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英
語文就是語言的文化,其核心就是語感,良好語感的形成是語文素養的集中體現。朗讀是培養學生語感的最好方式,它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一項重點訓練項目,是閱讀教學中最常見的基本訓練方式。那么,在語文課的具體教學中,怎樣指導學生讀好課文,提高朗讀能力呢?
一、教師要有扎實的朗讀基本功,掌握朗讀技巧
(一)課前教師要熟讀課文內容,做到心中有數
要想指導學生讀好課文,教師必須要有扎實的朗讀基本功,掌握基本的朗讀技巧。課前教師應該熟練掌握課文內容,預先了解學生容易讀錯的字詞,容易讀破句的地方,明白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意境,領悟文章的主旨和編寫意圖。只有教師在課前預先了解把握了這些問題,在自己事先朗讀中解決好這些問題,對文本做到了心中有數,胸有成“讀”,在指導學生進行朗讀時才能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才能指導學生把課文讀得更好、更美。一篇文章,教師課前至少應讀上兩三遍,才可能達到心中有數,胸有成“讀”,才可能指導學生把課文讀得更好。
(二)讀文前先要做好正音工作,指導學生做到正確朗讀
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前必須要做好正音工作,將容易發生錯誤的字詞預先提出,提示難點,事先正音。對容易讀破句的地方,先幫助學生把握意圖,理解清楚長句子,講清如何斷句等,并指導學生讀準確,防止學生在朗讀中出現錯誤。在朗讀時要強調心、口、眼一致,集中注意力,防止有口無心,只有這樣循序漸進,堅持去做,才能逐步使學生做到正確朗讀。
(三)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做到流利朗讀
在朗讀時要求不斷讀,不讀破句,要連貫地讀,不能看一個詞讀一個詞,而要在讀這個詞的時候就看到下一個詞,迅速地把幾個詞聯系起來,按意群停頓,從而在朗讀實踐中加大視覺的廣度,逐步做到流利地朗讀。在反復朗讀、大量閱讀、細細品讀、深情誦讀中反復涵詠體味,領會語言文字之美,從而領會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如五年級下冊第25課《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文中,第三自然段結尾部分:“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這段話含義深刻,點明了文章中心。為了讓學生感悟理解這句話的含義,我重點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尤其是最后兩句。剛開始學生讀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學生對“頗耐人尋味的”讀得較快,我說:“‘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這一種境界你們這么快就尋味完了嗎?再來!”我引讀:“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學生接:“頗耐人尋味的。”這一次有一部分學生讀出了“耐人尋味”的味道,還有一部分學生沒有體會到。我沒有急著進行下一環節,而是繼續引導。經過我的反復引讀和學生的反復誦讀,學生終于能通過朗讀準確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又如第二自然段中:“我曾問過我的女房東:你這樣養花是給別人看的吧!她莞爾一笑,說:‘正是這樣!”在學生理解了“莞爾一笑”是指微笑,“正是這樣”是指女房東養花正是給別人看的,而這是很平常的事,大家都這樣做。我問學生:“這句話應該怎么讀?”學生說應讀出平淡的語氣。學生讀到:“她莞爾一笑,說:‘正是這樣!”我感覺學生沒有把女房東說話時的微笑以及平淡的語氣表現出來。于是我微笑著引讀:“她莞爾一笑,說——”學生接:“正是這樣!”學生讀不到位,我并不著急,而是反復引導,直到學生能準確讀出女房東說話時的微笑以及平淡的語氣來。這樣,經過長期的訓練,學生不僅在讀文中獲得感受,語感也逐步得到了培養,語文素養會不斷提高。
二、采用多種方法進行訓練,提高學生朗讀能力
(一)注重教師、學生、媒體示范作用,逐步培養朗讀能力。
教師的范讀猶如鋪路的石子,織網的梭子。教師的范讀,無疑是一種最直接的引導。我在教學中,對于語言優美、節奏感強、有感染力的文章一般都要進行范讀,并要求學生反復模仿誦讀。正所謂“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興味長”。如六年級上冊第8課《中華少年》,這是一首贊美和歌頌祖國的詩,在感情節奏上,全詩句式勻整,節奏鮮明,句末押韻,朗讀時能感受到很強的節奏韻律。學習這首詩,重在朗讀。教師如果有朗讀方面的特長,就應該用鏗鏘、悠遠、充滿激情的語調范讀,如結尾一小節是全詩的總結,一定要讀出氣勢,教師的范讀非常重要。例如:
“聽,蘆笙和嗩吶一齊吹響,
看,乳燕和雛鷹比翼聯翩。
五十六朵鮮花競相開放,
裝點祖國萬里大花園。
讓先輩的英靈︱自豪地驚嘆:
啊!這就是我的中華!
這就是中華的少年!
當有部分學生朗讀技巧較純熟時,教師可以讓他們承擔“小老師”的角色,幫助和帶動其他學生練習朗讀并逐步掌握朗讀技巧。
(二)多種方式交替使用,進一步提高朗讀水平
在教學中,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使學生掌握文章的語氣、節奏、句式、格調,揣摩作者蘊涵的情趣和意旨。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語言的感受能力,培養了語感。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語文第六課《雷鋒叔叔,你在哪里》一文,由于我們的學生距離雷鋒生活的年代以及他的事跡過于遙遠,而且陌生,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時先向學生簡單介紹有關雷鋒的事跡。在學生對雷鋒有了初步印象和了解后,就要及時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讓學生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在感受語言美的同時去觸摸雷鋒昨天的足跡。在此基礎之上,再引導學生對文章的重點部分進行各種形式的朗讀。如在朗讀這一課時,可采用齊讀一、三、五小節,指名朗讀二、四小節。齊讀時,像一三小節就要指導學生讀出深情呼喚的語氣,讀出急與緩的變化。如:
“沿著長長的小溪,
尋找雷鋒的足跡。
雷鋒叔叔,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順著彎彎的小路,
尋找雷鋒的足跡。
雷鋒叔叔,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還可采用領讀、對讀等形式,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詩歌韻味美的同時,領悟作者對雷鋒高尚品格的贊美之情,從而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產生去尋找今天的活雷鋒的愿望。
朗讀不僅能規范學生的口語,有利于增強學生對語言的感受能力,更能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通過朗讀吟誦,使學生達到“書味在胸中”的境界,這應是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