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芳
生態博物館作為共識營造的再生產場域,面對他鄉、原鄉、第二故鄉的不同文化地域以及主位、客位的不同角色訴求,應在硬件建設、內涵發展上黏合流動的他者,在社會美育、文化傳播上構建文化的認同,在社會意識、價值選擇上更新宏觀的敘事范式,在實現路徑、模型建構上實踐出具體而微的融入可能……
胡勁峰 馮白帆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各類信息以數據化的形式,多元化的傳播路徑呈現在大眾面前,對各類數據的獲取、分析、處理易于過往,給人文社會科學(包括設計學)的學科研究給予了全新的思維,給人才培養帶來了全新的樣式。設計學的課程教學在大數據時代的支撐下,學生專業知識獲得、專業展示、就業的思路煥然一新,提高了人才培養成型的效率……
譚暉
藝術技巧僅僅是實現審美的手段,而審美精神才能從根本上提升藝術的價值和理念。藝術承載著審美形象的再現功能,需要通過藝術教育的學科觀念、專業設置以及課程引導來確認審美精神和情感表現的和諧與完美。項目工作室以展覽帶動教學,教學促進創新的理念進行探索,展覽成為教學的目的和方法,展覽內容即為實踐的目標和成果。展覽與教學并置,引領了藝術創作和藝術教學的創新,成為多學科實驗性工作室教學的一種嘗試,為搭建“新文科”背景下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新課程體系提供了借鑒意義……
張陸妹? ?吳思淼
不管你理解或準備與否,“虛擬人類時代”都已悄然開啟。我們任何一個人都在潛移默化中成為了這場“浪潮”的制造者和參與者,在元宇宙中我們可以是想成為的任何人,而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懷揣對人、自然、藝術、科技和宇宙的敬畏,共同攜手,努力讓必然到來的“虛擬人類時代”美好一點點,民族化虛擬形象設計創新也是本土藝術家和創作者必然接受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