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敏 章佳妮 俞麗敏
(1.嘉興學院,浙江嘉興 314001;2.嘉興南湖學院,浙江嘉興 314001)
高校設計類專業學生面對多元文化沖擊和快速的社會發展,很難形成清晰的價值判斷和思想認知,需要通過課程思政教學提升學生的思想意識。優秀傳統文化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識有著潛移默化的濡染作用,農民畫作為極具地域特色的傳統文化形式,其繪畫主題和色彩構圖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精神思想育人價值,與課程思政教學具有育人目標的高度一致性[1]。將農民畫傳統文化融入高校設計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既能達到高校設計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的育人目的,也有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和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實現傳統文化的創新轉化,有助于拓展傳統文化融入設計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的理論研究[2]。
因此,以農民畫為載體,研究如何挖掘其內涵中的課程思政元素具有較大的教學實踐價值,通過農民畫元素與設計類專業教育的融合,實現傳統文化“潤物細無聲”的育人作用,為傳統文化與高校課程思政教學的有機融合提供了方法路徑參考。
為了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近幾年國家相繼出臺了多個政策以促進支持傳統藝術文化在高校教學中的發展和傳承。2017年1月,《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發布,明確提出要把“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2018年5月,《教育部關于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建設的通知》發布,推動了優秀傳統藝術文化在高校專業教育中的實施和融合。2020年6月,教育部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強調要把優秀傳統藝術文化融入高校課程思政教學之中,發揮傳統藝術文化的育人作用[3]。這為在高校專業教育中融入傳統藝術文化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有利于發揮傳統藝術文化獨特的育人作用,實現與高校專業教學的協同育人及優秀傳統藝術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和超越時空的傳承價值。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也明確了在高校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實施“課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通過發揮傳統文化的育人價值[4],提升思政教育的思想性和感染力,構建“傳統文化+課程思政教育”的文化育人新模式[5]。
傳統文化的思想育人作用在很多國家的高校大學生思想教育中都有體現。美國和英國等西方國家通過在學科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資源進行潛移默化的文化教育,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韓國和新加坡等亞洲國家根據不同階段的教育特點,制定差異化的傳統文化德育方案,實現國民價值觀的教育[6]。
農民畫是以農民為主體的民間藝術形式之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7]。農民畫色彩圖案中蘊含的勤勞善美等文化內涵對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具有很大的借鑒價值,已有相關研究主要是對農民畫色彩圖案元素的簡單提取應用,較少關注農民畫元素與設計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的內在關聯性,不利于農民畫傳統文化在設計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實踐中的應用[8]。
綜上所述,現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從宏觀視角對傳統藝術文化與高校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結合的必要性和有效性論述,缺乏從微觀視角剖析二者融合的實施路徑研究,尤其是把農民畫藝術文化元素應用于課程思政教育的相關研究還比較少見。首選,需要對傳統藝術文化與高校課程教學實踐的內涵邏輯研究,傳統藝術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必要性已得到認可,但是,由于傳統藝術與專業教學的學科區隔,需要通過思政元素挖掘,研究與課程思政教學相互融合過程中的內涵邏輯合理性。其次,還需要傳統藝術文化融入課程思政教育的路徑研究。通過挖掘傳統藝術文化中的思政元素,發揮傳統藝術文化在課程思政教學中的育人作用研究較少,處理好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之間的關系,構建融合傳統藝術文化的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和實踐路徑。最后,結合具體專業的傳統藝術文化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研究。根據專業差異性,開展滿足學科專業特點的課程思政建設,有針對性地進行課程思政教學研究,更有利于促進傳統藝術文化與課程思政教育的融合,彰顯傳統藝術文化的育人價值。
農民畫與其他繪畫形式不同,沒有嚴格的繪畫形式的約束,甚至其創作者就是沒有受過專業藝術訓練的農民按照個人的生活經驗任意發揮個人想象力進行創作。尤其是色彩運用上更加大膽,整體色彩風格對比強烈、艷麗多彩,反映農民群體本身熱情開朗的性格,整體色彩視覺沖擊力強烈。這些豐富多變不受拘束的構圖和色彩讓農民畫形成了獨特的智趣風格。同時,由于地域的差異,不同地方的農民畫在共性色彩風格的基礎上,又往往展現出一定的地域差異性,例如在色彩意象上北方戶縣的農民畫顯得更加豪放,江南秀洲的農民畫顯得更加婉約,這在某種程度上更加凸顯了農民畫與創作者之間的緊密關聯。
農民畫的內容選取上大都通俗易懂,就是農民們日常的圖景再現,創作者往往也都有豐富的勞作經驗,以農民們田間日常勞作的場景為主要創作素材。這些主題不僅貼近人們的生活日常,大家看到這些繪畫時會更加親近。值得注意的,農民畫主題內容不是純粹風景人物的視覺表達,更重要的是以農民們熟悉和喜聞樂見的色彩圖案語言來表達一定的含義內涵,當然,農民畫一般不會是很抽象高深的象征含義,往往都是面向農民的風俗禮儀和道德規范等,某種意義具有顯著的宣傳作用。目的是通過這樣類似于宣傳畫的形式讓人們形成更好的社會良俗。當然,當下語境下,農民畫的主題內容更加多元,展現農民新時代風貌的農民畫越來越多,農民群體樸素練達、樂觀開朗、勤勞善良等都能給當下的人們傳遞更多的正向激勵。
對農民畫圖案內涵進行梳理,獲取農民畫圖案的文化基因特征。農民畫圖案中蘊含的“社會習俗、倫理秩序、禮儀規約、吃苦耐勞”等文化元素與當地的社會生活及文化心理密切相關,具有豐富的象征內涵和育人價值,是進行課程思政教學的豐富資源。
對農民畫色彩信息進行提取分析,構建農民畫色彩風格課程思政資源庫。農民畫獨特的色彩風格為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通過提取農民畫的色彩共性特征,構建農民畫色彩課程思政資源庫,拓展課程思政教學的實踐思路。
農民畫最初具有鮮明的思想教育功能,隨著時代的發展,農民畫中“勤善和美、仁愛守信、崇德向善”等傳統美德對當下設計類專業大學生的設計價值觀念塑造和設計倫理意識養成具有潛移默化的引領作用,體現了農民畫的文化內涵與課程思政的育人目的一致性,印證了農民畫融入高校設計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的內涵邏輯合理性。
剖析農民畫的圖案內涵,發揮農民畫圖案的思想引領作用。通過剖析農民畫主題圖案中的文化寓意,結合當下的時代語境,形成傳統文化融入課程思政教學的共識,在設計類專業教學中實現農民畫傳統文化的傳承,彰顯傳統文化的育人價值和思想引領作用。
提升專業教師的傳統文化修養,創新傳統文化與課程思政教學的融合模式。大學教師在課程思政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方向引導作用,通過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升專業教師自身的傳統文化修養,結合設計實踐教學特點,創新傳統文化與課程思政教學的融合模式。
發揮大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以問題為導向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知識獲得感。傳統文化融入高校設計類專業課程教學的目的在于創新能力培養。通過結合具體的設計需求,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運用農民畫元素進行設計創新實踐,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批判創新能力,提升學生的專業知識獲得感和學習主動意識,發揮農民畫傳統文化元素的育人作用。
緊緊圍繞“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需求為導向,結合高校設計類專業的課程思政教學實踐,以農民畫優秀傳統文化為研究對象,挖掘傳統地域文化元素內涵,提煉農民畫中的課程思政元素,探索農民畫元素應用于設計類專業的課程思政教學新方法,構建傳統文化與課程思政教學的融合模式,發揮農民畫的育人作用。
借鑒農民畫的色彩風格,探索農民畫色彩應用于設計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的新方法。色彩具有獨特的情感特征,已經成為提升設計價值的重要設計策略。在新的時代語境下,把農民畫色彩風格應用于設計實踐教學,有助于加深大學生對農民畫色彩的設計認知,見文末圖1。

圖1 教學實踐路徑
農民畫色彩的淳樸感和生活產品的實用性具有一致性,農民畫色彩也極具地域特色,具有獨特的本土文化符號,設計教學實踐選擇農民畫色彩在生活產品設計中的應用,賦予生活產品豐富的配色。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網絡數據等方式了解有關農民畫知識,將農民畫按照地域進行分類,把握研究的基本情況,并進行了整理歸納。
利用相關軟件對其顏色進行分類以及研究,利用獲得的農民畫色彩特征數據,結合當下生活中的產品需求進行設計,最終以農民畫顏色庫作為設計依托,對農民畫文創產品進行設計研究。本案例是利用嘉興秀洲農民畫的色彩圖案元素,應用到了杭白菊包裝設計之中,通過設計實踐教學,發揮設計專業優勢,以農民畫元素的實際應用為目的,讓學生們在設計實踐中通過對農民畫色彩圖案特征的提煉感悟其中蘊含勤勞樸實、熱愛生活等課程思政內涵,實現農民畫元素與設計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的融合,見圖2。

圖2 農民畫元素包裝設計應用
在高校全面課程思政建設的大背景下,針對農民畫傳統文化融入當下設計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的理論問題進行研究,論述傳統文化在提高學生專業知識獲得感中的獨特育人價值和思想引領作用,同時也為農民畫傳統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實踐,準確把握設計類專業教育的認知規律,發揮民畫傳統文化的熏陶作用,提高學生的專業學習獲得感和內生性的文化精神認同感,構建設計類專業大學生設計思想、價值觀念和設計倫理培養的教育路徑。重視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把歷時性的文化價值轉化成當下的精神需求,激發學生的文化自覺性,實現農民畫傳統文化融入高校設計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通過設計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深入論述農民畫色彩圖案元素應用于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的方法,為傳統文化與設計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的融合提供有益的理論指導和實踐參考,同時也為農民畫的研究和傳承保護提供有價值的發展路徑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