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士博 徐敏
摘 ?要:跳出歷史周期率事關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回顧歷史,中國共產黨先后給出了跳出歷史周期率的兩個答案:“人民監督政府”與“黨的自我革命”。“人民監督政府”與“黨的自我革命”相互貫通、相互促進,共同突顯出鮮明的監督意涵。縱向來看,“人民監督政府”強調了人民監督重要性,“黨的自我革命”更加注重黨內監督的關鍵作用。橫向來看,黨內監督與人民監督具有整體性,前者對后者具有引領保障作用,而后者的有效發揮是推進前者的重要條件。堅持黨內監督與人民監督相結合是中國共產黨統籌治黨治國關系的重要歷史經驗和重大政治優勢。新征程上深入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的新的偉大工程,必須在監督結構上發揮合力作用、在監督過程中實現內容貫通、在監督方式上優化聯動機制,以“黨的自我革命”與“人民監督政府”的協同互促走好新的趕考之路。
關鍵詞:人民民主;歷史周期率;自我革命;黨內監督;人民監督;統一戰線
中圖分類號:D262.6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096-3378(2023)02-0014-11
跳出歷史周期率是事關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政治命題,關鍵在于中國共產黨能否始終贏得人民群眾的支持與擁護。針對跳出歷史周期率的重大政治命題,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先后給出了兩個答案:“人民監督政府”以及“黨的自我革命”。從監督的角度來看,前者強調人民監督的政治作用,后者內蘊黨內監督的重要意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內監督在黨和國家各種監督形式中是最根本的、第一位的,但如果不同有關國家機關監督、民主黨派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等結合起來,就不能形成監督合力。”[ ]進言之,跳出歷史周期率的“兩個答案”內在要求實現黨內監督與人民監督的協同互促。
既有文獻對一個“答案”的研究較多,尤其是更多聚焦“黨的自我革命”。有的學者探討了“第二個答案”的哲學基礎[ ],關注到了“第二個答案”的話語邏輯[ ],并對“第二個答案”的實踐性轉化進行了考察[ ]。此外,在“兩個答案”的相互聯系上,學者們聚焦演進邏輯、邏輯關聯、互促機制三大論題。在“兩個答案”的演進邏輯方面,有學者認為,延安時期“窯洞對”提出的“第一個答案”有其特定的歷史語境及政治內涵,新時代成功探索出“第二個答案”也有其深刻的內在根據和現實啟示[ ]。在“兩個答案”的邏輯關聯方面,有學者指出二者理論同源、一脈相承、相輔相成,貫穿于走好“趕考”之路的偉大歷程之中,深化于外部監督與內部監督的良性互動之中[ ]。也有學者注意到,“人民監督”強調外部動能和外部約束的重要性,“自我革命”則強調自律自為、內部動能的重要性[ ]。在“兩個答案”的實踐要求方面,有學者認為,“應推動黨內監督和群眾監督貫通協同、黨內民主和全過程人民民主相互促進、黨的自我糾錯與外在糾錯銜接協調,在‘兩個答案相互促進中凝聚黨長期執政的最大合力”[ ]。
學界已從多個層面對跳出歷史周期率的“兩個答案”進行了深入研究,但多數研究側重于“兩個答案”提出的合理性闡釋與理論性證成,缺乏現實性轉化的具體研究。特別是,學界對“兩個答案”之間關系的研究缺乏特定視角。雖然部分學者已經注意到“兩個答案”的監督意涵,但對“兩個答案”與監督效能的內在關系未進行清晰勾勒,對于如何在推進多種監督相互貫通過程中推動黨的自我革命更是鮮有涉及。鑒于此,本文運用監督視角,梳理中國共產黨跳出歷史周期率“兩個答案”之間的邏輯關聯和實踐進路。
一、內外監督:跳出歷史周期率“兩個答案”的共同關注
跳出歷史周期率是中國共產黨實現長期執政、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的新的偉大工程的必然要求。推動全面從嚴治黨走向縱深,離不開黨的建設諸方面的有效配合。其中,建構科學、合理的監督體系是這一偉大工程的關鍵環節,也是健全全面從嚴治黨體系的題中應有之義。
(一)跳出歷史周期率的政治命題
1945年抗戰勝利在即,為推動國共合作,毛澤東特邀黃炎培等五位國民參政會參議員赴延安考察訪問。在此期間,黃炎培向毛澤東談到:“一部歷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總之沒有能跳出這周期率。中共諸君從過去到現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條新路,來跳出這周期率的支配。”[ ]這是歷史周期率問題提出的基本情由。毛澤東與黃炎培縱論歷史周期率問題時,中國共產黨尚未完成奪取政權的任務。這一時期民主人士主動談及這一問題表明此時中國共產黨已經贏得其他民主力量的支持與擁護。歷史周期率指的是一個國家的政權所呈現出來的興衰治亂、朝代輪替的周期性現象。回顧中外歷史長卷,確有無數政權或政黨難以跳出歷史周期率的魔咒。然而,之所以是“周期率”,而非“周期律”,就是因為其并非歷史的鐵律,而僅是政治的概率。跳出歷史周期率不僅必要,而且可能。實際上,歷史周期率直指政黨執政的時間性特征,這是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必須回答好的重大問題。如何跳出歷史周期率,構成中國共產黨鞏固長期執政地位的重要命題。跳出歷史周期率關乎黨的初心使命,決定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成績與效果,是衡量執政能力的重要標準。黨建國家的歷史邏輯也決定了黨的事業與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之間聯系緊密。黨興則事業興,黨強則國家強。只有破解歷史周期率的時代性課題,才能實現中國共產黨的長期執政,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二)“第一個答案”強調人民監督
70多年前的延安窯洞里,面對黃炎培所提跳出歷史周期率的困惑,毛澤東指出:“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9]611“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構成了中國共產黨關于跳出歷史周期率的第一個答案,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因人民而興、依人民而盛的底氣。這里的“政府”實際上指廣義上的政府,泛指中國存在的政治實體。當前,中國95%以上的領導干部、80%的公務員是共產黨員[ ]。據此而言,“人民監督政府”實際上蘊含著人民監督執政的中國共產黨的重要意涵。“人民監督政府”突出強調人民監督的重要性,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人民主體地位的尊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監督旨在激活多元主體,使廣大人民有序參與到政治生活中來,并通過民主參與實現對黨和政府的監督。人民監督包括人大監督、政協監督、民主黨派民主監督、輿論監督等多種形式,側重于外部力量對于執政黨的監督。這些監督在規范政治生活、約束公權力使用上發揮重要作用。
“人民監督政府”思想立意高遠,監督意涵躍然紙上。首先,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代表無產階級執掌政權,黨的權力來源于人民群眾,只有讓人民群眾來監督黨和政府,才能真正實現人民民主,進而突顯“監督民主”的價值意蘊[ ]。其次,人民群眾產生的監督效力不僅是巨大的,而且是全方位的。毛澤東之所以對依靠人民監督跳出歷史周期率充滿自信,正是源于黨對人民群眾偉大力量的深刻認識。百余年來,正是牢牢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黨才能從勝利走向更大的勝利。最后,“人民監督政府”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人民底色。“人民監督政府”不僅僅是一種避免政治懈怠和人亡政息的具體方法,更是一種深刻的政治憂患意識[ ],它體現出中國共產黨對于人民群眾力量的敬畏與信任。
(三)“第二個答案”注重黨內監督
面對“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政黨治理難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鄭重給出了第二個答案——自我革命。一個政黨之所以會喪失執政地位,之所以會釀成人亡政息的悲劇,就是因其忽視自身存在的問題。一旦忽視自身存在的問題,就會埋下因小失大、盛極而衰的隱患。當問題越積越多,政治形勢便會積重難返,政權崩盤也就在劫難逃了。一貫重視歷史、熟稔王朝興衰的中國共產黨,始終對跳出歷史周期率保有充分關注。中國共產黨具有敢于刀刃向內、祛除自身弊病的優良品格。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自我革命本身就是對著問題去的,諱疾忌醫是自我革命的天敵。”[ ]黨的自我革命指的是將革命的矛頭指向黨自身,不斷推動黨的自我凈化、自我革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勇于、敢于、善于自我革命是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內在原因。
自我革命與黨內監督聯系密切,互為表里。一方面,黨內監督是自我革命的關鍵環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內監督是全黨的任務。”[ ]自我革命旨在將黨自身存在的消極性因素剔除出去,而這些消極因素在不斷強化的黨內監督中注定無所遁形。另一方面,黨內監督是自我革命精神的生動彰顯,黨內監督意味著監督主體與監督客體具有一致性,而這同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精神高度一致。跳出歷史周期率的第二個答案蘊含著黨內監督的深刻意涵。
二、同題共答:跳出歷史周期率“兩個答案”的邏輯理路
黨內監督與人民監督的辯證關系根植于中外政黨監督理論的滋養之中,統一于中國共產黨百余年的治理過程之中,淬煉于解決大黨獨有難題的實踐之中,彰顯出深刻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現實邏輯。
(一)理論邏輯:政黨在內外監督中實現革命性鍛造
權力監督是政黨治理的核心議題,涉及用權是否任性、是否規范、是否謹慎。用權必受監督,政黨只有接受多方有效監督,才能在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的軌道上運轉。在政治發展進程中,人們對如何監督權力進行了不懈探索,形成了不同的理論和實踐成果。早在古希臘羅馬時期,就產生了以分權制約權力的思想。18世紀,孟德斯鳩更是指出:“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變的一條經驗。”[ ]他認為,必須“以權力約束權力”,采取分權與制衡的方式對政治權力進行制約。基于人民主權理論,盧梭認為無論是何種分權都無法徹底保障人民主權不受侵蝕,權力監督的目標指向在于將權力回歸于人民。從這些監督思想的發展脈絡中不難體察到,西方國家的政府與政黨對于權力有限性的認識不斷加深,并將分權制衡奉為圭臬。這一傳統為近現代西方政黨監督理論與實踐打下了烙印。
西方政黨權力監督的重要特征在于政黨政治中的權力相互制衡。故而,西方國家多實行兩黨制或多黨制。在這一制度背景下,政黨以獲取選票為出發點,以選舉獲勝為終極追求,以期上臺執政對其他政黨形成制約。西方國家的政黨通過在議會中建立黨團發揮監督作用,往往運用立法權、議案審議權以及質詢和聽證制度來對政府和執政黨進行牽制。如果說黨際監督作為一種外部監督是西方政黨權力監督制約的重要方式的話,那么西方國家政黨的內部監督則顯得相對渙散。這是由西方國家政黨本身的性質特征決定的。西方國家政黨對自身的監督更多是為了換取選民的信任,以便擴大選舉優勢。在實踐中,由于西方國家政黨具有典型的“部分性”特征,其對政府和其他政黨的監督容易淪為“為了監督而監督、為了反對而反對”。顯然,這種內部監督具有典型的功利性特征。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高度重視政黨與國家權力監督,并強調權力監督的階級屬性。馬克思從國家理論出發,認為國家與社會分離的實質在于階級統治的產生。國家是統治階級維護自身利益的工具,公權力的運行具有階級統治性質,因而必須對權力運行進行有效監督。如何防止“社會公仆”蛻變成“社會主人”?針對這一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對巴黎公社時期的人民監督公社方案多有稱贊,并強調選舉權與罷免權是人民實現有效監督的前提條件。此外,馬克思恩格斯對黨內監督也頗為重視。恩格斯強調:“組織本身是完全民主的,它的各委員會由選舉產生并隨時可以罷免,僅這一點就已堵塞了任何要求獨裁的密謀狂的道路。”[ ]列寧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民監督與黨內監督的思想。他明確指出:“要有多種多樣的自下而上的監督形式和方法,以便消除蘇維埃政權的一切可能發生的弊病,反復地不倦地鏟除官僚主義的莠草。”[ ]所謂自下而上的監督實際上指的是人民監督。除了自下而上的人民監督外,列寧還高度重視自上而下的黨內監督,并在實踐上邁出了重要一步。1920年,在俄共(布)第九次全國代表會議上,列寧提議成立黨內專門的監督機構——中央監察委員會。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過了《關于監察委員會》的決議。這一決議明確規定了中央監察委員會的任務、目標和組織、制度框架,中央監察委員會的獨立性得以強化。
(二)歷史邏輯:中國共產黨一貫自覺接受內外監督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伊始就高度重視黨內監督問題。黨的一大十分強調紀律對約束、規范黨組織及黨員行為的重要性。黨的二大開始探索特派員制度,明確特派員的監督功能,一定程度上規范了黨內權力運行。黨的五大選舉產生了最早的黨內專門監督機構——監察委員會,標志著黨內監督機構起步發展。1928年和1931年黨中央分別頒布《巡視條例》和《中央巡視條例》,極大地推動了巡視制度的發展。除了高度重視黨內監督作用外,毛澤東在革命實踐中也逐漸意識到黨外監督的重要性。他特意指出:“為了鞏固工農民主專政,蘇維埃必須吸引廣大民眾對于自己工作的監督與批評。”[ ]蘇維埃建設過程中,黨建立了中央工農檢查部,其內設控告局等機構,自覺接受黨外監督。延安時期,毛澤東更是強調發揮黨內監督與外部監督的聯動作用,提出了“內外夾攻”的思想:內靠整黨整風,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外靠人民監督,讓人民群眾監督政府。毛澤東同時指出:“我們的毛病還很多”,“我們要加強黨內教育來清除這些毛病,我們還要經過和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來清除這些毛病”[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不斷推動黨內監督與黨外監督協同并進,迅速建立起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黨內監督機構的完善,為糾正黨內不正之風、確保中心工作有序開展發揮了重要作用。1956年,鄧小平在黨的八大上明確指出:“我們需要實行黨的內部的監督,也需要來自人民群眾和黨外人士對于我們黨的組織和黨員的監督。”[ ]在黨內監督方面,毛澤東認為批評是“促使黨和國家事業迅速進步的好辦法”[ ],必須要形成濃厚的黨內批評與自我批評氛圍。在外部監督方面,鄧小平更是直接指出,中國共產黨“一怕黨,二怕群眾,三怕民主黨派”[ ]。黨注重以運動化的監督態勢遏制黨自身的腐化現象,在“三反”“五反”等運動中,黨號召人民群眾動員起來對黨員干部進行監督。此外,黨不斷提高外部監督的制度化水平: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這一形式使政黨之間的監督實現了制度化;在中央人民政府內部設立人民監察委員會,建立了國家最高法律監督機關——人民檢察院,為人民群眾對黨的監督暢通了組織化渠道。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共產黨更加重視黨內監督與外部監督的同時發力、同向發力、綜合發力,力圖構建權威高效、全面覆蓋、內外聯動的監督體系。對于外部監督而言,黨逐步推動外部力量監督的制度化、常態化、科學化,既依靠群眾又不搞群眾性政治運動,避免運動式監督帶來的無序狀況。在黨內監督方面,黨的認識也實現了從階級斗爭視域向制度建設視域的轉化,制定出臺了《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等一系列黨內法規,夯實了黨內監督效力,黨內監督的制度化水平全面提升。
(三)實踐邏輯:解決大黨獨有難題要求發揮監督合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了“大黨獨有難題”[ ]的新命題,明確了推動新時代黨的建設的新的偉大工程的問題指向,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強烈的憂患意識與戰略自覺。隨后,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用六個“如何始終”進一步闡釋了這一命題的內涵[ ]。解決大黨獨有難題,必須用好監督利器,釋放監督合力。[ ]依靠自我革命破解大黨獨有難題,必須發揮黨內監督的重要作用。此外,黨員干部要切實為民用權、依法用權、秉公用權和廉潔用權,同樣無法離開人民監督作用的發揮。
第一,大黨之大不僅體現在數量上,更體現在胸懷和擔當上。初心永恒,使命光榮。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與使命。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致力于中華民族的千秋偉業和人類和平發展的崇高事業。責任無比重大,使命無上光榮。擔當好責任,履行好使命,就離不開多方力量的督促。第二,團結統一是黨的生命,是黨的無價之寶。只有實現政治上、組織上、行動上的團結統一,才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進而迸發出強大的干事創業動能。截至2021年底,中國共產黨是擁有9 600多萬黨員、490多萬個基層黨組織的黨,超大規模政黨要想實現步調一致,必須要以最嚴格的紀律和規矩規范組織行為。紀律和規矩的遵守同樣離不開有效的監督。第三,當前國際形勢風云變幻,風險考驗接踵而至,黨所面臨的長期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長期存在。對此,黨只有自覺接受各種力量的監督,才能保持政治清醒和自覺,進而提升執政能力與領導水平。第四,作為擁有70余年執政歷史的大黨老黨,中國共產黨面臨著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愈是老黨大黨,愈加需要警鐘長鳴,永葆踔厲奮發的精神狀態。第五,超大規模政黨極易滋生出不良的風氣,進而損害黨的健康肌體。構建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是超大規模政黨建設邏輯的內在要求。政治生態是黨風、政風、社風的集中統一。只有在全方位有效監督的鍛造下,才能構建出良好的政治生態。
三、相互貫通:跳出歷史周期率“兩個答案”的監督協同
黨內監督與人民監督辯證統一于中國共產黨以自我革命推動社會革命的偉大實踐之中。二者之間具有相互貫通、相互促進的內在關聯。正確認識這種關聯是發揮監督合力的重要基礎。
(一)黨內監督與人民監督具有整體性關聯
“國家權力來自人民,并由人民整體共同掌握。”[ ]國家權力的所有者——人民具有整體性特征,這決定著權力監督同樣要具有整體性特征,這是由社會主義制度所決定的。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由此而言,黨內監督根源于人民監督,黨內外的各種監督力量之間不存在相互抵觸的關系。與之相反,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監督體系存在碎片化、分散化、矛盾化的結構性弊病,各種監督形式僅是各類不同政治勢力斗爭的工具,監督政治已然成為分權對抗的“游戲”。我國黨內監督與人民監督之間的整體性關聯集中體現在靶向一致性、效用全面性、價值契合性三個方面。
第一,黨內監督與人民監督具有靶向一致性,二者共同指向黨員干部的不正之風。只有靶向一致,才能行之有效。政黨權力監督旨在消除黨內存在的與自身先進性、純潔性要求不符的消極因素,真正實現廉潔用權。無論是黨內監督還是人民監督,其目的都在于破除黨內存在的不正之風,夯實黨的先進性與純潔性。黨內監督以黨章為根本遵循,具有多種方式,目的是實現無產階級政黨的革命性鍛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內監督是永葆黨的肌體健康的生命之源。”[14]185若要實現長期執政,中國共產黨就必須嚴整不正之風,祛除積弊流弊。人民監督主要是指黨外力量對政黨的監督。黨和人民息息相關,黨內若滋生出不正之風,必然會損害黨在人民群眾心中的形象,疏離黨群關系。因此,黨內監督和人民監督之間雖然動力機制有所不同,但是作用靶向卻高度一致。這也是實現監督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前提基礎。
第二,黨內監督和人民監督的重要實踐取向就在于實現監督效力的全覆蓋。“它們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實現對權力的無縫隙監督。”[ ]無論是人民監督還是黨內監督,其在理論上都無禁區,沒有例外,但在實踐中仍存盲點。對于黨內監督而言,其對監督對象的生活作風尤其是“八小時以外”仍需加強有效監督,而這恰恰是人民群眾監督的有效范圍。黨內監督處在決策過程的上游,對于決策執行的具體過程存在鞭長莫及的問題,寫好監督的“后半篇文章”,也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日常性監督。對于人民監督而言,有些涉及黨和國家機密的事項受到保密原則限制,因無法觸及而必須采取黨內監督的形式。此外,黨內監督與人民監督的監督重點也不相同,前者的重點在于政治監督,而后者的重點是同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因此,只有實現二者銜接,才能保障監督效力的全覆蓋。
第三,黨內監督和人民監督的協同發力體現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價值意涵。作為全方位、全鏈條、全覆蓋的民主形態,全過程人民民主貫穿于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等各個環節。其中,民主監督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關鍵一環。沒有充分的監督,就難有真實的民主。在某種程度上說,“監督”同樣也是一種民主形態。黨內監督是黨內民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人民監督是人民民主的重要構成,推進二者的協同互促是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必然要求。
(二)黨內監督對人民監督具有引領保障作用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因此,必須堅持黨對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統一領導。在這一過程中,黨內監督對人民監督具有引領保障作用。具體而言,黨內監督在方向引領、文化構筑、權威保障三個方面對人民監督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第一,黨內監督確保人民監督的政治方向。人民監督具有主體多元、力量巨大的優勢,但也可能存在碎片化、滯后性等不足。人民監督若得不到良好的引導,反而可能會被敵對勢力利用。人民群眾由個體組成,個人的監督素養參差不齊,在信息非對稱的情況下,容易被一些別有用心的勢力所蒙蔽。因此,黨內監督在同人民監督互動的過程中,要加強對群眾監督的引導,使群眾監督過程在政治方向、政治道路、政治原則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第二,黨內監督的良好氛圍帶動提高人民監督的實效性。當代中國政治生活中,人民群眾參與政治生活的素養與能力存在不均衡狀況,與新時代新征程對人民群眾的要求并不完全相符。中國共產黨必須著力營造濃厚的監督氛圍,堅持以黨內監督帶動人民監督。人民群眾當中蘊藏著巨大的監督潛能,但這種潛能并不能自然而然地涌現出來,它依賴于主客觀因素的綜合作用。部分群眾對監督的對象、方式、渠道仍不甚了解。有鑒于此,必須發揮黨內監督的示范效應:通過黨內監督的帶動作用,充分吸納人民群眾有序銜接黨內監督的相關領域、環節和鏈條,充分鍛煉人民群眾的民主監督能力。
第三,黨內監督為人民監督提供權威性支撐。人民群眾的監督力量是巨大的,但是其作為無行政權力依托下的監督形式,極容易形成碎片化監督,監督效果往往不如人意。因此,黨內監督要通過人員、機制、影響力的滲透與融通,不斷增強群眾監督的權威性。
(三)人民監督對黨內監督具有促進推動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自我監督是世界性難題,是國家治理的哥德巴赫猜想。”[ ]黨內監督的深入開展有賴于人民群眾的充分參與,這是由黨內監督的自身限度決定的。盡管黨內監督和人民監督在監督主體、監督內容和監督手段上存在差別,但二者的根本出發點皆是更好發展人民民主、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二者的有效結合能夠補強黨內監督的功能,切實增強黨內監督的有效性。
第一,人民監督夯實了黨內監督的覆蓋邊界。黨內監督的覆蓋范圍具有邊界性。政黨權力的運行體現在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既滲透在組織生活當中,也大量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更好實現對公權力的監督,要發揮好人民群眾的作用。換言之,必須喚起人民群眾對黨政機關的有效監督,才能真正實現監督效力的全覆蓋。
第二,人民監督拓展了黨內監督的信息來源。黨內監督的信息獲取具有有限性。黨內監督并非僅僅是囿于黨內空間的針對黨員干部的封閉過程,而必須依賴于外部有效信息的支撐。人民群眾是權力監督的主體,只有充分發動人民群眾的監督力量,才能織密權力監督之網,使黨內監督獲得更多有效資源。
第三,人民監督實現了對黨內監督的“再監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不少地方和部門,黨內監督被高高舉起、輕輕放下,成了一句口號。”[14]185如何保障黨內監督權落到實處直接影響監督效果。黨內監督本身作為一種權力運作過程,同樣需要被監督。只有發動人民群眾對黨內監督的全過程進行監督,才能防止出現監督的形式化問題。
四、互促共進:跳出歷史周期率“兩個答案”的監督合力
跳出歷史周期率需要發揮黨內監督與人民監督的協同作用。具體而言,二者要在結構上發揮合力作用、在過程上實現內容貫通、在方式上優化聯動機制,推動“人民監督政府”與“黨的自我革命”之間的互促共進。
(一)結構上:發揮黨內監督與人民監督的合力作用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健全黨統一領導、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完善權力監督制約機制,以黨內監督為主導,促進各類監督貫通協調,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23]黨內監督是以黨內法規為基本遵循,而人民監督的依據則是國家法律。兩種監督的文本依據不同,因此必須借助合理的監督機制構建合力。充分增進黨內監督與人民監督的內在統一,要求對黨內外監督力量進行系統銜接,明晰黨內監督和人民監督的不同地位及功能,構建監督合力。
具體而言,要協調好黨內監督與人民監督之間的功能關系。一方面,發揮黨內監督的主導作用。要以黨內監督為主導推動健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發揮黨內監督的主導作用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必然要求。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員干部分布在各個領域的公權力崗位上。公權力必須受到制約,以有效的監督保障權為民所用。黨內監督嵌入公權機關內部,這種以權力監督權力的方式最具威懾力。另一方面,發揮人民監督的重要作用。相比較于黨內監督有專門的文本條例,人民監督則存在較大的彈性空間。發揮人民監督的重要作用,就要不斷完善人民監督的法理基礎,實現黨內法規與國家法規中關于人民監督內容的有效銜接。
(二)過程上:推動黨內監督與人民監督的內容貫通
中國共產黨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公權力姓公,也只能為公,必須為民所用,而不能為私所用,或為小集團所用。實現這一目的,必須推動黨內監督與人民監督的協調統一。其中,監督內容的統一是其內在要求。
黨內監督的諸多內容具有明確指向,人民監督則范圍更廣。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中明確了黨內監督的八個方面,分別是:遵守黨章黨規,堅定理想信念,踐行黨的宗旨,模范遵守憲法法律情況;維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牢固樹立“四個意識”,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確保全黨令行禁止情況;堅持民主集中制,嚴肅黨內政治生活;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責任,嚴明黨的紀律特別是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情況;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加強作風建設,密切聯系群眾,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情況;堅持黨的干部標準,樹立正確選人用人導向,執行干部選拔任用工作規定情況;廉潔自律、秉公用權情況;完成黨中央和上級黨組織部署的任務情況。上述八個方面基本涵蓋了黨的建設各個領域。人民監督同樣應該聚焦黨內監督的主要方向,集中發力。值得注意的是,實現黨內監督與人民監督之間的內容貫通,并不是要實現黨內監督內容與人民監督內容的重合。對此,要尋求兩者結合的突破口,實現內外監督協同效能的最大化。
(三)方式上:優化黨內監督與人民監督的聯動機制
權力運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約和監督,是評價一個國家政治制度是否成熟、是否有效的重要標準。健全科學規范、內外聯動的監督體系,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黨委(黨組)要發揮主導作用,統籌推進各類監督力量整合、程序契合、工作融合。黨內監督與人民監督的辯證統一正是釋放監督合力、發揮監督效能的重要體現。
第一,構建監督信息共享機制。信息占有是實現充分監督的前提。信息掌握的數量多少、程度深淺直接關乎監督的質量高低。在當前監督實踐中,黨內監督與人民群眾監督各自構成了運行閉環,二者形成合力仍有強化空間。因此,應逐步建立健全黨內民主和黨務公開制度,借助互聯網等媒介及時向社會公眾公開發布信息,為人民監督提供切實渠道,進而構建起互通有無的監督協同機制。
第二,構建監督職權協作機制。黨內監督主體要采取多種方式聽取人民群眾呼聲,關照人民群眾意愿,進而實現黨內監督與人民監督的有效協作。應加強紀檢監察機關等黨內監督機構與人大、政協等機構之間的聯系。統一戰線領域涉及人民政協監督、民主黨派民主監督和特約審計員等多種監督形式。為此,要妥善處理黨內監督職能同統一戰線監督職能的銜接關系,進一步強化統一戰線的監督職能。
第三,構建監督成果運用機制。2022年1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強調:“一百年來,黨外靠發展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監督,內靠全面從嚴治黨、推進自我革命,勇于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勇于刀刃向內、刮骨療毒,保證了黨長盛不衰、不斷發展壯大。”[ ]監督僅是手段,目的在于在建立規范制度體系,保障權力運行。要健全和完善黨內監督結果與人民監督結果的公開機制,促進監督結果的運用與轉化,推動監督結果落到實處。
五、結語
堅持黨內監督與人民監督相結合是中國共產黨不斷從成功走向更大成功的重要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增強黨自我凈化能力,根本靠強化黨的自我監督和群眾監督。”[ ]解決大黨獨有難題,跳出治亂興衰的歷史周期率,不僅要充分發揮黨內監督的主導性作用,也要充分釋放人民群眾監督的力量,并推動二者的有機結合。實現“人民監督政府”和“黨的自我革命”的內在統一,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探索“建設什么樣的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怎樣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重要政治命題得出的重要經驗。新時代新征程推進黨的建設的新的偉大工程,必須不斷推進兩種監督的融通互促,不斷健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充分釋放監督合力,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實保障。
參考文獻:
[ ]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從嚴治黨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217.
[ ] ?顧紅亮.“第二個答案”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之基[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6):43-50.
[ ] ?董振瑞.跳出歷史周期率的“第二個答案”——習近平關于黨的自我革命重要論述研究述評[J].黨的文獻,2022(4):14-25.
[ ] ?韓喜平,姚治,何柏岐.堅持自我革命:跳出“歷史周期率”的第二個答案[J].思想教育研究,2022(4):3-10.
[ ] ?楊俊.跳出歷史周期率的兩個“答案”之間的演進邏輯[J].世界社會主義研究,2022(8):30-39.
[ ] ?韓振峰,米亭.中國共產黨跳出歷史周期率的“兩個答案”及其內在統一關系[J].求實,2023(1):4-14.
[ ] ?丁忠毅.中國共產黨跳出歷史周期率兩個答案的辯證關系[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2(8):74-82.
[ ] ?呂永祥.深刻理解跳出歷史周期率的“兩個答案”[J].理論探索,2022(5):52-60.
[ ]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中[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610-611.
[ ] ?肖培.強化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N].人民日報,2019-12-16(9).
[ ] ?劉俊祥,曾森.人民監督權力:論發展社會主義監督民主的理論邏輯[J].統一戰線學研究,2020(3):1-10.
[ ] ?張桂林.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公權力監督思想研究[J].政治學研究,2022(5):49-60.
[ ] ?習近平關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論述摘編[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9:164.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86.
[ ] ?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M].張雁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154.
[ ]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07.
[ ] ?列寧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06-507.
[ ]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1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106.
[ ] ?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0.
[ ]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9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121.
[ ] ?毛澤東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06.
[ ] ?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1.
[ ]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N].人民日報,2022-10-26(1).
[ ]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公報(二〇二三年一月十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通過)[N].人民日報,2023-01-11(1).
[ ] ?樊士博,齊衛平.大黨獨有難題的內涵解析、破解之道及其理論意義[J].思想教育研究,2023(2):62-68.
[ ] ?林尚立.論以人民為本位的民主及其在中國的實踐[J].政治學研究,2016(3):2-12.
[ ] ?楊俊,肖高華.建黨百年來黨內監督的歷史演變、特征與啟示[J].科學社會主義,2021(2):24-28.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511.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549-550.
[ ]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47.
責任編輯:林華山
DOI:10.13946/j.cnki.jcqis.2023.02.002
作者簡介:樊士博,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研究員;徐敏,華東師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碩士研究生。
基金項目:上海市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青年項目“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關于自我革命的話語創新研究”(2022EDS003);上海市學校共青團工作課題“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課體系研究”(4-03)
引用格式:樊士博,徐敏.中國共產黨跳出歷史周期率的“兩個答案”:監督意涵及實踐證成[J].統一戰線學研究,2023(2):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