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雪峰,男,1976年9月出生,現任浦城縣富嶺中心小學黨支部書記兼校長,一級教師,本科學歷,南平市數學骨干教師,南平市示范校長培養人,南平市優秀黨務工作者,曾獲浦城縣2022年片段教學技能比賽一等獎,南平市2022年輔導學生“說理課堂”優秀視頻一等獎。
新課標大背景下的小學數學實驗教學資源的開發,需要教師付出更多努力。數學實驗內容豐富多樣,
內容來源更為廣泛,教師需要做整合分辨處理,對數學實驗內容進行科學歸類,為學生創造更多探索的機會。學生對數學實驗比較感興趣,教師從教學實際出發展開教學設計,優化數學實驗教程,做好實驗活動組織,及時給予技術指導,確保數學實驗歷練效果,有利于促進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一、優化實驗設計,精選課程內容
小學數學實驗豐富,教師設計更多適合的實驗方案,促進數學實驗課程的建設,能夠讓學生獲得更好的學習成效。針對數學教材中一些帶有數學實驗屬性的案例信息,教師可以研究實驗內容,推出實驗方案,結合學生生活認知展開實驗素材收集,創設實驗情境,以提升學科教學品質。教師組織學生參與收集整理適合的實驗內容活動,展開實驗優化設計,可以讓學生獲得更多的訓練契機。
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軸對稱和平移”一課為例,教師可以設計展示內容,利用手邊的物件進行平移操作,讓學生理解平移概念。為激發學生數學思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拿出一張方格紙,利用橡皮等小物件,根據教師設定做平移操作,如向右平移5個單位,再向下平移3個單位。學生通過平移操作,對平移概念有了直觀認識。教師可要求學生根據實驗操作體驗,列舉生活中見過的平移運動和現象。學生對這個內容比較感興趣,能夠積極展開思考和梳理,很快就有信息反饋。各種車輛的直線運動、人員走動、物體的直線移動等,都帶有平移屬性特點。教師要對學生列舉的案例進行具體分析,對一些運動現象做深入分析,讓學生對平移現象有更深入的理解。
教師利用展示機會引導學生解讀平移概念,然后用方格紙做平移實驗,并針對生活中的一些移動現象做具體判斷,為學生提供實驗操作機會,對實驗現象做專業分析和討論,能夠使學生形成學科認知。教師優化實驗設計,對接生活,組織學生拓展思維,能為學生順利實驗創造良好條件。數學實驗內容豐富多樣,教師借助生活經驗展開對應設計,助學效果顯著。
二、強化實驗組織,豐富活動形式
教師在推出實驗方案后,需要進行有效調整,針對學生實驗認知基礎展開教學組織,推出更多適合的實驗機會,為學生帶來全新的學習體驗。數學實驗程序大多比較簡單,借助生活材料就可以完成操作。教師針對數學實驗內容展開深度研究,能為學生創造更多實驗機會,滿足學生的探索需求。教師有意識地創新實驗形式,能對學生多種感官造成一定沖擊,助學效果更突出。數學實驗形式多種多樣,教師應注重優化設計,推出多種新鮮的實驗形式,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群體的學習需求。
學生對實驗設計有個性追求,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參與實驗方案的研討,可以有效激活學生學科思維,使學生形成嶄新的學習體驗。在教學“多邊形的面積”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整合教材相關內容,解讀一些數學概念,然后找出事先準備的剪刀,現場剪出一些多邊型圖案,通過折疊,將多邊形分解成大小不同的三角形,然后用直尺測量相關數據,利用三角形面積公式計算多邊形面積,最終推導出多邊形面積計算公式。學生對數學計算公式進行專業推導,操作難度可想而知。教師可適時觀察學生學習表現,及時出手,幫助學生找到操作方向,確保公式推導順利進行。經過一番操作和思考,學生逐漸進入實驗核心,在嘗試中尋求操作路線,逐漸推導出多邊形面積公式。
在組織學生開展數學實驗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做實驗成果梳理和總結。學生在實驗操作中能夠通過梳理和總結,自然形成學科認知。教師對實驗操作要領做針對性指導,組織學生對實驗成果和結論做反復推敲和分析,這是比較有價值的教學設計,能使學生養成理性思考的習慣。
三、深化實驗研討,提升操作品質
在數學實驗方案推出后,教師要提出具體的要求,給出一些操作建議,確保實驗順利進行。學生對實驗操作比較感興趣,但在操作中會遇到一些困惑和問題。教師針對學生實驗操作情況展開具體指導,為學生提供更多學法支持,無疑能夠發揮重要的助學作用。數學實驗研討帶有學術性、專業性特點,考慮到小學生沒有相關知識儲備,教師要做好具體的設計,組織學生展開深入研究。如果有需要,教師可以與學生展開多重互動,幫助學生順利完成數學實驗操作任務。
教師設計數學實驗方案要充分考慮學生接受實際,能夠有效提升設計品質,使學生自然啟動生活認知思維和數學思維,展開創造性學習和探索。在教學“組合圖形的面積”這節內容時,教師可先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相關圖示,對多邊形形狀特點做具體觀察和討論,理清多邊形圖形的基本特點和概念,然后開始布設數學實驗操作任務:在我們身邊有不少組合圖形,同學們不妨進行實地觀察和測量,計算其實際面積,以促進學科認知的內化。學生對實地觀察和測量學習任務比較感興趣,自然能夠積極響應。教師帶領學生來到校園中,尋找一些組合圖形案例,如花園、操場上的運動場地、道路等。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集體觀察和測量,計算出其實際面積,然后展示計算結果,看哪一個小組的實驗結果更精確。學生有主動探索的要求,因此,教師要對學生的實驗認知基礎有客觀判斷,設計實驗程序,提出實驗要求,確保實驗順利開展。
教師要求學生展示實驗數據,這一對比過程無疑是研討反思性學習。學生從實驗設計、實驗觀察、實驗測量、實驗計算等環節展開實驗認知和思考,自然能夠形成實驗認知基礎,在充分思考和互動中提高數學實驗操作能力。教師注重對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能使學生的反饋更積極主動。
四、內化實驗認知,建立學科素養
數學實驗帶有探索性,教師充分把握學情,推出實驗方案,給出具體要求,設定明確的目標,能為學生順利開展實驗創造條件。學生有實踐經歷,學習認知積累也開始豐富起來。教師要做好實驗總結,組織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學習反思,將實驗學習成果有效轉化,促進學生實驗認知的順利內化,提高學生學科素養。數學實驗需要知識的支持,教師從學生學科認知基礎出發,展開教學設計,引導學生逐漸進入實驗操作環節,組織學生展開研學行動,無疑能夠獲得預想效果。
學生對趣味性實驗內容比較感興趣,因此,教師不妨借助一些簡單的生活材料和物品,展開實驗設計,以激發學生的實驗學習主動性。以“可能性”一課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拿出一個黑色袋子并告知學生:這個袋子里有兩種顏色的乒乓球,誰來摸球呢?看看摸出紅色球的概率有多高。學生紛紛報名,游戲活動順利開展。每個學生有10次機會,他們摸出紅色的概率大多相當,都在50%左右。通過摸球操作過程,學生對“可能性”數學概念有了一定的直觀認識。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準備一些硬幣,讓同桌兩人展開實驗操作,投拋這些硬幣,先做猜想,然后投放,看誰猜中的概率更高。學生根據教師要求展開實驗操作,記錄投拋次數,并對投拋結果做梳理歸結,得出實驗結論:
硬幣投拋實驗,硬幣正反面出現的概率幾乎對等,相差甚小,投拋次數越多,相差概率越小。教師組織學生對實驗結論做深度研討,歸結出實驗規律。
教師以游戲形式推出數學實驗,成功調動了學生的參與主動性。學生在投擲硬幣實驗中,對投擲命中概率做統計,也會逐漸形成實驗結論。數學實驗未必在苛刻的條件下展開,一枚小小的硬幣便可為學生創造難得的實驗操作機會。學生對游戲性實驗感興趣,教師應設定實驗方案,做出具體安排,幫助學生明確操作路線,指導學生展開實驗討論,給學生提供深入研學機會。
數學學科有眾多實驗內容,教師以實驗課程開發為契機,推出更多實驗教學內容,能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指導,確保數學實驗順利展開,讓更多學生順利進入數學實驗環節,在具體操作和思考中形成學科認知能力。教師針對學生學習實際展開對應指導,能夠創造豐富學習契機,以滿足不同學生群體的學習需要。
作者/柯雪峰 浦城縣富嶺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