大學生的心智范疇,這也是我們一直在強調的要深入了解大學生特點的要求。針對大學生特點進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符合實際的思政教育才能打動大學生,才能從思想深處影響到他們。據觀察,有的體育教師的思政教學效果不佳,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把握住這一要點。另外,個別體育教師對實施體育課程思政還缺乏積極性,沒有從思想上真正認識到對大學生實施體育課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實踐證明,在體育課程思政過程中如果淺嘗輒止、蜻蜓點水、甚至風馬牛不相及,就不能從內心去接觸大學生,大學生就感受不到老師的親近,師生之間就會拉開心理距離,就不會有真正的思想溝通,這才是體育課程思政的最大障礙。(2)體育教師要有思想的先進性和對政治的敏銳度。在具體教學中體育教師能否給大學生留下對時局和政治有敏銳洞察力的表現,這不僅是一個是否重視體育課程思政的問題,也是在大學生面前能否樹立實實在在榜樣的問題。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僅能做到及時地傳達最新的政策和時局變化情況是不夠的,更需要將思政教育與目前現實的體育學習的目的意義有機聯系起來,證明思政教育和體育學習之間有一種必然的政治邏輯,這樣的體育課程思政才能確保大學生始終處于時局、思想的最前沿,深信目前體育學習的現實與深遠意義。(3)不斷提高體育教學與思政教育技巧。提高教學技巧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是在目前強調課程思政背景下,重視、重提這一問題就更有必要了。在實際的體育教學過程中,由于具體教學內容的性質不同,要求隨著體育教學內容的變化及時跟進不同思政元素的教育。只有根據體育教學需求做到思政元素的常變常新,才能從形式和內涵上真正體現思政教育的針對性、豐富性和綜合性。在考慮選擇思政元素時,一定要顧及體育課程、不同教學情境與環節、體育具體教學內容性質的差異性。實踐證明,隨意地、機械生硬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做法實不可取。理想的體育課程思政教育應該是潤物細無聲地、自然地將具體思政元素的教育浸潤在嚴謹、科學的體育教學活動之中。體育課程思政教學使得體育教學不再是純粹的體育教學,而是一種通過體育教學手段培養、錘煉大學生更高思想政治素養的體育教學[7]。我們應時刻謹記和落實,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的時代要求,與具體的體育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將我們的體育教學立意進一步提高,切實做到以解決大學生體育學習中的問題,提高教學成效為目標。因此,要做到這些就必須在提高體育教學和思政教育上狠下功夫。(4)體育課程思政要實。體育課程思政應象教授運動技能一樣實在,將具體思政元素的教育與具體的體育教學密切結合起來,做到有物可依,目的明確,在說實話、實際做的思想指導下推進體育教學進程。在體育教學中滲透思政體現的是體育教學的思想性,凸顯思政教育對體育教學的支持性,真正形成體育課程思政和體育教學的藝術性統一。但是也應注意,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也不能設置過多的思政內容,應以不影響體育課程的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和嚴肅性為基本標準。也就是說,不能濫用思政。體育課程思政是一個涉及體育教師育人觀念、體育教學本領的教育問題[8],需要所有體育教師從教學觀念到教學技巧兩方面進行全面反思和改進。
如前所述,各門各類體育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單純的“體育專業+思政”,是一種以具體體育教學內容為手段或途徑,以思想政治教育為基因型的教書育人方式。這種將具體體育教學內容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揉和在一起的“新型體育教學”不僅具有傳統體育教學和思想政治教學的一般特征,也有著一些它自身的新特點。根據教學經驗,在把握教學要點的基礎上,還要做到以下幾點教學要求:(1)充分發揮“皮格馬利翁效應”,對青年大學生真情期待。體育課程思政的核心就是發揮體育課的渠道作用,讓大學生不僅完成體育學習任務,還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搬上體育課堂,在體育課上積極引導、強化大學生形成符合新時代需要的、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激發他們養成科學鍛煉身體的習慣,培養良好心理素質,積極引導大學生強身、強心。專家認為,體育教師能否做到從內心充滿對每一位大學生的殷切期望,盼望他們練好身體和專業本領,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里有所作為至關重要,這將決定師生之間心靈溝通的大門能否打開,思想政治教育能否順利進行與取得成功。我們應深刻意識到所有大學生都渴望有價值,被殷切期待,期望在將來有所作為。體育教學是一個很好的思政教育平臺[9],師生平等,交流互動多,彼此感興趣的話題多,這都是體育教學滲透思政教育的優勢。體育課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心與心的交流,只有那些真誠對待大學生的老師,才能得到大學生的真心回報與尊重,愿意追隨老師的引導進入生動活潑的體育學習,從內心接納思想政治教育。(2)深刻理解體育教學內容與負荷的性質。不同體育教學內容與教育負荷對大學生的身心將產生不同的需求與影響。在體育學習過程中大學生會表現出各種各樣的思想政治方面的問題,如何有效應對這些問題就是體育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我們所強調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有的放矢、要有針對性就是強調體育課程思政教育應當沖著這些問題而去。因此,要做好體育課程思政必須首先做到對自己所教授的體育課程有精深的理解,并深刻認識到體育教學過程中會涉及哪些思政問題。只有這樣去研究,去設計才能確保能敏銳地覺察到思政元素和思政時機的存在,進而在具體的體育教學情境中滲透該滲透的思政元素,科學地將思政教育的基因成功嵌入到具體的體育教學活動之中,取得應有的體育課程思政效果。(3)深刻領悟思政元素的價值與意義。我們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具有普適性的“一般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密切結合具體專業教學,具有專業特色的“專業思政”。體育課程思政屬于后者。從宏觀看,必須從身體和心理兩方面著手才能更好地塑造、錘煉大學生的綜合素養。依據目前的現狀,體育教師應加強理論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論素養,把握新時代政策走向,準確領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內涵和專業術語等話語體系。除為進行體育課程思政教育豐富理論儲備之外,還要深刻認識到運動技能的掌握與發展是以身體素質為前提,心理素質是根本,尤其要細心研究不同運動技能或體能訓練活動所依賴或對其產生影響的心理素質(包括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情況。不能僅僅從運動技能或其它能力發展的角度認識大學生心理素質發展的重要性,要上升到通過體育學習主動培養、錘煉大學生綜合素養的高度來開發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因為人的素質和心理機能是能夠遷移的,這也是我們進行體育課程思政可能性和必要性的理論依據。譬如在運動中有很強自信心的人,一般對于自己想做的其他事情也是信心滿滿的。因此,體育教師應深刻把握體育教學內容和具體思政元素在體育課程思政過程中的地位、類別、特點和價值,這樣才能開展精準的體育課程思政,做到體育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向而行,協同育人。(4)及時把握時局變化和大學生身心發展的新特點。任何時代都有獨特的特點和需求,任何人都會受社會和時代環境的影響[10]。人只有順應時代特點和需求,奮發進取才會有所作為。從這一角度講,體育課程思政就是要發揮體育課程的諸多育人功能,積極促進大學生順應時代的需要,不斷增長自己的才干,從而做出應有貢獻。鑒于此,廣大體育教師應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對大學生的各種期望,結合體育教學特點,認真甄選思政元素,為開展具體體育課程思政提供抓手和素材。(5)思政育人與體育教學并重。大學公共體育課是深受大學生喜愛的一門課程,廣大體育教師應從內心接納這樣一種依托于體育課程教學而開展的思政教育。目前大學生不僅在體質上出現了一定的問題,在思想、行為上也的確存在一些如上所述的:浮躁、急功近利、缺乏自信、懶惰、抗挫折能力差等問題,能否主動并有效破解這些問題,就是最大的任務。廣大體育教師必須發揮好體育課堂這一特殊的教育陣地功能,堅守為師者的育人信念,將立德樹人作為職業信仰[11],牢記我們的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培養接班人。
隨著我們國家綜合實力的不斷躍升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以及當代大學生隨著時代的發展出現的諸多新特點,迫于國際國內形勢發展的需要,為確保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在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基礎上,繼續朝著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黨和國家把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到了更加突出的高度,加強課程思政是新時代的必然要求。在加強大學生課程思政教育方面體育課程具有先天優勢和不可替代性。目前的體育課程思政教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體育專業+思政”教育,而是將思政教育基因型地嵌入體育教學之中的一門教育藝術,是一種新型的體育教育模式。根據本研究,要運用和發揮好這種新型體育教育模式的功能,取得預期思政成效,克服實際操作過程中的隨意性、主觀性、盲目性,避免走入誤區,就必須在各門各類體育課程思政教育滲透中秉持3條教學理念、遵守2項教學原則,采取3種教學策略,把握4個教學要點,做到5項教學要求。相信,在重視體育課程思政的基礎上,廣大體育教師如果嚴格按照以上諸多規范去踐行就一定能不負新時代對體育課程思政教育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