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紫凌 李文浩
內容摘要:楊振文的作品具有較強的故事性特點,有著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其創作語言平淡自然,有著自己獨特的創作實踐和觀念。在散文寫作過程中,楊振文堅持“寫作一定是來源于生活,注意故事情節,語言生動”的創作原則。其作品選擇具有濃郁的湘鄉特點的事物為描述對象,語言質樸生動,靈活運用多種表現手法,為湘鄉散文創作做出了努力。
關鍵詞:楊振文散文 《我的父親、母親》 生活化 表現手法
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寫道:“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楊振文筆下的父親正是一個身處艱難困境仍堅忍不拔,不丟失個人志向的人。在散文《我的父親、母親》中,楊振文以生動的語言,真摯的情感講述父親、母親艱苦頑強的一生。該篇散文雖以“我的父親、母親”為題,但文中作者用較多的筆墨來敘述父親,講述了誠信待人、真實善良的父親;溫順和藹、勇敢堅毅的母親;同甘共苦、相互扶持的父母親。讀者可以從平淡質樸的語言中感受到作者對父母親艱難一生的崇敬和對已逝父母親的懷念。
一.誠信待人、真實善良(父親)
蘇聯作家高爾基在《我怎樣學習和寫作》中說:“散文要比詩還難,它需要特別敏銳的眼力,需要有洞察力,要能看到和發現別人所沒有看到的東西,還需要有某種文字上的異常嚴密與有力的詞句。”①《我的父親、母親》細致地寫出了父親的家庭情況、生活狀態、處世方式,刻畫出父親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語言質樸而生動。
作者在文中直接了當地介紹了父親的生活環境與情況。文中提到父親家里并不富裕,他從小身體瘦弱,父母怕他從事力氣活賺不到飯吃,于是送他念了兩年私塾,之后他便學著做了生意,開了字號叫“濟世堂”的小藥鋪來維持生計。父親上過私塾,因此他擅長寫字、背國學經典、算數。從文中作者平鋪直敘地寫“父親寫得一筆好正楷字,點是點,撇是撇,一絲不茍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他能倒背如流”、“不管你報一串多長的數,不管你報數有多快,他幾個指頭噼哩叭啦撥弄著算珠,你剛住嘴,他的結果就出來了,而且絕無差錯”父親踏實學習,認真專注的形象躍然紙上。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說:“真誠與樸實是天才的寶貴品質。”父親做生意始終秉持以誠為本,真誠待人。即便是開一間小小的藥鋪,也從不含糊,總是親力親為。從文中那段父親獨自徒步去縣城進貨往返途中的環境描寫所烘托出的艱難險阻的氛圍可以體會到父親強忍著身體的疲憊和內心的恐懼仍堅持不懈的強大內在精神。對待顧客父親是如此細致,體貼與和善,小到為方便及時為顧客抓藥而在自己的床頂吊銅鈴鐺,大到給特別貧困的人賒賬抓藥等。文中提到黃大貴為感謝父親賒賬為其孩子抓藥而讓孩子拜父親做干爹,父親堅決拒絕,從側面反映出父親是一位有著堅定原則且絕不違背的善良生意人。
作者筆下的父親除了待人真誠和善,努力為家人過上好日子而省吃儉用之外,還有脆弱的一面。在得知自己上了地主潘二夾夾的當,還被當成地主在數次群眾大會上被批斗而有口難辯時,父親精神崩潰,他既恨楚甲生借機報復自己不愿借錢給他而帶頭批斗自己、潘二夾夾欺騙自己買地然后跑路,又恨自己不關注時局變化而受人欺負。作者在敘述父親買地被騙,繼而被批斗的故事中采用了一系列的語言、動作、神態描寫。“想想你的崽女,你就不應該尋短路。”這樣的對話充滿了現代散文的語言特點,富有生活感,樸素自然。“每次參加大會陪斗回到家里,往床上一躺,不吃不喝,一句話不說,只是唉聲嘆氣。”動作和神態的描寫突出了父親的無可奈何。
在這篇敘事性散文中,作者刻畫父親這一人物形象,讓讀者從平淡自然的語言中感受到父親對于家庭的責任以及他的優秀品質。敘事性散文具有真實性的特點,作者在這篇散文的補記中精確地寫到了父母親逝世的時間以及合葬之地,為文章的真實性提供了參考依據。“不管人們的命運看來多么懸殊,還是存在著使好運與厄運相互平等的某種補償。”②父親這一生既幸運又不幸,幸運的是身邊有母親一直扶持相伴,不幸的是自己經歷了太多那個時代所帶來的苦難。
文章中刻畫的父親誠實做人、踏實做事,具有善良天性。即便經歷了買田被潘二夾夾欺騙錯當成地主被楚甲生帶頭批斗,甚至一度精神崩潰到想尋死等等這一切的磨難,但到最后補記中父親得知楚甲生被槍斃后在給作者的來信上說的那一句“我早料到他會有這一天的。”可以看出父親堅信壞人終會受到懲罰。父親也正是那個時代許多誠實善良,勤勤懇懇的普通人的縮影。作者通過創作既表達了對父母親的懷念,又宣揚了真誠善良,頑強拼搏的優秀品質。
中國當代作家賈平凹也曾寫父親。他的《我的父親》通過倒敘的方式來敘述父親的一生,用平實的語言,描寫生活中瑣碎小事兒,卻把那種對父親濃濃的感恩與深深眷戀寫出來,穿透了紙面,沖擊著每位讀者的心靈。賈平凹的《我的父親》和楊振文的《我的父親、母親》,這兩篇散文中對于父親的描述,有許多相似之處。他們都用最平淡樸實的語言,通過敘述生活中的平淡小事來刻畫父親這一人物形象特點。賈平凹寫父親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誣陷為歷史反革命關進了牛棚,后來又被開除公職押送回家,回家后覺得自己害了孩子并抱頭痛哭。文中寫道:“父親是教了半輩子書的人,他膽小,又自尊,他受不了這種打擊,回家后半年內不愿出門。但家庭從政治上、經濟上一下子沉淪下來。”楊振文同樣寫自己的父親因為買田被騙當成地主而被眾人批判,心理上承受不住甚至有自殺的行為以至于之后在身體上也出現了毛病等等。這兩位作家同時寫到了自己父親內心脆弱的一面,也在告訴讀者即使平日里再怎么堅強的人,在面對人生中的打擊時也會有不知所措,軟弱的一面。賈平凹和楊振文還寫了父親忠厚待人,熱情待客,在面對品性不好的人時,他們同樣嫉惡如仇。
從賈平凹和楊振文的筆下我們可以看出這兩位父親既平凡又偉大,都在努力過好自己的生活。作者看似在敘述父親,其實也是在向讀者傳遞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二.溫順和藹、勇敢堅毅(母親)
對于文章中母親這一角色,作者敘述的少但精細,通過插敘的方式來刻畫母親這一人物形象的特點。文中運用語言、動作描寫來描述母親的形象,用平淡淳樸的語言來表現母親溫順和藹、勇敢堅毅的性格特征。
文章開頭便介紹了母親是作為童養媳嫁到父親家的,這是典型的包辦婚姻。在那個年代的種種限制之下,女性地位并不高,因此母親也只能聽從家人的安排。母親與父親顏值相差甚遠,因此村子里的人說她是鮮花插在了牛屎上。文中開頭與中間兩次提到村子里的人多嘴,而母親卻不以為然,心如止水,還笑著說“你爹長得丑是丑,可心眼好。”從這一句語言描寫中可以看出母親并不在乎外貌這種浮于表面的東西,她更在乎的是自己嫁了一個善良誠懇,踏實過日子的好人。“笑”字這一神態描寫表現出母親對村里人說她鮮花插在牛屎上這件事并不在意,從側面反映出母親心胸開闊,有度量。老舍先生說過:“描寫人物最難的地方是使人物能立得起來。我們都知道利用職業,階級,民族等特色,幫忙形成特有的人格;可是這些個東西并不一定能使此人物活躍。反之,有的時候反因詳細的介紹,而使人物更加的死板。我們應記住,要描寫一個人必須知道關于此人的一切,但不要作相面式的全寫在一起;我們需隨時用動作表現出他來。每一個動作中清楚的有力地表現出他一點來,他須越來越活潑,越實在。……這樣,人物的感訴力才能深厚廣大。”母親在發現父親受不住打擊而尋短路上吊時,立馬將父親從繩索上抱下來,兩人相視抱頭痛哭。從“抱”“相視”“痛哭”可以看出母親對父親的這種行為感到害怕與惶恐,然而在看到自己的兒子女兒都在哭時,她反而停止哭泣,抹干眼淚來安慰父親,這表現出母親的堅強以及對家庭的擔當與責任,在那種情況之下,母親認為即便遭受再大的苦難,日子也還得過下去,可以看出母親對待艱難生活仍然具有積極向上的態度。“想想你的崽女,你就不應該尋短路。”“罵有什么用?我們得想辦法。”“我去區上找羅隊長,明天就去。”通過這一系列的語言描寫,體現出母親具有雖然平日里溫順和藹,但在家遇困難時能夠如此果敢并挺身而出想出解決辦法的大無畏精神。在父親貧病交加,陷入低谷時母親不斷用質樸的話語來安慰開導父親,文中那一句“人在家就在,家在盼頭在!”給予父親強大的精神力量。在生活中,母親細心照顧父親,幫助父親走出困境。母親在知道父親一直為買田被騙事情而憂心沖沖時,多次叮囑兒女不得再向任何人提起此事,從作者細致描述母親所做的種種事情都能夠看出母親的體貼與溫暖。
老舍先生的散文《我的母親》,記敘了母親一生的身世、經歷、性格及遭遇,含蓄表達出他對自己母親的無限敬愛和無以報答母親恩情的愧疚之情。與老舍先生的這篇散文相比,《我的父親、母親》中對于母親的描述相對簡略一些,老舍先生更加細膩的刻畫了母親的形象,而本篇中對于母親形象的描述較少。兩篇散文寫母親的共同之處則表現在都采用了白描的手法來刻畫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猶如出水芙蓉,樸實自然,無拖泥帶水之感。
母親代表著一群善良勤勞的傳統女性。她們忠貞不渝、勤勤懇懇,為家庭不斷操勞,在必要時也能勇敢挺身而出。作者雖用較少筆墨刻畫母親,但句句都在為母親立傳。現代著名文學評論家唐在《人物的語言》一文中說:“人物的語言往往蘸滿著他的性格的特征。”文中作者對母親的刻畫,敘述語言流暢、樸素、親切,極富表現力,充分展現出這一人物勇敢無畏、積極向上的性格特征。
三.同甘共苦、相互扶持(父母親)
蘇武在《留別妻》中寫道:“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疑。”作者筆下的父母親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從母親作為童養媳嫁給父親一直到夫妻二人最終逝世,他們的愛情一直是平淡且彌足珍貴的。據文中介紹,母親十三歲便跟了父親,父親是外婆給母親找的“靠”。的確,這個“靠”雖然家境并不富裕,但也值得母親“靠”一輩子。
作者在文中寫父親念過兩年私塾,寫得一手好正楷字并且很會算數,后來學著做生意還開了間小藥鋪,看似在寫父親,實則為后文母親算數的出場做鋪墊。作者雖說母親不知何時不聲不響就學會認字算數,其實是在暗含父母親在日常生活中的相互學習與幫助,未直接寫出而由讀者感悟出作者所想表達的實際涵義的寫作方式更能夠引起讀者的思考和體會。父母親相處也會有矛盾。母親想讓家里的生活過得好一些,讓孩子們吃得飽,穿得暖;父親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想多存一些錢買屬于自己家的田地和房子等等。其實他們倆人都是為了能讓這個家更好,只是一個在乎眼前的幸福,一個在乎將來的幸福。然而,生活總會讓人走一些彎路,父親買田受騙還被當作地主在群眾大會上批斗,因此在精神上受了打擊。文中說:“一天半夜,我突然被哭聲驚醒。哭聲是從父母親的房間里傳來的。聽得出來,母親在哭,父親也在哭。”母親救下想上吊自盡的父親后,兩人相視著放聲痛哭。母親并沒有責怪父親,她懂父親這樣做是在自責與悔恨,她陪著父親哭,理解父親幸苦攢了這么多錢買田卻被騙而心疼父親。但母親還是很快振作起來,因為生活依舊要過。
文中提到母親是典型的傳統女性,既然嫁給了父親,她就做好了與父親相守一輩子的準備。所以假使父親什么都沒有了,母親依舊會陪伴在父親身旁。作者通過語言描寫運用父母親對話的形式,讓讀者讀出父母親之間的同甘共苦、相互扶持、無怨無悔。母親在父親悔恨自責自己那段買田被騙經歷而得了癆病時,不僅在精神上給予父親慰藉,不斷開導安慰父親,在生活上也是細心照顧。作者在此想表達的是父母親之間的純樸愛情,也正是作者所說他們是“路遙知馬力,患難見真情”!父親身體痊愈后不忍心母親干重活粗活爭著要干,母親看父親身體虛弱,不讓其插手。通過作者的平鋪直敘,讀者能夠更加充分且直接的感受到父母親之間的愛是相互的。
感情是人類永恒的主題。海明威曾說過:“世界上只有感情和戰爭值得一寫。”電影《我的父親、母親》講述了母親招娣與父親駱長余相知、相愛、分離,最終相守一生的故事。電影中的父母親的愛情故事讓人感受到的是曲折、艱難、甚至是悲情。而此篇散文中父母親的愛情讓讀者感受到的是他們不怕艱難,同甘共苦,相互依偎,相互扶持和不離不棄,更加淳樸平淡,貼近生活。從父母親的愛情中,讀者能夠深切的體會到在那個時代還能擁有像父母親這樣純樸、實在、相互堅守的愛情能有多么幸運。
這篇散文并未著重刻畫父母親之間的愛情,但在作者敘述的故事中無不體現出父母親之間的愛。文中寫“母親有次曾笑著對我說:“你爹長得丑是丑,可心眼好。”父母親之間在用錢上的矛盾、父親精神崩潰到上吊自殺被母親救下,倆人相視痛哭、父親患上癆病母親在思想上與生活上對父親的慰藉與照顧、母親多次叮囑孩子們不要在任何人面前提起父親買田的傷心事等等,其中都包含著父母親之間的相互包容、相互扶持、同甘共苦。作者隱晦的將父母親之間的愛情穿插在敘事中,用細膩真摯且極具生活化的語言告訴讀者,像文中母親與父親那樣平平淡淡的堅守與陪伴就能夠獲得最簡單質樸的幸福。
錢谷融在《論“文學是人學”》一文中說道:“一切被我們當做寶貴的遺產而繼承下來的過去的文學作品,其所以到今天還能為我們所喜愛、所珍視,原因可能是很多的,但最最基本的一點,卻是因為其中浸潤著深厚的人道主義精神,因為它們是用一種尊重人同情人的態度來描寫人、對待人的。”③文學精神就是真善美,是作家深入生活實際,去挖掘、拓展生活中能夠展現人美好品質并能在困境中站立起來的精神。
劉勰在《文心雕龍》里提到“酌奇而不失其真,玩華而不墜其實”④,他認為文詞的華美、想象的奇特都不能有損于文藝的真實。法國19世紀現實主義大師巴爾扎克曾基于創作經驗斷言:“獲得全世界文明的不朽的成功秘密在于真實”“藝術家的使命就是把生命灌注到他所塑造的這個人體里去,把描繪變成真實。”俄國杰出的文學批評理論家別林斯基則從讀者接受的角度強調:“真正的藝術作品永遠以真實、自然、正確和切實去感染讀者。”這樣的作品越是多讀,你和它之間的內在情意和聯系也就越深入,實切而不可分割。作者以最真實的想法和感受創作這篇散文,讓讀者能夠跟隨他真實質樸的文字去感受父親、母親的善和美。
文學中的“善”體現在人與人之間友善相處、團結互助的行為,以及對丑惡、腐朽和陰暗事物的排斥。這種“善”在父母親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父親開藥店做生意,對待顧客都極其和善,盡可能地幫助他人,經常給貧困戶賒賬抓藥。面對像楚甲生這樣的人,父母親總是嫉惡如仇,等待能夠將他繩之以法。人文關懷是善的終極價值體現,作者通過敘事方式將人文關懷傳遞給讀者,讓讀者從父母親的行動、語言上來把握善的價值追求和價值取向。
文學中的“美”,指的是運用語言創作的技巧和方式,來呈現文學中的“真”和“善”的形式。這是一種文學藝術形式美,也是決定一部作品審美價值的關鍵點。文學作品通過塑造藝術形象,并由語言將作者的思想情感傳達給讀者,給予讀者以審美感受和理解。作者描寫父親為了能夠及時給顧客抓藥而在自己床頂吊銅鈴鐺并說出“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的話以及那段父親給拿不出錢抓藥的黃大貴賒賬的片段:待到要付款時,黃大貴吞吞吐吐地說:“楊、楊老板,我又、又要賒、賒賬。”父親將包好的藥放回貨架,說:“你明日清早再來吧。”可第二天,這黃大貴早上沒來取藥,上午也沒來取藥。父親開始奇怪,后來恍然大悟,馬上提著藥送到黃家,向黃大貴解釋:“昨天沒讓你帶藥走,不是我不肯賒賬,是里面缺了一味重要的藥。我連夜去別家店子把藥配齊了。”從這些語言中,一個舍己為人,連夜為顧客配齊藥材,多次給貧困顧客賒賬的細致善良的形象就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了。
《我的父親、母親》全篇沒有直抒胸臆表達作者對于父母親的想念,而是通過敘述故事的形式,講述父母親命途坎坷的一生,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作者想體現出父親頑強拼搏,善良真誠的形象,母親溫順賢良,勇敢堅毅的形象和父母親同甘共苦,堅守一生的愛情以及他對父母親的想念之情。這篇文章在語言特色上,采用口語與書面語相結合的形式,既流暢樸素生動,又凝練含蓄雋永。如“你爹長得丑是丑,可心眼好”“有么辦法?”“人在家就在,家在盼頭在!”等對話語言都是家常式的樸素、流暢、親切的語言。在寫作手法上,此篇散文采用大量白描手法,主要體現在動作、神態、語言的描寫上。文中寫父親冒著有華南虎的危險也要去縣城進貨,路途中與內心的恐懼和體力不支做斗爭以及深更半夜給顧客抓藥時的一系列動作描寫等,語言簡練而平實,為讀者塑造了一個不怕艱難險阻、真誠待人,踏實做事的父親形象。關于母親“笑”的自然神態描寫,刻畫出母親求真務實的性格特征。俗話說:言為心聲。散文中語言描寫較多并且都是以對話的形式出現,“我”與外婆的對話、父親與來抓藥的黃大貴的對話、“我”與母親的對話、母親與父親的對話,這些對話語言樸實生動,貼近生活,更加凸顯人物性格。作者引用俗語來表達父母親之間感情的牢固與深厚,雖然平平淡淡,卻能夠彼此守護相伴一生直到生命盡頭。《我的父親、母親》向讀者敘說了關于作者父母親平凡卻值得銘記的一生,將父母親這兩個人物刻畫得鮮活生動。作者通過描寫父母親的生活故事來反映新中國成立前后普通家庭的境遇以及普通人真誠善良的優秀品質和努力上進的積極人生態度!
參考文獻
[1](前蘇聯)馬克西姆·高爾基.我怎樣學習和寫作[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4.
[2](法)拉羅什科夫.箴言錄[M].中國城市出版社出版社,2009.
[3]王學海.文學的審美與真與善[J].浙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02).
[4]錢谷融.論“文學是人學”[J].文藝月報,1957,(8).
[5](南朝)劉勰.文心雕龍[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6]包宇.中國現代文學中的美學思想研究——評《美的觀念與中國現代文學》[J].語文建設,2022(12).
注 釋
①(前蘇聯)馬克西姆·高爾基.我怎樣學習和寫作[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4.
②(法)拉羅什科夫.箴言錄[M].中國城市出版社出版社,2009.
③錢谷融.論“文學是人學”[J].文藝月報.1957,(8).
④(南朝)劉勰.文心雕龍[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基金項目:本文系“師范專業認證背景下獨立學院中國文學類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2018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第1018號)的階段性研究成果;2020年湖南省線下一流本科課程:中國現當代文學(1)(湘教通〔2020〕322號-153);2018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師范專業認證背景下獨立學院中國文學類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湘教通〔2018〕436號-1018)。
(作者單位: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