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教師用適宜的方式引導學生寫作,而支架式教學法正是教師引導學生寫作的“法寶”。在實施高學段寫作教學時,教師可以課程標準為指導,以支架式教學法為“工具”,在了解學生寫作情況的基礎上,創設寫作氛圍,搭建多樣支架,指引學生寫作,引導學生自主評改,借此幫助學生有效寫作,提高寫作能力。作者結合現有經驗,以了解寫作情況、創設寫作氛圍、指引學生寫作、促使學生評改為立足點,以搭建支架為重點,詳細闡述小學語文高學段支架式寫作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學段;寫作教學;支架式教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10-0068-04
引 ?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明了寫作的重要性,提出了諸多教學要求,如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以學生為中心,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策略,注重啟發式、討論式教學,促使學生發揮自主性,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的表達。支架式教學是實現《課程標準》要求的重要方式。所謂的支架式教學,是指教師以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基礎,將復雜的學習任務分解為不同的支架,依據教學需要,引導學生發揮自主性,建構知識體系,發展技能,將知識與技能內化為自身經驗,發展學習能力的教學方式。支架式教學關注學生的自主性,強調獨立探索和協作學習。縱觀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寫作內容,其中運用了“問題”“建議”“圖表”等支架輔助學生寫作。由此可見,應用支架式教學法實施高學段寫作教學具有可行性。同時,實踐證明,有效實施支架式寫作教學,可以使學生成為寫作的“主人”,產生寫作興趣,掌握寫作方法,獲取寫作經驗,發展寫作能力。基于此,在小學語文高學段寫作教學中,教師可應用支架式教學法,依據教學實際需要,搭建不同支架,引導學生發揮自主性,積極寫作。
一、搭建支架,了解現有知識經驗
《課程標準》闡述了學生現有經驗于學習的重要性。縱觀傳統的寫作教學,大部分學生寫作情況不盡如人意,原因之一就是寫作教學忽視學生的現有知識經驗[1]。學生現有知識經驗是教師有效實施教學的支撐。因此,在實施高學段支架式寫作教學前,教師要先了解學生現有知識經驗。搭建支架是教師了解學生現有知識經驗的重要方式。
(一)搭建游戲支架,了解現有知識經驗
游戲契合小學生學習、認知特點,便于小學生發揮自主性,積極探究。同時,游戲也是學生展示已有認知的平臺。在習作教學中,教師可搭建游戲支架,驅動學生在游戲中遷移認知,由此了解他們的現有知識經驗,為有針對性地進行習作指導做好準備。
例如,在“把一個人的特點寫具體”的寫作技巧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導入環節,搭建游戲支架,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本班同學并發現其特點。接著,教師隨機抽取寫作水平不同的幾名學生,引導其描述人物特點,其他學生認真傾聽并踴躍猜測描述對象。在游戲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認真觀察,發現人物特點,就此活躍思維,組建語言。游戲的過程也正是教師了解學生現有知識經驗的有效途徑。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了解不同寫作水平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等,由此做好課堂教學準備工作。最后,學生通過體驗游戲進行頭腦風暴,能夠自然而然地獲取豐富的語言材料,為在課堂上詳細地描述人物特點奠定基礎。
(二)搭建描寫支架,了解現有知識經驗
描寫是學生遷移已有認知的具體表現。簡單地說,在描寫的過程中,學生會遷移已有認知,獲取語言信息,進而組建語言,展現自己的認知所得。所以,
在習作教學中,教師可以搭建描寫支架,驅動學生展現現有知識經驗。
例如,在“家鄉的習俗”主題習作課堂上,教師可先用電子白板播放視頻,展現家鄉的不同傳統節日習俗,引發學生回憶。接著,教師搭建描寫支架,鼓勵學生講述自己記憶深刻的傳統節日習俗。在學生描述之際,教師可給出提示,如有哪個節日、有哪些節日習俗等。在提示的支撐下,學生能夠遷移經驗,暢所欲言,講述家鄉習俗。同時教師要認真傾聽,發現問題,如大部分學生沒有分清主次,籠統描述家鄉習俗,
進而在習作課堂上,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探究主次分明的寫作方法。如此做法,切實增強了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同時能使學生初步獲取寫作素材,提高寫作教學的有效性。
二、搭建支架,激發學生寫作興趣
濃厚的寫作興趣是學生有效參與課堂教學的保障[2]。《課程標準》指明了情境教學的作用,常見的教學情境有實物情境、活動情境、圖片情境等。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依據寫作內容,選擇不同類型的情境,搭建情境支架,激發學生寫作興趣,促使學生走進寫作課堂。
(一)搭建問題情境支架,激發寫作興趣
寫作是一項思維為主的活動。在缺乏思維積極性的情況下,學生不知道要寫什么,如何寫,致使寫作內容不盡如人意。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有效的問題支架,可以在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的同時,促使其積極思考,探究寫作思路、內容等,為有效寫作奠定基礎。
以《有你,真好》為例,該寫作題目是一句有溫度的話語,但是大部分學生在看到這一標題后摸不清頭腦,不知道要寫什么。針對此問題,教材中設置了相關問題,層層遞進地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幫助學生理清寫作思路。立足教材內容,在寫作教學之初,教師可直接向學生展示寫作話題,引導學生開動腦筋,猜測本節課的寫作內容。在猜測的過程中,學生積極思考,踴躍表達,自然而然地產生興趣。接著,教師要把握時機,搭建問題支架,向學生提出問題,如“在看到‘有你,真好時,你首先想到了哪個人?你為什么覺得他‘真好呢?”“在與他相處的過程中,哪些事情令你記憶深刻呢?當時的場景是怎樣的呢?”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開始回顧現實生活,走進具體場景中,有針對性地探尋具體事件,把握人物特點和美好品質等,由此增強寫作欲望。由此可見,搭建問題支架,不但生成了生活化的問題情境,還調動了學生的寫作積極性。
(二)搭建實物情境支架,激發寫作興趣
在缺乏寫作素材的情況下,學生絞盡腦汁也無法組建語言,很容易因此失去寫作興趣,同時導致寫作內容缺乏可讀性。實物具有直觀性,且是學生常見的,為學生提供了儲備寫作素材的便利。此外,大部分學生會因實物產生強烈的寫作興趣,積極思考,組建語言。對此,在寫作教學中,教師要依據寫作教學需要,搭建實物情境支架,激發學生的興趣,驅動學生探尋寫作素材。
以《我的心愛之物》命題寫作為例,在課堂教學前,教師可先布置任務:“大家都有自己的心愛之物嗎?請將自己的心愛之物帶進教室。”在此任務的作用下,學生會聯系自身實際情況,將自己的心愛之物帶到課堂上。在課堂上,教師可為學生呈現自己的心愛之物——一本書。接著,教師用生動的語言介紹這本書,以及自己喜歡它的原因。通過如此做法,教師輕松地搭建出了實物情境支架,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大部分學生在實物情境支架的作用下,能夠初步確定寫作思路。之后,教師可引導學生與小組成員合作,展示各自的心愛之物,并從不同方面進行介紹,自主搭建實物情境支架。在搭建支架的過程中,學生的寫作興趣愈加濃厚,同時,學生也因此順其自然地獲取寫作素材,梳理寫作思路,為有效完成寫作任務奠定堅實基礎。
三、搭建支架,引導學生學習寫作
(一)搭建問題支架,引導學生思考
思考是學生有效寫作的關鍵。傳統教學實踐證明,在缺乏思考的情況下,學生機械地“堆積”語言,致使寫作內容缺乏可讀性。問題支架是教師根據寫作教學內容設置相關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的支架。在寫作課堂上,教師為引發學生思考,需要研讀寫作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問題,采用適宜方式搭建問題支架。
以《“漫畫”老師》這一命題寫作為例,在課堂上,教師可為學生提供一篇范文,引導學生閱讀,發現問題。在閱讀的過程中,大部分學生會發現語言描寫不具體,沒能突出教師特點。教師要贊賞學生的發現,搭建問題支架:“在與各科老師交往的過程中,你們覺得這些老師是‘彩色嗎?你最喜歡哪一個‘彩色老師?”“你喜歡的‘彩色老師的外貌有怎樣的特征?與其他老師相比有哪些不同之處?”“‘黑色的老師是什么樣的?‘紅色的老師是什么樣的?‘白色的老師是什么樣的?”在一個個問題的驅動下,學生認真思考,不斷探究“彩色”老師的個性特點,由此獲取有價值的寫作素材。同時,不少學生也因此調動了思考積極性,為有效寫作做好了準備。
(二)搭建范例支架,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課程標準》提倡讀寫結合教學[3]。范例是學生讀寫結合的基礎。范例是符合寫作要求的典型的成果展現形式,其寫作素材、寫作方法、寫作結構等具有典型性,是學生的寫作“模板”。在寫作課堂上,教師可結合寫作教學要求,選擇范文,并搭建范文支架,引導學生多角度分析,積累寫作經驗。
以《他 ________了》為例,該節寫作課旨在引導學生應用語言、動作、神態等描寫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基于此,教師可精選范文選段:“他小小的眼睛中溢滿了驚嘆的光芒,面孔因激動而漲得通紅,猶如一個紅蘋果一般。嘴里不停地說:‘太美了!太美了!周圍的一切喧囂仿佛都消失了,他沉浸在美景中無法自拔。一個小時過去了,兩個小時過去了……他還癡癡地望著遠處的美景,仿佛一座雕像。”
立足范文內容,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范文中的哪些內容展現了‘他看到美景的樣子?‘他看到美景的樣子是怎樣的?”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認真閱讀范文,以“他”當時的樣子為入手點,深入探尋展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由此積累將人物的樣子寫具體的經驗。之后,教師可鼓勵學生毛遂自薦,介紹范文展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同時,教師可依據學生介紹的內容,有針對性地做出指導,使其切實掌握展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
(三)搭建圖表支架,引導學生梳理思路
寫作思路是學生有效寫作的支撐。在寫作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梳理寫作思路,邏輯清晰地建構篇章。圖表支架是用圖或表的形式清晰展現寫作方法、過程,呈現事物聯系的支架[4]。有效的圖表支架不但可以助力學生理清寫作思路,還可以使學生自然而然地鍛煉語言表達能力。鑒于此,在寫作課堂上,教師可依據寫作要點,搭建圖表支架,引導學生梳理寫作思路。
以“介紹一種事物”主題寫作為例,觀察事物是學生了解事物、介紹事物的前提。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觀察事物為要點,為學生搭建圖表支架,見表1。
在此圖表支架的支撐下,大部分學生能夠確定要觀察的事物,并據此按照一定的順序,從不同角度對事物進行觀察。實際上,有順序、多角度觀察事物的過程,既是學生發現事物特點,獲取寫作素材的過程,又是學生理清寫作思路的過程。同時,不少學生還因此獲取了觀察方法,發展了觀察能力。
(四)搭建建議支架,引導學生拓展思維
拓展思維是學生有效寫作的保證[5]。在豐富的寫作及教學經驗的作用下,教師可以預設學生遇到的寫作問題,并就此提出相關建議,為學生指明“怎么做”的方向。與問題支架相比,建議支架具有指導性,便于指明問題關鍵點,使學生拓展思維,引發聯想,明確寫作方向。因此,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搭建建議支架。
以《家鄉的風俗》為例,在體驗現實生活的過程中,學生接觸了不同的傳統節日,經歷了不同的節慶活動,了解了節日習俗。本節寫作課旨在引導學生應用詳略得當的方式介紹本地傳統節日的習俗。結合學生生活經歷和寫作目的,教師可為學生搭建建議支架:“在一年時間里,我們會歡度不同的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等。不同的傳統節日有不同的習俗。你喜歡哪一個傳統節日呢?你知道這個傳統節日有哪些習俗嗎?我們是如何慶祝這些傳統節日的?哪些慶祝方式令你印象深刻?請選擇自己記憶深刻的一個傳統節日及其慶祝方式,詳略得當地介紹傳統習俗。”此建議支架驅動學生回顧現實生活,探尋不同的傳統的節日及習俗。尤其在探尋的過程中,學生可以“詳略得當”為支點,深入探索,發現令自己記憶深刻的傳統習俗及其實踐方法,由此確定詳寫內容。同樣,按照如此方式,學生可發現記憶淺薄的傳統習俗及其實踐方法,確定略寫內容。實踐證明,學生在建議支架的引導下,不僅拓展了思維,明確了“怎樣做”,還順其自然地確定了詳寫內容和略寫內容,提高了寫作質量。
(五)搭建組合支架,引導學生進行寫作
縱觀上文,支架類型多樣,且相互聯系。寫作教學是一項具有發展性的活動。有時候,單一的教學支架無法滿足寫作教學需要和學生學習需要。此時,教師要依據教學需要和學生需要搭建多樣支架,引導學生體驗多樣活動,或明確寫作對象,或探究寫作內容,或理清寫作思路等,提高寫作教學質量。
以《我的心愛之物》為例,在課堂上,為了使學生有效寫作,教師搭建了不同的支架,見表2。
實踐證明,在工具支架的引導下,學生確定了此次寫作對象;在問題支架的引導下,學生梳理寫作思路,同時獲取寫作內容;在情境支架的引導下,學生多角度觀察,把握心愛之物的特點,獲取寫作素材;在范例支架的引導下,學生了解如何生動地描述事物特點,獲取寫作方法。
四、搭建支架,驅動學生評改文章
葉圣陶先生曾言,好文章是經過不斷修改得到的。評改文章是學生不斷查漏補缺,提升文章質量的途徑之一。在寫作課堂上,教師要搭建不同支架,引導學生確定寫作對象,儲備寫作素材,學習寫作方法。立足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可搭建寫作舞臺,引導學生遷移學習經驗,自主書寫。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部分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問題,導致寫作質量不佳。對此,教師要搭建支架,引導學生與他人合作,互評文章,自主修改,由此提高寫作質量。
比如,在學生完成《讓真情自然流露》這一題目的寫作任務后,教師可引導他們與小組成員共享各自的文章,同時運用圖表支架,在電子白板上呈現評改表,為學生提供評改依據,見表3。
在圖表支架的支撐下,學生可明確評改方向,有針對性地閱讀他人文章,細心發現相應問題,指出問題,甚至提出完善建議。在同伴的幫助下,大部分學生了解了自己的文章情況,能夠自覺改正問題,提高文章質量。最后,教師應用賞識法評價每個學生的文章,助力學生進一步提高作文質量。此外,學生也會因此形成反思意識,提高寫作能力。
結 ?語
綜上所述,有效實施支架式寫作教學可以使學生在發揮自主性的同時,產生寫作興趣,儲備寫作素材,獲取寫作方法,理清寫作思路等,由此增強寫作訓練效果。鑒于此,在小學高學段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課程標準》為指導,以學生為中心,應用支架式教學法,結合教學需要,搭建多樣支架,如游戲支架、情境支架、問題支架、圖表支架等,使學生在支架的引導下,積極探究寫作內容,學會寫作,提高寫作訓練質量。
[參考文獻]
梅琳琳.作文教學中的支架式寫作方法[J].文學教育,2021(08):140-141.
江安琪.小學語文高段“過程寫作教學”的行動研究[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21.
晁得珍.怎樣提高小學語文高段寫作水平[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9(05):132.
余江慧.例談小學語文寫作支架的教學設計[J].新課程研究,2019(10):27-29.
盛穎東.基于學習支架的小學語文習作路徑設計與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9.
作者簡介:王一丹(1984.11-),女,浙江杭州人,
任教于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黨灣鎮第一小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