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昭



“真”華誼兄弟遇上了“假”華誼兄弟。近日,大連市中級人民法院在中國裁判文書網發布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誼兄弟公司)與大連達宏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達宏公司)不正當競爭糾紛案民事判決書,撤銷大連市西崗區人民法院初審判決,改判達宏公司賠償華誼兄弟公司經濟損失15萬元。
西崗區法院一審判決
2022年,華誼兄弟公司向大連市西崗區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判令大連華誼兄弟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連華誼兄弟公司)變更企業名稱,變更后的企業名稱中不得含有“華誼兄弟”字樣,同時停止不正當競爭行為,公開賠禮道歉,在《大連日報》刊登不小于四分之一版面的致歉聲明,并支付賠償金及合理費用50萬元。
原來,2008-2018年,華誼兄弟公司先后取得第4564243號、第4464829號、第5734848號、第26752275號“華誼兄弟”注冊商標。目前,上述商標均在注冊有效期內。
其中,華誼兄弟公司使用在服務類別第41類組織表演、電影制作、節目制作、電影劇本編寫、作曲、娛樂、健身俱樂部上的第5734848號“華誼兄弟”注冊商標被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認定為馳名商標。
成立于2013年12月的大連華誼兄弟公司,也是一家節目制作公司,曾承辦CCTV“越戰越勇”海選賽等活動。
大連市西崗區法院認為,兩家公司均從事文體活動策劃,雖然地域不同,但華誼兄弟公司的商標登記使用在先,在行業內具有一定影響力和較高知名度;大連華誼兄弟公司作為同業經營者,擅自在企業名稱、注冊商標中使用“華誼”字號,具有故意攀附商譽之嫌,容易使公眾誤認為該公司與華誼兄弟公司存在特定關系,構成不正當競爭。
但是,由于華誼兄弟公司未能舉證證明因侵權受到的實際損失,也未能獲取大連華誼兄弟公司侵權所獲利益的具體數額,西崗區法院綜合考慮涉案商標市場知名度,大連華誼兄弟公司的經營規模、經營范圍、侵權行為、主觀過錯程度以及華誼兄弟公司為制止侵權所支出的費用,酌定大連華誼兄弟公司賠償華誼兄弟公司經濟損失及為制止侵權行為的合理開支2萬元。
同時,判令大連華誼兄弟公司立即停止不正當競爭行為,變更企業名稱,變更后的企業名稱不得含有“華誼兄弟”字樣。
華誼兄弟公司再次上訴
2022年8月,大連華誼兄弟公司更名為達宏公司,但兩家公司的爭端并未就此平息。
華誼兄弟公司向大連市中院提起上訴,認為一審法院事實認定錯誤,未能考量賠償的客觀因素,僅憑無邏輯的主觀臆斷作出判賠,請求判令達宏公司賠償經濟損失及合理費用50萬元,并從被侵權商標知名度、被上訴人主觀惡意嚴重、侵權情節嚴重等方面陳述了理由。
首先,“華誼兄弟”商標是原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的馳名商標,達宏公司以“華誼兄弟”的名義組織表演活動,目的是為了攀附馳名商標的巨大商譽,賺取不正當的利益,具有極強的主觀惡意。一審法院在判決中忽略了被侵權商標的知名度,這一因素應當在賠償中予以考量。
其次,達宏公司明知“華誼兄弟”商標及企業字號具有知名度,仍然故意使用從事侵權活動,屬于典型的故意假冒注冊商標行為。一審法院在判決中忽略了“故意”和“假冒”行為的嚴重性,應當予以糾正。
第三,達宏公司從2013年就開始使用“華誼兄弟”作為企業名稱,相當于企業名稱侵權持續近9年。兩家公司經營范圍均涵蓋演出表演業務,達宏公司的實際經營行為嚴重引起消費者的混淆,侵權情節嚴重。并且,達宏公司在承辦CCTV“越戰越勇”全國海選賽大連站總決賽過程中,將“華誼兄弟”堂而皇之地印在宣傳海報上,不僅使侵權范圍擴展到全國,也對華誼兄弟公司的商譽造成嚴重不利影響。
華誼兄弟公司還認為,一審法院忽視了自身被侵權遭受的巨大損失:“華誼兄弟”商標對外許可費標準為每年1000萬元,而達宏公司長期使用“華誼兄弟”字號從事經營活動,沒有支付過一分錢。
為明確被侵權受到的損害,華誼兄弟公司曾在起訴狀中明確要求“請求法院責令被上訴人提供賬簿、合同等資料”,但達宏公司始終沒有提供。而華誼兄弟公司認為一審法院明顯過低的判賠,無法遏制此類侵權。最高院及各地高院相繼出臺的知識產權懲罰性賠償的規定或指導意見,意在通過增加賠償的方式增加侵權人的侵權成本,營造侵權人不敢侵權、不愿侵權的法律氛圍,最終實現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建設目的。
因此,華誼兄弟公司懇請大連市中院慎重考慮一審判決帶來的不利后果,并予以糾正。
兩家公司當庭辯論
達宏公司對華誼兄弟公司的訴訟請求提出了抗辯。
首先,公司原有名稱“大連華誼兄弟傳媒文化有限公司”,是在工商行政部門合法登記注冊后使用的企業名稱,法律上賦予了在經營中使用該名稱的權利,不屬于假冒“華誼兄弟”注冊商標,在主觀上不存在故意攀附華誼兄弟公司馳名商標的情況,也從來沒有與華誼兄弟公司進行經營競爭。
其次,由于達宏公司成立時間較長,華誼兄弟公司就認為必然假冒其商標行使侵權行為,是主觀臆斷,達宏公司并沒有承擔CCTV相關節目,不是該節目的承辦人,以此判定達宏公司侵權相當不公平。
此外,達宏公司因實際控制人意外去世,在被起訴前已不再經營,正在辦理注銷,但因疫情等原因未能注銷。因此,原審判決達宏公司變更名稱、賠償經濟損失2萬元沒有事實和法律依據,請求撤銷原判。
華誼兄弟公司則認為,一審判決是對達宏公司侵權行為的確認,也是明確達宏公司不得再使用“華誼兄弟”字樣的強制效力。達宏公司在一審時提交的參加CCTV“越戰越勇”節目的截圖,明確寫明達宏公司承辦了該節目,并在宣傳海報上大量使用有“華誼兄弟”字樣的企業名稱,對公眾造成了混淆,也對華誼兄弟公司造成巨大損失。
同時,無論達宏公司原企業名稱是否經過工商核準,都不影響對其攀附華誼兄弟公司注冊商標行為的認定。因為,華誼兄弟公司早在2009年就已經上市,是國內第一家登陸資本市場的影視文化傳媒公司;達宏公司2013年申請注冊時,華誼兄弟公司的企業字號已享有較高知名度,但達宏公司仍然選擇與華誼兄弟公司商標字號完全相同的字樣進行登記,明顯具有主觀惡意。
此外,華誼兄弟公司認為,達宏公司以實際控制人意外去世企圖博取同情,對華誼兄弟公司也不公平。
大連市中院終審判決
大連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這起案件的爭議主要聚焦在兩個方面:第一,達宏公司使用“華誼兄弟”作為企業字號,是否構成不正當競爭;第二,原審判決達宏公司賠償華誼兄弟公司2萬元,數額是否合理。
對于第一個問題,從兩家公司成立時間上來看,成立于2004年11月的華誼兄弟公司,要遠遠早于成立于2013年12月的達宏公司。由于華誼兄弟公司的涉案商標早在2008年就核準注冊,并且在市場上有較高知名度,達宏公司將涉案注冊商標“華誼兄弟”作為企業名稱中的字號使用,屬于《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制的范疇。
雖然達宏公司的原企業名稱注冊,經過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核準,但在注冊商標與企業字號存在權利沖突的情況下,應當遵循保護權利在先原則。并且,達宏公司在注冊原企業名稱時,應當知道涉案商標已經具有較高知名度,理應從遵守誠實信用原則及公認的商業道德出發,對他人在先使用的知名度較高商標予以合理避讓,但仍將企業字號確定為“華誼兄弟”,主觀上故意攀附華誼兄弟公司商譽,客觀上容易使公眾產生混淆或誤認,違反了誠實信用原則,破壞了公認的商業道德,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即使規范使用仍足以產生市場混淆,構成不正當競爭。
對于第二個問題,由于華誼兄弟公司沒有提供證據,用于證明因達宏公司侵權行為遭受的實際損失,也無法證明達宏公司因侵權行為獲得的利益數額,因此無法按照計算權利人的損失或侵權人的獲利方式,確定賠償數額。
綜合考慮“華誼兄弟”商標知名度、商業價值,達宏公司的主觀過錯程度、侵權行為的性質、侵權持續的時間,華誼兄弟公司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費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等因素,大連市中院決定對賠償數額予以調整。
鑒于華誼兄弟公司、達宏公司部分上訴請求成立,大連市中院撤銷了大連市西崗區法院初審判決,判令達宏公司賠償華誼兄弟公司經濟損失及合理支出15萬元,駁回華誼兄弟公司其他訴訟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