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鵬,秦志龍
(1.青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青海 西寧 810000;2.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以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為根本指導。馬克思現代化理論具有批判性與建構性兩重向度,其批判性集中體現為馬克思現代性批判理論。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從根本上說就是資本現代性批判[1],是對資本邏輯的全面批判。它在充分肯定資本主義的進步性和文明面的基礎上,強烈批判了資本主義的歷史局限性和野蠻面,建構了一種不同于資本主義文明的新現代性世界圖景。
“馬克思透過現代哲學、政治經濟學和政治學思潮來探索現代性的本質及其基本特征,并逐漸形成了以‘資本批判’為核心的現代性批判理論。”[1]馬克思現代性批判理論的生成服從于唯物史觀所制定的那個歷史運動規律,它是歷史發展的產物[2]。因此要深刻把握馬克思現代性批判理論的思想精髓,就必須回到其生成的歷史語境中,找到它產生的社會根源、階級基礎與理論淵源。
馬克思生活的時代正處于資本主義蓬勃發展時期,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的蛻變,社會生產力水平空前提高。然而,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卻隱匿著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不相適應的內在矛盾,導致社會問題頻發,使人們“墮落到一種新的野蠻狀態”[3]。正是資本主義社會內在矛盾引發的諸多社會問題,構成了馬克思現代性批判理論的社會根源。
啟蒙運動后,“人治”代替“神治”,自由理性代替封建愚昧的主流思想,使“一切固定的僵化的關系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素被尊崇的觀念和見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關系等不到固定下來就陳舊了。一切等級的和固定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東西都被褻瀆了。”[4]在啟蒙理性精神的引領下,資產階級戰勝封建貴族,掌握了國家政權,并積極推動工業革命和科技發展,逐步將封建社會的小生產和自然經濟轉化為資本主義大生產和發達商品經濟,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然而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卻隱藏著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不相適應的內在矛盾,造成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內在張力失衡,使得社會財富兩極分化日益嚴重,貧困人口和失業人口數量日趨增多,周期性的經濟危機頻發。現實生活中資產階級所宣揚的人類理性蕩然無存。恩格斯看到眼前凋敝的景象時曾譏諷道:“由‘理性的勝利’建立起來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極度失望的諷刺畫。”[5]資本主義社會不可調和的內在矛盾引發的諸多社會問題構成了馬克思現代性批判理論生成的現實社會根源。
馬克思主義是關于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指導工人階級革命斗爭的行動指南。面對工人在革命斗爭中的挫敗,馬克思積極指導無產階級革命實踐和回應現實理論訴求,彰顯了馬克思鮮明的無產階級立場,奠定了馬克思現代性批判理論的階級基礎。
工業革命的發展不僅使資產階級登上了統治者的“寶座”,也塑造了資產階級的掘墓人。資產階級殘酷的剝削和無產階級艱苦的生活困境激起了無產階級的強烈反抗,并在聯合斗爭中逐步走向自覺,先后爆發了三大工人起義。第一次是法國里昂工人起義。1831年和1834年,法國里昂工人在要求改善生活待遇和工資條件遭到資產階級反對后,爆發了工人起義,經過長期斗爭,最后被殘酷鎮壓。法國里昂工人兩次起義是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的初次嘗試,這標志著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開始覺醒。第二次是英國憲章運動。1836年,英國爆發了以提高政治地位、獲得普選權為主要訴求的“人民憲章”運動,由于反動勢力過于強大,運動也以失敗告終。但列寧曾高度評價,指出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廣泛的、真正群眾性的、政治上已經成型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6]。第三次是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1844年,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為了抵抗資產階級和封建貴族的雙重壓迫,決定起義,他們搗毀機器,與鎮壓的軍警進行英勇搏斗,最后雖然也以失敗告終,但這意味著德國無產階級同法國和英國無產階級一樣,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這三大工人起義雖都以失敗告終,但這充分展現了工人階級英勇反抗資產階級的革命潛力,讓馬克思“意識到無產階級的本質”[7]正在逐漸蘇醒,并促使馬克思積極投身革命實踐和回應現實理論訴求。所以,馬克思現代性批判理論就是在指導無產階級革命實踐和回應現實理論訴求中創立的,具有鮮明的無產階級立場。
任何一種新理論都是在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礎上創立的。馬克思現代性批判理論是在批判性吸收人類文明有益成果,特別是啟蒙理性主義精神、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兩國空想社會主義的基礎上,并結合新的歷史條件對解決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進行科學研究的結果。
啟蒙理性精神拋棄了宗教和神話的幻想,實現了對現實世界的“祛魅”。在現代啟蒙理性精神的熏陶下,逐漸催生了馬克思現代性思想的因子,在其博士論文中高度贊揚了個性、自由和獨立的理性主義精神。隨著同青年黑格爾派的決裂和自身哲學思想的建構,馬克思“第一次遇到要對所謂物質利益發表意見的難事”[4],對黑格爾法和國家的關系產生了疑問,為了解決他“苦惱的疑問”[4],馬克思開始對黑格爾理性哲學進行不自覺的反叛。為了進一步弄清楚“利益的法”和“法的利益”之間的關系,馬克思對現代性的批判開始從哲學領域深入到政治經濟學領域,他在繼承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合理成分的基礎上,指出古典政治經濟學家“把社會的一個特定歷史階段的物質規律看成同樣支配著一切社會形式的抽象規律”[8]的錯誤,揭橥了商品的二因素和勞動的二重性的關系,闡明了剩余價值的真正源泉和資本主義的剝削本質,并展開了對資本的全面批判。同時,馬克思堅持在批判中建構,在吸收英法兩國空想社會主義合理成分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使社會主義由空想變為科學,并找到了建構未來社會新現代性的根本路徑。正是這些思想成果構成了馬克思現代性批判理論的思想來源。
馬克思視“資本”為資本主義現代性建構的普遍中介,并把“資本批判”貫穿于資本主義現代社會批判的各個場域中,體現了一種總體性的、“辯證歷史的辯證批判”。從狹義的視角看,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展開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個領域的具體批判。
資本逐利性是資本主義創造財富的“核心驅動力”,它把生產過程視為增值過程,竭力擴大自己的剝削市場,“它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于西方”[4]。資本逐利性激化了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使資本主義社會陷入周期性經濟危機的“深淵”。
在資本逐利性的驅使下,資本家通過雇傭工人來生產剩余價值,而企業間激烈的市場競爭又驅使資本家不斷提高資本有機構成、壓低工人工資來換取生存空間,進而導致資本家利潤最大化,工人貧困最大化、消費最小化,“使社會上大多數人的消費縮小到只能在相當狹小的界限以內變動的最低限度”[9],導致“生產資料、生活資料、可供支配的工人——生產和一般財富的一切因素,都過剩了”[10]。過剩產品一旦無法流通,便無法實現價值增值,進而抑制再生產過程,使得大量工人失業,最終陷入產品過剩-資本過剩-勞動力過剩-產品過剩的循壞怪圈中,引發經濟危機。然而,資本家不滿足于當前剩余價值剝削速率,在現代信貸體系的扶持下,資本家“不用生產過程作中介而賺到錢”[11],利用金融扛桿縮減資本流通環節,使資本總公式由G-W-Gˊ直接過渡到了G-Gˊ,資本增值速率大大提高,致使實體經濟萎縮,虛擬經濟泡沫化,最終引發了波及范圍更廣、破壞力更強的金融危機。
資本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的統治地位決定了作為上層建筑的國家必然要為資本人格化的資本家所統攝。馬克思通過剖析資本主義現代國家的建構邏輯發現,現代國家的運行以發展資本為根本前提,資本貫穿于國家體制建構諸方面,致使現代國家變成了資產階級“獨占的政治形式”,進而演變成了一種“虛幻的共同體”。這種“虛幻的共同體”的主要表征有:
其一,國家機構設置以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為根本原則。馬克思通過考察法國二月革命后建立的共和國臨時政府的施政過程發現,當共和國面臨嚴重經濟危機時,臨時政府雖然形式上頒布了一系列維持國家經濟運轉的政策,但是實際上只對資本家有利,而對無產者來說,只是陷入極度貧困深淵的開始,揭示出“現代國家政權不過是管理整個資產階級的共同事物的委員會罷了”[4]。其二,國家民主制度的實施以不破壞資產階級的專制統治為條件。資產階級國家實行民主制的初衷并不是想真正貫徹主權在民的民主原則,而是想借助民主制的“政治外衣”來保障資產階級對人民大眾的統治。正如馬克思所說的:“資產階級共和國在這里是表示一個階級對其他階級實現無限制的專制統治。”[4]其三,人權的實現以“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為限度。馬克思透析《人權宣言》中的人權觀發現,資產階級國家憲法體系下的人權是從“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的契約下延展的,并“沒有超出利己的人”,是一種孤立的、封閉在自身的單子里的人權,而市民社會對人權的保護也完全是出于對利己的個人及其需要和利益的保護。
“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12]資本占統治地位的生產方式決定了作為上層建筑的文化必然要為資本邏輯服務。在資本邏輯的干預和主導下,資本主義文化發展畸形,派生出拜物教意識形態、普世價值觀和虛假的道德觀等內容,使資本主義文化充滿虛偽性。
首先,資本主義虛假的拜物教意識形態強化對勞動者的控制。在拜物教的籠罩下,人與人的關系被物與物的虛幻關系所掩蓋,原本是人創造的物反過來支配人,使勞動者的頭腦中形成了“一個著了魔的、顛倒的、倒立著的世界”[9]。資產階級作為資本主義社會物的占有者,正是通過拜物教這種虛假的意識形態來強化階級統治的。其次,資本主義普世價值“編織”階級剝削合理性的“外衣”。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自由和平等是抽象的自由和平等,是貿易和出賣勞動力的自由和平等,資產階級以等價交換的原則購買勞動力和生產資料,通過生產和流動領域實現價值增值,再以平等交換的方式進行商品貿易,無形之中以一種更加隱蔽、更加“合理”的方法完成了對工人的剝削。最后,資產主義的道德觀念成為遏制無產階級反抗的“軟刀子”。馬克思通過對封建貴族和資產階級偽道德、偽宗教、偽自由的批判指出,現實社會道德所勾勒的歪曲的世界圖景和價值規范造成了人生產和消費領域的異化和資本化,最終導致工人階級進行階級反抗的意識軟弱無力,遏制了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資本積累的一般規律是資本主義社會運轉的“動力引擎”,在資本積累的一般規律支配下,勢必會造成“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13],導致社會財富兩極分化、失業人口增多和階級斗爭嚴峻,最終加劇整個社會的動蕩性。
其一,資本積累的一般規律加劇社會財富兩級分化。資本積累的一般規律驅使資本家利用先進技術不斷提高資本有機構成以獲取更多剩余價值,實現財富在資本家那里積累,貧苦在無產者那里積聚。正如馬克思指出的“資產階級生存和統治的根本條件,是財富在私人手里的積累。”[4]最終,形成“金字塔式”利益分配模式,使工人陷入極度困苦的生活中。其二,資本積累的一般規律造成失業人口增多。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必然伴隨著資本積聚過程中可變資本的減少,而可變資本在生產投入中的減少必然導致“工人階級中貧苦階層和產業后備軍越大”[5],最終造成失業人口越來越多。其三,資本積累的一般規律導致階級斗爭嚴峻。嚴重的社會財富兩極分化和大量的失業人口是資本主義社會沖突頻發的邏輯必然,資本主義發展帶來社會物質生產充盈的同時,導致中產階級縮水,階級固化嚴重,使資本不再是“一種個人力量,而是一種社會力量”[4],加劇了階級斗爭,為資本主義的滅亡敲響了喪鐘。
資本的無序擴張要求世界上的任何角落都要納入資本的生產范圍,它一方面把自然生態隱藏的巨大潛力和能量都毫無保留地展示出來,另一方面又破壞“人的無機的身體”[13],割裂人與自然的“新陳代謝”,使人類的生存家園朝不保夕。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態的批判主要集中在資本主義農業和工業兩個方面。
一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農業的批判。資本的原始積累伴隨著破壞、掠奪和剝削土地肥力,表現出鮮明的反生態性特征,資本在生態領域的無序擴張造成現代農業發展和保持土壤肥力的二律背反。正如馬克思在批判資本主義農業時闡述的,“任何進步,都不僅是掠奪勞動者的技巧的進步,而且是掠奪土地的技巧的進步,在一定時期內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進步,同時也是破壞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進步。”[14]二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工業的批判。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工業的批判有兩個路向,其一,生產效率的提高降低了自然資源的豐饒度,造成自然資源破壞和枯竭。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的,“自然條件的豐饒度往往隨著社會條件所決定的生產率的提高而相應地減低”[9]。其二,生產效率的提高造成了城市生態環境的污染和惡化,造成水體污染。正如馬克思分析的:“一旦這條河歸工業支配,一旦它被染料和其他肥料污染,成為輪船行駛的航道”[13]都會使這條河失去水的“本質”,使人們的生活籠罩在“工業黑化”中。
現代化是過程,現代性是現代化的結果,二者具有密切的內在聯系,馬克思現代性批判理論是有序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理論依據。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指出:“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15]新時代新征程要想繼續更好、更快、更穩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五位一體”建設,更需要馬克思現代性批判理論提供深厚的學理支撐。
“資本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生產要素,是帶動各類生產要素集聚配置的重要紐帶,是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15]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克服資本逐利性、合理駕馭資本和利用資本的有效法寶,正確認識和把握資本的特性和行為規律,著力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效應對經濟危機的風險挑戰,需把握好以下幾點:
一是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黨的領導是黨的百年奮斗的重要歷史經驗,是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內在要求和根本優勢,要把黨的領導貫穿于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之中,使黨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市場經濟體制的堅強領導者。二是加強對資本的法律監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資本活動要依法進行”[15],設置好資本運轉的“紅綠燈”,明確資本運行的原則和底線,做到趨利避害,有效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三是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推動公有制經濟做大做強,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向好向善發展,積極利用資本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四是完善共同富裕的分配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16]。五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增強國內大循環的內生性和可靠性,促進資本在更大范圍內合理流動。
馬克思在批判資產階級國家“虛幻的共同體”的同時,更提出了建構國家真實共同體的根本途徑——人民民主。“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應有之義。”[16]我國堅定不移地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切實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打破了西方資本邏輯主導下的國家“虛幻的共同體”。
全過程人民民主超越了西方“口頭式”的民主,把民主真正落實到實踐中,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推動我國政治現代化,開啟全過程人民民主新篇章,要做到:其一,豐富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制度載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實現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載體”[15],要堅持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統領,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凝聚全民族最大力量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和發展。其二,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要堅持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堅決把協商民主貫徹于決策前和決策中,真正做到協商于民、協商為民。其三,創新基層民主制度。基層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實踐的重要一環,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體現,基層組織建設要結合地方實踐與資源稟賦,創新和發展基層民主管理理論和實踐,打通權利運行的“最后一公里”,做到人民真有權、有真權。
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現代文化的批判深刻認識到,建構在資本邏輯宰制下物質利益至上的虛假的、畸形的文化僅是歷史發展的階段性產物,必將被精神富有的共產主義文化所替代。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以滿足人民精神富有為價值旨歸,是“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16]。擺脫資本邏輯宰制的虛偽性文化,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必須做好以下幾點:
一是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是矯正資本宰制下文化發展“偏向”的精神坐標。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必須抓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根本,大力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和革命文化,不斷豐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時代內涵和價值意蘊,旗幟鮮明地反對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等極端思潮。二是堅持以人民需求為導向,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是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切實保障人民文化權益的有效途徑。要以人民需求為導向,發展現代化文化服務體系,保障人民依法享有文化權益;健全現代化文化產業體系,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文化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三是堅持守正和創新相結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忘本來,才能開創未來。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就是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不斷推動文化創新創造,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強精神力量,旗幟鮮明地反對西方各類虛假價值觀。
在馬克思看來,資本本位是資本主義社會沖突頻發的根本所在,要想克服現代社會的動蕩性,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必須以社會本位取代資本本位。中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構以“現實的人”為出發點,遵循的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本位,而不是為少數人謀私利的資本本位,這決定了社會主義社會是和諧的而非動蕩的。因此,要徹底清除資本邏輯在現代社會發展的“荼毒”,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應堅持社會本位,要著重把握以下幾方面:
首先,堅持以人民需求為導向,保障和改善民生。改革發展要以人民所需和所盼為立足點和落腳點,積極推動教育公平公正;積極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積極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做好基本生活保障兜底工作;積極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著力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其次,以共同富裕為抓手,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要堅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夯實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激發鄉村發展的內生活力;積極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打造橄欖型收入分配格局。最后,加強法治保障,打造社會治理新格局。只有良法才能善治,加強法制保障就要做到科學立法、精準立法、公平立法,用完備的社會治理法律體系來保障國家政治安全、社會安定、人民安寧。同時,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現代化社會治理共同體格局,不斷提高社會治理效能,夯實“中國之治”的根基。
馬克思在指明人與自然和解的路徑時,著重強調了思想理念在規范人們生產生活和引導人們正確認識“自然的歷史和歷史的自然”辯證關系中的重要作用,這為中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了有益指導。思想理念決定行為模式,要想規范資本合理流動,愈合“新陳代謝”的斷裂帶,推動現代農業和現代工業健康協調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必須樹立正確的思想理念。因此,要著重樹立以下三種消費理念:
首先,樹立正確的綠色消費理念。堅持以政府為主導,社會為依托,廣泛開展綠色衣食住行宣傳教育活動,營造良好的綠色消費氛圍,提高全民的綠色消費觀念,以綠色消費觀念引領綠色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實現低碳城市建設。其次,樹立正確的生產消費理念。用新發展理念來激活資本蘊含的“創新驅動力”,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實現企業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同時積極倡導企業優先發展節能產業和綠色低碳產業,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和循環經濟,實現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穩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最后,樹立正確的生態消費理念。必須清晰地認識到自然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天然寶庫,必須在平衡好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當下發展和未來發展的前提下合理的開發和利用資源,在自然生態系統承受的范圍內進行生產生活,實現生活質量、經濟效益和生態利益的最大化。
中國式現代化不同于歐美國家的“原發性”現代化和日、韓等國的“派生性”現代化,而是扎根在中國實踐基礎上的“后發外生型”現代化,這決定了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探索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獨立自主地探索出一條獨具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發展道路。馬克思現代性批判理論的五重向度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五位一體”建設提供了世界觀方法論指導,今后我們更應深入挖掘馬克思現代性批判理論蘊含的深厚學理,推動我國早日建設成為物質財富極大豐富、民主權利充分保障、精神境界極大提高、社會關系和諧融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