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劉鑫銘
摘 要:湖南湘西傳統村落擁有豐富的自然和文化資源,還有寶貴的民族、民俗文化遺產。從功能性、地域性、商業性三個方面展開分析,總結湘西傳統村落公共空間的價值,分析湘西傳統村落公共空間現存問題,論證數字技術在湘西傳統村落公共空間中的應用價值,提出數字技術在湘西傳統村落公共空間中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數字技術;傳統村落;公共空間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湖南省教育廳優秀青年項目“湘西土家族傳統村落公共空間價值解析及優化重構研究”(19B458)階段性成果、吉首大學2022年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民間工藝數字化展館設計實踐研究——以春海苗族挑花藝術館為例”(JGY2022014)研究成果。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關于擬列入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村落名單的公示》,公示期為2022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由此可見,傳統村落的保護引起了有關部門、各級政府的積極響應和高度重視,其中,湘西地區共有六個村落入選。這些村落作為人居環境建設思想的重要載體,承載著多個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內涵,是寶貴的民族、民俗文化遺產。
公共空間作為傳統村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村民日常交流、活動的重要場所,體現出村落的歷史變遷、價值理念與風俗習慣。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傳統村落逐漸式微,公共空間的功能逐漸喪失,與村民的生產生活需求和文化保護目標背道而馳,傳統村落公共空間的保護問題日益嚴峻。如今,數字化成為社會發展的一大趨勢,數字技術運用于傳統村落公共空間的保護成為必然,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更是加快了相關研究的進展,如何采用數字技術對湘西傳統村落公共空間進行保護與創新成為當前亟須解決的問題。
一、湘西傳統村落公共空間現存問題
(一)城鎮化進程加快,活力喪失
湘西傳統村落在發展中農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人口開始進入農村,城鎮化速度加快,傳統的農村、城市邊界開始模糊。人員流動速度的加快使村民的價值觀念發生改變,再加上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方式由單一性向多元化轉變,傳統村落里的公共空間逐漸無法適應村民的現代需求。農耕文明時期,村民多自給自足,或依靠血緣、宗族關系生存,此時的公共空間擔負著村落內的復雜社會活動和各種功能,是一個動態發展的空間環境系統。然而,工業化、信息化的發展使村民的族群意識逐漸淡化,公共空間的使用人數逐漸減少,功能慢慢喪失。
由于城鎮發展不平衡,湘西地區傳統村落的人口構成發生了變化,大量勞動力人口從農村流向城市,導致村落空心化問題嚴重。村落中,老年人和兒童的數量相對較多,這不僅使公共空間喪失了活力,而且對于傳統村落的保護和建設也有很大影響。不僅如此,勞動力外流使得村落中的閑置住房越來越多,這些住房因無人居住壽命縮減,最終走向消失。
(二)同質化問題嚴峻,千村一面
傳統村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載體,我國1300多項國家級非遺和7000多項省級、市級、縣級非遺中的很大一部分都在傳統村落里。湘西是湖南省少數民族最為集中的地區,受不同地理環境、生活習俗、價值觀念等因素的影響,各民族在長期發展中形成了不同的公共空間形態,吊腳樓、馬頭墻、雕刻裝飾等都各有特色。隨著社會的發展,由于村民對現代生活方式的向往及村落保護意識的不足,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進行現代住宅的建設,這種行為嚴重影響了村落中公共空間本土風貌的完整性。技術的發展雖然在材料、工藝、結構等方面給人們帶來了一定程度的便利,但也使村落的民族特色喪失,各傳統村落越來越相似,同質化現象愈加嚴重,公共空間也在此過程中失去地域性,喪失了其應有的活力。另外,依附在傳統村落公共空間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瀕臨消失,“空心村”的出現更是讓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陷入了傳承人匱乏的困境。
(三)商業化過度,品質不高
自新農村建設政策提出以來,鄉村旅游就成了促進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式。湘西地區大多數傳統村落都自然景色優美,歷史底蘊深厚,具有發展旅游業的得天獨厚的優勢,許多村落借此大力發展旅游業,加快了農村致富的步伐。村落適當發展旅游業,推動了公共空間基礎設施建設,增加了村民收入和就業機會。然而,某些地方盲目發展旅游業,各種林立的商鋪讓當地的古村落失去了固有的民風民俗,喪失了當地建筑的地域性,導致古村落的各項功能逐漸衰退。村落公共空間千篇一律,沒有特色,游客就無法從中獲得精神上的享受,會感到不盡興,便沒有重游意愿。隨著不少傳統村落被盲目開發,原本脆弱的生態環境也遭到破壞,公共空間的環境質量問題日益嚴重。
二、數字技術在湘西傳統村落公共空間中的
應用價值
(一)促進村落可持續發展
對傳統村落來說,可持續發展就是保護村落原貌及文化的動態穩定。傳統村落的活力是維持村落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往往是通過非物質方面與物質載體的有機融合實現。如何使傳統村落中具有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的公共空間保存得更加完整、長久?數字技術的出現為其提供了新思路。數字技術可以激活村落公共空間的發展活力,進而使其實現可持續發展。具體來說,使用數字技術,可以讓物理保護更加科學,比如:更快地發現建筑變形,從而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可以針對傳統村落公共空間的外觀、結構、地形等進行數字采集、建模、呈現,使其以數據的形式被永久保留下來;將數字產品應用到公共空間,可豐富其功能,增強其活力。與傳統的保護理論和方法相比,在實現村落公共空間可持續發展方面,數字技術更加具有優勢,一系列的數字技術能夠還原古村落特定時間段的全貌及歷史文化信息,且不會因時間的改變而變化。這種信息化管理有利于網絡傳播與展示,有利于推動村落的發展。
(二)助力湘西的鄉村振興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湘西具有豐富的傳統村落資源,科學保護和合理開發這些古村落,對進一步傳承發展湘西文化特別是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具有重要意義。《湘西自治州歷史文化保護利用五年行動計劃(2020年—2024年)》中提到,要對傳統村落集中成片區的非遺資源進行重點保護,并提出利用數字技術,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對非遺文化進行傳播與推廣,依托數字技術全面助力鄉村振興。
首先,數字技術為鄉村振興提供了發展機遇。2022年8月31日,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顯示,截至2022年6月,農村地區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強化,我國現有行政村已實現“村村通寬帶”,推動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較2021年12月提升1.2個百分點,達58.8%。這些數據說明數字技術在農村得到了推廣與普及。隨著時代的發展,村民與數字技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數字技術也會更好地提高村民的生活質量。
其次,鄉村振興為數字技術提供了應用路徑。數字技術應用于不同領域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同時鄉村振興是我國當前十分重視的問題。部分湘西村落公共空間的基礎設施建設情況較差,經濟發展狀況不太樂觀,數字技術在鄉村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空間,有助于挖掘傳統村落的潛力,為鄉村振興保駕護航。
(三)有利于文化多向延展
傳統村落不僅具有歷史文化傳承等方面的功能,而且對于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等具有重要價值。當前,相關部門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大都停留在建筑物上,對公共空間中存在的地域文化很少關注,導致極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面臨發展困境。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湘西傳統村落文化的傳承帶來契機。在時間上,可將公共空間中不同時間段的村落風貌及區域文化用數字技術表現,打造村落的發展時間鏈,供人了解村落的發展歷史及公共空間的變化;在空間上,在對應時間真實再現村落的整體布局、形態及地理環境;在內容上,形成村落歷史變遷的數字資源庫,便于查找與管理。數字技術可讓不同的傳統村落公共空間形態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永久存在,促進湘西傳統村落文化多向延展。對村落來說,在不破壞整體的前提下,無論是物質還是非物質的文化都會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對相關部門來說,村落的所有信息會實現可視化,治理水平將會大大提升。
三、數字技術在湘西傳統村落公共空間中的
應用策略
(一)村落地理環境的數字化
湘西傳統村落的地域文化、地理環境、建筑風格等都是通過數字技術實現素材與資源的保存的,通過數字化轉化,將傳統村落的文化價值轉變為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這對于村落文化的活態傳承及鄉村振興都具有重要意義。通過無人機對傳統村落的建筑、道路、水系等空間數據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信息采集,對數據進行整理、歸納,構建三維實景模型。運用三維建模技術不僅可以保存目前村落的整體空間狀態,修復破損建筑,而且可以針對村落中的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建立數字檔案,讓村落中的民族文化得到永久保存。在實景三維數字化的基礎上,將村落中建筑文化、民俗民風、歷史變遷等信息的文字、圖片、語音收集、整理好,形成多維數據信息,建設傳統村落的數字化網頁。另外,隨著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混合現實的廣泛應用,互動式體驗可讓游客更加直觀、深刻地了解村落文化,通過增強感官體驗獲得身臨其境之感。
(二)村落民俗文化的數字化
相較而言,文字與圖像的觀看感受是有所差異的,對受眾來說,圖像性信息通過直觀感知得到,且更易理解,印象更加深刻,而文字性信息則需要大腦進行思考、加工獲得。借助數字技術,可以將文字以圖片的形式進行更好的表達,讓受眾更易讀懂傳統村落文化內涵。
民俗活動是特定空間內事與物相結合所生成的具有特定精神內涵的活動。根據不同村落的文化特性,公共空間的功能可以分為集會與交往功能、祭祀與禮儀功能、防御與會客功能、交通與運輸功能、民俗節慶功能。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只有少數的公共空間在轉換功能,以滿足現代人的多元化需求,如寨門、街巷等空間。春節期間,湘西龍山縣惹巴拉村寨會在街巷、寨門等公共空間表演土家打溜子。其中,“八哥洗澡”“鯉魚飚灘”等傳統曲牌表演是打溜子這一文化的表現形式。利用數字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進行動態展示,使這種只有在特定時間段進行的表演突破時間維度,并在其中設置交互點,與用戶互動,讓用戶從被動接受變成主動參與,可使用戶體驗更加深刻。
(三)村落公共資源的數字化
傳統村落的生態環境與土壤、植被、水系、空氣及人類活動息息相關,生態環境的優劣對傳統村落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在公共空間中可以應用智能檢測技術、智能語音技術等,方便村民進行日常生產生活。如智能路燈的使用,當智能檢測系統檢測到道路光線昏暗,路燈就會自動打開,當光線充足時,路燈就會自動關閉,這樣能節約人力與電力;村民在河邊取水或洗衣服時,通過語音喚醒智能檢測系統,對河水水位、溫度、污染程度等具體數據進行檢測;不同農作物種植和收獲的氣候因子各有差異,通過檢測系統可以準確知道土壤濕度、溫度、大氣溫度等參數,從而在適宜的氣候種植農作物,提高作物產量。
數字技術的介入,會使村民的生活更加方便,不同空間之間的聯系也會更加密切。對傳統村落進行科學規劃和保護,可以通過智能系統獲得傳統村落的使用數據,歸納村落的時空規律,掌握村落的資源情況,為村落的保護與發展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據。
四、結語
傳統村落是農耕文明不可再生的珍貴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湘西傳統村落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不斷探索數字技術在傳統村落公共空間中的表現形式,傳統村落才能得到創新和持續性發展。數字技術在公共空間中的應用打破了文化與科技發展的壁壘,形成既能延伸傳統村落文化又能振興村落的保護路徑。
參考文獻:
[1]徐俊,陶林康,張希雅,等.基于文化特點的村落文化數字活化與保護設計:以新葉古村為例[J].農村實用技術,2022(04):9-11.
[2]“數字”點亮美好生活:透視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J].信息系統工程,2022(10):4-5.
[3]陳曉華,陳倩倩.我國傳統村落公共空間研究綜述[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6):25-32,58.
[4]王云飛.青州東峪傳統村落活力空間設計研究[D].濟南:山東建筑大學,2022.
[5]郭鑫.鄉村振興視域下數字鄉村建設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22.
[6]霍占軍.張家口市傳統村落保護評價及策略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18.
作者簡介:
李婷婷,碩士,吉首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研究方向:室內設計、景觀設計。
劉鑫銘,吉首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裝飾與室內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