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成斌,侯玉萍
摘 要:為踐行課程標準中“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目標,通過整合生活教育理論與國內外關于生活化教學的研究成果,明確新課程標準與英語教學實踐兩個層面對于構建英語生活化課堂提出的現實要求,圍繞創設生活化情境、引入多媒體技術、開發教育資源與創新評價方式四個層面為課堂教學方法、手段的創新提供示范經驗,并聚焦語言輸入、輸出兩個維度總結指導學生養成英語學習習慣的具體思路,最終證明構建生活化課堂能夠有效實現課堂建設生活化、學生生活英語化,為初中英語教學創新提供重要參考。
關鍵詞:初中英語;生活教育;生活化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3)19-0118-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9.039
長期以來我國英語教學領域側重于培養學生對于單詞、語法知識的理解與記憶能力,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視英語學科的實用功能及與學生日常生活存在的密切關聯,難以有效吸引學生建立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激活其認知經驗,由此影響到英語課堂教學效率,這對于現有教學模式、教學手段的創新提出現實要求。
一、研究背景
(一)生活教育理論
我國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論,他主張“采用生活的手段來進行教育”,并強調教育的終極目標是“為了讓生活更加美好”。在生活教育理論的指導下,要求教學實踐環節應始終貼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從現實生活中挖掘素材、提煉資源,并運用生活化方式滲透教育內容,借此真正達成“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目標,推動學生身心健康發展[1]。
(二)文獻綜述
國外在生活化教育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以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為代表性觀點,他利用“過程說”證明學校與學生日常生活存在關聯機制,并指出教育的過程即為學生生活的過程,但未針對教育對于學生未來發展的功能進行詳細論述,仍受宗教、階級等層面的局限。國內近現代教育家在生活化教育研究方面取得顯著進展,其中典型觀點主張將教育視為一種實踐活動,其本質和終極目標為超越,強調應將課堂歸還給學生,使教育回歸生活[2]。
二、初中英語教學中構建生活化課堂的原因
一方面,構建生活化課堂是響應新課程標準中語言教學改革要求,從學生日常生活中挖掘與教學內容相關聯的話題、關鍵詞等,聯系現有研究成果進行生活化學習情境的創設,賦予學生新鮮、具有趣味性的英語學習體驗,更好地實現英語學習與日常生活的有效銜接,使英語教學回歸生活。
另一方面,能夠彌補初中英語教學實踐存在的短板,調整原有單一的課程目標與教學方案,結合學生個性化需求與生活經驗進行學習環境的重塑,運用多種語言實踐、情景建構、角色扮演等活動形式,使學生在沉浸式情境中深化英語學習與知識應用體驗,更好地滿足學生的英語學習需求、激活學習動機,使課堂學習有效生成。
三、基于生活化理念推動英語課堂教學創新的具體實現路徑
(一)教師層面——運用多元化教學方法手段
1.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將教學情境與生活化教育理念進行有機結合,教師可采取以下手段進行課堂教學情境設計:一種是創設直觀教學情境,即調動學生感知覺體驗進行語言與知識習得,根據單詞或語篇內容提煉出其中蘊含的實物信息,適用于說明文閱讀教學環節,借此將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實物帶到課堂中,與語篇內容建立關聯性,配合教師的肢體語言進行實物特征的描述及展示,有效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等感官,增進學生對于詞匯、語篇內容的理解與記憶程度。另一種是構建生活化情境,選擇學生熟悉的場景、內容進行課堂教學情境的設計,與任務教學法、小組合作學習有機融合,引導學生在課前預習環節置身于生活化情境中進行觀察體驗,并且在特定情境下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與應變能力,使學生真正依托主體性意識指導課前自主預習活動,深化情境下的學習體驗,進而為課堂教學的順利實施打下良好基礎,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參與度與實效性。
2.強化多媒體技術支持。現階段“互聯網+教育”模式已在全國范圍內陸續推廣,對于教師的信息化素養、操作技能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如何有效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輔助生活化課堂建構、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成為考查教師教學能力與創新精神的重要指標。要求初中英語教師在前期備課環節充分運用互聯網渠道進行圖片、新聞等教學關聯內容的檢索與收集,運用背景音樂、圖片、視頻等多媒體資源進行微課視頻、PPT課件的制作,聚焦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多感官系統進行教學引導機制建構,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構建更具生動性、真實性的生活化課堂,賦予學生新鮮、多元的課堂學習體驗,并借助形象、逼真的畫面感實現課本信息的再現,使學生的注意力有效集中于多媒體資源上,依托多種感官的交互作用增強學生對于英語單詞、詞組、語篇內容及語法知識的記憶里,為后續課堂口語交際、場景模擬等學習活動的實施創設良好前提,更好地提升生活化課堂的建構效果。
3.開發生活化教育資源。以人教版英語教材為切入點進行生活化教育資源的開發,可圍繞以下四個層面入手:
其一是尋找單元課題中蘊含的生活化素材,在知識世界與日常生活之間建立連接紐帶,幫助學生實現由既有認知經驗向新知探索層面的有序過渡,增強英語課堂的生動性與教學內容吸引力。要求教師在備課環節進行教材內容、相關教育資源的詳細整理,結合學情分析結果與各單元課題進行關聯要素的提煉,以關鍵詞為定位點進行單元話題的確認,并根據教材中預設的語言目標、知識目標確認課題中延伸的生活實際內容,借此將各單元中蘊含的生活話題進行歸納與提煉,緊扣語言目標向社會生活、學生興趣愛好進行多角度延伸,保證單元教學能夠有效激活學生興趣,為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提升創設良好前提。
其二是提煉閱讀語篇中涵蓋的生活化素材,人教版英語教材在各單元Section B版塊中均包含1~2篇英語閱讀及配套習題,用于考查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及綜合能力,因語篇內容、題材、體裁較為豐富多樣,常成為學生在英語學習中面臨的一大難題。整合現有教材中收錄的語篇內容,按題材可劃分為日記、信件、廣告、新聞等類型,按體裁包含記敘文、說明文等文體,語篇內容包羅萬象,但也與學生日常生活存在一定關聯性。在教學設計環節,教師應重點聚焦閱讀導入環節進行生活化教學設計,引導學生由被動、排斥閱讀到主動接受閱讀,依托生活化話題、內容與情景等模式的建構,有效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使課堂教學有效發生。
其三是挖掘課后練習中涉及的生活化素材,將寫作訓練模塊進行單獨設計,選取多種題材、當下熱門話題引導學生開展寫作練習,突破以往命題式、半命題式作文在寫作內容、表述方式上存在的局限性,引導學生圍繞自己選擇的話題展開表達與論述,在此過程中融入自身的生活經驗與知識儲備,由現有單元話題、語篇內容中獲得啟示,并聯系生活實際進行關聯性話語的激活,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強化寫作思維與邏輯分析素養的提升。
其四是開發生活化教育資源,在充分提煉、挖掘與利用教材中生活化資源的基礎上,要求教師結合學生知識經驗與身心發展特征進行教學資源的補充與開發,真正從學生現有知識經驗出發進行課堂背景建構,選擇學生熟悉的場景、物品、事件等深化其認知經驗,借此逐步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觀察、發現英語學習資源,并將日常生活中的思考代入英語課堂學習過程中,依托師生交流、集體討論等形式進行問題解決,在此過程中有效鞏固學生對英語語言知識的掌握及應用能力,踐行“在學中做”與“在做中學”的基本教育理念。
4.推動教學評價方式創新。為克服初中英語在教學評價環節存在的單一性、局限性與激勵效果不佳等問題,要求教師積極實行教學評價方式的革新,基于生活化理念進行教學評價出發點定位、評價內容與評價方式選擇,并進一步延伸評價范圍,實現對學生英語學習情況的綜合評價。在生活化評價方式設計上,首先對考核內容、評價指標進行創新,在課堂問題、課后練習題目設計上密切融入生活化元素,檢驗學生在特定真實情境下觀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有意識調動自身認知經驗進行問題的解決,促進英語思維與能力的發展;其次對評價內容進行創新,在原有以考試成績為衡量指標的終結性評價模式基礎上,引入形成性評價機制與定性評價方法進行評價內容的差別化設計,根據學生日常與未來英語會話中常見的場景進行問題編制,但對于不同問題均未設置標準答案,側重于考查學生在回答問題過程中的思考能力、邏輯分析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更好地拓寬學生的語用范疇;最后對評價體系進行拓展,在現有課堂教學的基礎上進行生活化情境的延伸,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成立口語角、參加各項英語知識競賽等,并將上述活動表現進行記錄,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多元場景下的語言應用能力。
(二)學生層面——養成生活化英語學習習慣
1.語言輸入學習策略。語言輸入源于對語言中蘊含信息、含義的理解,引入生活化理念進行英語課堂教學的創新設計,使學生建立對于語言信息的直觀性理解與認知,調用自身分析、理解能力進行單元話題中蘊含的生活化學習資源的歸納與提煉,進而主動參與到語言輸入訓練中,實現知識技能、情感態度、文化意識等多元教學培養目標。例如指導學生將人教版英語八年級下冊教材中Unit1~Unit6共六個單元的課題進行歸納整理,分別提煉出“Holiday and vacation”“Free time activities”“Personal trails”“Your town”“Talk about preferences”以及“Future intentions”六個話題,由學生調用自身生活經驗進行話題內容的豐富與補充,使學生在輕松的談話氛圍中鍛煉口語表達、語言組織等能力,從而依托生活化英語課堂的建構消除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緊張情緒,營造近似真實的語言環境,為學生英語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利條件。
2.語言輸出學習策略。一方面,應投放英語實踐課程資源,選擇每星期設立“英語語言日”,在規定時段內要求全體學生均使用英語進行交流會話,有效提升英語表達能力;另一方面,定期組織開展英語演講比賽、校園英文歌手大賽等校園活動,由學生自主組織、成立英語學習興趣小組、英語角、英文電影鑒賞組等社團,使學生在迎合自身興趣的基礎上尋找到英語學習的有效切入點,實現“在樂中學”的教育目標,真正使英語學習融入學生日常生活。
(三)構建生活化課堂的實施效果與展望
1.實施效果評價。通過引入生活化理念進行英語課堂教學創新,使學生克服以往畏難心理,基于既有生活經驗進行新知導入與練習,有效激活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增強其在英語活動中的參與度,實現“聽、說、讀、寫”基本技能及英語綜合能力的動態發展。與此同時,構建生活化課堂對于英語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啟示教師落實學情調研與教學準備工作,搜集、整理來自不同渠道的生活化教育素材、資源進行課程教學內容的豐富,并結合多種活動類型鍛煉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更好地推動自身教學、科研能力的動態發展,進而促進初中英語教師隊伍建設水平的長效提升。
2.未來發展展望。在整合學術研究成果與教學經驗的基礎上,未來還需適應英語學科的生活化、社會化發展趨勢,引入多種教育理論、教學方法進行教育理論基礎的完善設計,在對文獻資料研究的同時結合問卷調研、實證分析等多種方法進行研究結論的論證及豐富,并融入初中生英語學科素養、跨文化意識培育等多種教學目標進行生活化課堂建設細節的設計,進一步深化對學生本位思想的理解,使學生在生活化課堂情境中實現成長與發展目標。
四、結語
通過聚焦教師、學生兩個層面進行生活化課堂建構方案、設計要點的梳理,綜合運用多種教學理論與方法指導教學實踐,協調處理教師與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關系及定位,并充分開發利用多種素材、資源進行教學生活化建設,最終有效提升英語課堂教學實效性,促進學生良好英語學習習慣與語言應用能力的養成。
參考文獻:
[1] 邱嵐嵐.新課標下初中英語生活化課堂的構建途徑[J].英語教師,2021(14):62.
[2] 韓瑞仕,高麗.新課標下初中英語生活化教學策略[J].中學生英語,2021(10):93.
[責任編輯 竇伊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