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龍成 楊劍濤
[摘 要]在新文科建設的指導下聚焦國家戰略與產業發展需求,不斷推動紅色文化精神內核與藝術設計共享互融,建立高校與地方政府、企業、其他高校協同育人新機制。基于四川文化藝術產業的現實需求,綜合運用紅色文化理論和專業文化交互協同,構建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切合地方需求、強化地方高校育人創新機制的理論體系。本項目以雕塑課程為落腳點,進行有效的實踐和積極的探索。
[關鍵詞]雕塑;紅色文化;紅軍精神;建川博物館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志碼:A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會議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宜賓學院作為四川省轉型發展改革試點的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在國家的號召和自身發展的需求促使下,確立了培養創新型應用人才的辦學目標。在新文科建設的指導下,藝術設計專業聚焦國家戰略與產業發展需求,推進紅色文化精神內核與藝術設計共享互融,建立學部與地方政府、企業、其他高校協同育人新機制。藝產學部以黨建為引領,藝術設計專業正面對新的挑戰和機遇,2020年以來,完成了宜賓市創文模板、宜賓市博物院標識、宜賓市烈士陵園雕塑升級改造、屏山縣科創扶貧標識及縣政府廣場雕塑修復等項目的設計與實施,并與屏山縣科創中心、橫江古鎮、遠達第一城幼兒園等地建立了學生實踐基地,開啟了政產學研協同育人的新局面。
1 紅色文化對于當代大學生教育的必要性
2019年9月20日,光明日報刊載了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文章《讓紅色文化成為鑄魂育人的精神動力》。作為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教育必須充分認識到紅色文化鑄魂育人的重要價值。首先,學習紅色文化能夠豐富高校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其次,學習紅色文化是對現代人克服困難的意志;第三,學習紅色文化能夠培養成功路徑的經驗學習;最后,學習紅色文化能夠對中國近代史有更深層次的了解。
紅色文化對高校學生的生活習慣、價值取向、堅毅品質等的培養需求日益增加。首先,當下我國民眾生活水平提高,幾代人的努力都是為了讓下一代生活得更好,青年大學生對創造幸福生活的過程不了解,應將我黨艱苦樸素的優良傳統傳遞給當代大學生。其次,當代大學生普遍誕生于計劃生育時期,獨生子女現象極為普遍,父母的努力最終歸于子女,這也導致當代大學生競爭意識不強,應將我黨的文化歷史傳遞給當代大學生。第三,當代大學生做事情缺少堅持和追求極致的態度,應將我黨踏實做事、務實進取、持之以恒的精神傳遞給當代大學生。最后,當代大學生應通過革命烈士個人事跡樹立正確的三觀,為國家的發展與強大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2 當代大學生的紅色文化認知
在當前多元文化語境下,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識不足。課題組以“請敘述一個完整的革命事跡,需要表述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內容”為第一題,對雕塑設計專業的學生做了細致的調研,調查對象共計27人,其中男生8人、女生19人。能完整說出一個革命事跡的男生1人、女生1人;能部分說出一半以上革命事跡內容的男生2人、女生6人;不能說出革命事跡一半內容的男生5人、女生12人。能掌握革命事跡的學生約占總數的37 %,不能掌握一定革命事跡的約占總數的63 %。面對第二個問題——“請說出十位革命烈士的名字”,學生說出的名字有黃繼光、邱少云、趙一曼等,調查對象共計32人,其中男生9人、女生23人。能說出5個以上10個以下烈士名字的學生一共11人,其中男生3人、女生8人,能完整說出10位烈士名字的學生只有2人,且全為女生;只能說出5個烈士以下的學生有19人,其中男生6人、女生13人。能掌握一定革命烈士信息的學生約占總數的40 %,不能掌握一定革命烈士信息的學生約占總數的60 %。從課程前期調研結果來看,需要對在校大學生進行革命歷史文化普及。
3 課程融入紅色文化的實施路徑
雕塑設計課程作為應用創新課程,首先需要達到培養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目的,其次需要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第三需要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最后培養學生與社會對接形成技術轉化的能力。紅色文化如何融入課程是本次探索的要點,紅色文化作為課程中學生設計選題的重要選擇項,應鼓勵學生選擇紅色文化、查詢紅色事跡、研究革命精神。在課程中設定現實社會中存在的客戶方,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培養學生從甲方思維入手進行雕塑藝術設計,在設計中運用紅色文化元素,增強紅色文化感受[1]。紅色文化普及是此課程的一個文化亮點,以紅色文化的領域和紅色文化的特點作為文化屬性進行藝術創作。從時間和效果層面來看,紅色文化普及一直都在進行,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紅色文化的宣傳與普及力度,但是普及深度不夠。結合基礎性調研結論,更需在課程中普及紅色文化,普及地方紅色歷史,普及地域紅色人物,如川南游擊縱隊歷史、紅一方面軍長征歷史、劉華烈士事跡、孫炳文烈士事跡等[2]。在普及紅色文化之后,課程作業要求以地域紅色文化為基礎,假設場地目標進行課程教學。
4 融入紅色文化的項目化課程實踐
4.1 建黨百年主體構思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宜賓在建黨100周年這個時間點肯定需要重點布置,所以在此次雕塑設計課程中,假定宜賓市政府為此次設計的甲方,主題分為四個,形式為名額限定情況下的自選主題,主題一是“宜賓紅色文化紀念性主題雕塑設計”,主題二是“建黨100周年主題景觀雕塑設計”,主題三是“茶馬古道南絲綢之路主題景觀雕塑設計”,主題四是“宜賓公園或商業空間創意性主題雕塑設計”。
4.2 實踐總結與問題反思
在設計構思過程中,學生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但也暴露出明顯的問題。例如,部分學生自我觀念太強,以自我為中心,忽略社會需求;多數學生支撐資料研究不足,文化資料調研不充分,導致作品說服力比較弱,主要原因是邏輯思考系統訓練不足,學生沒有將更多的時間用于創作研究;理論與實踐有差距,學生從作品創作到實踐落地的邏輯思考經驗不足,這并非高校沒有加強理論和實踐的聯系性,而是社會崗位需求量相對飽和,學生不能全部獲得對口優質的社會實戰機會;學生的依賴性較強,部分學生很多問題沒有通過自己的思考,而是直接選擇向教師發問。
4.3 教師積極引導
教師進行了以下四步工作。首先,通過講述長征中的事例,教育引導學生學習紅色文化和事例中英雄人物的品質,讓學生學會吃苦耐勞、迎難而上、堅毅不拔,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其次,強調甲方的社會職能、甲方的需求可能性、社會公眾需求、項目設計方案的完整標準性等,明確一件作品要產生社會效益的標準和創作構思。第三,培養學生的匯報能力和回答問題的應變能力,在課程中讓每一組成員進行方案匯報,點評人員由授課教師和其他組學生組成,并在匯報后提出相關問題請匯報學生回答,最終教師進行點評,這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增強了學生的應變意識。最后,培養學生自我解決問題的意識,通過問題反問、互聯網知識搜索、常識性反推理等方式,培養學生自我解決問題的意識,養成自我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針對二次看稿總結出以下問題:第一,效果圖部分細節處理粗糙,元素提煉重要性程度區分把控不準確;第二,革命事跡或其他歷史資料基本可以闡述80 %,具體細節內容掌握深度不夠,內涵挖掘有待進一步深入;第三,極少數學生有抵觸心理,主要是學生的適應性有一定差異。基于以上三個問題進行課程優化,首先指出效果圖部分的細節處理問題,同時根據主題進行一些優秀案例賞析,包括李向群的《陽光下的毛澤東》、吳為山的《鐵軍忠魂》、曹春生的《抗戰群雕 戰馬嘶鳴》、建川博物館群雕廣場等經典紅色雕塑作品。其次,在文化內涵層面進行思維延展引導,通過思維延展讓學生對主題進行更深層次的文化挖掘。最后,對于有抵觸心理的學生,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盡量打開學生的心結,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5 紅色文化對學生實踐過程中的精神引領
當下社會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尤為看重,教育部多次強調增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紅軍精神中的堅持不懈、勇于承擔、吃苦耐勞、敢于創新等精神正是做好教學實踐的必備品質。在課程的前半段以理論設計為主,進行設計理念、設計形式、設計比例、設計色彩等子項目的講授。在課程后半段則需要以小稿形式完成自己的作品。這個過程對于藝術類院校雕塑專業的學生來說難度不大,但是對于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3]。課程需要學生了解雕塑創作的基本流程、骨架的搭建方式、造型的基本手法、基礎性工具的使用等內容。
第一步是焊接,由于藝術專業男生少、女生多,所以要求女生在戴好防護用具的前提下進行嘗試,這個過程中女學生的狀態表現較為突出,部分女學生焊接的牢固度很高,造型的準確度也是比較高的。在這個階段可以鼓勵學生發揚紅軍堅持不懈、勇于擔當的精神,不輕言放棄,多次嘗試,提升自己的熟練度。
第二步是骨架搭建,包括對鐵絲、鉗子、釘子、木鋸等工具的使用,這些工具雖然常見,但是學生切身使用過的并不多。骨架搭建最考驗學生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很多造型是根據主題設計創作的,骨架搭建的原則是不能漏出骨架又要起到強有力的支撐作用,這對于初次設計實踐的學生而言具有挑戰性。在骨架搭建過程中,有3組學生整體搭建兩次,每次在骨架中修改多次;大部分學生整體搭建一次,每次在骨架中修改多次。
第三步是泥塑大型調整和復核材料應用,這個步驟主要考驗學生的細心程度,泥塑創作中由于泥塑自身材料屬性的限制,對泥塑的養護、泥塑的技法、泥塑的造型語言等都需要細心去研究和操作。在實踐中有些不適合用泥塑做的地方,教師應建議使用復合型材料,這既能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材料屬性,又能培養學生對多種材料復合使用的主觀判斷性,這對于未來學生進入社會實踐有很大的幫助。在泥塑創作中,大部分學生都小心翼翼地對待自己的作品,當然也有對自己作品責任度不太高的學生,自己泥塑養護不好導致泥塑變硬甚至破碎等,這需要學生在反思之后重新制作。教師在前期無數次的提點其實并不能有效地讓學生獲得成長,在這一環節中可以運用紅軍文化使學生細心細致地對待工作和生活,并且需要擁有承擔起自己責任的能力。
第四步是模型細致化調整和整體方案PPT完善,這個步驟主要是培養學生堅定的信念并做到有始有終,大部分學生面對自己完成的作品時成就感很強,但是還需要從整個課程作業和社會實踐的角度對作品加以細致化調整和整體方案的PPT完善,這樣學生的作品才能真正地與社會需求接軌,整個課程中杜絕學生以半成品的形式提交作業,學生應在課程訓練中明確至少給甲方提交方案的完整程度,在學生迷茫時教師需要為學生解答疑惑,同時以紅色文化事跡鼓勵學生做事情要有始有終。
6 結語
基于現實需求,綜合運用紅色文化理論和專業文化交互協同,構建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切合地方需求、強化地方高校育人創新機制的理論體系是高校教學改革的有益嘗試,也是立德樹人的教學實踐,對于現代大學生來說是必要的也是亟須的。當代大學生吃苦耐勞、堅持不懈等品質有待進一步提升,同時這也是高校培養學生的重要使命。為此,應打破學科邊界、院系壁壘,深化產教融合,提升專業層次,更新專業知識體系和能力要求,優化課程體系及培養方案,形成跨學科、跨院系、跨專業及校企合作的新文科人才協同培養模式,加強產教一體化教學團隊及協同實踐教學平臺建設,為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發揚紅色文化精神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鄭先覺,孫蘭. 論紅色題材雕塑藝術的當代性表現[J]. 湖南包裝,2021,36(3):44-46.
[2]劉穎. 紅色旅游中紅色雕塑的應用和作用[J]. 西部旅游,2021(6):14-15.
[3]吳德強. 營造催人奮進的精神豐碑——紅色雕塑創作談[J]. 雕塑,2021(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