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中,教師要改變以往主導、引領的教育模式,注重組織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通過研究性學習喚醒學生的探索意識,鼓勵學生努力鉆研學習,掌握數學知識的形成規律,更要著重鍛煉學生的學科實踐能力,為學生之后參與數學實踐活動做足準備工作。作者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較為關注教育創新問題,文章重點分析了小學數學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意義、特征和策略,希望能對優化數學教學有所啟示。
關鍵詞:小學數學;研究性學習;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10-0065-03
引 ?言
在小學數學課堂活動中落實研究性學習,可以引領學生自主獲取知識,解析問題,讓學生掌握學習的自主權。同時,研究性學習也是一種重要的方法、策略和理念,意在讓學生的學習活動和信息獲取方式更加多元化,讓學生通過調查實踐、收集資料、探索驗證、合作學習,強化對理論知識的記憶。在小學數學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教師需要把研究問題作為核心內容,積極延伸數學課程中的教材知識,豐富學生數學學習經驗,完善學生知識結構,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考習慣[1]。
一、小學數學研究性學習的特征
(一)交互性特征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落實研究性學習,只依靠教師的努力無法收獲最理想的教育成效。研究性學習具備較強的交互性特征,需要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間共同努力,在交流、探討、合作中獲得更多的靈感、知識和學習經驗。教師要讓學生積極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剖析數學課程知識形成規律,提升自身的學科素養。
(二)體驗性特征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落實研究性學習,需要教師展現出研究性學習的體驗性特征,更關注學生的學習感受、個體差異,通過創設相應的問題情境,使學生感受情境,分析知識,觀察規律,從而掌握知識,總結經驗,分析問題,多視角審視問題,歸納知識,鍛煉數學思辨能力。
(三)生成性特征
在小學數學課堂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教師要展示出研究性學習的生成性特征,讓學生成為研究性課堂活動中的主人公,不再以固定的教學形式去約束學生。同時,小學數學研究性學習還具備多變性、豐富性、復雜性等特征,教師要為學生設計開放性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已有學習經驗來研究數學知識,全面吸收、內化知識,形成清晰的學習思路,與學生共同打造生成性、理想化的數學課堂。
二、研究性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一)體現研究性學習的開放性特征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工作中,教師要注重運用研究性學習策略,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真正收獲知識,提升能力,鍛煉思維。教師要體現研究性學習的開放性特征,不用固定的問題、習題來束縛學生的思維,而是拓展課堂問題的深度,讓學生共同討論和探索,在實踐中應用數學課程知識,提升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比如,教師可以設定這樣一個數學問題:小王需要圍成一個18平方米的羊圈,需要怎么圍?讓學生用手中的小木棒去擺一擺,同時想一想。這時,有的學生提出將長度設定為18米,寬度設定為1米。但是接著就有學生反駁:長度為6米,寬度為3米更合理……每個學生都認為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動手擺一擺,并在小組內進行思考和討論。接下來,教師讓學生匯總、歸納,把正確的答案羅列出來。在此過程中,學生會意識到有時候問題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化的,這些都需要學生去探索、分析。開放性的數學研究學習活動能夠讓學生自主尋求知識和解題規律,大力開發學生的智力,使學生能夠全面思考問題,實現對數學知識的內化[2]。
(二)綜合運用新、舊數學知識
在小學數學實踐活動中,教師要用心整合新舊數學課程知識,以此來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構建完整的數學知識結構。研究性學習主要是把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出發點,讓學生學會整合數學學科知識,在學習新知識期間引出舊知識,也能夠在復習舊知識的時候,領悟新知識的形成規律,提升學生的知識整合能力。例如,在“推導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先為學生準備兩個形狀一致的三角形,使學生通過拼一拼來構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學生通過思考和動手操作可以發現,兩個三角形能夠拼湊成多種類型的平行四邊形。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且要給予學生鼓勵和表揚,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主觀能動性。在動手操作環節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一下這些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否相同,此時學生會立刻回答是相同的,因為無論何種形狀的平行四邊形都是由兩個相同的三角形拼成的。通過以上操作和思考,學生又可以進一步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三角形面積的2倍,如果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同底等高,那么平行四邊形面積就是底乘以高,三角形面積是底乘以高除以2。學生通過回憶鞏固三角形面積的相關知識,能夠得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在轉化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復習三角形面積的公式。在學生綜合運用新舊數學知識期間,教師要給予學生更多自主想象、動手操作的空間,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3]。
(三)聯系實際生活開展研究性活動
小學數學學科的實踐性、生活化程度較高,教師要聯系實際生活開展研究性活動,以此來端正學生的態度,使學生用心鉆研數學知識,并熟練應用。生活中處處存在著數學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去挖掘問題,解決問題。同樣,在小學數學研究性探究活動中,教師需要結合生活元素來設計數學問題。例如,在“認識百分數”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先為學生展示“80%”這個百分數,讓學生思考一下在現實生活中是否見過這種數字表達形式,這時候學生紛紛表示在牛奶盒上、飲料瓶子上見到過這種數字表達形式。之后,教師再多列舉幾個百分數,讓學生根據真實的生活經驗、常識來理解百分數,加深對百分數的記憶和理解。又如,在探究“加減乘除”的數學運算知識時,教師可以聯系實際生活中的“數鴨子”活動來講解相關知識,也可以布置一些生活化的數學課后作業,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運用“加減乘除”的數學知識。如讓學生和父母一起去超市購物,承擔起計算費用的責任;計算家中一個月的水電費;核算一下家庭一個月的生活支出等,以此來鍛煉學生的運算能力,提升學生數學素養。另外,在開展研究性探究活動期間,教師還要讓學生用心收集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從中挖掘、應用數學理論知識,能夠利用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展示出數學知識的實用價值和生活價值[4]。
(四)在合作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多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個性化、差異化需求,因為每個學生自身的教育經歷、成長背景都是不同的,所以學生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實踐能力也都是不同的。教師要讓學生在合作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在合作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能夠體現“優勢互補、協調合作”的教育理念,充分展示學生的學習特長、個性。學生之間也可以相互借鑒和學習。例如,在“長方形與正方形的認識”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先讓學生探索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特征,并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案例來探析、操作、合作。學生可通過量板凳、黑板、牙膏盒面、積木、魔方,并進行數一數、折一折、剪一剪等活動,探究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規律,在共同努力之下體驗到成就感,培養團隊合作精神,為將來參與社會活動做足準備。同時,教師要注重小學數學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實踐延伸,對課內數學知識進行拓展,讓學生擁有更多體驗和互動的機會,讓數學課程體系更加系統化,培養學生良好的思考習慣和學習習慣,提升學生的學科綜合素質。在學生合作開展研究性數學學習活動中,教師要充當一個引導者、合作者,適當給予學生指導,而非全權掌控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在自主研究、自由發揮中,掌握知識、收獲本領,獲得有用的經驗,提高數學研究性學習活動質量。
(五)在錯誤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
在數學課程中落實研究性學習活動,教師需要改變之前“杜絕出現錯誤”的觀念,客觀、全面、正確地看待學生出現的差錯,不再完全主導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在發現學生的問題之后,教師不要急于去反駁、批評和糾正,而是要從學生的錯誤入手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這樣既能夠糾正學生的錯誤,又能夠讓學生從中總結學習經驗、了解生活常識,提升綜合素質。例如,在“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的課程實踐活動中,教師可設定如下問題: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確定為最大公約數的倍數嗎?在教師提出問題之后,大部分學生都否認這個命題。此時教師不要著急說出正確的答案,而是要讓學生通過舉例的形式去分析、探究。最后,學生發現這個數學命題是正確的。學生通過推理、對比來解釋這個數學命題,有效鍛煉了數學思維能力。同時,在錯誤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能夠讓學生之間實現智慧思維火花的碰撞。在學生出現認知沖突期間,教師要把握教學時機,著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獲得綜合成長和全面發展。教師要讓學生準備一個數學錯題集,及時歸納易錯點,這樣能夠節省更多的課堂時間。此外,教師還要監督學生時常翻閱錯題集,從中總結、歸納學習經驗,查漏補缺,鍛煉學生的發散思維、邏輯思維能力,提高數學課程活動質量[5]。
(六)展示研究過程,引發學生深度思考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展示研究過程,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數學家波利亞曾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主去發現。因此,教師要改變以往直接給出結論,讓學生去做題的形式,要讓學生自主體驗和探究,激發學生的創造精神、探究精神。例如,在“百分數的意義、讀寫法”課程活動中,教師可以結合“不同飲料中的配料成分”,通過列舉生活案例,讓學生去比較、分析,研究一下哪一種飲料的熱量更高。學生可以把百分數當作一個整體,用“100份”來表示。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再讓學生研究分數和百分數間的差異,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思考方法和研究方法。同時,教師要在數學課程中落實研究性學習活動,把“思維拓展”作為核心教學任務,讓學生在研究性活動中鍛煉思維能力。例如,在講解“幾百幾十加上幾百幾十口算”的課程知識時,教師可以圍繞“捐款”主題來創設情境,讓學生思考多種算法。實現生活案例和數學課程知識的深度融合,從而引領學生創造性地探索、應用數學理論知識,發展學生多項學科思維能力。學生在探索、思考的過程中,會提高創新能力、思考能力。
結 ?語
在開展數學課程實踐活動期間,教師要加強對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重視,改變以往單向灌輸、習題強化的模式,圍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差異化學習進度,靈活設計教學內容和策略,借助研究性學習活動,讓學生展開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擁有自由探索的學習空間和平臺,更扎實地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發展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獲得全面的提升和發展。同時,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教師還要給予學生充足的肯定和表揚,讓學生獲得自主研究和探索的信心和決心,共同構建高效數學課堂。
[參考文獻]
江群斌.小學數學研究性學習策略之“問題解決法”:以“數的組成:米勒的敲環問題”為例[J].海峽科學,2011(03):88-89.
謝麗霞.淺談購房貸款決策問題:小學數學“百分數”研究性學習案例[J].黑龍江教育(小學版),
2004(36):27-28.
董玉琦,包正委,劉向永,王靖,伊亮亮.CTCL:教育技術學研究的新范式(2):從“媒體應用”“課程整合”到“學習技術”[J].遠程教育雜志,2013,31
(02):3-12.
曾玉華,趙東青.小學數學教具學具使用現狀的調查與探究:以湖南省長沙市部分小學為例[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5,15(05):8-10.
陳桂珠.小學數學項目式學習的實施探討:以“疫情中的數學問題”研究為例[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
2020,21(08):84-86,129.
作者簡介:陳燕能(1972.6-),男,福建漳州人,任教于福建省漳州市華安縣豐山中心小學,一級教師,大專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