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凌燕
[摘 要]針對小學中年級學生童話創編的現狀,教師可通過設計任務梯度、豐富素材內容、注重創編細節、巧妙遷移模仿等策略,引導學生進行童話創編,使童話創編的角色豐富多樣、語言生動活潑、情節曲折有趣,讓童話創編成為吹燃學生思維和言語火花的微風,提升學生的習作及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關鍵詞]想象支架;童話創編;指導;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10-0096-03
統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有童話專題單元,下冊有習作單元——奇妙的想象。可見,豐富的想象力,對學生習作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中年級學生童話創編的習作情況不容樂觀,具體表現為:角色單一,缺乏個性,語言干巴,想象混亂,缺乏邏輯。究其原因,一是學生的想象沒有立足生活;二是教師的指導、訓練不到位。那么,如何改變童話創編的習作現狀,豐富學生的想象,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使學生創編出別樣精彩的童話呢?課堂中,教師可通過設計任務梯度、豐富素材內容、注重創編細節、巧妙遷移模仿等策略,組織學生進行分層想象訓練,引導學生學習創編童話的關鍵技能,學會有效加工素材,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一、設計任務梯度,打開創編之門
童話以其獨特的魅力,往往能夠營造一個驚喜而又神奇的世界。基于學生的年齡特點,童話創編也應該有一定的梯度,應循序漸進,由易到難。
(一)挖掘文本內容,再續童話精彩
在學習童話體裁的課文時,學生總是沉浸在童話豐富的想象之中。因此,教師要善于挖掘童話文本中可利用的教學資源,充分給予學生鍛煉的機會。例如,在教授統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9課《那一定很好》時,我首先讓學生找出“一粒種子”產生了幾個愿望,了解它從一粒種子到木地板的大致過程;接著結合插圖,想一想它在每一段歷程中的心理活動,特別是想象它幾次內心反復說出“那一定會很好”時的心情;最后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開展討論:又過了幾年后,“木地板”又有什么愿望呢?學生個個興致勃勃,一只只小手舉起來,課堂立刻熱鬧起來。我抓住機會,讓學生續編童話故事。童話以其充滿想象的特點,深深地吸引著小學生。當然,小學生創編童話不等同于一般的“讀—仿—寫”模式的過程,教師需要認真研讀教材,挖掘童話文本中的空白點、延伸點,指導學生積累語言素材,在讀中品、品中悟、悟中寫,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給出相關詞語,營造放飛空間
童話故事充滿了幻想。小學生雖然年齡小,但富有想象力。在學生試著自己創編童話時,教師可以適當給一些詞語讓學生討論:這將是一個怎樣的童話故事呢?這樣可以讓學生結合詞語充分想象,喚起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回憶,在有限中尋求無限時空,從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帶領學生走進童話世界。例如,在結束第三單元的童話課程教學后,我出示一組詞語——大灰狼、小白兔、草地、招聘、指南針,讓學生創編童話,并提示學生想一想:故事的主人公是誰?他們之間會經歷怎樣的艱難險阻,結果又是如何?你會取一個怎樣的題目?在學生討論交流后,我又提醒學生注意童話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經過、結果要符合邏輯,符合審美觀。雖然只有幾個固定的詞語,卻能打破思維的定勢,避免學生天馬行空的想象,有利于教師集中反饋。這樣的童話創作主題鮮明,過程不拘一格,將思維與想象相結合,給學生營造了放飛想象的空間。
二、豐富素材內容,童話角色多樣點
(一)從知識中想開去,創編趣味化
語用,即語言文字的運用,是語文教與學的核心詞。那么,如何讓學生將語文知識轉換為語用能力呢?在指導學生創編童話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想開去,將其作為童話創編的角色。例如,我采用“秀”字作為童話創編的角色,讓學生由這個字想開去。教學中,我指明了方向后,將學生的思維、想象過程轉換成導圖,給學生提供了一個發散圖示想象支架。這樣學生思維發散,想象飛揚,由“秀”字想開去,利用形聲字造字規律及字義,創造了一個個視角新穎、獨特的童話角色。趁熱打鐵,我又出示可作為童話角色的例舉表,讓學生先選定一個語文知識點作角色,然后用發散圖示支架讓學生想開去。此時,語文知識與童話創作便充分結合起來了。
(二)在生活中遴選,創編顯像化
新課程理念指出,要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生活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創編童話也是如此,應該貼近學生的生活,從學生熟悉的動植物、文具等事物中去尋找素材,并幫助他們積累素材。在創編童話前,教師可以出示一些學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圖片,讓學生在其中選擇童話的主人公。學生在觀察圖片選擇角色的過程中,因為受到直觀視圖的沖擊,很自然地會有目的地對圖片所對應物體的特點進行分析、比較,并且用“比賽型”“合作型”等敘事模式,將其中的一種或幾種角色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如選擇豆角、葫蘆,根據豆角細又長、葫蘆肥而圓的特點,它們之間可以用“比賽型”的敘事模式聯系起來。由此可見,選擇生活事物圖片,可以幫助學生對自己的童話進行角色選擇、想象,讓童話構思顯像化。
(三)在虛擬中構造,創編美好化
童話是屬于兒童文學范疇的一種特殊的文字表現形式,它構建了一個適合兒童心理特點的虛擬世界。根據兒童喜歡幻想、想當英雄的心理特點,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在虛擬世界中選擇或自行創造童話角色,讓其上天入地,無所不能。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或選擇動畫卡通人物、傳統節日人物,或從網絡書籍、生活中搜集信息,自行創編童話中的人物角色。學生創編的人物角色豐富多彩,如七夕節相關的嫦娥和后羿、動畫卡通人物的超人和光頭強、《西游記》中的孫悟空、自行創造的公主和王子等。這些角色都擁有神奇的經歷,可以幫助學生實現美好的愿望。“知識、事物、虛擬”角色選擇方向的指引,讓學生塑造童話角色有了方向。學生順著指引,超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在亦虛亦實、如幻似真的奇境中自由自在地活動,打破了常規,大膽發揮想象,使童話角色不再千人一面,而是令人耳目一新。
三、注重創編細節,童話語言有趣點
在指導學生創編童話時,我通過反復讀、巧比較、四步驟等手段,對學生進行語言、想象方面的訓練,將童話語言變得有趣、好玩,讀來有滋有味。
(一)反復讀,角色對話口語化
童話通過精彩、有趣的對話來展開故事的敘述,推動情節的發展。如《去年的樹》《那一定會很好》《在牛肚子里旅行》等,它們的對話結構簡單、淺顯易懂,深受學生的喜歡。我在教學時緊緊抓住這一點,利用分叉圖示對學生進行對話想象的指導,讓學生寫出來的對話好玩、生動有趣。
例如,在教學想象故事《小真的長頭發》《我變成了一棵樹》時,我讓學生反復朗讀對話文段,發現想象故事對話語言的精妙、特別之處:句子結構簡單、淺顯易懂,通過口語詞、疊音詞、語氣詞、擬聲詞等使對話語言口語化。我將學生的發現用思維導圖呈現出來,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可視化對話語言想象支架,再加上提示語中穿插了表情、動作,這就讓學生清楚地明白了,原來童話故事的對話語言這樣寫會很有趣、很好玩。
(二)巧比較,角色行為夸張化
夸張是表現幻想的必要手段之一,是用言過其實的辦法,突出事物的本質,或加強作者的某種感情,烘托氣氛,引起讀者的聯想。運用夸張,能增強童話語言的幽默感與趣味性。教學中引導學生運用夸張的手法去塑造童話角色,編寫語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指導學生運用夸張手法來塑造童話角色時,我先以“頭發長”為命題,讓學生來形容頭發到底有多長。無一例外,引導學生的回答均是具體的數字或長到身體的哪一部位。然后我出示《小真的長頭發》中的兩個文段,引導學生在比較中發現小真的這種夸張的想象——把自己的頭發想象成釣魚線、套牛繩,比同學們的回答要有趣、好玩得多。這里,比較圖示想象支架的運用,為學生創編有趣、好玩的童話提供了引子,有助于學生的想象由隨意性想象向著有意性想象發展,由再造性想象向創造性想象轉變。
(三)四步驟,角色心理具體化
童話故事中,恰當的人物心理活動想象描寫能揭示角色的性格特征,反映角色的思想變化,使角色形象更為豐滿。例如,統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那一定會很好》一課,其心理活動描寫貫穿整個故事,由一粒種子到陽臺上的木地板,以不斷變化的角色心理來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教學時,我通過“找變化—讀心理—說發現—巧運用”四個步驟,給學生搭建想象支架,引導學生進行心理活動描寫想象訓練。
首先,通過“找變化—讀心理—說發現—巧運用”四步驟,引導學生找出種子變化到木地板的歷程,讀一讀種子在變化過程中的心理活動描寫。然后,說一說發現,即心理活動因角色經歷的變化而發生變化。最后,運用方法,引導學生將在課堂上習得的技能與方法內化成為能力,真正實現“用教材教”的目的。
四、巧妙遷移模仿,童話情節曲折點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選入語文教材的童話,篇篇堪稱經典,教師應充分挖掘課文的情節構思特別之處,運用情節梯、板書設計、思維圖示等路徑,精心為學生搭建想象支架,引導學生遷移、模仿,順著支架攀爬,讓所編的童話結構完整,情節曲折,求真向善。
(一)因果,事情發展推動情節
因果,即事情發展的順序,即按照事情發生的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來進行構思的習作結構。用因果結構來構思,條理清晰,讓看的人看得懂作者寫的是什么,有利于童話故事的情節發展,讓人一目了然。這樣的構思方法對習作者來說,相對簡單,容易表述。例如,統編版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小木偶的故事》,就是按照因果結構事情發展的順序來寫的。教學中,我采用情節梯來幫助學生厘清童話內容及結構,每一級臺階就是童話的一個故事情節,一級高于一級,直至到達高潮,若干個故事情節組成一個梯子。運用情節梯這一圖像想象支架,學生能清晰地知道文本中出現的承接式的因果情節。將關鍵信息按照情節的起承轉合、事情發展的順序呈現在一張階梯式的全景圖中,直觀形象,文圖結合,既有利于厘清故事的主線,抓住故事的核心內容,把握作者敘事的節奏,又能實現故事結構的可視化,達到了然于胸的目的,這樣創編起來自然輕松容易。
(二)反復,層層遞進渲染感情
反復,就是反復寫某一人物活動或某一件事。它是童話故事常用的一種構思方法。創編童話故事時,中年級的學生雖然基本能夠展開想象,借助故事來表達自己美好的愿望,但是往往不能展開情節,導致故事簡單、干癟,故事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也往往顯得牽強、標簽化。針對這樣的實際,我結合《去年的樹》,通過板書設計引導學生發現本篇課文的構思秘密——相似情節反復出現,層層遞進渲染感情。由此,讓學生學習用反復的手法來安排童話情節,練習把童話寫得內容豐富、情感真實。鳥在尋找樹朋友的過程中,一共與樹根、門先生、小女孩有三次對話,且這三次對話有相似之處。在學生發現后,我小結手法——反復,并創設情境,讓學生嘗試遷移運用反復的方法創編童話。同時,我強調在運用時注意一般反復三次,即一波三折,不宜過多或過少,且反復時不能停留在一個水平上,要一次比一次深刻,順理成章地把故事發展到結尾。
(三)對比,正負反襯烘托主題
在童話創編教學中,我指導學生以《巨人的花園》的對比手法構思為想象支架,選擇幾種物品為主人公,根據他們各自的特征,賦予他們人性,即會說話、會思考、會勞動、有感情;想象他們之間可能發生了什么、事情是怎樣發展的,通過對比自然而然地揭示道理,突出中心,烘托主題。學生在例文的引領下,創編的童話《小眼鏡找朋友》非常有趣,從作品中可以看出,寫的是名叫“好孤獨”和“太寂寞”兩副眼鏡找朋友的事。由于小豬、小松鼠不注意用眼衛生及健康,眼鏡最后如愿以償,成了他倆的好朋友。故事中,不僅眼鏡的名字取得巧妙,極富想象力,而且運用對比的手法寫出了小猴子和小豬、小松鼠截然不同的表現導致的不同結果,增強了表達效果。最后,故事的結尾揭示道理,烘托主題:“我們要注意用眼健康及衛生,好好保護自己的眼睛。”
總之,童話是語言及思維的源頭,其創編在于豐富的想象力。教師要做的就是為學生提供一個想象支架,給學生方向的指引,指導學生在進行大膽奇妙想象的同時,立足生活,條理清晰、有趣地敘述出來。習作教學中,我們應讓童話創編成為吹燃學生思維和言語火花的微風。
[ 參 考 文 獻 ]
[1] 薛金星. 小學教材同步作文全解·四年級[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 ] 鐘意意. 提供寫作支架 讓構思看得見: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習作《我來編童話》教學設計[J].小學語文教師,2018(Z1):66-68.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