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文霞,俞竹平
(中共天水市委黨校,甘肅 天水 741018)
2020 年新春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范圍內肆虐,涌現出來了千千萬萬的最美“逆行者”。他們是醫務工作者、人民解放軍、公安民警、社區工作者、運輸司機、基層勞動者、志愿者……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前,他們沒有退縮、逆風而行、迎難而上、毅然奔赴在抗疫第一線,勇于做“逆行者”,揮灑汗血、傳遞溫暖,譜寫了一曲曲感人的篇章。
作為日常交際工具的網絡流行語在使用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詞義的誤解現象,因此探究“逆行者”一詞的來龍去脈就顯得十分必要。“逆行者”的原義是指抗擊火災的消防人員,由于2020年初武漢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在網絡語境下“逆行者”一詞改變了原義,產生了與原義完全不同的新語義,即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涌現出來的,各行各業中勇敢無畏的英雄人物。
詞匯的語義流變是各種社會因素綜合作用下的語言發展產物。通常情況下,一個詞通過擴大、縮小、轉移等方式在其原有語言材料和構詞方法的基礎上派生出新的語義,從而產生語義流變,“逆行者”一詞就是通過詞義的轉移產生了新的語義。
1.“逆行”作為動詞,在《漢語大詞典》(第10卷,第826頁)中的釋義有:
(1)倒行;不按正常方向行進;
(2)背君而行;
(3) 指逆流而行。
2.“逆行”作為動詞,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中的釋義主要有以下三項:
(1)向相反的方向進行;
(2)倒流;
(3)違背常理。
3.“逆行”作為動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釋義是:(車輛等)反著規定的方向走。
通過查閱詞典,我們可以發現,“逆行”具有違背常理、反向而行、迎難而上等語義,所以“逆行者”就是指背道而行、迎難而上、不畏艱險的人。
“新造詞是語言順應時代變化的一個途徑,但更經濟的方法是賦予舊詞以新義,即在原詞義的基礎上,通過引申或比喻,賦予其新的內涵。[1]詞匯發展變化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詞義的演變。詞典所詮釋的詞義屬于靜態詞義,它具有穩定性、規約性,符合社會規范的要求;言語交際中的詞義屬于動態詞義,受語境中主客觀因素的制約,它具有發展性、變異性,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會試圖突破社會規范的要求[2]。
具體來說,“逆行者”詞義的演變經歷了以下兩個階段。
1.第一階段:指抗擊火災的消防人員。如:
(1)面對著工作中接踵而來的各種事故救援,林毅和消防隊友們為了救人迎著危險而上,“最美逆行者”的背影更是感染無數觀眾。(《騰訊娛樂》2017年10月23 日)
(2)消防員這個職業是和平年代最危險的職業,他們是最美逆行者。(《南寧晚報》2019 年04月15日)
2.第二階段:特指醫務人員。有時也可指人民解放軍、公安民警、社區工作者、基層勞動者、志愿者等。如:
(1)千鈞一發只為挽救生命!永遠是最帥的逆行者。(《人民網》2019年06月16日)
(2)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戰斗的日子里,我們都被一種精神鼓舞,那就是中國精神;這個春節,我們都為一種人所淚目,它的名字叫“逆行者”。(《光明日報》2020年04月01日)
以上例子中,“逆行者”一詞有一個共同的語義特征,即[+符合某種標準][+帶有敬佩語氣],但是在前后兩個不同的使用階段,“逆行者”一詞的指稱對象發生了轉移。因此,網絡熱詞產生的一條重要途徑就是詞的形式保持不變,而詞義所指稱的范圍或對象等發生了變化。網絡對于語言的使用限制較少,網民大都具有求新、求變和求簡的使用心理,所以網絡中的新詞、新語、新用法層出不窮[3]。
“網絡流行語作為一種語言現象,它的產生和流行必須遵循語言體系的一般發展規律。大量的網絡流行語都是以詞匯為主,其生成遵循一般的漢語詞匯的構詞方式,即運用構詞法、借入外來詞以及語義變化?!保?]新事物出現后,利用原有的語言材料、按照原有的構詞方式構成新詞。因此,網絡流行語雖然新奇,但是它也有屬于自己的構詞規律。
“X者”與“X人”都是名詞,在句中可做主語和賓語。X從詞性上看是動詞?!澳嫘姓摺笔怯沙稍~語素“逆行”和詞綴“者”構成的?!澳嫘小焙汀罢摺笔莻€定中關系,《說文》:“者,別事?也,從白。”用在動詞、形容詞、動詞詞組、主謂詞組之后,組成“者”字結構,代人代物都可以,譯為“……的(人、事、東西、地方)”,表示從事這一動作或具有某種屬性的人或事物等?!罢摺焙汀叭恕北磉_的意思完全一樣,那么“逆行者”為什么不叫“逆行人”?具體來說,有以下兩點原因:
在古漢語里,“者”是一個文言代詞,這就使得“逆行者”的書面語色彩更加濃厚,符合主流媒體的用詞規范。而“逆行人”在表達上更加隨意,口語化色彩明顯。不走尋常路的人叫逆行人。把人換成“者”后有一種俠義人士的感覺。
“逆行者”表達了全社會對勇于抗擊疫情的英雄人物的敬佩之情,滿足人們情感表達的需要。而“逆行人”缺少“敬佩”這一語義。
綜上,“逆行者”與“逆行人”的構詞方式雖然相同,但在語用表達的效果上有著細微的差異。
“逆行者”一詞的流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有內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自身所具有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首先,“逆行者”是一個褒義詞,滿足了全社會想要向那些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挺身而出、勇往直前、與病毒抗爭的英雄們表達敬佩與感激之情的需要,所以可以走進人心引起強烈共鳴。其次,“逆行者”帶有明顯的視覺形象色彩,看到這個詞,人們的腦海中會立刻浮現出白衣戰士、消防戰士等英雄人物,體現了漢字旺盛的生命力和豐富的感染力。最后,“逆行者”一詞打破了傳統的語法模式,對傳統漢語詞匯的使用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語義和語法上都是對現代漢語的一種創新,既可以活躍說話氣氛,又可以展現時尚氣息。
2.符合經濟性和實用性原則。
語言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變化,必須要出現新詞,而最簡單、最經濟、最實用的方法就是賦予舊詞以新義,即在原義的基礎上,通過引申、比喻、借代等各種途徑增加新的內涵。漢語語法本身具有經濟性的特點,在語言交際中,很多句法成分可以省略,這為網民創造簡潔經濟的網絡流行語提供了語言基礎。另外,漢民族自古崇尚簡約,善于從個體上把握事物,在快節秦的當代,為了節省更多的時間來傳遞豐富的交際信息,提高文本傳輸的效率,通過簡略構詞的方式,更有利于網民快速,直觀地獲取核心信息,降低溝通的時間成本。”[5]“逆行者”一詞的出現,節省了說話時長、提高了交際效率、擴展了傳播范圍。
3.可以擔任多種句子成分。
“逆行者”意為“逆行的人”,是一個偏正結構詞組,可以作為名詞單獨使用,也可以在句子中靈活充當主語、賓語、定語、主語中心語等,也可以單獨成句。例如:
(1)最美逆行者是當代社會最美麗的身影。
“逆行者”一詞在此句中充當句子主語成分。
(2)黨員干部要爭做“逆行者”。
“逆行者”一詞在此句中充當句子賓語成分。
(3)最美逆行者讓生活更美好。
“最美”一詞修飾“逆行者”,使其在此句中充當句子定語成分。
(4)“最美逆行者”鐘南山。
“逆行者”一詞在此句中充當主語中心語,作“鐘南山”一詞的同位語。
“逆行者”是傳播者觀念和意圖的直接物質載體,與黨和政府倡導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相吻合,與特定時期的社會需求相切合,與媒介特性相適合。
1.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性是語言的本質屬性。“語言最終是用來完成社交任務的,有著重要的社會功能?!保?]“社會不斷地發展,新事物不斷地涌現,人們需要認識、指稱這些新事物,就要給它命名,以滿足交際的需要,于是產生了新詞?!保?]首先,社會性是語言的本質屬性,任何語言現象的變化,都離不開社會的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會不斷出現越來越多的網絡流行語。其次,詞匯的發展還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著密切的關系,社會的變化、現實現象的產生與消失,隨時都會在詞匯中反映出來。
2.主流媒體的大力宣傳。如果說互聯網的跨時空性與網絡的普及性為網絡流行語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條件,那么主流媒體的權威性則使得網絡流行語的創造與傳播具有了大眾化、平民化的趨向。一方面,主流媒體本身的影響力催生了網絡流行語的爆發,主流媒體中生成的網絡流行語為網民提供了便捷的表情達意的載體。另一方面,主流媒體對公眾的價值觀有導向作用,主流媒體通過主動貼近網絡生態文化,及時搶占網絡社會的高地,頻繁報道各種“逆行者”的事件,普通大眾就會廣泛接受和使用“逆行者”一詞,從而成為人們討論交流的焦點。
3.民眾深厚的家國情懷。在危難關頭和緊急時刻,每一個普通人內心迸發出的家國情懷,是中國人最樸素、最深沉、最廣泛、最強大的情感,也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綿延賡續的精神標識。這種蘊含于人民之中的英雄氣概,構成了我們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底氣,并逐漸演變成一個民族的共同記憶。疫情面前,無數的“逆行者”義無反顧、舍生忘死、投身一線、艱苦奮戰,他們用勇往直前的晝夜堅守保衛了家園平安。
4.文藝作品潛移默化的影響。文藝作品作為一定的社會生活在文學家藝術家頭腦中反映的產物,它的內容既來源于生活,又遠遠高于生活。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網絡流行語和中華文化密不可分,充分挖掘網絡流行語所承載的社會文化,才能更好地堅定文化自信?!熬W絡流行語語量體系龐大、傳播渠道豐富、受眾樣體廣泛,能夠全方位、多角度反映社會面貌和民情民意,尤其是在某些社會熱點基礎上創造的網絡流行語的傳播更能反映特定時期的大眾心理和社會心態?!保?]疫情期間,關于“逆行者”的電影、電視劇、廣播劇、音樂作品、詩歌、散文、書法、美術、攝影作品層出不窮,成為反映這一時期社會生活的一個鮮活標本。
隨著社會的發展,語言作為一種社會現象,處于不斷的發展和演變過程。各個時期產生的網絡流行語反映出了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變化發展,其中有一部分能長期流傳,豐富原有的詞匯系統,增強語言的表現力,有一部分只能流行一時,隨即消失不用。這取決于網絡流行語所反映的社會現象和真實面貌能否長期存在,或者表示的概念觀念是否為大眾所接受,為交際交流所必需,同時也要看這些詞語是否符合語言規范的要求?!澳嫘姓摺边@一網絡熱詞的生命力到底有多強大,在未來到底還會產生出什么新的語義,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