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淑琳 石玉濤
摘? 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新形勢對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和人才培養提出新要求。該文以武夷學院茶園實習課程教學為例,結合教學實踐的實際情況,分析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考核方式和思政建設等方面的改革思路與措施,以期切實提高課程教學效果,為今后該課程建設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茶學;茶園實習;教學改革;新農科;課程思政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17-0143-04
Abstract: The new situ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al reform has raise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teaching and talent cultivation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The paper takes the course of Practice in Tea Garden in Wuy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were analyzed, and reform ideas and measures in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evaluation way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was discussed based on teaching practic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results,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ractice in tea garden in the future.
Keywords: tea science; Practice in Tea Garden; teaching reform;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2018年以來,教育部陸續出臺了關于加強新農科建設、課程思政、勞動教育等一系列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政策,引導涉農高校對接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要求,轉變教育觀念,推進教學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培養高素質應用型農林人才[1];要求高校深入挖掘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要素,將思政教育融入所有課程,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2];明確提出高校要強化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教育,結合學科專業和創新創業開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培養學生正確勞動價值觀和良好勞動品質[3]。“新農科”“課程思政”“勞動教育”是新時代教學改革的重要理念,被賦予立德樹人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在這一背景下,深入理解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內涵,將教學改革的重要理念融入課程建設,深入推進課程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本文以武夷學院茶園實習課程教學為例,結合教學實踐,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教學改革的思路和措施,為課程建設和教學內涵深化發展提供借鑒。
一? 茶園實習課程性質與教學目標
茶園實習是茶學專業的一門重要的集中性實踐課程,是茶樹育種、栽培、病蟲害防治等理論教學的延伸和補充,也是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課程的主要任務和目標是培養學生加深對茶樹栽培技術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應用,鞏固茶樹栽培和茶園管理技術,提高茶園生產技術的實際操作能力,分析解決茶葉生產實際中出現的具體問題,提高茶葉品質,創新茶葉栽培技術,樹立正確的專業思想,鍛煉學生吃苦耐勞和團隊協作精神,為進一步學習其他茶學專業課和從事茶葉生產加工和營銷等相關工作奠定扎實的技術基礎。茶園實習實踐課程教學效果的好壞不僅直接影響學生專業實踐動手能力的提高,而且還影響“懂農村、愛農村、愛農民”的“一懂兩愛”新時代茶產業人才的培養。
二? 茶園實習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 教學條件和教學資源不足
實習區域小,實習材料較為單一。目前,茶園實習的地點安排在校內茶樹種質資源圃,占地面積約四十畝(1畝約等于667 m2),茶樹樹齡約七年生。在茶樹修剪、茶園施肥等實習項目中,針對不同樹齡的茶樹,需要采用不同的技術進行管理,但由于實習基地的茶樹都是同一樹齡的茶樹,使學生在掌握與區分修剪技術和施肥技術方面存在明顯的不足。學生難以看到不同樹齡茶樹的形態特征,無法做出自己的判斷,導致實習內容相對單一,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夠,也沒有把各個樹齡茶樹的狀況相互聯系起來,學生難以通過這些“點”的觀察形成“面”的印象,達到整體的、系統的認識,很難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實習工具較為陳舊,更新速度慢。目前茶園實習主要使用的工具以修剪刀、枝剪、鋤頭和噴霧器等傳統的茶園生產工具為主。一方面實習工具的使用率不高,導致一部分工具生銹、損壞,在使用的過程中存在效率低下、損傷茶樹等情況;另一方面,由于實習經費的限制,茶園實習教學輔助工具的更新速度往往跟不上工具換代的速度。茶園實習教學輔助工具的滯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實習教學的效果,與此同時,傳統的實習工具已無法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 教學安排與考核方式不合理
教學計劃安排不合理。武夷學院(以下簡稱“我校”)茶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將茶園實習安排在第三學期的十月份進行,實習內容主要包含茶園雜草識別、鋤草及覆蓋,茶園施肥,茶樹修剪,茶樹短穗扦插技術和茶樹病蟲害防治等。通過多年的實習教學實踐發現,由于茶樹栽培學、茶樹育種學、制茶學等茶學專業骨干課程也在同一學期開設,學生對茶樹栽培、育種和加工等理論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尚不夠深入,對茶葉生產環節的總體認識不夠,導致在實習中不能很好地做到靈活應用和理論聯系實際,參與實習項目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
教學模式單一,考核體系不健全。目前茶園實習教學過程主要以教師講授,學生按照教師的講解操作練習的形式為主,不利于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實習成績的有效評定是提高學生實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有效手段。茶園實習作為一門單獨的集中性實踐教學課程,考核形式較為單一,目前實習總評成績以出勤和實習報告成績為主,過程性的評價占比不高,有利于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形成評價方式也尚未納入考核,因此實習考核內容結構需進行優化。
(三)? 教學團隊建設薄弱
實習指導教師少,師生配比低。由于實習課程需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實習又在田間進行,日曬雨淋,致使部分教師不愿意參與到茶園實習課程的教學工作中。實習指導教師人數少,經常出現一名教師指導幾十名學生實習的情況,導致教師不能及時給予學生指導。此外,實習指導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較弱也是課程建設中的一大難題。目前,我校茶學專業教師隊伍以青年教師為主,大多是從學生直接到教師身份,茶園生產實踐經驗較為欠缺。加上理論課教學任務重和職稱評聘的壓力,青年教師到生產一線實踐鍛煉的時間少、愿望不強。造成實習指導教師對茶園生產中土壤耕作、茶樹修剪、施肥及病蟲害防治等相關技術的指導偏重理論,不利于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四)? 課程思政建設滯后
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在兩周的實習過程中,從前期的新鮮好奇逐漸演變為后期的消極被動,參與實習項目的興趣和積極性不高。大多數學生自我意識強,合作意識和動手能力薄弱。有必要在實習教學過程中加強思政教育和勞動教育,要求學生在掌握基本專業技能的同時,不斷提高個人的思想覺悟水平,鍛煉吃苦耐勞、團結協作、求真務實的精神品質,進而樹立“知茶愛茶,強茶興茶”的情懷和責任擔當[4]。目前,課程教師隊伍的創新意識、能力不足,對課程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夠,未能將中華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勞動教育等元素和理念融入課程教學過程,不利于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勞動觀和專業情懷。
(五)? 教學內容與科技前沿和生產實際結合不緊密
近年來,隨著我國茶產業的快速發展和學科科研水平的進步,茶樹栽培、育種、植保等茶園生產環節發展出許多新理念、新技術。如低碳生態茶園建設、茶園減肥減藥與提質增效、茶園綠肥輪作、茶園病蟲害生物防治[5]和數字化智能化茶園建設等已成為當前我國茶園建設發展的主要方向。此外,武夷山得天獨厚的生態自然環境和特殊的丹霞地貌特征,造就了武夷巖茶獨特的栽培管理方法——武夷耕作法,是武夷巖茶巖骨花香品質形成的重要基礎。由于實習場所的限制和實習指導教師的經驗不足,實踐教學過程中未能將茶園生產科技前沿和當地特色茶園栽培管理方法列入主要實習內容,也未能安排學生深入生產一線實地學習和體驗,不利于培養學生形成與時俱進的專業思想和扎實的專業技能。
三? 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路與措施
在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大力推進新農科建設、課程思政、勞動教育的背景下,為培養新時代應用型茶學專業人才,課程團隊必須更新教學理念,優化教學內容,深入挖掘課程的思政元素,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采用多元化方式進行考核評價,培養學生的創新和應用能力,為茶產業的轉型升級發展培養“用得上”的專業人才。
(一)? 改善教學條件,豐富教學資源
拓展實習場所,多渠道豐富教學資源。多渠道、多形式開展校企合作,緊密聯系當地茶葉生產企業,不斷改善和擴大茶園實習的區域,豐富學生對不同樹齡、不同種植區域、不同茶樹品種管理方法的認知。引入見習模式,安排學生到茶葉企業的茶園見習,與茶園生產管理人員當面交流,增加學生對茶園管理的認識和理解。
更新實習工具設備。茶園實習需要大量的實習器材,而且在實習過程中,器材的損壞率較高。因此,一方面要加強對已有器材的日常維護與管理,另一方面在合理節約資金的前提下及時更新實習器材,補充購置國內外茶園生產管理中廣泛運用的新設備和新工具,充分保障實習教學的順利開展,提高實習教學效果。
(二)? 優化教學安排和教學方法,改進實習考核方式
優化教學安排,改進教學方法。通過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將茶園實習安排在第五學期進行。在學生系統學習茶樹栽培學、茶樹育種學、制茶學等專業課程,對茶園生產環節有了較為深入的理解后,開展茶園實習集中性實踐,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提升實習效果。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嘗試引入“探究性學習”方法[6]。如:在實習過程中,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設置“不同施肥方法對茶樹生長的影響”“不同修剪方法對茶樹樹冠形成和產量的影響”“不同病蟲害防治技術對茶葉品質和產量的影響”等課題,由小組學生根據研究計劃和預實習期所查閱的文獻資料,采集相關的數據資料,為實習后期實習報告和論文的撰寫積累素材。學生帶著任務,有目的性地參與實習,可有效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同時,指導教師可以廣泛收集和積累茶園管理方面的視頻、照片等素材,豐富教學內容。在每個實習項目開展前,向學生介紹該領域的新理念、新技術,拓展學生的專業視野。
在考核環節,改變以往以實習報告為主要依據的考核方式,增加田間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分數比重,規范考核標準,杜絕雷同實習報告的出現,從而提高實習教學效果。實習結束后,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習成果的匯報與展示,總結實習收獲和存在的問題。同時,也向指導教師和學院提出建議和意見。教師在聆聽學生心聲后,不斷改進課程,有利于規范課程建設,提升教學水平。此外,也可以邀請校內外專家開展茶園生產管理方面的專題講座,或開展茶園實習的相關研究課題,通過綜合型的考核方法促進學生學習興趣和實踐能力的提高。
(三)? 加強教學團隊建設,提高青年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
多渠道增加實習指導教師數量,引入課程組教學模式。建立教師激勵機制,增強教師參與茶園實習指導的積極性。引入課程組教學模式,由講授相關學科的多位教師組成教學團隊,建立協作和責任機制,每位教師發揮自身學科特長,實現不同學科教師之間的優勢互補,深化學生對茶學領域相關知識和技能的融會貫通。同時,課程組模式還有利于發揮老教師的傳、幫、帶作用,促進教師之間的思想碰撞,有利于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創新[7]。依托茶學專業“雙導師”團隊[8],聘請行業企業在茶園生產領域有豐富經驗的專業人才擔任兼職指導教師,不斷提升教學效果。
加強師資培訓,提高青年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是保障實習教學質量的關鍵。茶園實習教學環節,要求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茶樹育種學、茶樹栽培學等理論知識,還要有較豐富的實踐經驗。可通過選派實習指導教師參加國家茶園管理師培訓班、進入企業頂崗實踐、參加國內外學術交流和實地考察等形式,拓展實習指導教師專業視野,提高實習指導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
(四)? 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加強課程思政建設
將“立德”融入專業課程教學的“樹人”過程,已經成為新時期高等教育的重要創新育人手段[9]。加強茶園實習課程思政建設,首先,課程負責教師要樹立思政教育意識和責任,積極參加相關的課程思政建設培訓,充分認識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意義。其次,邀請思政課教師共同組建教學團隊,梳理課程內容和教學目標,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尋找課程思政的切入點,將立德樹人、科技興農、“一懂兩愛三過硬”和“勞動成就精彩人生”等思政元素與實踐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引領有機融合,培養一支“懂茶業、愛茶業、愛茶農”和“政治過硬、本領過硬、作風過硬”的高素質茶業人才[10]。最后,教師團隊注重言傳身教,在日常教學和生活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工作中做到踏實肯干、努力鉆研、求真務實和開拓創新,通過自身言行影響學生。
在實習教學過程中,結合教學內容實際,適時開展思政教育。如在茶樹修剪實習項目中,將不同發育期的茶樹修剪的不同技術這一知識點聯系到人的成長成才過程。茶樹在幼年期、成年期、衰老期的修剪技術各不相同,每個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也應樹立相應的目標,為成長成才積累力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實現“樹人”的目標;在茶園施肥實習項目中,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國家“雙減”政策,采用有機肥替代、種植綠肥等手段減少茶園化肥的施用,提高茶葉質量安全水平,實現茶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在茶樹病蟲害防治實習項目中,培養學生要用長遠和辯證的眼光看待問題,減少茶園農藥投入,綜合運用物理防控、生物防控等手段防治茶園病蟲害,改善茶園生態環境,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體系建設觀念[10]。
(五)? 緊跟茶園生產科技前沿,創新實踐教學
依托武夷山豐富的茶產業資源,發揮武夷茶學院產業學院、大武夷茶產業技術研究院、武夷巖茶綠色創新中心等平臺的優質企業、科研和人才資源優勢,創新實踐教學模式,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科研和生產一線,開展參觀調研和現場教學,讓學生充分了解和學習茶園生產領域的科技前沿,切實提高實習教學實效。帶領學生走進學校武夷巖茶綠色創新中心建立的燕子窠生態茶園示范基地,學習茶園有機肥替代、綠肥輪作等生態種植模式,向學生講解茶園通過套種大豆、油菜等綠肥平衡茶園土壤養分,提高茶葉品質的科學原理與應用方法,傳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組織學生走進“水利部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了解以原生草種防治茶園水土流失的措施和“一花一草一木”茶園土壤修復與景觀營造新模式;在國家茶葉產業體系試驗站試驗基地開展茶園蟲害綠色科學防治模式現場教學,安排學生觀察調研LED殺蟲燈、粘蟲色板、信息素誘捕器等物理和生物防控技術在茶園的應用方案;和學生一起走進武夷巖茶正巖產區茶園,參觀和體驗“盆景式”茶園景觀,了解獨特的“武夷耕作法”茶園栽培管理方式及其背后的科學原理和耕作技術要領。
四? 結束語
面對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新形勢和新要求,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無法滿足應用型茶學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因此,茶園實習實踐課程在教學工作中應結合茶產業發展、專業建設、學生實際,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多渠道拓寬實踐教學場所和資源,大力加強實習教學團隊建設,優化和豐富教學內容,持續改進考核評價方式,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深化課程思政建設,不斷提高實習教學效果,為“知茶愛茶興茶”的應用型茶學專業人才的培養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代莉,馮建燦,胡選振,等.鄉村振興背景下的新農科建設[J].中國高等教育,2021(21):54-56.
[2] 楚國清,王勇.“課程思政”到“專業思政”的四重邏輯[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20(1):18-23,40.
[3] 劉玉方,曲霞,田守雷.為勞動教育賦能,開創高校勞動教育新格局[J].中國高等教育,2020(Z3):12-14.
[4] 張顯晨,周子文,沈周高,等.茶樹栽培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J].安徽農學通報,2021,27(12):153-155.
[5] 李飛,楊丹,鄭姣莉,等.中國茶園主要害蟲生物防治研究進展[J].湖北農業科學,2020,59(10):5-9,22.
[6] 李紅俠.基于探究性學習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轉型高校的應用研究[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16,18(3):63-64,60.
[7] 高岳芳,周天山,鮑露,等.課程組教學模式在《茶樹育種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現代化,2017,4(52):41-42.
[8] 張渤,石玉濤,馮花.轉型背景下茶學專業本科生“雙導師制”培養模式的思考——以武夷學院為例[J].武夷學院學報,2019,38(7):99-103.
[9] 張玲麗,李靖靖,李圓圓,等.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的思考與探索[J].廣東化工,2020,47(22):170-171.
[10] 金珊,李孟園,葉乃興,等.茶樹栽培學踐行課程思政——培養茶學專業學生愛農、惠農、助農意識[J].大學教育,2021(5):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