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1世紀以來,我國社會科學普及作為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獲得長足發展,根據發展水平可分為探索發展期、快速發展期、高質量發展期三個階段。各地社會科學普及事業發展水平不同,但總體看來均著力向推動制度化法治化、開展多部門聯動合作、形成活動品牌影響、構建多元工作抓手等方向轉變。在此過程中,社會科學普及事業形成了堅持正確發展方向、挖掘源頭活水、把準形式特點、建立完善長效機制等經驗。
關鍵詞:社會科學 普及 發展 啟示
社會科學普及是科學普及的重要方面,也是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升公眾人文社會科學素養、引領思潮、凝聚共識、維護意識形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當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跨入21世紀,社會科學普及事業也獲得長足發展,其體制機制建設日益完善,作用也充分彰顯,而梳理21世紀以來社會科學普及事業的發展脈絡,總結經驗啟示,對于進一步推動其健康發展大有裨益。
一、21世紀社會科學普及的發展階段
我國社會科學普及緊跟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發展步伐,日益壯大。進入2000年后的社會科學普及依據發展水平,可劃分為三個階段。
1. 社會科學普及探索發展階段(2001—2011年)
2001年,江澤民同志提出了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四個同樣重要”的重要論斷。[1]2004年,中共中央發出《關于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把加強社會科學的宣傳普及列為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目標之一。2007年,黨的十七大召開,提出要“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我國的哲學社會科學迎來了發展的春天,社會科學普及工作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各地緊緊圍繞落實黨和國家有關精神,探索開展形式更為多樣的社會科學普及活動,這一時期可稱為社會科學普及探索發展期。
2. 社會科學普及快速發展階段(2012—2015年)
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社會科學普及事業也獲得了質的飛躍。這段時期,各地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益、提升公眾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宗旨,將社會科學普及作為一項專門的文化公益事業加以建設。社會科學普及工作的方法和手段不斷得到創新,運行體制機制逐步完善,并向著規范化、法治化快車道邁進。這一時期可稱作社會科學普及快速發展期。
3. 社會科學普及高質量發展階段(2016年至今)
2016年,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召開,社會科學領域各界人士貫徹落實會議精神,匯聚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智慧力量,帶動社會科學普及事業獲得更高質量發展。2017年,黨的十九大召開,報告指出“必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同年,中共中央印發了《關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明確要求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向決策咨詢、教育教學轉化,更好地服務社會、服務大眾,開展形式多樣的普及活動”。黨中央關于哲學社會科學的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為新形勢下社會科學工作者準確把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規律,探索開展社會科學普及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指明了方向。
在這一階段,社會科學普及事業獲得量與質的同步提升,新形式、新手段、新技術廣泛運用于社會科學普及活動,體制機制進一步健全。因而,2016年至今可被稱作社會科學普及高質量發展期。
二、21世紀社會科學普及事業的發展變化
雖然社會科學普及在國家層面缺少如科學技術普及工作一樣,由科技部、中國科協等機構、組織進行統籌負責,但各地的社會科學普及工作在黨委宣傳部門的領導下,由省級及以下社科聯作為主要力量協調推進。雖然各地由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同,社會科學資源和文化稟賦也各不相同,社會科學普及發展程度有先后之別,但總體看來,21世紀以來,各地的社會科學普及事業均呈現出以下四個方面的變化。
1. 向促進推動制度化法治化轉變
長期以來,人們對社會科學普及并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和關注,將科學普及簡單地理解為自然科學和技術的知識普及,在一些地方部門意識里,社會科學普及始終是“軟”任務。因此,在社會科學普及的探索發展期,各地開展活動的隨意性較大,工作責任主體也不明晰,工作完成情況很少作為硬性任務加以考核,社會科學普及工作的實踐能力和發展水平受到制約。而在黨的十八大后,各地貫徹落實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戰略部署,要求推進建立社會科學普及長效機制,加強社會科學普及立法工作。
截至目前,全國共有17省區市已實現社會科學普及的專門地方立法。有些地方雖然沒有啟動立法工作,但也努力建立健全各項工作制度,構建工作長效機制,社會科學普及事業獲得長足發展。
2. 向促進開展多部門合作聯動轉變
在社會科學普及發展初期及探索期,由于缺乏相應的法律地位,社會科學普及的責任主體不明確,各地社會科學普及組織機構松散,社會科學普及資源缺乏有效組織整合,不能有效覆蓋社會各個方面。社會科學領域內部重研究、輕普及的狀況還比較普遍。
而進入快速發展期后,社會科學普及工作的影響日益擴大,社會各界對社會科學普及的認識逐漸深入,社科聯發揮的聯動作用也日益凸顯。如社會科學普及宣傳周(月)活動,各地將其作為龍頭活動,在黨委宣傳部門領導下,采取省、市、縣三級聯動,相關單位成立組委會,統一部署,各級社科聯負責策劃、發動和落實,通過聯動教育、科技等部門,充分發揮學會、商會、協會、行業組織、基金會、城鄉社區服務類等社會組織的重要作用,有效地整合各方面的資源,形成了上下聯系、相互促進的社會科學普及工作格局。
3. 向促進形成活動品牌影響轉變
在社會科學普及探索期,由于投入不足,許多社會科學普及活動和工作容易浮在表面,活動的開展主要依據部門領導的喜好和活動組織實施中個人的想法進行,存在一陣風、形式主義的問題。活動形式單一,資源分散無序,缺乏品牌效應,社會影響面不大。
而在快速發展期,依托逐步拓展的社會科學普及工作網絡和抓手,各地著重加強社會科學普及活動的品牌打造,如河南的“社科知識大篷車進基層”、上海的“東方講壇”、浙江的“人文大講堂”、安徽的“人文講壇”、山東的“齊魯大講壇”、湖南的“湖湘大學堂”等系列活動,辦得有聲有色,逐步成為當地乃至全國有名的公共文化品牌,產生了積極的社會反響,帶動了社會科學普及事業的繁榮發展。同時各地主動適應、積極對接新媒體發展,大力實施“互聯網+”戰略,打造社會科學普及的在線活動品牌。如上海從2017年開始打造“東方講壇網上業務平臺系統”,創設“社科視窗”官方微博、“東方講壇”和“望道講讀會”微信公眾訂閱號、“東方講壇”小程序、“東方講壇視頻”和“東方講壇音頻”等新媒體平臺,以更廣闊的渠道向大眾傳播普及社會科學知識,以更親和的人文關懷提升社會科學普及工作的傳播力和吸引力,有效放大了社會科學普及的品牌效應。
4. 向促進構建多元工作抓手轉變
在探索期,社會科學普及工作缺乏有效抓手,社科聯作為群團組織,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帶動社會力量參與社會科學普及的途徑單一,難以形成以點帶面的輻射效應。為此,各地探索建立了社會科學普及基地工作網絡,進行優秀社會科學普及讀物(作品)創作與推薦,建立社會科學普及志愿者隊伍,開展優秀社會科學普及專家、優秀社會科學普及工作者評選等活動,并不斷創新和健全管理機制。比如,在社會科學普及基地建設工作方面,各地探索建立了一定數量的社會科學普及基地,充分發揮其示范、帶動、引領作用。[2]這些基地輻射面大,各有特色,包括文化事業場館、大專院校、社會科學類社會組織、旅游景區、文化研究機構、企業等,同時還不斷建立和完善管理辦法和工作細則,形成了集申報、考察、評審、備案、考核、退出等于一體的一整套創建、管理運行機制[3],為推動社會科學普及工作常態化、社會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21世紀社會科學普及事業的發展經驗
通過縱向、橫向觀察梳理,21世紀以來的我國社會科學普及事業的發展規律,主要有以下方面。
1. 發展社會科學普及事業必須堅持正確方向
社會科學普及的服務對象是人民群眾,其事業發展和工作開展的目標就是要滿足人民群眾對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需求,因此只有在社會科學普及工作中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社會科學普及事業才會有持續生命力。
社會科學普及屬于意識形態工作范圍,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以宣傳黨的創新理論為主線,才能保證社會科學普及事業獲得發展壯大的持久動力。
在具體工作中,社會科學普及主題必須始終保持鮮明的時代特色。不管是制定社會科學普及年度工作計劃,還是制定社會科學普及中長期規劃,都要緊密結合黨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及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體現鮮明的時代特色。在內容上,社會科學普及要緊緊圍繞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為主題,向公眾普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知識,宣傳黨的創新理論成果,促進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的轉化應用。社會科學普及的具體活動安排要緊密結合地方黨委和政府的工作中心,緊密結合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實際和地方文化特色,切合當地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采取適宜不同受眾接受習慣、心理需求的方式,積極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優秀傳統文化和優秀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為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2. 發展社會科學普及事業必須挖掘源頭活水
社會科學研究是社會科學普及的源頭活水。有研究者指出,學術研究進行哲學社會科學產品的生產和供給,是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上游,是供給端。社會科學普及是學術研究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是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下游,是消費端。二者是哲學社會科學中不可偏廢的兩個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發展社會科學普及事業必須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4]
一方面,我們通過社會科學普及展示學術研究成果,推廣成果,促進成果的轉化運用。另一方面,學術研究要堅持問題導向,要聚焦破解人民群眾最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而研究者參與社會科學普及工作,在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接觸中,能發現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從而有利于發現研究線索,找準研究主題,為學術研究厚植沃土提供養分。
關注現實生活,以問題為導向的優秀研究成果大批涌現,必然能為更好地開展社會科學普及活動提供豐富的素材。在此基礎上,努力促進學術研究成果的普及轉化,支持引導更多的優秀社會科學專家參與社會科學普及作品的創作,為他們搭建展示平臺,創新宣傳手段,為優秀社會科學作品提供全媒體的宣傳渠道,使其被更多的人知曉,這樣社會科學普及工作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內容供給。
3. 發展社會科學普及事業必須把準形式特點
社會科學普及有時常被誤解為就是理論宣講,但其實兩者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社會科學普及和理論宣傳都要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黨的創新理論,但是在實際工作中,不能用理論宣傳工作代替社會科學普及工作。
首先,社會科學普及比理論宣傳的內容范圍更加廣泛。理論宣傳是社會科學普及工作的重要內容以及主線,但是社會科學普及內容更加廣泛,不僅要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創新理論,還要貼近人民群眾的生活,宣傳普及人文社科知識、傳統文化、地方文化等等。因此,社會科學普及既不是簡單抽象的理論說教,也不是強求以理服人,而是以生動的“知識”去吸引人,發揮成風化人、凝心聚力的作用。
其次,社會科學普及要加強形式的創新。社會科學普及工作面向廣大公眾,最大的特點應是易于被接受,因此除了講壇講座、宣傳咨詢等傳統的社會科學普及活動載體,還要適應社會公眾對社會科學知識接受的新特點,加強活動策劃,不斷創新載體,使社會科學普及工作更具時代性,更富吸引力。
4. 發展社會科學普及事業必須建立完善長效機制
社會科學普及是否能健康持續發展,關鍵在于是否建立切實可行的長效機制。其中需要關注的是處理好社會科學普及的集中宣傳與長效機制的關系。集中宣傳與長效機制二者相輔相成。
一方面,集中宣傳是一種總動員,是集結號。社會科學普及需要通過密集地開展活動,在短時期內最大限度地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形成較大的社會影響力。另一方面,如果只有短時期內的集中宣傳,沒有建立久久為功的長效機制,社會科學普及就不能長期堅持下去。
長效機制的建立需要依靠法治思維推動社會科學普及工作,這是規范和保障社會科學普及工作有效開展的關鍵,為動員、引領和推動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社會科學普及提供強有力的法律支持。只有特別重視機制建設,特別依靠機制保障,才能確保社會科學普及工作常態化、規范化、實效化。
參考文獻:
[1] 王京清.繁榮中國學術 發展中國理論 傳播中國思想 中國哲學社會科學70年的發展歷程與經驗啟示[J].人民論壇,2019(A1):6-8.
[2] 宋廷剛.對社會科學普及基地建設的思考[[J].四川社科界,2014(2):41-43.
[3] 龍艷.社會科學普及基地發展現狀及建議[J].文教資料, 2018(19):71-72.
[4] 高永民,白云鋒,翟廣平.關于社會科學普及工作應處理好的幾個關系的思考[J].理論界,2013(6):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