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立足于小學語文教育實踐,以“雙減”政策有關作業管理的要求為出發點,從“關注學生的興趣,設計個性化語文作業”“關注學生的差異,設計彈性化語文作業”“關注學生的素養,設計實踐化語文作業”這三個大的方面入手,以理論結合實例的形式詳細闡述與探討了“雙減”背景下優化設計小學語文作業的有效策略,旨在借助恰當的方式方法切實提升小學語文學科作業設計的質量,最大限度地發揮作業的杠桿作用,推動學生扎實且熱情地學習語文知識、發展語文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雙減”政策;作業設計;有效策略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雙減”專項課題“‘雙減背景下優化設計小學語文作業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黨金平(1982—),女,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西關小學。
作業是連接學生課上學習與課下學習的一道橋梁,作業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因此,作業之于學生的學習來講至關重要。作業不能成為學生的一項負擔,否則極容易使得其埋頭于做不完的作業之中而難以保持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其完成作業以及學習的整體效率也會因此受到影響。從這一層面上展開來講,我們有必要對作業進行優化設計,使得作業擺脫以往煩冗的狀態,以優質的嶄新樣貌呈現在學生面前,吸引學生有效率、有質量地學習[1]。《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中用較多的篇幅對作業的設計及其管理進行了明確的闡述,為中小學教師恰當、科學地設計優質作業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也促使教育實踐積極進行作業改革[2]。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筆者自“雙減”政策實施以來便反復研讀其中有關作業設計與管理的內容,其篇幅不長,內容不多,但卻給筆者極大的啟發。以下,筆者結合自身的小學語文教育實踐經驗,針對“雙減”背景下優化設計小學語文作業的策略發表個人認識與看法。
一、關注學生的興趣,設計個性化語文作業
以往的作業形式較為單一,或以紙面形式呈現,需要學生進行大量的抄寫與題目解答;或要求學生進行背誦與記憶,作業形式比較枯燥、乏味。小學生年齡較小,本身就難以進行自我控制,便很容易對這類作業產生抵觸與排斥的不良情緒[3]。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有必要且必須根據“雙減”政策有關“堅決克服機械、無效作業,杜絕重復性、懲罰性作業”以及“鼓勵布置個性化作業”的要求,從小學階段學生的興趣出發,精心設計個性化的語文作業,吸引學生主動完成作業,使其能真正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取得預期的語文學習效果。
(一)變死記硬背為圖畫創作
在小學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勢必要記憶一些經典的篇章、段落等。對于這部分內容,一些教師會直接向學生提出課下背誦的要求,沒有教授學生適當的記憶方法,這就使得學生只會靠死記硬背的方式完成這一任務。學生記憶的過程坎坷不說,實際記憶的效果也不甚理想。在學習了“雙減”的相關理念并借鑒了其他教育同仁的優秀做法之后,筆者認為可以變這種死記硬背的作業形式為讓學生大膽發揮想象力進行圖畫創作的個性化形式。
對此,筆者在小學語文教育實踐中進行了積極的嘗試,學生反饋良好。例如,在教學《楓橋夜泊》這一七言絕句之后,筆者沒有要求學生在課下死記硬背,而是為他們設計了一項有趣的作業:朗讀并理解《楓橋夜泊》這一古詩,嘗試用畫筆將其所描述的內容畫下來。不用死記硬背,只需要進行圖畫創作,這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在減輕其心理壓力的同時,使得其主動參與學習。而要想畫好,學生不僅需要先理解這首古詩,更需要精準把握其中的主要信息,諸如“月”“烏鴉”“江”“楓樹”“漁船”等意象,并將其呈現在畫作上。就這樣,邊理解,邊思考,邊創作,當一幅圖畫完成之后,學生對《楓橋夜泊》這首古詩的理解也會更深。對于此時的學生來講,無須死記硬背,只需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回憶圖畫中出現的關鍵性事物,便能有效串聯起整首古詩的主要內容。這樣的記憶方式是靈活的,是能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的,且學生最終的背誦效果也要優于機械背誦的方式。
(二)變重復抄寫為趣味記憶
在語文學習中,學生常要抄寫一些內容,如對于新學到的漢字,一些教師便習慣于讓學生進行重復抄寫,以加深學生對新學漢字的印象與記憶;又或者對于學生做錯的題目,教師也傾向于讓學生抄寫,期望學生在抄寫中理解知識內容并避免以后再錯。教師的出發點是值得肯定的,但一味地重復抄寫較為枯燥,對于本身活潑好動的小學生來講,容易使其產生排斥與厭煩的情緒。針對這一情況,小學語文教師不妨嘗試轉換理念,調整做法,變重復、枯燥的抄寫為趣味記憶,讓個性化的作業推動學生更有質量地完成學習任務[4]。
例如,在《白鷺》這一篇課文的學習中,學生接觸到的新字有“鷺”“嫌”“黛”“嵌”“匣” “嗜”“哨”“韻”等,筆者有意識地為學生設計了如下的個性化作業:
認真讀一讀本課出現的新字,把相同結構的字寫在一起。
上下結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左右結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單一結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包圍結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把自己容易寫錯的字再寫一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樣的作業形式不再是讓學生枯燥地抄寫新學到的漢字,而是讓學生在理解字詞含義及字形結構的基礎上將生字正確分類并完成書寫。作業不難,作業量也不大,但卻能加深學生對這些新學生字的印象,從而取得預期的作業效果。
當然,小學語文教師設計個性化語文作業的方式方法并不僅僅局限于上述提到的兩種,小學語文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靈活探索與積極實踐。
二、關注學生的差異,設計彈性化語文作業
不同學生的個人情況與理解能力存在差異,因此,教師切忌用統一的標準要求所有的學生,而應當在正視與尊重學生差異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更強的教育教學。“雙減”政策考慮到不同階段學生能力、水平等的差異,明確提出“鼓勵布置分層、彈性化作業”,以讓不同的作業更好地滿足不同學生的實際需求,在激發學生對作業的完成熱情與積極性的同時,真正讓不同的作業推動不同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進步與發展[5]。
(一)作業難度要分層
縱觀小學語文教育實踐,我們可以發現有的學生語文基礎較為薄弱,其完成一道題目需要的時間較長;而對于同一道題目,語文基礎扎實的學生則能輕松完成,且正確率也更高。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從這一實際情況出發,落實“雙減”政策有關分層與彈性化作業的要求,將作業難度進行分層,讓不同語文基礎的學生完成不同難度的語文作業。
例如,在教學《父愛之舟》這一篇課文之后,筆者面向班級學生設計了以下三個不同層次的作業。
A層次作業: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可以朗讀、默讀、配樂讀,也可以和家長一起讀。
B層次作業:請聯系課文內容,寫幾句話。
父愛是嘴里甜甜的枇杷,________________;
父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父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層次作業:你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難忘的與父親相處的細節?試著寫一寫。
在A、B、C三個層次的作業中,A層次作業對應的是語文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其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了解《父愛之舟》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及其蘊含的情感,是學生學習《父愛之舟》這篇課文必須要達到的目標。B層次作業對應的是語文基礎一般,處于中等水平的學生,具體作業內容與課文密切相關,源于課文又有所升華,需要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對課文內容進行提取、概括并加以精簡。在完成這一作業的過程中學生將加深對《父愛之舟》這篇課文情節與細節的把握,進而提升實際理解效果。C層次作業對應的是語文基礎扎實的學生,這部分學生能夠很好地掌握課內的知識。因此,教師有必要對具體作業內容進行拓展,以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其見識,促進其進一步發展。如此一來,三種不同難度的語文作業對應了班上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靈活選擇并完成任務。
(二)作業時長要分層
不同學段的學生完成作業的速度與效率是有較大差異的。在小學語文教育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對于低年級小學生來講,有時題量不大,他們卻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完成,主要原因在于一來學生的書寫速度較慢,二來學生并未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三來學生沒有掌握具體的作業書寫方法。因此,若小學語文教師忽視學生年齡與能力水平的差異,任意設計與布置作業,就很難保證學生完成作業的實際時長與學生實際能承受的水平相契合,而兩者出現矛盾與沖突時往往會使學生產生沉重壓力,進而影響其實際完成作業的效率與質量。基于此,“雙減”政策綜合考量,對不同學段學生完成作業的時長進行了明確的劃分,其明確指出“要確保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家庭書面作業,可在校內適當安排鞏固練習;小學三至六年級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60分鐘”。
為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當結合所教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嚴格執行“雙減”政策,不觸碰政策“紅線”。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小學三至六年級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60分鐘”這一要求并不是三至六年級學生每一學科的作業時長,而是所有學科作業匯總的時長。由此,“減負提質”的要求便清晰地呈現在語文教師面前,促使教師在政策所規定的時長范圍內引導學生高質量完成語文作業。
三、關注學生的素養,設計實踐化語文作業
語文學科的學習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獲得理想的考試分數,更在于指導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因此,語文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既要注重傳授學生語文知識,更要以語文知識為載體推動學生各項基礎素養與能力獲得有效鍛煉與發展。具體到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中,這一理念同樣適用。小學語文教師應當關注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面向學生設計實踐化的語文作業。
(一)聯系生活鍛煉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
小學語文教師應當有意識地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積極為學生創設貼合生活的作業情境,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參與社會實踐,以此更好地發展學生的語文知識實際應用能力。
例如,在學完《落花生》這篇課文之后,筆者有意識地為學生設計了一項作業:認真觀察生活,思考與分析生活中有哪些人像落花生一樣默默無聞地做著貢獻。找出你認為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用自己的語言寫一寫。這樣的作業引導著學生認真觀察生活,體會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感知生活中的美好。而用手中的筆書寫、創作的過程又能帶領學生感受普通人身上蘊含的大能量,這與《落花生》這篇課文的情感主旨相符,便于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內容。作業的這兩種作用對于學生所能產生的實際影響是巨大且深遠的。
(二)多彩活動展示提高學生的作業熱情
小學語文教師除了要為學生設計與布置作業,還應當積極搭建良好的展示平臺,讓學生取得的作業成果有被他人認可與贊揚的機會,而這都將轉化為學生日后完成作業的熱情與積極性。
例如,小學語文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適宜的優質書目,鼓勵學生課后堅持進行課外閱讀,以促進其閱讀素養的發展。與此同時,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學生開展“讀書交流會”,讓學生就閱讀感受、心得體會等進行分享與交流。“讀書交流會”將促使學生大膽、踴躍發言,使其將讀到的內容轉化為其理解并能有效輸出的內容,并在班級里形成閱讀的積極氛圍。
又如,在學習了《草船借箭》這一篇課文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這一故事情節鮮明的課文內容改編為適合表演的劇本,然后在認真準備、排練的基礎上將其呈現。這樣的作業既能鍛煉學生整合信息、團結協作的能力,還能促使學生加深對《草船借箭》這一課文中故事情節、人物性格及其形象的認識,一舉多得。
結語
“雙減”政策要求小學語文教師積極進行作業改革,結合所教學內容的實際情況設計優質的語文作業,以讓學生對作業感興趣,能在積極且高效地完成語文作業的過程中發展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陳藝蘭.減負背景下小學語文家庭作業的生活化分析[J].讀天下:綜合,2021(9):43.
陳國福.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堂作業設計新探索[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1(11):161.
文季萍.農村小學語文家庭作業設計與布置探究[J].學周刊,2021(33):77-78.
黃寶榕.立足生活,多元設計,豐富語文:小學語文實踐作業的研究[J].文學少年,2021(14):207.
王曉榕.從課程開放視角探討小學語文作業設計[J].教師博覽,2021(27):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