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祖交



“樹立大食物觀”是今年中央1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的一個核心觀點。文件特別強調要“樹立大食物觀,加快構建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植物動物微生物并舉的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分領域制定實施方案”,并就相關工作提出明確要求。以此為標志,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和2022年全國兩會等多個場合反復強調的“樹立大食物觀”,業已從一個“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創新觀念,轉化為全國三農工作的重要部署和相關領域干部職工的實際行動。其對于我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具有的重大意義,不言自明。
目前,全國各地都在深入學習貫徹中央1號文件精神,如何深刻領會“大食物觀”的核心意涵,并將其落到實處,正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也成為相關專家學者認真探討的重要課題。
有鑒于此,筆者也想談談通過學習今年中央1號文件和習近平總書記相關論述初步形成的一些看法,與大家交流。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
在我看來,“大食物觀”的核心意涵就是中央1號文件強調的“構建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植物動物微生物并舉的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其中包括“一條根本宗旨”“一個目標指向”“三條實現路徑”“兩個前提條件”。
一條根本宗旨? 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樹立大食物觀,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掌握人民群眾食物結構變化趨勢”。
習近平總書記又說:“現在講糧食安全,實際上是食物安全。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樣化了,這就要求我們轉變觀念,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
這就告訴我們,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樹立大食物觀”,就是基于“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樣化了”的實際情況,為順應“人民群眾食物結構變化趨勢”做出的重大決策,其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要“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就其實質而言,這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在大食物觀中的具體體現,是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一至理名言在大食物觀中的生動寫照。這是我們樹立大食物觀首先要把握的一個要點。
一個目標指向? 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缺了哪樣也不行”。
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指出:“加強糧油肉蛋奶果蔬菌等重要民生商品的產銷保供,……確保數量充足、品種豐富、質量放心、價格穩定”。
這就告訴我們,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樹立大食物觀”的目標指向,就是要“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而且要“數量充足、品種豐富、質量放心、價格穩定”。這是“大食物觀”區別于傳統食物觀的本質屬性,是習近平總書記順應人民群眾更加多樣化的食物結構變化趨勢,適時提出的一個具有里程牌意義的戰略構想,是對“在確保人民群眾吃飽的情況下,如何進一步確保人民群眾吃好”這一時代課題的唯一正確的回答,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矢志為全國人民拓展食物品種、優化食物結構、增進身體健康的愛民情懷,也為相關領域和部門 “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明確了工作的目標和方向。
必須特別強調的,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這一目標指向,是建立在自立自強的基礎之上的。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話來說,就是:“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要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確保口糧絕對安全、谷物基本自給、提高油料、大豆產能和自給率。”
在我看來,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從戰略高度和全球視野,給我國的食物安全劃出的一條不可逾越的底線,是國家總體安全戰略在“大食物觀”中的體現。
需要指出的,是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這一問題有其強烈的現實針對性。僅以養殖業為例。我國是世界畜禽、水產品生產和消費大國,但長期以來蛋白原料的對外依存度卻高達80%左右(2020年僅進口大豆就高達10033萬噸)。而且,據專家分析,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肉、蛋、奶和水產品在人們食物中的占比還將進一步擴大,蛋白飼料緊缺問題將進一步加劇。如何在蛋白飼料供應上切實改變過度依賴進口的現狀,業已成為一道亟待破解的難題。
還要看到,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的二十大確立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正處在關鍵時期,我國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更加復雜嚴峻。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加要做好應對各種挑戰和復雜局面的充分準備,比任何時候都更加要把確保我國食物安全建立在自立自強的基礎之上。當然,我們這樣說也不是一概排斥進口,我們知道,在特定的情況下,適度的進口也是必不可少的,其中的關鍵在于科學運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正確處理好自給和進口的關系,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立足自立自主自強,把牢食物安全底線,切實做到供給可靠、風險可控。惟其如此,才能確保我們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三條實現路徑 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植物動物微生物并舉
首先,是糧經飼統籌。這是就農作物種植而言。
農作物的種植是由人們的食物需求決定的,有什么樣的食物需求,就有什么樣的作物種植。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大食物觀”既然以“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亦即“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的有效供給”為目標指向,也就必然涉及到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飼料作物種植結構的優化調整,即由過去單純強調糧食作物種植調整為在確保糧食作物種植的同時保障經濟作物和飼料作物種植,以切實做到糧經飼統籌。
這就告訴我們,推行糧經飼統籌,就是要在農作物種植這一食物生產的源頭上為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提供可靠保障。這是順應人民群眾食物結構變化趨勢,遵循“統籌兼顧”的原則,為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對農作物種植結構做出的必然選擇,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樹立大食物觀”在農作物種植結構上體現的一個重要特點。
第二,是農林牧漁結合。這是就大農業的產業結構而言。
從全面滿足人們多樣化食物需求的角度說,農林牧漁均屬于大農業的范疇,理應適度融合、協調發展。但是,長期以來,由于種種原因,在實際工作中,往往只重視發揮農業種植業在食品供給中的作用,而不太重視發揮林牧漁業在食品供給中的作用。與此相應,往往只注重于向耕地要食物,而不太注重于從森林草原和江河湖海要食物,因而無法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食物需求。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樹立大食物觀,面向整個國土資源,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滿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要熱量、要蛋白,全方位……開發食物資源”。
習近平總書記還指出:要“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
這就告訴我們,由單一的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以確保多樣化食物的生產有足夠的國土空間,這是“大食物觀”在國土利用范圍上的基本要求。而要順應國土資源利用范圍變化的這一趨勢,就必須對于農林牧漁產業進行深度融合,以從體制機制上為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凝集合力。這是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的需要,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樹立大食物觀”的著眼點和著力點,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倡導“樹立大農業觀”、推進大農業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必由之路。
眾所周知,我國除了有19億畝耕地外,還有40多億畝的森林、60億畝的草原、300萬平方公里的海洋,以及數量眾多、水面寬廣的江河湖庫等陸地水域,蘊藏著滿足人們多樣化食物需求的巨大潛力。“大食物觀”的樹立,就是要通過對森林、草原和江河湖海等整個國土資源的合理開發,大大拓寬我國食物生產的國土空間,推進農林牧漁結合,全方位多渠道挖掘這些國土資源的巨大潛力,為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食物需求創造更多有利條件、做出更大貢獻。
第三,是植物動物微生物并舉。這是就食物資源開發的種類而言。
根據生物學原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樹立大食物觀”中的食物資源包括植物動物微生物。所謂“植物動物微生物并舉”,就是依據“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通過發展生物科技、生物產業等多種渠道努力開發新的包括植物動物微生物在內的食物資源,以實現由傳統農作物和傳統畜禽等有限的食用生物資源向更豐富的食用生物資源拓展,為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提供科技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要“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
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要從傳統農作物和畜禽資源向更豐富的生物資源拓展,發展生物科技、生物產業,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
這就告訴我們,堅持植物動物微生物并舉,發展生物科技和生物產業,推進傳統農作物和畜禽等有限的食用生物資源向更豐富的食用生物資源拓展,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樹立大食物觀”在食用資源開發利用上的應有之意,是順應食用生物資源開發范圍的變化趨勢,全方位多渠道開發食物資源的明智之舉,也是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的基本之策。
需要指出的是,“向科技要食物”正在成為當今社會的共識。以滿足當今人類多樣化食物需求為主旨的現代化的種植業和養殖業,在快速發展的科學技術和日益完善的工業體系推動下,正在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著技術密集型產業轉化。與此相適應,生物科技和生物產業的發展作為一種時代潮流,日益受到人們的青睞。人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生物科技和生物產業為拓展人類食物資源所發揮的無可替代的作用,將日益明顯的展現在世人的面前。
兩個前提條件 保護好18億畝耕地保護好生態環境
首先,是保護好18億畝耕地。這是就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條件下的耕地安全而言。
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大食物觀”在強調保障多元化食物有效供給的同時,始終堅持糧食供給是首要任務、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糧食多一點少一點是戰術問題,糧食安全是戰略問題”“必須把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作為首要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要 把‘藏糧于地……真正落實到位”“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基本農田‘非糧化”“確保18億畝耕地實至名歸”。
這就告訴我們,構建多樣化食物供給體系,首先要確保糧食的有效供給,而要確保糧食的有效供給,就必須確保18億畝耕地實至名歸。這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樹立大食物觀”對于耕地保護必須達到的一個明確要求,是構建多樣化食物供給體系必須具備的一個前提條件。對此,我們在任何時候都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決不可有絲毫的動搖。
值得指出的是,我國農村一直存在“人畜爭地”現象。與此同時,卻有大量荒地、瘠地、旱地、沙地、河灘地等邊際土地因沒有適宜的農作物而閑置,有大量的耕地因過量施用農藥化肥和面源污染導致土壤退化(其中污染嚴重者甚至失去耕作價值),還有部分耕地的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相對較低,需要尋找高產優質的農作物進行品種置換。希望國家有關部門對此引起高度重視,并積極出臺相關政策,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推動這些問題的解決。果如此,那么我國18億畝耕地的實至名歸也就有了可靠的保障。
第二,是保護好生態環境。這是就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條件下的生態環境安全而言。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正確處理面向整個國土資源全方位開發食物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是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必須堅持的一項重要原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提出“樹立大食物觀”時,還特別強調,要“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
這就告訴我們,只有“留得青山在”,才“不怕沒柴燒”。只有切實保護好國土空間的生態環境,才能從根本上為科學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保障多樣化食物全面、有效、可持續供給,提供堅實的基礎和前提條件。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提出“樹立大食物觀”時特別強調的一個基本觀點,是大食物觀不可或缺的題中應有之義。
綜上所述,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提出的“大食物觀”,以“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宗旨,以“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為目標指向,以“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植物動物微生物并舉”為實現路徑,以“保護好18億畝耕地、保護好生態環境”為前提條件,已經形成一個目標明確、路徑清晰、觀點鮮明、邏輯嚴密的理論和實踐體系,為我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一個既具指導性,又具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根本遵循。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準確把握,堅決貫徹執行。
主要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2023年中共中央1號文件)
2.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3.習近平總書記2022年3月6日在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聯組會上的講話
4.黨的二十大報告
5.2023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與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留守商戶和采購年貨的群眾視頻連線時的講話
6.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7.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8.《求是》雜志編輯部文章:《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的行動綱領》,2022.03
9.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10.習近平總書記2022年8月在遼寧考察時的講話
(本文系作者2023年4月23日在中國西部研究與發展促進會主辦的第一屆鄉村振興論壇的主旨演講,本刊發表時略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