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階段,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成為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式。校園文化建設是實現高校教育目標的重要舉措,也是高校學生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體現。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國家對新時代人才培養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不僅要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還要重點開展美育。這不僅是提升高校學生的審美能力、推動高校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現代化人才的關鍵舉措。傳統的高校教育忽略了對學生藝術審美能力的培養,高校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比較單一,藝術審美能力比較欠缺,無法適應新時代對社會人才的需求。基于此,我國近年來將加強高校美育、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作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點內容之一。推動高校美育與校園文化建設融合發展,是當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新趨勢。實現美育與校園環境文化建設融合發展,是高校校園環境文化建設的新形式,能夠豐富高校校園環境文化建設的內容。探索高校美育與校園環境文化建設融合的新模式,能夠推動二者有機結合,增強學生對校園文化建設的興趣;同時,能夠推動當前高校教育改革,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促進高校教育現代化轉型發展,從而培養高水平、高素質的現代化人才。基于此,文章分析高校美育與校園環境文化建設融合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二者創新融合的路徑,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校美育;校園環境文化建設;融合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1-00-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吉林省青少年發展研究計劃“高校美育教育與校園環境文化建設的融合探索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3jqy-108
0 引言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高校加快了校園環境文化建設方面的改革,旨在培養高水平、高素質的全面發展型人才,在校園環境文化建設中融入美育成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新形式。開展高校美學教育是提升學生審美能力、豐富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舉措,其在弘德、啟智、健心、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養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高校必須加快推進美育和校園環境文化建設融合的進程,積極建立和落實有效的教育評估機制,確保美育與校園文化建設各項措施的落地,發揮各方資源的優勢,拓展學生接受美育的渠道,營造豐富多樣、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為高校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良好的校園環境。
1 高校美育與校園環境文化建設融合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開展美育、培養全面發展的新世紀人才已經成為當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點。在高校教育中加入美學教育,能夠突破傳統教育模式對學生審美能力提升的制約,有利于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和藝術審美觀念,對形成良好的學風具有重要的催化作用。但就目前高校開展美學教育和校園環境文化建設的效果來看,二者之間的融合并不理想。
1.1 融合方式比較單一
首先,高校對美育和校園環境文化建設之間的融合沒有足夠重視。高校在進行美育與校園環境文化建設融合時,沒有深入挖掘二者的深刻內涵和共同點。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對學生的各項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繁重的專業課程作業也導致學生對美育相關課程持敷衍態度,學生對美學知識的學習興趣不濃,致使校園環境文化建設的效果不理想[1]。
其次,部分高校在開展美育時,停留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教育觀念上,學生對美術、音樂、舞蹈等相關藝術的賞析能力欠缺,課后也沒有開展相關實踐來深化所學的理論知識,美育效果并不理想。課堂與課下的教學環節脫節,使得高校學生缺乏參與校園文化藝術活動建設的積極性,校園環境藝術氛圍比較沉悶。將二者有效融合,旨在通過相應的藝術教育活動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人才。中華傳統藝術文化是開展美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從目前來看,高校在開展美學教育和建設校園文化時,并沒有深入結合我國傳統藝術文化,內容比較單一[2]。
1.2 融合程度不夠深入
推進高校校園環境文化建設,最重要的是豐富校園文化藝術活動的形式,推進校園精神文明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而美學是高校文化藝術活動的理論表達。開展美學教育,能夠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而樹立遠大的理想和目標。
從目前來看,高校美育和校園環境文化建設的融合深度不夠。高校都有自身的文化特色,不同地域的高校校園文化特色也不盡相同,與之對應的美育也呈現出不同的形式。部分高校在開展美育和推進校園環境文化建設時,并沒有結合自身發展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開展的相關藝術活動缺乏吸引力,并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參與感和積極性。
21世紀以來,我國培養人才的路徑逐漸拓寬,人文學科的作用不可低估。高校的美學教育是推進人文學科建設的重要環節[3]。但目前高校開展的美學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并沒有達到提高學生藝術文化素養、陶冶學生情操的效果。
1.3 沒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高校將美學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相融合,有利于推進校園精神文明建設,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總的來說,將美學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相融合的重點是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二者的融合建設中。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帶來更多的新技術、新行業,也給高校學生就業造成了一定壓力。在此情況下,高校不得不設置更多的課程來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
美學教育課程體系不完善,相關師資力量比較缺乏,考核標準比較簡單,這是導致高校美學教育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美學課程體系建設不完善,無法激發學生對美學課程的興趣,因此學生在校園環境文化建設中無法發揮主體作用。
高校美育和校園文化建設應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只有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學習藝術相關學科,才能營造積極向上、和諧包容的校園文化氛圍,切實推進校園環境文化建設。但部分高校在推進美育與校園文化建設融合時,仍以學校開展的課程和文化活動為主要依托,并沒有深入挖掘學生內心真正的需求,制約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1.4 物質文化建設不完善
物質文化建設是校園環境文化建設的基礎與前提,在滿足校園基本功能的情況下,還應體現校園文化特色,以良好的物質文化環境對師生的情緒和心態產生積極影響。加強物質文化環境建設,能夠為學生接受良好的美學教育提供保障,促進美學教育理念與實踐融合,推動校園環境文化建設創新發展。
學校應加大對校園物質文化環境建設的資金投入力度,聘請專業的園林建設人員美化校園環境,提高空間利用效率。以校園內原有的辦公樓、體育場館、藝術館等建筑為依托進行綜合布局,合理規劃,在保持美觀的基礎上注重其實用性和協調性。校園環境建設要與高校自身美學教育的目標相契合,彰顯校園文化特色,體現文化內涵[4]。
除此之外,高校應合理拓展校園的物質環境,建設美術館、音樂館、科技館、人文歷史館等,充分發揮教育功能。同時,充分利用這些場館開展美育活動,展示學生的美術作品、書法作品、科技發明等,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2 高校美育與校園環境文化建設融合路徑
現階段,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需要大量全面發展的高層次人才。高校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主要陣地,應加快推進美學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融合的進程,切實根據學校自身的教學目標和發展優勢,探索高校美育和校園環境文化建設融合發展的新路徑。
2.1 做好頂層設計,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是一個學校精神風貌的重要體現。當前,文化內涵匱乏、缺乏特色成為制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關鍵性因素。因此,高校在推進美育與校園文化建設融合時,首先要考慮學校自身的發展特色和文化內涵,做好頂層設計,將校園文化建設和美育融合發展融入學校的總體發展規劃之中,引領學校實現健康、全面發展,順利實現高校教育轉型升級。重視高校的美育和校園文化建設雙向融合,不僅要積極改善校園環境,建立完善的保障制度,還要積極聽取專家的意見,根據各學校的校園文化特色量身定制兩者融合發展的方案。
除此之外,高校應積極調查學生對人文教育和美育的相關需求,制訂科學合理的培養方案。由于各高校所在的地域不同、生源質量不同,文化發展歷程也有一定的差異,高校應該深入挖掘當地的特色傳統文化,并將其融入美育和校園文化建設融合發展中[5]。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蘊含深厚的美學文化底蘊,將中國傳統藝術文化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不僅能夠傳承我國優秀的藝術文化,還能打造特色的校園文化內容,創新美育和校園環境文化建設形式。
2.2 強化師資力量,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深厚的師資力量是高校推進美育和校園環境文化建設的基礎。高校在融合美育與校園環境文化建設時,要重點強化師資力量。目前,我國高校美育師資力量薄弱是制約校園文化建設的原因之一。高校在開展相關藝術賞析課程時,并沒有照顧到全體學生,而是處于“一邊倒”的狀態,即藝術賞析、文化建設等課程大多是為提高藝術生的專業水平而開設的,針對其他專業學生開設的美育類基礎課程較少。即使開設了相關課程,課程上下銜接不暢、教學內容不符合學生的發展要求,也很難發揮美育育人、校園文化培養人的根本作用。高校必須從根本出發,強化師資力量,調整師資結構,擴大美育范圍,強化各課程之間的銜接,才能切實增強高校校園環境文化的建設效果。
美育與校園文化建設本質上都是為了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幫助學生實現全面發展。所以,要將高校美育與校園環境文化建設融合推進,實現內容和形式的有效統一,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將美育貫穿校園環境文化建設始終,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2.3 建立有效的教育評估機制
建立有效的教育評估機制是保證美育和校園文化建設融合效果的重要保障。高校美育對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其形式和內在的驅動力與校園環境文化建設不謀而合,具有共通性。高校應積極建立有效的教育評估機制,切實推進兩者融合開展,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切實推進各項工作的開展,重視校園環境文化建設,深入推進教學活動的開展。
除此之外,建立有效的教育評估機制,能夠對教學和校園環境文化建設進行有效的管理,并針對反饋意見提出相應的整改方向。高校美育和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是學生,只有建立相應的教育評估機制,才能使教學真正發揮育人的作用,提升教學效率,給學生帶來全新的教學體驗,培養更多優秀人才[6]。
2.4 開展多元化合作,推進兩者融合發展
近年來,優化人才培養方案、促進高校教育改革已經成為我國教育工作的重點之一。高校自身也應積極落實教育政策,實現轉型發展。開展多元化的校企合作、營造校園文化藝術氛圍是推進校園環境文化建設的途徑之一。高校應積極與校外企業、藝術團、文化藝術展覽館、科技館等合作,通過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豐富教學內容。通過開展多元化的合作,豐富高校學生的文化生活。
高校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美學教育為基礎,以交叉學科為特色引領人才培養理念,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切實推進校園環境文化建設。多元化的合作也能拓展學生提高藝術文化素養、獲取相關知識的渠道,實現個性化育人目標。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增加,對美育和自身的發展有著個性化的追求;高校應該積極鼓勵、引導、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推進高校環境文化建設,營造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環境。
3 結語
新時代的發展需要更多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這就要求高校深入推進教育改革,將學生的綜合發展作為人才培養的首要目標。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高校必須積極打造自身的校園文化特色,推進美育與校園環境文化建設的深度融合,才能為自身可持續發展注入活力。
參考文獻:
[1] 文小武.學校美育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J].文理導航,2023(5):25-27.
[2] 王雅瓊,崔博丹.文化自信視域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2,6(36):136-140.
[3] 鄭喜.延邊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與視覺藝術審美教育研究[J].綠色包裝,2022(12):64-67.
[4] 路影.新時代文化自信背景下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探析[J].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2(6):102-104.
[5] 吳冰玉.文化自信視域下提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路徑的探析[J].公關世界,2022(22):90-91.
[6] 孫之博,高家驥.美育視角下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以校園環境設計為例[J].湖南包裝,2022,37(5):196-199.
作者簡介:徐亮(1982—),女,吉林長春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