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階段的學習對于學生來說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許多初中生的家長和教師非常關注他們的學習,并希望他們掌握更多的知識。然而,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一些家長和教師給學生安排了大量作業,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影響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半p減”背景下,初中數學教師應考慮到“雙減”政策的要求,精心設計課后作業,縮減作業數量,豐富作業類型,并提高作業質量,以實現“減負增效”的目標,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
關鍵詞:“雙減”政策;作業設計原則;存在問題;作業優化方法
作者簡介:馬三麗(1984—),女,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平襄初級中學。
“雙減”政策是我國教育改革的新起點。自2021年9月這一政策正式實施以來,廣大教師一直在積極思考如何通過優化作業設計來實現“減負增效”的目標,進而推動“雙減”工作的開展和落實。作業能夠幫助學生鞏固和延伸課堂所學,是課堂學習的重要補充。然而,過量的作業會給學生帶來學習負擔,降低他們的學習興趣,甚至使他們對學習產生厭煩情緒。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有些教師信奉“題海戰術”,因此給學生布置了大量作業,希望能夠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掌握解題方法。但實際上,過量的作業會給學生帶來巨大的壓力和負擔,尤其是初中數學學科的難度較大,學生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來完成作業,而且無法保證作業的正確率。
因此,初中數學教師應遵循“雙減”政策的要求,積極改變傳統的作業布置方式,探索優化課后作業設計的方法,以實現“減負增效”的目標。教師需要打造高質量、針對性強、類型豐富的課后作業,從而真正發揮作業的作用,使學生有效復習、鞏固和延伸課堂所學知識。
一、“雙減”政策的內涵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才競爭成為各國之間的競爭熱點之一,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在這一背景下,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更加重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快人一步,贏在起跑線上,因此不斷壓縮孩子的課余時間,讓其參加各種課外輔導班。同時,為了讓學生取得好成績,一些教師仍然沿用“題海戰術”,讓學生完成大量的作業,但這種做法給學生帶來了巨大的學習壓力和負擔。為了減輕學生的負擔,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我國于2021年7月頒布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提出要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這為實現“減負增效”的教學目標提供了政策支持[1]?!半p減”政策的提出,旨在促使義務教育回歸本質,為學生創造一個快樂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并且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和負擔,使他們能夠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時間來鍛煉身體、發展興趣愛好、參加實踐活動,從而促進中小學生全面、健康、可持續發展。
二、初中數學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
(一)作業布置缺乏合理性
一些初中數學教師在給學生布置作業時,沒有結合學生的學習效果、課余時間安排等情況,布置大量的作業。他們認為學生題做得越多,就能越好地掌握課堂所學知識。這種作業布置方式會導致學生重復練習很多同類型的題目,他們就像做題機器一樣,為了完成作業而做作業,而并沒有真正利用作業來及時復習和查漏補缺。因此,在布置初中數學作業時,教師應當考慮作業的合理性,考慮作業能否促進學生進步,是否能與教學內容充分結合,以免作業出現過量、難度不合理的情況。
(二)作業布置缺乏針對性
一些初中數學教師為了便于批改作業,給學生布置的作業形式比較單一,而且給所有學生布置一樣的作業,缺乏科學性和針對性,沒有結合不同層次學生的能力水平來布置作業,不利于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也不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復習和鞏固課堂所學知識。此外,有些教師為了減少作業量,就給學生布置一些難度較大的作業,即一道題目中包含很多知識點,對學生的綜合能力有較高的要求。這種做法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特別是對于學習水平較差的學生,他們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可能會面臨很大的困難。
(三)作業設計缺乏趣味性
在落實“雙減”政策的過程中,部分初中數學教師認為減少學生的作業量就足夠了,對于“減負增效”的認識不夠深刻和全面。同時,這些教師給學生布置的作業仍然以書面作業為主,忽略了豐富作業內容和多樣化作業形式的重要性,這導致他們布置的作業缺乏趣味性,即便作業數量較少,學生也缺乏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雖然是一個有效的手段,但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才是更加重要的目標,我們需要明確主次關系,不能本末倒置。
三、“雙減”背景下初中數學作業設計應遵循的原則
(一)目的性原則
作業是課堂教學內容的補充和延伸,可以幫助學生復習和鞏固所學知識。因此,在“雙減”背景下,初中數學教師需要明確作業目的,并確保布置的作業與教學內容高度相關。為此,教師需要充分研究教學目標和課堂知識,結合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設計出既能覆蓋重難點知識又能鞏固學生知識基礎的作業。
(二)針對性原則
不同的教學內容有不同的教學目標和重點,而每個班級的學生學習水平又不盡相同。因此,初中數學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具有針對性,需要根據每節課的教學重點,布置相關作業,并遵循因材施教原則,關注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出一系列層次分明、難度不同的作業,使每個學生都能夠找到與自己的學習能力相匹配的作業,并通過完成這些作業,達到掌握知識、提升能力的目的。
(三)多樣性原則
要使課后作業真正實現“減負增效”,教師不僅需要減少作業量,還需要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主動性,這樣才能發揮作業的價值。那么,如何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和主動性呢?設計類型多樣的作業是一個有效的途徑。一方面,初中數學學科包含的知識點較多,教師需要根據不同知識點的特點來設計相應的作業形式,讓學生通過不同的方法來完成作業,這有助于學生發散思維,學會從多個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另一方面,設計形式多樣的作業,例如自編習題、反思小結、實踐操作、調查報告等,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反思能力,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的實用價值,從而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
四、“雙減”背景下優化初中數學作業設計的方法
(一)設計有層次性的、有梯度的作業
在以往的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通常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布置作業,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這種作業設計容易導致學優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在“雙減”背景下,初中數學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學習能力等設計一些有層次性的、有梯度的作業,爭取讓各個層次的作業能夠符合相應水平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使每個學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從而進一步提高他們的數學水平和自信心。這樣的作業設計不僅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還能給他們提供自主發揮的空間。在具體的作業設計中,教師可以將作業分為基礎題、提高題、拓展題三種類型。其中,基礎題適合基礎薄弱、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提高題適合中等學習水平的學生,旨在加深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提高他們的解題能力;拓展題適合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有助于開闊他們的視野,鍛煉他們思維的靈活性和發散性。這樣的作業安排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差異,讓每個學生都能接受適合自己水平的挑戰并獲得合理的發展,從而更好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動力。
例如,在教完“平行四邊形的判定”這一部分內容后,教師可以布置一些有層次性的作業:①選擇一個補充條件,證明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②運用所學的平行四邊形判定定理,證明某個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這樣的作業設計可以滿足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的需求,并鼓勵他們完成作業。對于第一個作業,學生有一定的選擇余地,只要掌握判定平行四邊形的其中一個方法就能完成作業,而對于第二個作業,學生需要熟練掌握5個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定理才能完成,難度較高。基礎較差的學生可以選擇第一個作業進行練習,而中等水平和高水平的學生可以嘗試完成第二個作業,挑戰自己。這樣的作業設計能為學生提供充分的練習機會,讓他們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并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
(二)設計具有趣味性的作業
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興趣的指引下,學習會變得事半功倍,而且不論哪個年齡段的學生,都喜歡有趣的知識。事實上,學生對于作業的態度也是如此。初中數學學科的作業不僅包括大量的計算,還考查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等,因此很多學生對數學作業“敬而遠之”[2]?;诖?,在“雙減”政策的指導下,初中數學教師應多給學生布置一些趣味性的作業,以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鍛煉他們的學習能力,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從而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完勾股定理的相關內容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網絡、書籍等搜集證明勾股定理的各種方法,并讓學生根據自己搜集到的資料制作數學手抄報。這種作業形式新穎,而且內容豐富,需要借助網絡工具,學生自然會對此有興趣,因此會積極主動地在課余時間了解各種證明勾股定理的方法。最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來討論制作好的手抄報,分享并交流心得。在完成這個作業的過程中,學生會對勾股定理的歷史發展和證明方法形成全面且深入的認識,同時,這還能鍛煉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三)設計生活化的作業
數學是一門基礎性、工具性的學科,在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的學習中常常要用到數學知識,此外,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也有著廣泛的應用。基于數學學科的特點和“雙減”的目標,初中數學教師應結合實際生活來設計課后作業,使學生通過完成貼近生活的作業來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他們的數學學習效果。
例如,在教授“反比例函數”的相關內容后,教師可以設計一道貼近現實生活的數學題目:“某人以每小時80公里的速度,駕車從濟南到北京某小區,花費了大約6個小時。如果這個人原路返回,求汽車的行駛速度和所用時間的函數關系式。如果讓他在4個小時內返回,他能否做到?” 對于第一問“求函數關系式”,學生基本上能夠完成。但解答第二問時,學生會發現,如果這個人必須在4小時內返回,他的速度必須不低于每小時120公里,這顯然違反了交通法中在高速公路上行駛的小型載客汽車最高車速不得超過每小時120公里的規定。由此學生可以認識到,解答實際問題不能局限于計算結果,還應該考慮計算結果是否符合現實情況。
(四)設計拓展性作業
減負的目的是“增效”,但有些初中數學教師對這一目的存在認知誤區,認為減輕學生負擔就是要減少作業量,于是給學生布置簡單的作業,讓學生用較少的時間完成[3]。實際上,這樣的作業是無效的,對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和數學能力的提高沒有太大作用。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能力發展水平來設計作業,同時布置具有拓展性的作業,使學生的思維更有深度。
例如,在教授一元一次不等式后,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解答典型例題,如“x-23≤4”“2x-7≥3x-4”。之后,適度拓展,在這些問題的基礎上布置以下作業:①如果x≤1是ax-2≤0的解集,那么a的取值范圍是多少?②某一書包的重量為0.5kg,要裝入若干單本重量為0.2kg的書,書包和圖書的總重量限制在8kg以內,請問這個書包最多能裝多少本這樣的圖書?完成這樣具有拓展性的作業,學生不僅對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還進一步提高了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意識到數學學習的意義和價值。
結語
總而言之,合理的作業能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提高學習能力。雖然“雙減”政策已經提出并在逐步落實,但部分初中數學教師仍然存在作業設計缺乏合理性、針對性和趣味性等問題。這些問題導致學生無法通過作業獲得預期的學習效果。因此,初中數學教師應該積極探索多種有效優化作業設計的方法,以“減負增效”目標為指導,設計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層次分明、新穎有趣的作業,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進而提高他們的數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歐曉霞.初中數學作業布置有效性研究[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19(9):140.
韓錦平.“雙減”背景下初中數學差異化作業設計探索[J].數學之友,2021(6):57-58.
魏雪梅.“雙減”背景下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效率的作業設計[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1,6(24):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