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黃河文化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積極開發(fā)黃河文化課程資源,充分挖掘黃河文化元素,通過主動提取和加工的方式來豐富教學內容,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基于UbD的普通高中課程資源開發(fā),以具體的學習結果為目標,旨在帶領學生發(fā)揮逆向思維,在實踐中感悟智慧,使其主動理解知識。文章探究了基于UbD的普通高中黃河文化課程資源開發(fā)策略,為教師拓展課程資源,調動學生主動性,讓學生感受黃河文化,從而實現(xiàn)教育高質量發(fā)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黃河文化;課程資源;開發(fā)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東省教育教學研究專項課題“基于UbD的普通高中黃河文化課程資源開發(fā)策略研究”(編號:2022HHZX234)。
作者簡介:盛蓉(1977—),女,山東省淄博實驗中學。
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先民主要活動地域,是中華文明的核心發(fā)源地。教師以黃河文化為載體進行課程資源開發(fā)和設計,能促進學生更好地了解黃河流域,在主動感悟中了解黃河流域社會變遷、文化傳統(tǒng)、風土人情、經(jīng)濟發(fā)展、旅游資源等多樣內容。通過對黃河文化的探究,學生能豐富認識,感受中華民族文化,感受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和教育意義。在不斷感悟和積累中,學生堅定文化自信,文化素養(yǎng)、思維能力和藝術修養(yǎng)得以同時提升,促進學生未來為推進具有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鮮明特征的區(qū)域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一、開發(fā)黃河文化課程資源的價值
(一)提高學生道德品質
通過對黃河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弘揚先輩精神,學生能在課程中感受中華優(yōu)秀文化,體會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從而提高自身的文化品格和人格修養(yǎng)[1]。鮮活的黃河文化課程資源能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性格,尤其是黃河故道歷史文化、紅色文化、鄉(xiāng)賢精神等,能豐富學生的認知,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
(二)提升學生審美感知
通過對黃河文化課程資源的探究,師生能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尋找豐富多彩的文化資源和素材。這增加了課堂學習的趣味性,為學生帶來更直觀的體驗和更豐富的感受。學生通過主動參與和感悟,能深化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和理解,能提升對黃河文化的審美感知,從而更加積極地去追求美,感受美的價值,將美內化于心。
(三)豐富UbD課程設計
UbD是“Understanding by Design”的簡稱,譯為“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是以具體的學習結果為目標,根據(jù)目標進行逆向思考的課程與教學的設計方法[2]。為了更好地開發(fā)和利用黃河文化資源,教師在課程設計過程中要突出特色,展示出獨特的理解,形成個性化設計。教師在UbD基礎上進行課程設計,能豐富黃河文化課程內容,展示多樣的授課方式,在探究中找到創(chuàng)新教學單元設計的思路方法,促進學生主動體驗學習內容,參與教學活動,以思維活躍的狀態(tài)學習知識。
(四)構建地方特色課程
黃河文化為語言知識的學習增添了新鮮的元素,能豐富學生的生活,增加課堂的開放性和活力,有利于學生將語言知識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促進學生主動地探究知識,通過積極體驗的方式來理解知識,改變單一的學習模式。教師以UbD為基礎,以“價值引領、文化傳承、素能結合”為導向開發(fā)黃河文化課程資源,通過因地制宜、合理開發(fā)的方式就地取材,能豐富課程內容,充分實現(xiàn)學校資源的系統(tǒng)化和完整化,有利于地方特色課程的構建。
二、探究黃河文化豐富課程資源
(一)黃河自然資源
黃河是我國的母親河,它哺育了中華兒女幾千年,孕育了豐富的自然資源。教師要帶領學生探究黃河文化中豐富的課程資源,在綜合應用中將特色資源與學科融合,在學科教學中滲透黃河文化,弘揚、傳播黃河文化[3]。以黃河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為切入點,教師應主動篩選和分類,因地制宜,合理運用相應的自然資源。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來到黃河古堤等具有黃河流域特色的地點參觀,讓學生融入其中,從大自然中感受黃河文化。在自然環(huán)境的熏陶和滋養(yǎng)下,學生能獲得直觀的體驗和感悟。
(二)黃河歷史資源
在搜集教學資源的過程中,教師要就地取材,充分開發(fā),尋找利于師生共建的課程資源,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走訪鄉(xiāng)村,了解黃河歷史,鼓勵學生通過傾聽和詢問的方式獲得直觀體驗,豐富學生的認知。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搜集神話傳說和民謠諺語,使其通過口頭傳播的鄉(xiāng)土文化來更好地感受黃河文化,自覺主動地進行文化傳承。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通過采訪民間藝人,了解黃河流域當?shù)氐乃囆g品和工藝品的發(fā)展歷史,帶領學生更直觀地感受蘊含黃河文化的民間藝術。多樣化的鄉(xiāng)土資源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在感悟中認識黃河文化,提升學生的感知能力。
(三)黃河紅色資源
黃河流域有許多紅色基地,如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革命戰(zhàn)斗遺址等,其中蘊含的紅色資源豐富了黃河文化,能讓學生更好地了解革命烈士拋頭顱灑熱血的光榮歲月。通過對紅色資源的深入挖掘和探究,學生會產(chǎn)生學習興趣,在緬懷先烈的同時,學習革命精神。豐富的紅色文化是最鮮活的資源,其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提供空間和平臺,促進學生獲得心靈的滋養(yǎng)和品位的提升。在探究過程中,學生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會明顯增強,同時,有利于教師形成課程資源開發(fā)的基本模式與掌握有效的教學方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四)現(xiàn)代網(wǎng)絡資源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學生還可以借助網(wǎng)絡來尋找相關的資源,實現(xiàn)黃河文化與課程學習的最大化融合。教師可鼓勵學生搜集有關黃河的文學、影視資料,讓學生在直觀鑒賞課上看到豐富的黃河文化,感受真實的黃河文化,從知識、能力、素養(yǎng)等方面更好地提高自己。教師要因勢利導,積極進行傳媒資源拓展,搭建學生感悟黃河文化的渠道和平臺,讓學生在多樣的學習空間中細心挖掘,認真品味,深化對黃河文化的理解,總結鑒賞方法,促進自身品位的提升。
三、黃河文化課程資源開發(fā)實踐策略
(一)開設黃河文化課程,不斷完善內容
學校開設黃河文化課程,借助黃河文化構建多維育人體系,能更好地提高學生對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的認識,促進學生通過課程學習的方式了解黃河文化,感受黃河文化。在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以黃河文化為切入點,滲透名人軼事、傳說故事、紅色歷史等,設計豐富課程內容,優(yōu)化課程框架,讓學生主動感悟,形成對黃河文化的深刻認知和體會。教師選用的課程內容應豐富多彩,并能結合學生的興趣和實際,做到因材施教,讓學生在主動感悟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教師應認識到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只有學生主動感悟,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才能夠更好地開闊視野,增長知識。教師開設的課程要利于學生感知、體驗和內化,能夠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具有一定的情境性、滲透性、持久性和愉悅性,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和氛圍,讓學生在主動感悟中提高道德修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情感,促進學生提高思考的深度。
(二)優(yōu)化課程內容設計,嘗試交叉融合
在構建黃河文化課程中,教師要堅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方向,通過多維度融合的方式優(yōu)化課程內容設計,實現(xiàn)對學生道德品質和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提高。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深入閱讀的文本內容,引導學生了解黃河文化,鼓勵學生在閱讀中提高認識。教師可采用參觀紅色基地、整理民間傳說、搜集民歌民謠、尋訪名人故居、搜集民風民俗等趣味性的方式,帶領學生體驗和感悟黃河文化,促進學生在主動體驗中內化知識,養(yǎng)成主動探究的好習慣。
以《齊風魯韻話黃河》校本課程為例,在課程教學中,教師通過“黃河分華,水潤齊魯”讓學生整體了解黃河文化與齊魯文化的交織融合,自主探究黃河對齊魯文化形成的影響;通過“齊風泱泱,魯韻熠熠”帶領學生了解齊魯歷史淵源與文化人物。教師可以開展“為孔子文化園寫解說詞”“從高考作文說管鮑”等活動,帶領學生參觀臨淄車馬博物館,促進學生主動感知;可以開展“浩然之風,仁義之道”主題活動,帶領學生探究早期儒家思想的主張及演變,讓學生在“我與孟子辯論”中清楚地認識儒家主張;可以設計“新風激蕩,哲思綿長”的校本課程活動,組織學生探究齊魯哲學思想的當代價值,讓學生認識到傳承傳統(tǒng)文化要“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tǒng)一”;還可以組織學生比較不同國家對“人的價值”的理解,思考當代青年如何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讓學生在課程中主動感悟和體會,深化學生的認識。在深入挖掘和探究中,學生能從不同角度了解黃河文化,產(chǎn)生學習興趣,在主動感悟中形成主觀性認識,提高對知識的應用能力。
(三)挖掘教材相關元素,融入課程教學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學校在執(zhí)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shù)厣鐣⒔?jīng)濟發(fā)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tǒng)和優(yōu)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fā)或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4]為了使學生深刻地理解黃河文化,教師在開發(fā)課程資源時,既要借助當?shù)氐沫h(huán)境資源優(yōu)勢,也要結合所學教材,對教材進行深入挖掘和提煉,促使學生拓展學習內容,主動延伸。教師要以課程標準為依據(jù),進行資源開發(fā)和利用,構建開放式課程,改變學生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并重的評價機制,使學生實現(xiàn)學以致用,在實踐中提高能力。教師要加強課程與地方社會發(fā)展、學生社會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優(yōu)化課程內容,關注學生實際,為學生選擇適合的學習內容和學習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性,促使學生在參與中主動感悟,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和多元化需求。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黃河文化的多樣化、持續(xù)性和動態(tài)性,帶領學生感受黃河文化的豐富內容。對黃河文化的持續(xù)挖掘和滲透能豐富教學內容,有利于學生個性的培養(yǎng)和主動性的發(fā)揮,有利于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促進學生積累文化知識,提高道德修養(yǎng)。
(四)鼓勵展示交流,傳承黃河文化
為了讓學生充分地感受黃河文化的豐富多彩和博大精深,教師要通過拓展延伸、展示交流的方式組織學生主動感悟,促進學生了解黃河文化的相關知識,讓學生在熏陶中深化認識,形成主觀性理解。教師應引導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使其積極搜集和整理資料,通過校報設計、作品展覽、課堂發(fā)言、論文發(fā)表等形式展示黃河文化,并促進學生感受文化的多元性。學生在主動接受和體會中,能夠了解到不同區(qū)域的黃河文化知識,開闊視野,學會主動遷移應用,在靈活實踐中深化認知。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當?shù)孛袼谆顒樱惺苊耧L濃郁的環(huán)境和氛圍,體會黃河文化獨特的韻味;或者是組織學生尋訪名人故居,探究名人故居的特點和獨到之處,鼓勵學生交流,感受名人的修養(yǎng)和精神境界;或者是組織學生參觀紅色基地,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多樣的交流活動,拓展了學生探究黃河文化的途徑,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讓學生在主動體會中了解黃河文化,在主動實踐中傳承黃河文化。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植根于黃河流域的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中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主體文化之一。通過引導學生對黃河文化的學習和保護,能夠推進黃河文化遺產(chǎn)的系統(tǒng)保護,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學生在主動感悟中內化知識,深化理解,有助于其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在實踐中提高審美情趣和思維能力,為行為習慣和道德標準的形成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王靜,蔣登雨.黃河文化寧夏段研學旅行課程設計和開發(fā)研究[J].當代旅游,2021,19(28):65-68,97.
楊兆寶.黃河故道文化校本課程資源開發(fā)的實踐探索[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6(35):19.
季俊昌,李志超,崔燕.黃河口文化教育課程化的區(qū)域實踐[J].中國德育,2022(21):67-70.
丁洪玲.陜西黃河文化資源開發(fā)建設的調研與思考[J].新西部,2020(Z4):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