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亞茜
內容摘要:伴隨中西方交流愈加密切,跨文化交際的問題也日益突出,其中尤以價值觀差異對中西方跨文化交際影響最深。中西價值觀存在諸多差異,主要包括以家庭為本位還是以個人為本位,更重視安定和諧還是自由平等及權力距離的不同等,造成差異的原因有地理環境和社會結構的差異。價值觀差異雖在所難免,但若不重視差異極有可能造成文化休克現象,影響跨文化交際。因此,我們應當重視中西價值觀差異,尊重差異的同時努力消除誤解,助力中西方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關鍵詞:中西價值觀 差異 文化休克 跨文化交際
在古代社會,人類文化雖然也具有多樣性,但是彼此之前交流畢竟有限。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影響之下,人類文化逐漸呈現出立體式,全方位交流的趨勢。[1]不同文化之間打破了原先的隔絕分立狀態,而進入了積極互動的模式。中國緊跟經濟全球化浪潮,積極推進對外開放政策,綜合國力不斷提高,對外交往不斷增加,中國文化因此也進入了與西方文化的積極互動中。但在這樣一個世界多元文化共存且交流愈發頻繁的形勢下,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眾多,若在交際中不注重差異,很可能會造成許多不必要的沖突及誤會,進而影響跨文化交際的效果。
本文共采用了兩種研究方法:文獻研究法,筆者在寫作準備過程中閱讀了中西文化差異,跨文化交際及文化休克現象相關文獻,對相關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時還在閱讀過程中了解到了一些體現文化差異的實例。舉例論證法,本文列舉了一次中德廠商談判種雙方對日程安排的分歧這一例子,并具體分析分歧產生的原因,進一步論證了中西價值觀差異會造成文化休克現象,影響跨文化交際效果。
價值觀是指個體或社會所追求的一種特定的行為方式和存在狀態的一種持久的信仰,是各種文化最深層、最核心的部分。[2]因此,針對文化差異造成的影響跨文化交際效果的問題,本文將通過指明中西價值觀差異并逐一分析其形成原因來幫助讀者深入了解各文化差異的具體表現及深層原因,進而培養對跨文化交際中價值觀差異的敏感度,同時建立起對待差異的正確態度及交際行為。以期減小中西文化差異對跨文化交際的阻礙作用,著力提升跨文化交際效果。
一.中西價值觀差異
1.家庭本位-個人本位
首先,中西價值觀的一大顯著差異就是家庭本位思想與個人本位思想?!凹彝ケ疚弧彼枷朐谥袊说乃枷胍庾R中根深蒂固。面對家庭,中國人十分重視承擔家庭責任,在奮斗時往往都需要考慮家族利益;相較之下,西方人則更重視個人獨立和成功。這一價值觀差異在很多文化現象中都有所體現:
其一,從家庭生活方式來看,中國家庭凝聚力強,孝文化深入人心;西方家庭觀念相對較弱,人們更注重個人空間,子女不一定要侍奉父母左右。在中國社會中,許多子女即便是成年后依然與父母一起生活,并且父母的眼中,子女的一個基本義務就是贍養父母。所以在傳統中國社會中,往往形成幾代同堂的龐大家庭規模,“養兒防老”,“女兒不遠嫁”的觀念深入人心。此外,在中國社會當中,孝文化一直就被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強調子女對父母盡孝。無論是《論語》中孔子宣揚的“夫孝,德之本也”,還是當代主流文化中提倡的“百善孝為先”,無不說明了孝在中國社會的倫理領先地位。由此可見,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格外重視尊重,贍養老人,積極承擔家庭責任。而在西方,子女成年之后往往和父母分開居住。一旦子女有了自己的獨立生活之后,父母便不再過多干預,父母子女之間界限感比較強,父母想要去子女家中有時也需要提前預約。受文化,習慣,條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在英美國家社會養老往往比家庭養老更加普遍,這就意味著西方人需要承擔的家庭責任相對較少,相比于家庭,他們更加重視個人的成長與獨立。
其二,從處事思維,奮斗目標來看,中國人多考慮家庭利益;西方人則更多的將關注點放在如何實現個人成功上,不會過多考慮家庭。在個人樹立目標,處理事情時中國人往往會從家庭整體利益出發,并會詢問并酌情聽取父母及長輩的意見和建議。因為在中國,個人的奮斗和進取不僅僅是自己的事情,它可能還意味著父母的期望,家族的興衰甚至是民族的榮辱。因此,中國人的人生目標時不僅是個人意愿的體現,往往還承載著對家庭甚至是家族的責任與使命。反觀西方,以美國夢為例,美國夢中講求的是不依賴家庭,通過個人努力獲得財富和成功,強調了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這也就說明了美國人個人夢想的確立和實現與家庭聯系很少,美國人強調用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的生活,相較于承載著家庭使命去奮斗,他們更傾向于追逐個人的獨立,自由與成功。
2.更注重安定和諧-更注重自由平等
中西價值觀中其實都有重視國家安定、社會和諧與追求個人自由及平等的方面,但其中一個重要差異就是它們在中西方人心中的價值排序不同。在中國,當國家、社會的利益與個人利益相沖突時,中國人往往覺得應當先舍棄個人權益,以國家安定、社會和諧為重,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即便是歷史發展至今,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奉獻”依然是中國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元素,構建和諧社會依然是中國不懈追求的目標之一。與中國的情況不同,在西方國家,自由及平等思想貫穿了中世紀以來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西方人對自由和平等有著近乎執著的追求,自由與平等在他們心中價值排序遠高于對國家及社會安定的考慮。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國人民服從國家安排,響應國家號召,始終將維持國家及社會穩定當作首要目標。以青島為例,青島市政府在中心醫院發現陽性后,為了保證公共安全,做出全市檢測的決定,動員所有青島人民積極進行核酸檢測,難度其實是很大的。檢測排隊會影響個人時間,有些人行動不便需要克服困難,并且大多數人感染風險其實很低。但是面對政府的號召,全市人民都積極自覺參與測試。青島一共600萬人口,相當于挪威的全國人口,卻在三天內實現了全員檢測。這對其他國家來說可能是遙不可及的神話,但是在中國青島,在中國價值觀中重視國家安全,社會和諧的理念的引領下,中國人民的確做到了。[3]
幾乎是同一時間,美國新冠肺炎疫情控制不容樂觀,但美國民眾更無法舍棄的是對自由及平等的不懈追求。即便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嚴重的關頭,政府也不能強迫民眾出行必須戴口罩,并且也不能阻擋美國民眾舉行抗議活動要求種族平等。美國的種族歧視可謂由來已久,從法律層面的種族隔離和種族歧視到后來轉為制度化的種族主義,美國社會對黑人的歧視一直存在。相應的斗爭和抗議也一直未曾停止,2013年美國就有過“珍惜黑人生命運動”,近年的“弗洛伊德之死”中暴露的種族歧視問題更是引發了新一波的黑人平權運動。平權運動在全美帶動了大規模的游行示威浪潮,但當時正值新冠肺炎肆虐美國的關鍵時期,游行示威無疑讓美國政府抗疫雪上加霜。從某些方面來看,此次的黑人平權運動帶來的美國社會動蕩甚至超過了新冠疫情。這也說明在美國人的價值排序中,堅持追求個人自由及種族平等要比攜手戰勝疫情更為重要,關于自由和平等的問題是不容做出讓步與犧牲的。
3.權力距離指數高-權利距離指數低
權力距離是用來區分不同文化價值觀的又一重要維度。權力距離一般是指人們對組織中權力分配不均的情況的接受程度,其大小可以用權力距離指數(PHD)來量化表示。[4]對權力分配不均的接受程度越高,其權力距離指數也就越高。根據霍夫斯泰德的調查分析,中國的權力距離指數為80,而西方國家的權力距離指數則相對較低(西方代表性國家中美國權力距離指數為40,英國為35,德國35)。
這種差異在教育中也有所體現:在BBC紀錄片中就比較了中英基礎教育方法的不同,在中國的價值觀中,認為“老師是權威的”“老師是值得尊敬的”,老師負責講授知識,學生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要“請教”老師,對老師有時通過“拖堂”來保證教學進度的行為要表示理解與感恩。[5]但是在英國的價值觀中,老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伙伴關系,學生自主學習,相互討論,互相學習,老師輔助學習,學生對延長課堂時間是不太能接受的。中國人的確有對高階層和權威的尊重觀念,但又不能簡單粗暴地把中國人對權威的尊重歸結為“奴性”,認為中國學生尊重老師的權威也是“奴性”的表現。其實這只是權力指數的在生活中的一種體現。而它的另一種表現則為尊老愛幼、孝順父母等一些為大眾稱贊的中華傳統美德。所以對于價值觀差異的正確理解在跨文化交際中顯得尤為重要。
二.中西價值觀產生差異的原因
1.地理環境的差異:大陸文明與海洋文明
自然地理環境的不同導致中西方生產、生活方式不盡相同,進而引出了價值觀的差異。幾千年來中國地處亞洲東部,陸地較多,氣候溫和且土壤肥沃,適宜耕作。農耕生活方式使中國人無需四處奔波,謀求生計,而是祖輩長期生活在一個地方堅持以耕種為生,土地就是家庭生活的基業。這樣的生活方式激發了中國人對祖祖輩輩生活的土地的眷戀以及對安寧穩定生活的依賴及追求。此外,中國人的定居生活模式也為家族的產生及壯大提供了適宜的土壤。家族成員之間有情感基礎,加之定居在同一地方也就有了更多相互配合、互幫互助等聯絡感情、維系關系的機會,家族之間的感情愈發深厚,家族可以發揮的作用不斷發展,最終成就了中國發達的家族制度,進一步衍生出中國人內心根深蒂固的“家庭本位”甚至是“家族本位”思想。古代西方文化起源于地中海附近,該地域礁石很多,土地貧瘠,氣候也多變,農業耕作根本無法滿足人民的生活需求,不是理想的生產方式。西方人只得不斷擴張,航海冒險,或者通過從事工商業來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才能彌補自然資源的不足,獲得生存的機會。在這樣的生活生產方式下,西方人流動性很強,又不可能攜帶所有家庭成員共同遷徙流離,也就沒有固定的居住地點和交往對象,相比于和家庭甚至是家族成員之間的親密關系,個人利益最大化的收益來得更為可靠。勇于冒險,不斷嘗試,努力獲得個人成功對西方人來說顯得更加實際。
2.社會結構的差異:中央領導與多方制衡
中西方社會結構的顯著差異也是導致中西價值觀差異的重要原因。古代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社會結構都是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制度,實行君主專制的同時主推儒家思想,因而諸子百家中儒家思想對中國人的價值觀影響最大。在古代中國,政治與價值觀有著緊密的聯系。儒家文化中沒有將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放到對立面去,而是將個人價值與國家價值相聯系,把社會安定有序作為個人價值的目標與參照物,將個人修養及個人追求與國家,對社會應有的義務與責任聯系起來。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中國廢棄了君主專制,社會主導思想由儒家思想轉變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被舍棄了,但不變的是在核心價值觀中還是將國家,社會與個人的發展聯系起來,引導中國人民要攜手共進,為實現中國夢而共同奮斗,最終實現共產主義。反觀西方社會,政治多元化進而黨派多元化,這就注定了西方人民無法為了一個統一的政治目標而共同努力。西方人的價值觀與政治往往是分離的。加之西方社會結構變化的進程中法國大革命及美國獨立戰爭的巨大影響,“天賦人權”思想深入人心,對自由與平等的追求成為社會共識,塑造了西方的主流價值觀。
三.中西價值觀差異對跨文化交際造成的負面影響及實例分析
1.文化休克現象
文化差異常常導致文化休克現象,而文化差異中最核心的價值觀差異現象則最容易引起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休克現象。[6]美國著名人類學家奧博格于1958年首次提出“文化休克”的概念,主要是指一個長期適應自己母語文化的人突然來到一種新的文化環境之后,由于無法理解新的文化而造成的心理上的迷失,恐懼甚至是排斥的感覺。
文化休克包括淺層次的心里不適和深層次的心理恐慌和心理危機,如果不妥善處理可能會發展為極度排斥外國文化或對自己母語文化進行強烈批判甚至是全盤否定。因為人們在自己國家或是民族的文化環境中長大,所以在進入新的文化環境時很自然的就會以自己的母語文化作為基礎或者標準去衡量其他文化中的價值觀,如果沒有提前了解或者是以合適的態度去面對價值觀之間差異,不同價值觀之間的碰撞與沖擊很可能影響跨文化交際者的交際信心及彼此之間的交際效果。
2.中西價值觀差異造成文化休克現象的實例分析
在一次中德廠商談判中,中方作為東道主盛情招待了德方。中方企業最高領導專門抽出幾分鐘到談判現場發言表示對德方的歡迎,然后又奔赴下一個日程。中方談判組特意將談判日程安排得較為寬松,留出時間與德方一同參與一些娛樂活動,以增進對彼此的了解。但德方卻覺得中方的安排效率不高,不夠“專業”。
上述案例中德國廠商對中方安排的不理解可以歸因于中西價值觀差異。首先,中國屬于權力距離比較大的國家,比較重視權威,尊崇地位比較高的領導者。所以在上述案例中,中方廠商認為最高領導能出席談判場合并發言,是在給對方“面子”,表現自己對此次談判的高度重視及對最終達成合作意向的殷切期望。但德國文化中權力距離較小,權利等級不過只是為了實現不同任務,努力提高效率的不同角色標簽,上下級之間仍是平等關系,所以領導出席活動卻不參加談判就沒有任何意義。此外,對談判期間日程的分歧體現了中國人重“關系”而德國人重“效率”。中國人受家庭本位思想影響,不僅和家庭成員關系密切,互幫互助,還熱衷于在社會上建立“關系網”,認為“多個朋友多條路”“成了朋友好辦事”。所以在談判過程中中方代表重視和德方代表多參與娛樂活動,深入了解彼此,關系的建立不僅有利于談判順利進行,還有利于未來持續建立合作。德國人則秉持西方價值觀中“個人本位”思想,生活工作要分開,努力提高工作效率、抓緊追求事業成功才是最為重要的事情。
未來全球化趨勢不會變,中國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不會變,作為新時代肩負使命責任的中國青年,我們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對中西方價值觀差異保持靈敏的嗅覺,在進行跨文化交際之前應當做足功課,避免由于價值觀差異造成不必要的誤會及麻煩,影響交際效果。
其次,面對中西方價值觀差異應采用兼容并包的態度,即使無法完全認同也要尊重對方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尤其是對對外漢語教師而言,我們要尊重學生的母語文化背景,規避文化禁忌,避免引起學生的不適。
最后,我們應當始終保有文化自信,在了解中西方價值觀差異具體體現及本質原因的基礎上進一步實踐,逐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以期更合適的交際方式去講清楚、講明白中國價值觀的可貴之處,消除西方誤解,進而在世界上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
參考文獻
[1]王丹.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差異及文化規約[D].內蒙古大學,2009.
[2]于金剛.中西價值觀差異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J].科技信息,2011(03):561-562.
[3]李德銀.青島新冠肺炎疫情整體可管可控[N].青島日報,2022-03-18(002).
[4]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5]宋苗苗.中英基礎教育師生關系差異比較——以BBC紀錄片《中國老師在英國》為例[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7,37(03):224-225.
[6]姜鵬.文化維度下的文化差異性與文化休克研究[D].蘭州大學,2007.
(作者單位:山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