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班級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有益于學生成長的環境,也是一種無形的教育。班級文化通常滲透到日常班級管理、班級活動等各個方面。對于農村小學來講,班級文化建設對培養小學生的行為習慣、人文品格、素質修養等有著積極的作用。因此,加強農村地區小學班級文化建設十分迫切。學校應提高重視,深入調查學校班級文化中存在的問題,探索更加適合班級文化建設的方式方法,促進農村小學班級文化建設的創設實踐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農村小學;班級文化;創新實踐;開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10-0010-03
引 ?言
近年來,隨著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教育部門對農村小學班級文化建設十分重視。農村小學一直以來都是義務教育階段中的弱勢群體,因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在本區域小學班級文化建設方面存在不足,甚至影響了農村小學生的全面發展。班級文化是校園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對教育發展與學生發展十分重要。但目前的農村小學班級文化建設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效果不容樂觀。為此,農村區域小學領導與班級教師應深刻意識到班級文化的重要性,積極探索出更加有效的創新實踐策略,從而改善班級文化,凈化學生心靈,促進農村小學生健康全面發展。
一、小學班級文化創新建設應遵循的原則
(一)層次性
小學分為低、中、高三個學段,不同學段的班級文化有著各自明顯的特征。因此,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年齡特征建設對應的班級文化。對于低學段的小學生來講,班級文化可以貼近兒童生活,顯示出童真、童趣的特點。對于中學段的學生來講,可以適當地添加一些理性元素;對于高學段的學生可以制訂具有藝術性、活潑且具朝氣的班級文化[1]。
(二)自主性
小學生具有良好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對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十分感興趣。小學班主任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設計多樣化的班級活動,讓學生能夠在活動過程中發揮自己的價值。如教師可以讓喜歡唱歌的學生創作班歌,并教其他同學演唱,也可以讓喜歡繪畫的學生一同設計班徽。這樣可以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班級活動中施展自己的特長,彰顯個性魅力。
(三)共同參與性
班級文化可以說是班級整體呈現出的風貌,離不開全班學生的共同參與[2]。要想讓整個班級的學生共同參與班級文化創建,教師就需要發揮出學生的特長,創設符合小學生興趣愛好以及心理發展特性的班級文化。這樣不僅能鍛煉學生的能力,還能讓學生積極參與文化建設,體會班級文化創建過程中的樂趣,從中獲得良好的體驗感,從而形成具有朝氣、活力的班級文化氛圍。
(四)多樣性
小學生對身邊很多事物都充滿了好奇,教師在創新班級文化時需要以激發學生潛能為主,創設豐富多樣的班級文化[3]。例如,班級文化的創新實踐可以從設立書法角、繪畫展、圖書角、新聞角等方面入手,也可以組織多樣化的體育競賽或知識競賽。無論哪一種活動類型都要符合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心理發展特征。
二、農村區域小學班級文化創新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校對班級文化建設缺乏重視
在小學班級文化建設過程中,部分農村區域的小學教師與學校領導對班級文化的重視程度有所欠缺,致使班級文化建設受到影響。此外,部分班主任看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在沒有了解班級文化內涵的情況下就盲目進行班級文化建設,導致班級文化創建出現諸多問題。
(二)物質文化建設參與性不高
目前的農村區域小學班級文化建設還不夠深入,學生在物質文化建設方面參與得較少,學生個性與自主性也沒有得到體現,學生的個人能力也無法發揮。例如,班級黑板報設計學生參與度不高,圖書角利用率不高等。班級是小學生校園生活的重要場所,對學生的學習與成長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學生在班級文化創建過程中的參與程度決定了學生對這個班級的喜歡程度,但在一些農村小學中,很多教師忽略了這一事項。
(三)班級行為文化活動組織次數少,且缺乏個性
班級活動是一種以班級為單位,以教育為目的的活動,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利用學科教學之外的時間組織各種項目活動。班級行為文化活動是圍繞學生主體進行的,可以讓學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得到發展。但目前的農村小學班級行為文化活動還存在一些問題。其一,活動進行的次數較少。部分農村小學生反映自己的班級很少開展班級活動,很多班主任對此活動并不重視。其二,教師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學生之間由于各種因素影響存在差異,教師應該結合班級學生的差異性創設適合學生實際情況的、獨具特色的班級行為文化。但實際上,很多教師忽視了這一點,沒有意識到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性,而是學校怎么安排就怎么布置,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優勢。
(四)班級制度文化有所欠缺
在農村區域的小學中,班干部在班級管理方面起到了輔助性作用,并且班干部的選擇能為學生提供特長發揮與信心提升的機會。但在實踐調查中發現,大多數班干部都是由班主任推薦,或是由班主任直接任命。這很容易忽略班級的其他學生,導致其他學生對班級活動失去熱情與積極性,最終導致班級制度文化進行不順利。另外,還有一些學生并不清楚自己的班級制度,甚至一些班級根本就沒有制訂班規。
(五)班級精神文化創建不到位
精神文化是班級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一種深層的文化,是一種只能被感知的文化[4]。班級精神文化主要表現在理想信念、價值觀等方面。實際上,有些農村小學的班級精神文化并沒有得到落實。首先,一些班級缺少班名、班訓、班歌、班徽,這些都是班級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本班級特征的體現,但是一些班級在精神文化建設方面做不到位。其次,沒有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師生關系在班級精神文化建設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班級精神文化應該建立在良好師生關系的基礎上,但是大多數班主任并沒有很好地做到這一點。最后,班級凝聚力不夠。班級凝聚力指的是班級學生之間的向心力與同學之間的團結程度。一個班級學生之間的關系越融洽、越團結,他們的凝聚力就越強。在調查中發現,很多班級學生之間都有自己的小團體,班級出現拉幫結派的問題,凝聚力不強。
三、農村區域小學班級文化創新實踐策略
(一)深入理解,積極領導創新班級文化建設
在農村區域的小學班級文化創新過程中,校領導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農村區域的小學領導應及時改變思想觀念,從根本上提高對班級文化建設的重視,加強學習并閱讀與班級文化相關的書籍,從而深入理解班級文化在教育發展中的內涵。另外,學校領導還需要及時組織各班級班主任參與相關的知識學習與培訓,提高班主任對班級文化的理解,使其從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理解,這有利于激發教師的實踐操作能力與創新能力,推動班級工作的順利開展,創建有效的班級文化。
(二)引導學生參與創新特色班級物質文化
班級是學生學習與生活的重要場所之一,而設計與布置教室是建立班級物質文化的形式之一[5]。在布置教室方面,教師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以學生為主體,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發掘學生的潛能與特長,創建具有特色的班級物質文化。首先,在進行黑板報設計時,要鼓勵并動員全體學生參與其中,具體分為以下兩種:一是將班級學生分為多個小組,采取輪換制更換黑板報,并讓小組之間進行成果比拼;二是將學生按照特長分組,不同特長小組負責不同的區域部分,這樣不僅能讓全體學生都參與教室的布置,還能將學生的優勢發揮出來。其次,利用好班級的圖書角。讀書可以讓學生進步,增長學生的文化學識,提高學生的素質修養,凈化學生的心靈。因此,教師應充分發揮班級圖書角的作用,在每個學期初讓學生選擇一些感興趣的、有閱讀價值的書籍放置到圖書角中,并安排專人進行管理。需要注意的是,圖書角的書籍需要定期更換。
(三)組織多樣化的班級行為文化
班級行為文化是進行班級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需要從多個角度實現。教師要在各項活動中發現學生的優點,鍛煉學生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團隊意識與合作能力。農村區域的小學教師需要開展具有教育性質與趣味性的班級活動,讓學生的優勢在活動中得到體現。首先,教師可以成立興趣小組,并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與特長去選擇喜歡的班級活動。其次,組織學生開展個性化的主題班會。班級主題活動項目可以從傳統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個方向入手,使學生通過主題班會規范個人言談舉止,提高責任意識與道德情操,也為優良班風建設打好基礎。再次,組織學生進行競賽類班級活動。如開展知識競賽、體育競賽、才藝競賽等,讓學生可以通過競賽展示自我。最后,以節日為主題組織活動。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各種節日組織學生開展有意義的班級活動,使學生能夠全面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例如,在清明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烈士陵園掃墓,組織學生開展“講英雄故事”活動,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四)建立公正民主的班級制度文化
首先,班級干部的選舉要民主化。班干部在班級管理中起到了一定的輔助作用,不僅能夠協調班主任開展工作,還能為學生的日?;顒犹峁┍U?。學生可以在班會上通過推薦或自薦的方式進行選舉,并采用不記名投票進行選舉。選出來的班干部要在班級中進行公示,同時教師要對選出的班干部進行培訓,使班干部能夠深入了解自己的職責,從而更好地協助教師進行日常管理。
其次,建立公正的獎罰制度。教師在制訂與實施獎懲制度時需要遵循客觀、公正、公平的原則。在班級制度文化建設中,教師可以設立以下獎項:進步獎、互助獎、精神文明獎、勞動模范獎等。在對學生進行懲罰時需要尊重學生,注意懲罰的力度,以免對學生造成不利的心理影響。
(五)創建積極向上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班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教師需要帶領學生創新與建設具有朝氣、健康向上的班級精神文化。首先,農村地區的小學需要利用有限的條件建立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內容。如從精神層面上由教師帶動學生建立適合本班特色的班訓、口號,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創作班徽,選出適合班級風貌的班歌等。
其次,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推動班級文化的創新建設。小學生思想比較單純,大多會將教師視為自己的榜樣,因此,教師的人格魅力及學識會給學生帶來深刻的影響。另外,很多農村小學生屬于留守兒童,教師對他們的影響超出了對其他學生的影響。為此,教師應放平姿態,與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與學生多溝通、多交流,及時了解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的困難與需求,聆聽學生的心聲,從而增強彼此的信任,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推動班級文化的建設。
最后,注重班級凝聚力。一個班級的凝聚力決定了全體學生的團結意識與能力,班級學生關系越和諧融洽,班級的凝聚力就越強,反之就會越來越弱。為此,教師需要采取必要的手段轉變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鼓勵學生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積極幫助別人,正確對待自己的問題與缺點,不斷學習其他同學的優點。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識,班級凝聚力也會有所增強,從而形成一個健康向上、團結互愛的班集體。
結 ?語
總而言之,小學班級文化創新建設是一種隱性的教育力量,對學生今后的個性化發展至關重要。農村區域的學校領導、教師應提高重視,及時轉變思想觀念,結合實際情況創新班級文化,為學生提供一個積極、健康、團結、溫馨的校園環境,為學生今后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劉宏偉.小學班級管理建設的創新實踐研究[J].教書育人(教師新概念),2020(05):73.
郎穎蕓.小學班級管理模式的創新與探索[J].學校管理,2012(06):8-9.
陳奕群.小學班級管理的創新實踐[J].教育,2018
(14):38.
靳恩德.試論如何在小學班級管理中構建激勵機
制[J].考試周刊,2019(59):181.
于海娟.試論小學班級管理實施策略[J].兒童大世界,2017(01):160.
基金項目:本文系武威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農村區域小學班級文化創新實踐研究”(課題編號:WW〔2021〕GH290)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楊國平(1976.1-),男,甘肅武威人,
任教于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張義鎮中路九年制學校,一級教師,大專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