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巧津
[摘 要]語文跨學科學習任務群是語文新課標提出的一個重要教學理念,是語文課程內容呈現(xiàn)和組織的形式之一。實施語文跨學科學習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是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索、團結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精神的重要途徑。開展語文跨學科學習任務群教學,教師要把握其綜合性、自主性、探究性、開放性等四個基本特性,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學習探究,自覺學習語言、運用語言,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得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綜合性;自主性;探究性;開放性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10-0038-0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課程內容中明確提出了“跨學科學習”任務群,指出:“本學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聯(lián)結課堂內外、學校內外,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圍繞學科學習、社會生活中有意義的話題,開展閱讀、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動,在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庇纱丝梢?,大力開展語文跨學科學習,將徹底改變語文學習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和書本為中心的局面,使學生的語文學習方式產(chǎn)生實質性的變革,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與全面發(fā)展。那么,怎樣開展語文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的教學呢?筆者認為,教師應把握語文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的綜合性、自主性、探究性和開放性這四個基本特性。
一、學習內容:突出綜合性
語文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的學習不同于一般課堂上的語文知識學習和聽說讀寫訓練,最顯著的區(qū)別之一是在學習內容上具有較強的綜合性。這一特性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語言的綜合運用。在語文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的學習中,由于內容的復雜與多變,學生對語言的吸收和運用也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格局,既可能涉及具體的語言(字、詞、句、段、篇),又可能涉及具體的語言知識(語、修、邏、文);既運用已積累的語言,又運用新學習的語言。二是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fā)展。語文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的學習通常融聽、說、讀、寫活動于一體,倡導學生的自主性學習,這樣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整體發(fā)展。三是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語文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的學習不以文為本,而是把學習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生活中、在實踐中學語文。四是語文學習與其他學科課程相結合。語文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的學習領域十分廣闊,可以是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相融合,也可以是課內與課外的融合。基于上述特性,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把語文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的學習與一般意義上的課堂學習區(qū)別開來,從綜合的角度出發(fā),引導學生開展學習活動。
首先,教師可將單一的課文閱讀變?yōu)榫C合性的探究學習。閱讀教學要破除單一閱讀的樊籬,走課內與課外、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結合之路,讓學生在綜合性的學習活動中了解歷史、觀察社會、認識自然。例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草船借箭》一課時,教師這樣引導學生開展語文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的學習。在學習課文之前,教師啟發(fā)學生提出問題“諸葛亮是‘借箭,還是‘騙箭”,并告訴學生在學習課文時將圍繞“借”和“騙”展開辯論,讓學生進行課前準備。為此,學生觀看《三國演義》影視片,閱讀《三國演義》《三十六計》《孫子兵法》等書,通過多種渠道了解三國歷史,并做好記錄、寫好辯詞。在學習課文時,教師讓學生選擇辯方,從故事內容到語言表達展開辯論,從而在辯中明理、在辯中識人、在辯中了解歷史。在學習課文之后,教師引導學生繼續(xù)進行擴展學習,嘗試探究一個個未知的領域,如《草船借箭》與《三十六計》、《草船借箭》與《孫子兵法》、諸葛亮成在哪里、周瑜敗在何處、如何認識魯肅其人……并把自己的學習結果寫成小論文。在這樣的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的學習中,學生的精神是愉快的,收獲也是巨大的。
其次,在語文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的學習中,教師可將語文學習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關注自己身邊的環(huán)境問題、社會問題等。例如,一位教師以“春”為主題,組織了一次這樣的活動。教師先讓學生在雙休日和自己的父母一起去尋找春天的足跡,要求學生仔細觀察、用心體驗。接著,推薦一組描寫春天的詩文讓學生朗讀、賞析、背誦,并用鋼筆或毛筆將這些詩文寫成書法作品,供大家交流、欣賞。然后,教師以“春天在哪里”為題,引導學生展開創(chuàng)作,可以寫詩歌或散文,也可以創(chuàng)作歌曲,還可以畫畫。最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了一次春游,讓學生進一步感受詩文中描寫的春景、抒發(fā)的春情。這樣,學生學會了用詩人的眼睛觀察自然,用詩人的心靈感受自然界的微妙變化。這樣的語文跨學科學習任務群學習,學生的語文知識、技能得到了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得到了整體發(fā)展。
二、學習方式:強調自主性
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忽略了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這樣的學習方式顯然不利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語文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的學習強調學生學習方式的徹底變革,要求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為此,教師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主動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采取不同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不斷得到發(fā)展。
研究表明,學生的自主學習一般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一是參與對自己有意義的學習目標的提出,自己制訂學習進度,參與設計評價指標;二是積極學習掌握各種學習策略,在解決問題中學習;三是在學習過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內在動力的支持,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四是在學習過程中能對自己的認知活動進行自我監(jiān)控,并作出相應的調適。
在語文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的學習中,學生的自主性主要體現(xiàn)在自主設計和組織學習活動上。一是允許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生不一定要完全按照課本的提示和教師的要求選擇學習內容,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問題或專題)。例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夜間飛行的秘密》一文時,教師提出一項跨學科學習的要求:“請大家查找資料,了解還有哪些創(chuàng)造發(fā)明也是人類從動物身上得到啟示的,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向同學介紹一下。”如果有學生在了解該類事例的同時,又把目光投向人類未來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上,也是完全可以的。二是讓學生自主設計學習活動方案。設計方案是學習活動的一個基本步驟。方案包括學習活動的名稱、內容、目標、形式、準備,以及分階段實施的步驟、結果的評估等。三是讓學生自主完成活動任務,包括自由選擇合作學習的伙伴,組建合作學習小組,按照方案分步展開具體的學習過程。無論是怎樣的學習過程,都必須體現(xiàn)四個“主動”:主動地與人交往、合作;主動地觀察、思考,提出問題;主動地參與對問題的調查、交流、討論,解決問題;主動發(fā)揮個體的創(chuàng)造潛能,獲得快樂的情感體驗。四是讓學生自主進行學習總結。對學習活動的總結,側重讓學生反思學習的得失,總結的形式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書面的。
語文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的學習雖然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但是仍不可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的引導直接影響學生自主性學習的效率,這要求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讓自己導有所“值”。首先,教師是跨學科學習任務群學習活動情境的創(chuàng)設者,即創(chuàng)設某種真實的活動任務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教師是學習活動設計與開展的指導者,如指導學生策劃活動的過程,包括確定學習內容、設計活動方案、準備相關資料、協(xié)調活動過程等。再次,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參與者,自始至終參與學生學習活動的全過程。最后,教師是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者。教師要尊重和保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并善于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客觀的、科學的和藝術的評價。一句話,在語文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的學習活動中,教師既是學生的合作伙伴,又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導師;既與學生平等,又高于學生。
三、學習過程:體現(xiàn)探究性
語文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的學習包含諸多的內容。如第二學段的跨學科學習就要求學生解決與學習、生活相關的問題,利用圖書館、網(wǎng)絡等信息渠道獲取資料,嘗試寫簡單的研究報告。這樣的要求以問題為出發(fā)點,以解決問題為歸宿,其實質就是一種探究性學習。即學生在語文學科中、與語文學科相關的領域中、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開展調查,收集與處理信息,進行表達與交流等活動,在解決問題的同時,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tài)度的發(fā)展,特別是探索精神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
這樣探究的過程一般包括七個步驟。一是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問題可以由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等自主提出,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由選擇。一般來說,小學生在語文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的學習中提出的問題涉及語文學習、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等方面,如“錯別字現(xiàn)象的研究”“對小學生作文心理的調查和研究”“對廣告語言的研究”“對小學生讀書現(xiàn)象的調查”等。二是制訂學習方案。根據(jù)提出的學習問題,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地設計探究性學習方案。三是自主收集信息。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調查訪問等途徑,收集整理與學習有關的信息。四是對資料進行研究分析。學生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并提煉出新的觀點;在小組討論中發(fā)言,在共同探究中產(chǎn)生新的想法,發(fā)現(xiàn)更多的新內容。五是撰寫研究報告初稿。根據(jù)收集整理的信息,提煉出新的論題,用收集的信息做論據(jù),寫出研究報告的初稿。六是答辯展示交流。在課堂上,學生通過演講、答辯、問題陳述等形式,展示研究的初步成果,接受教師、同學的咨詢和指導。七是完善研究報告。在教師和同學的幫助下,學生對初稿的不足之處進行修改,以形成較完整的調查報告或研究報告。
在學生的探究性學習過程中,教師的引導是十分重要的。教師的引導一般有以下六個方面:一是根據(jù)語文學科的要求以及學生的興趣愛好、身心發(fā)展水平、階段訓練目標等,引導學生自主確定學習或研究的專題;二是引導學生制訂學習研究計劃;三是引導學生根據(jù)計劃,擬訂調查或研究提綱;四是指導研究,給學生提供研究的方法,引導學生收集信息,合理安排活動場地,組織交流討論,推進學生探究性學習的進程;五是組織課堂交流,給學生提供交流的舞臺,把學生零散的研究結果匯聚成綜合的研究新成果,整體推進學習的進程;六是做好總結評價,客觀地、科學地、藝術地評價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情況,既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又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
四、學習環(huán)境:追求開放性
傳統(tǒng)的語文學習是一種封閉性的學習,將學習限定在語文學科本身,限定在學校范圍之內,局限于課堂內,局限于語文教材內。這樣教學,把語文學習、學生的發(fā)展與火熱的生活隔絕開來,把間接知識的學習與直接經(jīng)驗的學習對立起來,嚴重阻礙了學生個性品質的形成和發(fā)展,影響了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語言實踐能力的提高。語文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的學習超越了語文學科教學中的常規(guī)學習活動,表現(xiàn)為一種開放性的學習。無論是學習內容、學習形式,還是學習時間、空間;無論是學習目標、學習過程,還是師生關系,都是開放的。
一是學習內容上的開放。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只要是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與語文學習有所關聯(lián)的,都可以作為學生學習或研究的內容,絕對不局限于語文教材上。二是學習空間和時間上的開放。語文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的學習強調活動、實踐、體驗,因此學習的地點不再局限于學校、教室,而是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門,進行廣泛的語文實踐活動。學習內容越廣泛,學習的空間就越寬闊,進行的學習活動就越復雜,所需要的時間就越多。因此,教師應給予學生廣泛的空間和充裕的時間,讓學生把學習活動進行得更扎實、全面、深刻。三是師生關系上的開放。學生始終以學習主人翁的身份出現(xiàn),教師扮演的是指導者、合作者,甚至是服務者的角色。整個學習過程要體現(xiàn)民主性,讓學生好問、好說、敢作敢為。一句話,要創(chuàng)設和形成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自由、主動、創(chuàng)造性學習,從中獲得發(fā)展和提高。
總之,語文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的學習在發(fā)展和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與作用。在語文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的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其綜合性強的特點,加強學習內容的整合;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遵循探究性原則,鼓勵學生積極開展探究實踐;增強學習的開放性,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為學生開展跨學科學習提供有力的支持。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