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雙減”背景下,教師必須以更具針對性的教學訓練,減輕學生數學學科作業負擔,提高學生課后學習效率。教師可以圍繞“減負”與“增效”兩大關鍵目標,一方面從減少機械作業、減少重復作業、減少書面作業、減少獨立作業等角度入手,做好數學課后作業“減法”,減少學生數學作業訓練總量和學習時長;另一方面有目的性地增加數學課后網絡作業、分層作業、合作作業、實踐作業內容,增強學生作業訓練感知體驗,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提高學生作業訓練質量。
關鍵詞:“雙減”背景;小學數學;作業“減”和“加”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04-0061-03
引? 言
“雙減”政策的核心要求之一就是減輕學生課后作業學習負擔。對于小學數學學科教學來說,教師必須擺脫“生搬硬套”式的傳統訓練方法,減少課后作業任務量,圍繞“減負增效”的訓練目標,科學設置課后作業內容[1]。教師立足班級學生數學學科實際學情,基于學生核心素養成長的個性需求,以適量、適度為原則,合理控制數學作業訓練量和訓練難度,并積極探索更多形式多樣、內容新穎的作業訓練形式應用到教學實踐中,能夠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提高學生作業訓練參與效度,落實數學課后作業的多維目標。
一、“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的“減”
(一)減少機械作業
口算、習題計算、試卷訓練等是小學數學課后作業的常規設置,訓練方式較為單一和機械化,過于強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套用,不利于對學生數學學科創造性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應減少機械作業布置占比,以整體教學視角,把握數學學科階段性教學的能力訓練目標,整合處理課后作業訓練內容,科學把握不同類型數學問題的占比分配,并做好生活要素、游戲要素、競賽要素等教學元素對接,增強學生作業訓練的直觀感知體驗,讓學生在多元化的作業情境中,掌握數學知識的應用方法。
運算知識往往是設置機械作業較多的教學模塊。教師應組織學生加強對運算知識創造性應用能力的訓練,設計游戲性質運算作業內容。例如,在蘇教版三年級(下冊)“混合運算”小節作業設置中,教師可減少課后機械作業,投放算“24點”的作業內容,要求學生以3個數字為一組,使用混合運算知識,對三個數字進行加、減、乘、除組合計算,得出計算結果為24。游戲性質的作業設計深受學生喜愛,學生能結合所學知識嘗試運用多種運算方法列出算式并完成計算,自然鞏固混合運算相關算法知識。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充分發散數學思維,積極思考每組數字的不同組合計算方式,針對一組數字,可以想出多種算“24點”的運算方案,有效鍛煉了創造性學習能力。
(二)減少重復作業
數學知識的鞏固訓練需要學生多次使用數學概念、數學公式、數學定理等知識解決問題,但一味強調重復性訓練,容易陷入“題海戰術”的訓練誤區,給學生帶來較大的課后作業訓練負擔,使學生疲于應對,慢慢喪失數學學習興趣,數學作業訓練質量隨之大打折扣。教師應把握適量原則,有意識地減少數學學科重復作業設置,調整數學作業訓練內容,用更具典型性、代表性的數學例題取代重復作業,在減少課后作業數量的同時,保證作業訓練實效性。
教師可以設置作業訓練展評環節,要求學生說出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使學生深入挖掘數學知識本質內涵,達到“精題精練”作業訓練效果[2]。例如,在教學“三位數除以一位數”計算方法時,教師設置的課后作業訓練需注重學生算理知識的深度掌握,讓學生做到“知其所以然”。教師可精心篩選兩道典型數學例題:148÷2=__;432÷4=__。雖然題量很少,解題難度并不大,但教師可以提出新的要求:計算出結果后,學生需向家長說明兩道題的計算過程,闡述同樣是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兩道題,二者的商有什么區別,二者計算方法是否相同。學生進行數學說理和問題闡述的過程也是知識鞏固、思維梳理的過程,能夠發現自己對運算知識的認知誤區,深刻理解其中的算理知識,同時提高數學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實現多維度作業訓練目標。
(三)減少書面作業
教育部印發的“十條要求”中明確提出: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其他年級每天書面作業完成時間平均不超過60分鐘?;诖耍處煈涌旖虒W觀念轉變,按照“雙減”政策相關要求和學生數學學習實際訴求,優化課后作業訓練結構,減少書面作業量,并相應地增加探索性、實踐性的作業項目,引導學生把更多課后時間用于數學知識探索學習和實踐應用中,彰顯數學知識學習的獨特魅力,提高學生數學學科綜合能力。
教師應善于根據數學知識特點,將書面作業轉變為操作性作業,增強學生數學知識應用意識。關于各類長度單位的書面作業常見于設問“某一件物品的長度是多少”,如“鉛筆的長度約為20( ),操場跑道的長度是400( )”。這種書面作業形式放大了數學問題的抽象性,對抽象思維和空間能力欠缺的小學生來說,有較大的思考解答難度。教師可將其轉化為動手操作的作業內容,如測量鉛筆的長度是多少,測量客廳的寬度是多少,測量米粒的寬度是多少,估測從家到學校的距離是多少……學生通過測量操作,能夠形成更多關于長度單位的感性認知,掌握長度測量的一般方法,對每個長度單位的認識也會更加深入。
(四)減少獨立作業
小學生在知識結構、學習方法、認知能力等方面表現出較強的個體差異性。對數學學力較強的學生來說,其能在課堂學習中很好地掌握數學知識內容,得心應手地完成課后作業任務;而對于學力稍差的學生來說,設置過多的獨立作業會增加其作業完成難度,難以收到預期的訓練效果,還會打擊學生數學學科學習自信心。對此,教師在處理學習難度較大的作業內容時,應減少獨立作業布置,按照學生學情差異組建學習共同體,用協作學習代替獨立作業,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精神,幫助學生在作業練習中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在綜合性較強的數學知識領域教學中,教師要減少學生課后學習的“單打獨斗”,發揮合作學習的教學優勢。例如,在教學“條形統計圖”相關知識后,教師可圍繞“中國代表團近10屆奧運會上獲得的金牌數量”設置課后作業,要求學生課后以小組為單位,收集相關數據素材,完善數據統計表,繪制相應的條形統計圖。綜合性的作業設置涉及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等諸多學習環節,對中學段學生來說有較大的獨立學習難度。在學習共同體幫助下,學生能夠明確各自的職責分工,有序投入完成作業任務中,通過不斷的討論探究和糾錯完善,逐步明確各個環節的正確解決方法,數據收集和分析能力亦隨之提升。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的“加”
教師在數學作業設置中巧妙做“加法”,增加網絡作業、分層作業、合作作業、實踐作業,增強數學作業的趣味性、針對性,能培養學生數學作業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在作業訓練中碰撞出更多數學學習思維火花。
(一)增加網絡作業
大數據時代下,打造信息化、高效化的數學學科教學模式,已經成為廣大小學數學教師的共識。信息技術教學手段與數學學科教學早已密不可分,教師應拓寬信息化教學視野,探索信息手段和課后作業的教學融合策略,增加數學課后網絡作業。教師可依托信息技術可視化的媒體屬性,向學生投放與數學知識相關的多維度感性認知素材,更好地切合小學生直觀思維發達的認知特點,鍛煉學生數學知識應用能力,推動學生全面、系統地構建數學知識體系。
小學生對數字化作業有著獨特的學習情感,教師應善于利用學生這一心理特點,將原本枯燥的知識訓練融入網絡作業中。以“兩位數乘兩位數”章節作業設置為例,單純的計算訓練是很難激發學生作業學習興趣的,教師可以網絡作業為抓手,用Flash動畫形式設置答題闖關活動,讓學生在動畫中成為勇敢闖關的“騎士”,在規定時間內正確計算出兩位數間的乘法問題的答案,從而順利闖關。
(二)增加分層作業
學生數學學力的個體差異性,決定了不同學生對課后作業內容、難度、廣度的訓練需求存在較大區別。教師要高度尊重班級學生的學情差異,改變全班學生布置統一作業內容的常規教學方式,在做好全面的學情調研工作后,增加數學分層作業,為不同學力、層次學生提供更具針對性的分層作業內容,照顧到每個學生的學科能力成長需求。教師可鼓勵學生根據自己課堂學習情況,完成本層次作業內容后積極向更高難度作業發起沖擊,挖掘學生數學學科學習潛力,充分發揮課后作業的訓練價值。
教師應科學規劃基礎作業、提升作業、拓展作業等層次作業內容,拓展學生數學認知思維深度。例如,圍繞“雞兔同籠”數學問題,教師可設置層次鮮明的分層作業?;A作業:一個籠子中,雞、兔共有33個頭,106只腳,求雞、兔的數量分別是多少?提升作業:一個籠子中,雞、兔共有136只腳,且兔子的數量比雞少4只,求雞、兔的數量分別是多少?拓展作業:一次公司聚餐中,100名員工共吃了100個饅頭,其中男員工每人吃3個,每3個女員工吃1個,求男、女員工數量各多少?三組問題學習難度逐步提升,始終保持一定的學習挑戰性,有助于不同層次學生都在其最近發展區內有所提升。
(三)增加合作作業
教師可以推出更多合作作業項目,組織學生分工明確地共同參與作業課題探索學習活動,鼓勵學生積極交流分享自己的個性化學習想法,拓展學生作業學習的思維廣度。根據階段性教學進度,合作作業的側重點要有所不同。教師設置的課時作業應以目標明確的操作學習活動為主,組織學生合作完成多種類型的數學實驗活動,不斷增強學生數學認知理解能力;小節作業則要更加注重整體設計,可采取制作數學小報、繪制思維導圖等合作作業模式,提高學生知識應用的條理性[3]。
合作作業并不是完全割裂學生獨立學習和合作學習,教師可根據教學進度分階段設置獨立作業活動和合作作業活動,為學生個性展示及合作能力提升創造有利條件。例如,在“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這一單元中,各課時的作業設置可以獨立作業為主,著重考查、鞏固學生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圖形概念、圖形特點等核心知識,并設置作業展評環節,組織學生進行自評、互評,搭建自主思考和合作評價的聯系橋梁。小節作業設置則以合作學習為主,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繪制本小節知識的思維導圖,使學生在相互交流討論中,發現自己章節學習存在的認知短板或思維偏差,從而提高單元知識學習質量,全面構建本章節數學知識網絡。
(四)增加實踐作業
數學學科教學具有鮮明的生活性、實踐性特點,教師可從這一學科特點出發,搭建多元化的數學實踐訓練平臺,借助實踐作業,調動學生數學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在生活化的數學實踐應用中,感受數學知識的實用價值,理解數學知識在不同生活情境下的使用方法,增強學生數學知識敏感性,提升學生學科應用思維的靈活度。
教師可抓住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的對接融合點,增設生活實踐作業。例如,學生在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后,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對應的長方形、正方形數學模型,教師可設置生活化的測量實踐作業,要求學生從家庭物品中抽象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圖形,用卷尺分別測量它們的長和寬,計算它們的周長。實踐作業內容與章節教學的重點知識密切相關,學生測量計算的過程,既加深了對長度單位的理解,強化了運用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公式分析問題的能力,又意識到周長計算時需要考慮長、寬不同的長度單位換算,能夠更準確地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結? 語
“雙減”政策遠非單純地減少學生課后作業量這么簡單,還需要在減負的同時,關注學生數學知識的有效鞏固和數學能力多元發展,切實發揮數學學科課后作業的學情分析功能。小學數學教師要順應現代教育發展浪潮,深度解讀“雙減”政策的理論內涵,以“減法”做好數學學科作業“控量”設計,以“加法”推動數學能力訓練“增效”發展,依托更具針對性、系統性的作業教學,助力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形成,培養學生數學多元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朱聞艷.基于雙減視野下小學數學作業布置策略探究[J].文理導航,2022(06):28-30.
包碧宏.“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與思考[J].當代家庭教育,2022(12):38-41.
蘇居平.“雙減”政策下農村小學高年級數學作業分層設計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2(02):53-55.
作者簡介:張福坤(1972.1-),男,福建寧德人,
任教于福建省壽寧縣平溪中心小學,一級教師,大專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