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偉
摘 要:紅色文化電視節目作為一種新的文化傳播載體,具有凝心聚力、鼓舞人心的重要現實意義。如何推出導向正確、質量過硬的紅色文化作品,正成為全媒體時代的重要研究課題。本文以五檔具有典型傳播特色的紅色文化電視節目為研究對象,從情感凝聚、記憶激活、融合傳播三個維度進行了分析,旨在探討紅色文化電視節目在傳播層面的創新策略。
關鍵詞:全媒體時代;紅色文化;電視節目;傳播策略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3)06-0051-04
近年來,紅色文化主題成為了央視以及其他省、市、縣各級電視臺的關注熱點和焦點,一大批特色鮮明的紅色文化電視節目相繼亮相熒屏。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華誕,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開展了優秀影視作品展播活動,將《28歲的你》《閃亮的坐標》《致敬百年風華》《美術經典中的黨史》《國家相冊———青春講述》等63檔節目,認定為“慶祝建黨100周年重點廣播電視節目”。這些節目立意高遠、制作精良,依托互聯網技術、新媒體平臺、數字化媒介在傳播模式上不斷求新求變,掀起了一波紅色文化電視節目的收視熱潮,不僅增進了觀眾對紅色文化的情感認同和記憶認同,有助于觀眾堅定文化自信,也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情感:匯集紅色資源,凝聚情感力量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也是塑造文化自信的必要因素。紅色文化電視節目匯集了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以視聽結合的方式禮贊英雄人物,吸引了眾多青年關注,呈現出強大的藝術魅力,也折射出強烈的情感力量。
(一)謳歌英雄的創作理念
英雄模范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符號,凝結著民族精神與國家意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祖國是人民最堅實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歌唱祖國、禮贊英雄從來都是文藝創作的永恒主題,也是最動人的篇章[1]。”因此,紅色文化電視節目要始終秉持謳歌英雄的創作理念,積極展現不同時代的英雄形象,通過節目所展現出的視聽效果,召喚紅色情感,用真人、真事、真情呈現不同時代的英雄風貌,給予觀眾強烈的情感共鳴和心靈震撼[2]。比如,《28歲的你》《閃亮的坐標》等節目聚焦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英雄模范,描繪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百年英雄群像圖,不僅包含了毛澤東、周恩來等歷屆國家領袖,李大釗、趙一曼等革命烈士,還有袁隆平、黃旭華等時代先鋒,鐘南山、張定宇等抗疫英雄。這些節目圍繞英雄人物進行創作,生動地勾勒出了我黨百年以來銳意進取、不懈奮斗的壯闊圖景,激發了觀眾對紅色文化的情感認同。
(二)面向青年的呈現方式
青年是國家的棟梁、民族的希望,提升當代青年的紅色文化認同,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因此,紅色文化電視節目要以激發青年群體情感認同為目標,以“青春化”的傳播樣態拉近節目與青年群體的距離,并在傳播中充分考慮青年群體的接收習慣,以面向青年的呈現方式吸引青年群體的關注,以優質豐富的節目內容獲得青年群體的認可。比如,湖南衛視推出的建黨百年特別節目《28歲的你》,不僅通過展現革命先輩28歲時的重要經歷,引發青年觀眾的情感共鳴,展現出節目立足青年的定位,還利用青年偶像的人氣來提升節目熱度,邀請了一批深受青年群體喜愛的明星作為“青春召集人”,用“偶像致敬英雄”的方式,實現了歷史與現實、記憶與影像等元素相互交織,在節目與青年群體之間建立了牢固的情感紐帶。
(三)視聽兼備的內容表達
居伊·德波認為,視覺化的圖像生產已成為當今社會的主要生產方式。作為一種高度依賴視覺與聽覺的傳播形態,電視節目可以在直接明了的表達中使觀眾形成獨特的“視聽認同”。全媒體時代,紅色文化電視節目要采用視聽兼備的內容表達方式,先通過引人入勝的畫面吸引觀眾眼球,再通過講解、朗誦、演唱等多種形式增強觀眾的聽覺體驗。比如,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百集節目《美術經典中的黨史》,從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各個歷史時期的美術作品中,遴選出了100件最具代表性的經典作品進行展示與講解,生動地再現了建黨百年的偉大時刻和光輝歷程[3]。這些畫作集文化與藝術之美于一體,搭配電視節目現代化的呈現方式,為觀眾帶來了高品質的視聽體驗,持續激蕩著觀眾的情感世界。在介紹經典國畫《長征》《江山如此多嬌》等作品時,節目穿插朗讀并講解了《七律·長征》《沁園春·雪》等詞作,并輔以詳實的影像背景資料,為觀眾打造出一場可聽、可觀、可感的視聽盛宴,從而讓觀眾在觀看節目時能夠樹立起對國家和民族的正面情感,在“視聽認同”的激發下獲得“情感認同”。
二、記憶:運用多元手段,激活記憶密碼
紅色文化電視節目是激活紅色記憶的重要途徑,能夠通過藝術化方式再現中國革命和發展歷程中的真實人物與事件,利用重塑集體記憶、還原記憶圖像、構建記憶之場等手段,激活觀眾對紅色文化的潛在記憶。
(一)共振效應重塑集體記憶
社會學家莫里斯·哈布瓦赫認為,“集體記憶”是一個群體所共享、傳承、共同建構的事物,是共同創造的結果,社會性是集體記憶的核心特征,在集體身份的認同中發揮著重要作用[4]。全媒體時代,紅色文化電視節目要積極創新呈現方式,比如,采用“1+N”的節目編排方式,通過兩個及以上的傳播媒介對同一題材進行多角度呈現,從而實現藝術形式的共振效應,潛移默化地重塑觀眾對紅色文化的集體記憶。《28歲的你》節目組通過“綜藝+舞臺劇”的方式,將舞臺表演與人物訪談兩種藝術形式有機融合,產生了“1+1>2”的節目效果。在《致敬毛澤東》中,舞臺表演呈現了1921年春節,年輕的毛澤東回到家鄉湖南韶山,勸說家人和他一起參加革命的故事;人物訪談部分,黨史專家講述了毛澤東一家先后6位親人犧牲的故事。觀眾在節目中既可以欣賞到感人至深的表演,又可以對紅色故事有更清晰的認知,從而加深紅色記憶。《閃亮的坐標》通過“訪談+講演”的模式,用兩種藝術形式帶來疊加效應,達到了塑造觀眾集體記憶的效果。在《播火者》中,兩位嘉賓分別扮演著“當局者”和“旁觀者”的角色,他們通過今人的視角向觀眾介紹了時代背景、講述了李大釗的英雄事跡,又通過人物對白與故事旁白的形式,再現了李大釗與女兒李星華的溫情對話,刻畫了李大釗無畏的革命者形象與慈愛的父親形象,利用不同藝術的共振效應重塑了觀眾對紅色文化的集體記憶。
(二)沉浸體驗還原記憶圖像
沉浸體驗是指利用人的感官功能營造出讓參與者享受的某種氛圍,使其注意力集中并且過濾掉所有不相關的知覺,如同置身于虛擬世界之中。為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加深觀眾對紅色文化的記憶,紅色文化電視節目可通過搭建全景、立體、沉浸式的舞臺,形象地還原出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記憶圖像,營造出沉浸式觀看氛圍,從而讓觀眾獲得身臨其境的現場體驗。比如,《閃亮的坐標》節目組采用AR、VR、3D投影等新技術手段,構造出了一個個歷史與現實相互交融的立體化舞臺場景。在《冰雪筑忠魂》中,隨著開場白“長津湖,朝鮮北部最大的湖泊。70多年前的那個最寒冷的冬天,氣溫低到了零下40度”,舞臺在AR、VR技術的加持下立即呈現出寒風呼嘯、雪花飛舞的場景;在《飛天》中,當講述到“此時的翟志剛,緊緊地握起了手中的五星紅旗,毫不猶豫地飛出艙門”這一場景時,深邃而寥廓的宇宙星空與揮舞著五星紅旗的宇航員形象相得益彰,共同構成了一幅生動的“飛天圖”[5]。
(三)象征符號構建記憶之場
學者皮埃爾·諾拉認為,“記憶之場”是通過歷史與記憶交互影響構筑起來的空間。在黨史類電視節目中,由于所述事件與觀眾之間存在一定的時空隔閡,因此,節目還需借助歷史影像、文獻資料、遺物遺跡等象征符號來構建“記憶之場”,可以從一處遺跡、一封書信、一張照片入手,深入挖掘它們背后的故事,通過介紹這些具有代表性的象征符號,讓觀眾睹物思人、觸景生情,構建起關于紅色故事的“記憶之場”。比如,《閃亮的坐標》通過展示英烈的相關素材,引導觀眾建構“記憶之場”,不僅展示了英雄人物的照片、檔案、資料,還播放了紀實影像(如英雄故居、紀念館、紀念碑等代表性建筑),使抽象的紅色文化轉變成了直觀的象征符號。《國家相冊———青春講述》以中國照片檔案館的館藏照片為素材,每期節目都會邀請高校學生圍繞主題展開講述,并在其中穿插了諸多與內容相關的紀實照片,每張照片的右上角都標注著拍攝時間、拍攝地點以及攝影師姓名,不僅介紹了照片的背景,也保證了畫面的真實性。此外,還利用3D特效、虛擬現實、可視化等技術,對館藏照片進行了動態編輯和智能上色,使得原本靜止的黑白照片變得生動、鮮活起來,有效地發揮了圖片的符號作用,有助于構建“記憶之場”。
三、融合:發揮平臺優勢,實現融合傳播
融合傳播是紅色文化電視節目在創作中的核心面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融合發展關鍵在融為一體、合而為一。”紅色文化電視節目在傳播層面的臺網融合、敘事層面的空間融合、價值層面的高度融合,均體現了融合傳播的核心邏輯,有助于進一步推動紅色文化傳播、增強文化自信。
(一)電視媒體與網絡媒體融合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10.5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4.4%。同時,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達9.62億,較2021年12月增長了2805萬,占網民整體的91. 5%,增長較為明顯。為適應互聯網用戶的收視習慣,各類電視節目要積極轉型,依托網絡平臺打造“臺網融合”的新模式,有效結合電視臺與互聯網的渠道優勢,提升節目的影響力和傳播力。
臺網融合,是一種集播出、宣傳、互動、反饋于一體的電視網絡合作新形式。近年來,紅色文化電視節目在這方面進行了積極的嘗試,比如,《閃亮的坐標》依托央視頻、學習強國、人民網等主流融媒平臺在線播出,還專門開設了官方微博號和微信公眾號,通過社交媒體拓寬了節目的傳播范圍。截至2021年7月2日收官,節目共收獲了約8億的新媒體平臺話題閱讀量,其中,微博相關閱讀量達2.3億次,抖音平臺播放量超1.8億次[6]。這些傳播途徑是地方衛視與網絡平臺“臺網融合”的深刻實踐,有利于紅色文化節目進一步“融”入觀眾。此外,《28歲的你》在開播前也通過網絡平臺進行了大力宣傳,一方面,在手機游戲《和平精英》中植入了節目的主題動畫;另一方面,在新華社知乎賬號發起了連續28小時的話題互動直播,還在微博發起了關于28歲的話題討論,前后斬獲了50多個熱搜,有效營造了線上熱度[7]。
(二)故事空間與話語空間融合
紅色文化與電視節目屬于兩個不同的時空,存在著歷史與今朝的時空隔閡,這對紅色文化的傳播造成了一定的阻礙。因此,紅色文化電視節目要盡可能地打破這一隔閡,讓歷史與現實展開“對話”,給予觀眾充分的想象空間,并在節目中設置人物訪談環節,將行為發生的“故事空間”與人物所在的“話語空間”進行結合,比如,在以歷史劇場的形式呈現主要內容之后,主持人和嘉賓可以圍坐在一起品評節目中的英雄人物和歷史故事,從而使觀眾了解到革命先輩不為人知的往事,學習到更多紅色文化的相關知識。江蘇衛視推出的《致敬百年風華》就在講述完中國工農革命軍早期將領陳毅安烈士的事跡之后,讓其孫子陳正烈將軍作為嘉賓訴說祖父的愛國熱忱,并回顧家庭沉浮,達到了通過訪談的“話語空間”進一步充盈節目“故事空間”的效果。《閃亮的坐標》則在舞臺上明確劃分了影視呈現區域、人物訪談區域、演員幕后區域三個部分,不同的區域承擔著不同的功能———影視呈現區域作為“故事空間”,負責演繹和還原歷史情境;人物訪談區域和演員幕后區域作為“話語空間”,負責深入挖掘信息。在觀看節目的過程中,觀眾可以將他們在人物訪談區域和演員幕后區域感受到的情感力量代入到影視呈現區域的觀看中,從而以一種全知的視角感受三個區域的相互交疊,更全面地了解節目的臺前幕后。
(三)紅色文化與當代價值融合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個領域都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然而,在開放與發展的進程中,各種外來思潮也不斷影響著人們的精神世界,對我國的主流價值觀念造成了一定的沖擊。與此同時,當代社會“泛娛樂化”現象較為突出,致使許多年輕人沉迷其中,出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缺失等問題。在此背景下,從精神層面探討如何塑造正確的價值觀顯得尤為重要。
紅色文化根植于中國革命、建設和發展的現實土壤,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教育資源,對青年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全媒體時代,紅色文化電視節目不僅要隨著時代變化不斷更新傳播內容,也要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為拓展紅色文化內涵的新視角,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凝練紅色文化的精神力量。比如,以《28歲的你》《閃亮的坐標》《致敬百年風華》為代表的一批紅色文化電視節目,在生動的紅色故事與鮮活的英雄人物呈現中,將具體的歷史內容和發展歷程通過以點帶面的形式表現出來,以觀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挖掘其中所蘊含的歷史價值和時代內涵,將紅色文化精神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主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行動指南相結合,實現了紅色文化與當代價值的有機融合,有助于更好地傳承紅色基因,增強文化自信。
四、結 語
紅色文化電視節目通過謳歌英雄、面向青年、增強視聽等方式凝聚情感力量,運用共振傳播、沉浸體驗、象征符號等手段激活記憶密碼,借助渠道、敘事、精神三個層面實現融合傳播,不僅能讓觀眾對紅色文化入腦入心,也能進一步增強觀眾的文化自信。紅色文化電視節目不僅為培育和弘揚紅色文化提供了強大的“能量場”,也為其他電視節目在傳播層面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參考文獻:
[1] 相光潔.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熱播文化節目帶來的國際傳播啟示[J].國際傳播,2021(4):65-74.
[2] 郭增強,楊柏嶺.文化類綜藝節目:中國故事的傳播與認同[J].電視研究,2022(1):79-81.
[3] 王瑩.引領文化潮流,助力文化傳播———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MG)文化類節目傳播推廣初探[J].廣電時評,2021(12):46-48.
[4] 覃晴,白迎港.記憶·情感·共同體: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國族認同”構建———以《故事里的中國》為例[J].傳媒,2020(15):91-93.
[5] 楊惠,戴海波.記憶·情感·信仰:儀式性文化節目構建政治認同的實踐圖景———以《閃亮的坐標》為例[J].教育傳媒研究,2022(1):89-92.
[6] 鄧遷.講述英雄故事傳播紅色基因———《閃亮的坐標》成功原因分析[J].傳媒,2022(3):65-66+68.
[7] 王清穎.“28歲的你”系列融媒體報道以“IP集群”推動立體式創新[J].中國記者,2021(8):28-31.
[責任編輯:武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