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月月 方賢緒
摘 要:新媒體技術在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它也給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帶來了諸多挑戰。本文對新媒體環境下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特點、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挑戰進行了分析,并從完善制度、營造環境、提升素養、創新平臺等四個方面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旨在為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全過程人民民主;挑戰;對策
中圖分類號:D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3)05-0017-04
基金項目:高校“課程思政”相關問題研究(2021YJZX001ZD)。
一、引 言
全過程人民民主是我國民主理論的新發展,其實質是讓人民群眾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發展的全過程,使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得以更好地表達,并在國家政策的制定中得以真正體現,從而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和權利。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新媒體技術成為一種新型傳播方式,新媒體陣地具有方式多樣性、群體廣泛性以及過程交互性的特征,促使新媒體技術在人類社會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它在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新媒體環境下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特點
(一)方式多樣性
新媒體借助信息技術給人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發展搭建了良好的平臺,為人民參與民主的全過程提供了多種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可以通過信訪平臺、政務熱線、領導留言板、我向總理說句話、數字化政務平臺等渠道向有關部門反映問題。在特殊時期,國家也會通過網絡來收集人民對國家大政方針的建議。比如,于2022年4月15日至5月16日開展的黨的二十大相關工作網絡征求意見活動,在人民日報社、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官網和新聞客戶端以及“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分別開設了專欄,聽取了全社會的意見和建議,累計收到網民建言超過854.2萬條,為黨的二十大相關工作提供了有益參考[1],這些都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體現。從“群眾跑路”到“數據跑路”,不僅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也讓人民群眾更容易表達民主訴求。
(二)群體廣泛性
過去,受經濟條件、科技水平和民眾文化程度等方面的限制,能夠參與到民主全過程的群體總是有限的。科技的發展,為人們提供了與他人、政府之間溝通交流的渠道,使每個人都有機會參與民主活動,反映問題、提出建議。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296萬,互聯網普及率達73.0%;我國互聯網政務服務用戶規模達9.21億,較2020年12月增長9.2%,占網民整體的89.2%[2]。由此可見,在新媒體領域,互聯網為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提供了廣泛的民主主體。
(三)過程交互性
過去,人民群眾反映問題受地域、時間等方面的限制,難以將問題及時反映到政府相關部門,問題解決難、反饋難。在新媒體環境下,人民群眾與政府之間的“交流”不再受地域和時間的限制,在網絡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隨時隨地向政府相關部門反映自己的問題,并能夠較快地得到回復。比如,在當下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條件下,人們可以僅憑一部手機來解決衣食住行等問題,但是,卻給一些老年人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因此,政府部門在了解了這種現狀之后,于2017年便開始呼吁互聯網公司對互聯網行業進行適老化改革。在相關政策的支持下,一些移動互聯網應用(APP)開始在主頁面加入老年版選項設置,為老年人提供了便利。據有關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我國能夠獨立完成出示健康碼/行程卡、購買生活用品、查找信息等日常網絡活動的老年網民相對較多,占比分別為69.7%、52.1%及46.2%[2]。由此可見,借助于互聯網,人民群眾與政府之間的互動更加便捷,人民群眾的訴求也能夠得到更好的回應。
三、新媒體環境下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挑戰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我們不能只承認其優點而遮掩其缺點。互聯網技術同樣如此,它在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給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帶來了諸多挑戰。
(一)國內外敵對勢力輿論造勢
新媒體因具有即時性強和傳播性廣等特點,在給人民群眾提供民主參與平臺的同時,也給國內外敵對勢力提供了平臺。在國內,一些邪教組織、敵對分子隱藏在網絡中,通過發布子虛烏有的消息或偽造的消息,扭曲事實。比如,宣稱“雷鋒是人為制造出來的偶像”“邱少云的行為不符合生理學現象”等,這些言論通過否定歷史英雄人物來傳播歷史虛無主義的思想,迷惑那些“三觀”尚不成熟、政治辨別力不強的青少年,進而引導他們否定歷史、否定中國共產黨。這些敵對分子通過輿論造勢與國外敵對勢力相互勾結,企圖從思想入手,解構中國民眾的意識形態,從而實現顛覆我國國家政權的目的。國際上,部分西方國家自詡為“民主的燈塔”。在現實世界中,他們打著“人權”的幌子對其他國家進行民主改造,給許多國家帶來了災難;在網絡世界中,他們也從未停止過對其他國家內政的干涉,甚至還有一些西方學者、政客和媒體等在網絡上宣稱“中國威脅論”,公然污蔑、詆毀中國。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美國一些官員出于政治目的,把新冠病毒稱為“中國病毒”,還指責中國為保護中國和世界人民根本利益而采取的封城措施侵犯了人的自由,是專制而非民主。再比如,新疆、西藏、香港的暴亂都有證據顯示:美國媒體在這些暴亂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甚至是主要作用,不僅操縱著國內敵對分子實施暴亂行動,也蠱惑著中國民眾的思想,同時,還通過造勢抹黑中國,損害中國的國際形象。
(二)直接民主隨意化致使網絡民粹
新媒體環境下的民主具有直接性。在新媒體環境下,每個人都是一個行走的自媒體,人民民主實踐更加便捷,人們表達自己的利益和訴求也更加直接,這是新媒體環境下民主實踐的優勢。但是在新媒體背景下,“網民不同于人民,網絡力量也不同于人民的力量”[3]。人民在這樣的環境下參與民主實踐,會因自身民主意識不足、國內外敵對勢力的輿論引導以及獲取信息不全面等因素,對同一件事情的看法過于片面,進而發出過于隨意的評論,最終影響事件的走向,甚至給社會帶來不利影響,造成網絡民粹主義。首先,雖然大部分網民受過良好的教育,但是還有一部分網民還沒有樹立起網絡民主意識,再加上網絡民主作為一種新興事物,國家對網絡民主教育相對缺乏,網民不具備足夠的民主知識,容易致使輿論朝不好的方向發展,甚至會釀成悲劇。比如,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上海一女子用200元感謝外賣員給自己父親送菜,最終卻被“網暴”致死。其次,國內外敵對勢力在網絡上對不實事件進行夸大、渲染,并借助互聯網即時性強和傳播性廣的特征,讓眾多網民在短時間內看到這些不實消息。最后,雖然互聯網具有即時性強和傳播性廣等優勢,但是發布到互聯網的內容是上傳者根據自己的主觀意識對現實事件作出的選擇性發布,這就會使發布的信息與真相產生偏離,而這種偏離會影響網民作出不正確的判斷。比如,2018年,重慶萬州公交車與一輛小轎車相撞墜江事件,事情剛公布出來之時,由于現場圖片顯示小轎車駕駛人是一位女士,且當時穿著一雙高跟鞋,所以最初的網上輿論一致指責女駕駛員;但是,隨著事件的進一步調查,真相逐漸浮出水面,由于公交車司機與乘客發生激烈爭執致使公交車失控撞向小轎車,最終釀成這起悲劇,這時輿論譴責又轉移到公交車司機與乘客一方。總而言之,在新媒體環境下,人們被魚龍混雜的信息影響而憑主觀臆斷發布信息,這種直接民主的隨意化會造成網絡民粹主義,給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帶來極大挑戰。
(三)政務平臺搭建不全面
依托信息技術發展構建的數字化政務服務平臺,是信息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建設服務型政府和提高國家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信息技術從最初作為政務工作的支撐工具,到現在成為促進政府數字化改革、提高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以國家政務平臺為總樞紐的全國一體化政務平臺。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共有政府網站14566個,其中,中國政府網1個,國家部委級別政府網站890個,省級政府網站1660個,市級政府網站9125個,縣級政府網站2890個[2]。從數據中可以看出,市級政府網站數量最多,縣級政府網站數量次之,但是卻與市級政府網站數量差距較大,且沒有鄉鎮級別的政府網站。隨著我國九年義務教育和信息技術的普及,人們的文化水平以及獲取信息的能力都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因此,鄉鎮群眾也可以充分利用鄉鎮政務服務平臺來獲取信息和反饋意見。此外,一些從鄉鎮去大城市工作和求學的人也需要通過鄉鎮政務服務平臺來了解家鄉的發展情況,以便更好地為家鄉發展建言獻策。
四、新媒體環境下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應對之策
針對新媒體環境下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挑戰,我們可以從完善制度、營造環境、提升素養、創新平臺四個方面來應對。
(一)完善新媒體制度
制度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意義。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它對人們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因此,完善新媒體背景下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制度,對國家和社會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首先,要對國內外新媒體發展過程中的民主實踐進行總結。在國內層面,要將發展比較成熟的規則和程序納入國家制度體系,提升人們運用新媒體參與民主的重視程度,暢通民眾參與網絡民主的制度化渠道;在國外層面,不僅要吸收借鑒國外新媒體環境下發展民主的有益舉措,同時也要吸取失敗、負面案例的教訓。其次,要制定對網絡內容的過濾機制。針對國內外敵對勢力在網絡上發布虛假信息等問題,可以通過開發具有過濾機制的算法,加強對信息內容的過濾,讓算法充當內容“監管員”,從源頭上杜絕不良信息、虛假信息、負面信息。除了技術手段的“預過濾”之外,還可以設置人為的“后過濾”機制,如果一些不好的信息通過了第一步審查發布到了網絡上,可以由相關人員對帖子進行刪除,以減小其危害。最后,要制定相關法律,明確作為自媒體人的行為邊界。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信息傳播快、影響廣,因此,自媒體人要明確哪些內容可以發布在網絡上,哪些內容不可以發布在網絡上,并盡可能地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下來,讓人們的行為有法可依。此外,還要探索建立網絡信息追蹤機制,讓那些發布錯誤信息并給社會造成惡劣影響的人受到應有的懲罰。
(二)營造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新媒體環境
人是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主體,且處于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并受所在環境的影響。因此,營造一個有利于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新媒體環境,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首先,國家主流媒體要加大對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宣傳力度,讓這一觀念深入人心,鼓勵人民在新媒體時代要善于運用自己的民主權利;同時,還要對一些優秀案例進行宣傳,樹立典型,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其次,企業范圍內的民主也是營造良好民主環境的補充。部分企業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構建一個企業范圍內的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平臺,在企業范圍內,人們可以更好地表達訴求和建議,這既可以讓企業員工意識到自己在企業民主發展中的重要性,又能在企業民主實踐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民主能力,從而更好地參與到新媒體環境下的社會民主實踐中。最后,政府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要身體力行,以身作則,充分認識到營造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新媒體環境的重要性,要認真對待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加強與人民群眾的互動,讓互聯網“成為人民群眾排憂解難的新途徑,成為發揚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監督的新渠道”[4]。
(三)提升新媒體時代人民群眾的民主素養
在新媒體環境下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需要提高人民群眾的民主素養。首先,要培養一批具備良好網絡技術能力和民主專業知識的專業人才,并鼓勵他們多通過網絡、電視等渠道發聲,進而增強人民群眾的民主知識和責任意識,讓人民群眾在面對網絡上魚龍混雜的信息內容時,保持理性,增強自身政治辨別力,于潛移默化中不斷提升自身的民主素養。其次,要加強學校的民主知識教育。青少年是社會的未來,也是我國網民的主力軍,在他們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加強民主知識教育,讓民主思想內化于心,讓民主行動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這對國家和社會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最后,要加強人民的民主實踐。理論只有應用到實踐中才能發揮它的作用,要借助互聯網的力量多開辟一些民主平臺,豐富人民群眾參與民主的方式,暢通人民群眾參與民主的渠道。
(四)創新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新媒體平臺
只有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到民主過程中,主動將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傳達給政府相關部門,政府相關部門對此進行積極回應,并建立事后追蹤反饋機制,形成一個閉環,才能實現全過程人民民主。新媒體在此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我國現有的電子政務平臺中,已經有國家、國家部委、省、市、縣五級政府網站平臺。隨著社會的發展,政府相關部門要在平臺設立上進行創新,創設更科學、高效的政府網站平臺,此外,還要注重在已有平臺的基礎上進行內容創新。目前,人民群眾通過網站平臺可以提出意見和建議、了解政府工作的最新動態、處理一些簡單的社會事務,政府相關部門應在此基礎上進行內容擴展,確保人民群眾能更方便地參與網絡民主,比如,讓人民群眾對國家在經濟、教育、法律等方面的發展現狀以及發展方向進行建言獻策等,這不僅有利于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也能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提高整個社會的民主氛圍和人民群眾的民主素養。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習近平就研究吸收網民對黨的二十大相關工作意見建議作出重要指示[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2-06/26/content_569780 9.htm.
[2] 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www.cnni 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202/P020220 407403488048001.
[3] 趙春麗,張申悅.新媒體政治參與背景下的民主風險及其防范[J].社會主義研究,2016(2):8.
[4] 習近平.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8.
[責任編輯: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