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占梅 黃紫然 張毅 陳熙琳
摘? 要:隨著我國環境污染防治及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需要,針對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課程特點,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全球視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卓越人才為導向,深入挖掘專業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及資源,通過重構課程教學體系,梳理影響思政教學的關鍵因素,進而提出水污染控制工程思政教學的模式,強化學生科學世界觀及正確生態文明觀的重塑,實現知識獲取、能力培養、思維發展、價值塑造“四位一體”的教學目標,為推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及碳中和碳達峰等重大戰略規劃的實施提供人才支撐。
關鍵詞:水污染控制工程;課程教學;教學目標;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15-0185-04
Abstract: With the strategic needs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ccording to the curriculum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the student-centered principle has been adhered and the training of outstanding talents with national feelings, global vision,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has been oriented,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resources contained in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system was deeply excavated. The teaching goal of "four in one" of knowledge acquisition, ability training, thinking development and value shaping was realized based on the reconstructing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system and sorting out the key factors. And then the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has been put forward, as a result, the reconstruction of students' scientific world outlook and correc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utlook has been further strengthened, which provided talent support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jor strategic plans such as carbon neutralization and carbon peak.
Keywords: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course teaching; teaching objectiv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環境專業的核心專業課,教學內容包括污水各種處理方法和設計計算、污泥處理處置及污水處理廠設計等。教學目標是通過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污水處理方法的基本理論、處理原理、設計計算和工程應用,從而合理地選擇污水處理工藝并進行工程設計,以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工程設計和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及初步具備科學研究的能力;此外,還要充分挖掘課程的育德育人功能,將思政教育融入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為內在精神體系和素質能力,幫助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科學發展觀及唯物主義世界觀,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2]。
但如何將課程思政與課程教學有機融入,切實發揮專業課程的思政育人作用,是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對其他專業課程的思政教學也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一? 課程育人理念及思政教學目標
秉承“課程思政≠課程+思政”的理念,將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到教學過程中,貫徹“生態理念要強、環保情懷要深、工程思維要新、科研視野要廣、職業素養要正”的育人準則,做到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統一、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實現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成效[3]。
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要真正落地落實、見功見效,只有基于系統思維,借助科學的設計,統籌各種資源,調動多方面的積極性,真正實現思政教育的長效化和常態化。該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就是培養符合國家和區域發展需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踐行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具有良好的思辨能力、嚴謹的工程思維及寬廣的國際視野,且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和工程職業道德,能解決復雜水污染問題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二? 實施課程思政教學的關鍵因素
(一)? 開展深入細致的學情分析是進行思政教學改革的前提
要確保思政教學取得預期效果,首先要開展全面、細致的學情分析,要深入了解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的思想特征、學習習慣、心理特點、興趣關注點及價值觀等,并及時針對性地調整課程設計、將思政元素巧妙融入教學過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提升思政課堂的吸引力。如現代大學生比較關注考研、就業、考執業資格證書等資訊,如果結合學生的這些興趣方向開展思政教學,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環保行業現狀、職業道德規范、發展前景等,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教師是開展思政教學的關鍵
1? 教師對課程思政教學的重視程度
要培育出能適應未來新興產業和經濟發展需要,胸懷科技報國理想,勇擔民族復興大任,共創人類美好未來的卓越水處理工程人才,這就要求教師不僅注重知識的講授和能力的培養,而且重視對學生進行價值觀、職業道德、社會責任和工程思維的培養。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課前思政教學目標的設計、課中思政教學內容的巧妙融入、課后思政教學效果的檢驗及鞏固,都直接關系到思政教學目標的達成。
2? 教師對思政教學理念的理解和認識程度
課程思政的實施主要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來完成的,而教師自身對思政教學的理念和認識是決定教學成效的關鍵[4]。由于課程思政的提出較晚,大多工科教師沒有受過系統的培訓和訓練,思政理論知識儲備不足,再加上教學經驗缺乏、教學方法和手段單一,導致思政教學無法落到實處。如果教師能及時轉變觀念,深刻認識到思政教學的內涵、要求及目標,并能秉持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以日常課堂教學為契機,將專業教學和思政教學并行,這無疑有助于思政教學目標的實現。
3? 教師對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的投入程度
教師投入程度是影響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核心因素,包括教學資源的準備、教學活動的設計、教育模式的創新等。
教學資源是課程思政教學的載體,豐富的教學資源儲備是開展思政教學的關鍵因素。如果教師積極借助現代信息化技術,結合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課程特點,依托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收集、儲備或制作包括圖文、動畫、微視頻等生動、直觀、妙趣橫生的教學資源,將大大提升教學效果,因為學生對圖文、音頻及視頻的關注度始終高于枯燥無味的說教。
組織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在污水處理現場講授工藝原理及流程,讓學生切實感受基于工程全壽命周期設計的科學性;剖析環保違法案例解析環保管理,讓學生明白環保法律法規的嚴謹性及知法、守法的重要性;采用PBL教學講授;采用情景式教學講授水資源再生利用的緊迫性及水污染控制的重要性。
創新教學模式:除了傳統的“同時同地”面授課堂模式,還可以探索“同時異地”的直播課堂教學模式及“異時異地”的MOOC模式,同時引入翻轉課堂,采用隱性滲透式、專題嵌入式、案例分析法和主題討論法等等,從而從根本上改變“單向灌輸”的教學方式,提升思政教學質量。
(三)? 找準思政教學和專業內容之間的契合點
課程思政的設計與規劃必須遵循課程自身的運行規律,首先側重挖掘專業知識中蘊含的潛在思政教育價值和理念,再立足環境學科的特殊視野、理論和方法,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與水污染控制技術理論知識“生成性”的內在契合關系,以無縫對接和有機互融的方式,以教育的“深入”“深刻”為突破點,實現專業授課中知識傳授與價值引導的有機統一,由淺入深、由知到行,由知識掌握到內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筑牢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5-6]。
(四)? 全面評價及反思是確保思政教學成效的保障
目前,缺少評價和考核是課程思政教學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包括兩個層面,一方面缺少教師視角的思政教學成效評價和考核,這就導致教多教少無所謂、教好教壞無所謂;另一方面是缺少學生視角的評價和考核,導致學不學沒關系,學多學少沒關系。
基于教師視角的思政教學評價,需要立足專業課程和思想政治教育兩個維度,對教育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和反思,包括課程知識點和思政元素的緊密性、教學方法的靈活性、教學活動安排的合理性及教學手段的多樣性等,而基于教學成效的多角度評價結果及對教學問題的反思,進一步推進課程的思政教學改革。基于學生視角的思政教學評價與反思,需要立足學生的專業素養、家國情懷、工匠精神等維度,采用調查問卷、專題討論、小組比賽及期末考核等方式,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全面考核。
三? 實施水污染控制工程思政教學的整體思路
要有效推進思政教學工作,如圖1所示,首先深度挖掘該課程的知識點、能力點所蘊藏的思政元素,明確思政目標,進而制定包含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思政目標的課程標準。其次,依據課程標準,修訂完善課程教學大綱,切實做到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思政目標有機融合。再次,根據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制定撰寫課程授課計劃,并進行課程思政的課程設計。最后,開展教學實踐,借助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幫助學生理論結合實際,在潛移默化中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并將教學實踐中總結的經驗和不足反饋到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中,為后續思政課程建設提供參考。
四? 思政教學模式及實踐
(一)? 全過程、全方位融入思政教學
在深刻理解專業知識基礎上,充分發掘課程內容自身蘊含的思政元素及生態智慧,在“三全育人”的大格局下,結合專業特點和學生特質,做到“課前準備+課中融合+課后反思+專項強化”的全過程、全方位思政教學,確保教學各環節浸潤價值塑造[7]。
針對每一章節的授課內容尋找符合思政目標的教學素材和案例,通過視頻、動畫、新聞報道和污水治理案例分析等,融合理論課程教學中。另外,結合授課內容,教師提前設計好教學課件,融入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于課堂中,以學生為主體,可以采用問題引導、小組討論、課中回答等手段輔助教學,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教師針對教學難點和重點,逐漸攻克,化難為易,增強師生互動,提高教學效果,使學生更能理解和掌握教學知識點。
利用超星、雨課堂等智慧課堂教學平臺,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課前發送相對應的課程思政案例或視頻等,讓學生提前針對思政內容進行學習思考;課堂上開展生生交流和師生討論,積極分享學習思政內容的心得體會,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和人文情懷;課后發布作業、測試或互動答疑環節,鞏固教學效果,如圖2所示。
(二)? 深入挖掘課程本身的思政元素
在教學過程中,可積極挖掘專業知識本身蘊含的思政教育價值和資源, 堅持將思政教育貫穿到專業知識學習中, 提升思政教育的親和力和專業課程的正確價值導向。此外,作為一門交叉學科,水污染控制工程涉及法學、經濟學、工程學和管理學等領域的知識,因此就可以引導學生樹立遵紀守法、尊重事實、愛崗敬業等相關的理念和價值觀。同時, 教育引導大學生做堅定的“環保者”, 為實現中國的“藍天白云”、切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出自己的貢獻。
(三)? 借助典型案例或專題紀錄片強化思政教學
豐富思政教學案例與工程實例,將家國情懷、積極進取、誠實守信、職業素養、團隊協作等思政元素進一步有機融合到教學過程中[8]。如結合松花江重大水污染案例、福建紫金礦業有毒廢水泄漏案例、常州外國語學校操場污染事件及廣西鎘污染事件等,展示水污染的危害,讓學生深刻領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內涵。此外,向學生在線推送專題紀錄片等資源,使學生獲取知識的同時強化職業使命和責任擔當。如《經濟半小時》系列報道《生態文明建設前沿報告:水污染治理進行時》及《焦點訪談》關注水環境污染的系列專題片,如《“河長制”推進河長治》《生態治水濕地入城》《紅線》等。
(四)? 充分利用時事熱點普及思政理念
根據表1,可適時地引入一些和水環境有關的時事熱點新聞及時事政治,全面激發學生家國情懷,堅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理想信念,并成長為能夠肩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的重要力量。
(五)? 開設“水污染控制實務大講堂”,保持課程思政教育的長效性
為確保思政教育在水污染控制工程課程教學中永葆青春,擬創造性地開設“水污染控制實務大講堂”專欄,重點向學生講解我國及全球環境的時政新聞、我國生態環保規劃及“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等,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到我國的全球責任擔當及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五? 結束語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順應時代潮流和人民意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然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持綠色發展,是一項長期、復雜、艱巨的歷史任務,同時污染治理的深化對環保人員的專業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新時代的人才不但應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優秀的創新能力,更要有高尚的道德修養、崇高的職業道德及良好的人文科學素養。
水污染控制工程作為環境類專業的專業核心課之一,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將思政元素與教學知識點完美契合,并通過思政教育將愛國情懷、社會責任、科學素養、職業素養和法律意識體現出來,引導學生思考,形成學生的自我意識,使學生的思想道德境界得以升華,這就要求教師在做好專業知識的教學的同時,從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出發,分析并探討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的總體思路、影響因素及實施模式,以實現水污染控制工程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的教學目標,進而培養學生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理念,引導學生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倡導者和實踐者。
參考文獻:
[1] 李彥鵬,張力元,黃立輝.“大氣污染控制工程”課程思政的設計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21(49):156-159.
[2] 梁文俊,劉佳,宋麗云,等.大氣污染控制工程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建設與實踐[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21(21):81-83.
[3] 馬玉春,董治中,李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腐蝕與防護”課程教學設計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4):11-12.
[4] 胡洪彬.課程思政:從理論基礎到制度構建[J].重慶高教研究,2019,7(1):112-120.
[5] 胡晨燕,熊村,朱葉葉,等.淺談《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學改革與思政理念的有機結合[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1,20(19):180-181.
[6] 程世昆,李子富,張玲玲,等.水污染控制工程課程思政建設[J].中國冶金教育,2021(3):91-95.
[7] 張艷,劉延湘,楊志華,等.“水污染控制工程”課程思政教學探索與實踐[J].科教導刊,2021(1):124-125.
[8] 黃麗平,周中流,林三清,等.“新工科”背景下制藥工程專業藥理學課程思政教育探析[J].廣東化工,2021,48(24):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