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平 (福建省郵電學校,福建 福州 350000)
在“互聯網+教育”新形勢下,在數智化物流背景下,飛速的物流產業變革對物流人才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因此物流專業課程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已是大勢所趨。
混合式教學集結了傳統課堂教學和網絡教學的優勢。從能力培養方面看,混合式教學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物流職業素養,可以為學生在工作崗位上的終生學習亦或繼續深造學習保駕護航。從效果方面來看,既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主動性,又能發揮教育者導學和督學的作用,還可以即時互動與反饋,回看在線教育資源,讓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能跟上教學節奏,有利于實現分層教育,進而實現教與學的效果最大化。
混合式教學運用移動通信設備、信息技術和教學平臺,拓寬了課堂的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它不僅可以“賦能”教師,倒逼教師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可以更新教學理念、“激活”教法,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實現教學目標;還能通過將教材中欠缺的行業最前沿的相關案例、優秀的網絡教學資源引入教學過程以 “升級”教材。混合式教學是進一步深化“三教改革”的有益探索。
《物流基礎》既是物流服務與管理的專業核心基礎課程,也是升學考試、學業水平考試的科目,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該課程內容多、涉及面廣,包括認識物流企業、體驗物流作業、第三方物流、電子商務物流、國際物流、物流信息技術、供應鏈等九方面內容。該課程對學生中職專業課程理論框架的搭建、職業素養的培養起到關鍵性作用。
福建省中等職業學校學業水平考試《物流基礎》課程的考試大綱將該課程的知識分為三類:了解層次(記憶型知識點)、理解層次(理解型知識點)和掌握層次(掌握型知識點)。
傳統中職教學過程中往往存在以下問題:其一,與時代要求脫軌。部分教師嘗試網絡輔助教學但實踐卻不夠深入,絕大部分教師的自身知識滯后于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水平;教師在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運用上重理論、輕實踐,教學方法陳舊單一;教材的更新速度跟不上行業的變革速度,教學目標的設計與現實相去甚遠。
其二,課堂效率低、效果不佳。學生舊知忘得快、新知學得慢不想學,在過去的傳統教學中,一般是復習舊知和課程導入、新知講解、課堂反饋,并在反饋中發現問題,短時間內進行有限問題的答疑,布置作業,結束課堂,課堂氛圍顯得局促而未能有效完成教學目標。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實踐有望能補齊這些短板。
本杰明·布盧姆認知教育目標分類理論將知識分為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等。不同類型知識要求教師在進行混合式教學設計時需要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實現教學目標[1]。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認為學習者是由學習動機驅動其積極主動探索和建構意義[2]。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為:教師負責組織教學。教師需要做好學情分析;提供合適、有針對性、有效的學習資源;創設情境指導學生,生生合作、協商完成任務;學生則是在原有知識框架上建構和學習新知識。在教學所創設的情景下,通過協作探索、會話討論進行意義建構[1]。
認知教育目標分類理論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物流基礎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如何對《物流基礎》課程中的每種知識類型進行意義建構”正是物流基礎課程改革所需要解決的關鍵性問題,也是摸索出專業課程改革一般路徑的題中之義。
3.2.1 對記憶型知識點的教學設計與實踐
《物流基礎》課程中的記憶型知識要求學生知道“是什么”能夠再現基本物流專業術語,是物流專業學生知識體系的基礎。此類知識點有以下特點:一是比較枯燥,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中職學生普遍比較厭煩背誦,存在背誦恐懼癥或只能短時記憶。因此該類知識點的教學設計重點是教師如何指導學生輕松、高效又不乏趣味性地記憶知識點。
此類知識點的混合式教學環節安排如下:課前通過平臺上傳知識點相關的趣味性視頻進行學習,將需要記憶的知識點中的關鍵詞設空,布置較簡單的課前作業,以建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課堂教學主要是傳授相關記憶技巧,并引導學生將這些技巧運用于知識點的記憶實踐中;并通過生生合作強化課堂成果。比如物流術語中的包裝,首先教師通過展示包括包裝容器、材料和包裝技術的圖片,可以讓學生在腦海里形成畫面感,進行聯想記憶、圖片記憶;其次教師通過剖析將知識點進行縮寫“包裝是總體名稱,也指操作活動”,通過關鍵詞條件反射進行背誦記憶;最后請同學就知識點設問并邀請別的同學回答,同時加上課堂量化分析,即通過多感官體驗建構意義,強化背誦動機。課后線上安排可重復性的教學微視頻,通過重復形成長期記憶,并要求學生課后默寫。
3.2.2 對理解型知識點的教學設計與實踐
《物流基礎》課程中的理解性知識多數為物流相關的原理和方法,要求學生能夠借此解釋分析現象,即明白“為什么”。此類知識可以培養學生從物流視角思考問題,形成專業物流思維。但是往往中職學生的理解力、分析問題能力參差不齊且普遍較低。因此該類知識點的教學設計重點是教師如何培養和強化學生利用物流原理分析物流現象的能力,并適應不同能力學習者的學習進度。
此類知識點的混合式教學環節安排如下:課前推送學習強國慕課中時長在20分鐘以內的相關視頻,在學習通平臺發布ppt供學生課前預習,并要求各學習小組提問題。基于學習通的課前反饋,課中以學生學習的疑難點為抓手,通過情景教學法、小組討論法針對性地重點講解相關知識;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小組生生合作、協商完成教師創設的情境任務,并派學生代表闡述小組結論;學生基于原有知識,結合新知的解釋分析現象,在原有知識框架基礎上建構新知識。課后教師上傳教學視頻和資料供學生課后觀看,并監督學生完成學習通中的作業,學生有問題可以在學習通中進行討論或者在微信群和qq群里發布問題,學生討論,教師答疑。
以理解“綠色物流”為例,教師在課前推送學習強國上的慕課《綠色包裝》,學生學習慕課并思考“綠色包裝是否屬于綠色物流?”完成教師發布的課前預習和學習通作業;課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思考“物流工作人員步行上班”是否是綠色物流?破題,再針對線上環節發現的學生的疑難點進行重點講解,教師創設“物流人的一天”情景,引導學生思考,分小組討論其中哪些物流活動屬于綠色物流并派代表發言;課后學生在學習通平臺觀看教學視頻并在討論區提問,學生間溝通互動,教師進行答疑,最終完成新知識的建構。
3.2.3 對應用型知識點的教學設計與實踐
《物流基礎》課程中的應用型知識,要求學生能夠靈活運用物流知識和已有物流技能,綜合解決實際問題,清楚“怎么辦”,最后總結論述。此類知識點是物流思維的進階,是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載體,是物流職業人才的職業素養形成的關鍵環節。
此類知識點的混合式教學環節安排如下:課前教師在微信班級群推送物流相關公眾號和視頻號的前沿資訊;上傳實操視頻至學習通平臺,并根據實操視頻設置問題要求學生課前完成。課中由學生播報物流資訊,提升學生的物流素養和學習內驅力,通過案例教學法、情景教學法和小組討論法著重培養學生的問題導向思維,師生合作解決物流實際問題,再引導學生進行合作解決類似問題,完成意義建構;課后教師監督學生到實訓室強化練習實操技能,線上發布案例討論;要求學生進行線上討論并完成小組作業。
以掌握入庫流程為例,課前教師在微信班級群推送中國物流集團、中國物流與采購雜志公眾號中的物流場景活動的資訊,要求學生課前找練習播報;在學習通平臺上傳入庫操作流程視頻,讓學生找出視頻中的問題并總結操作流程。課中學生搶占播報席位進行物流資訊播報,教師以案例為載體講解各環節的邏輯及內在聯系,讓學生可以運用規律結合自身經驗建構意義的方式解決問題。課后,知識掌握不到位的學生在學習通平臺重復觀看相關視頻,并到實訓室進行實操練習,鞏固入庫作業技能,完成案例分析題。
為了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推動課堂學習,教學實踐中的學期總評價更注重學習過程評價。本文通過建立多主體、多維度的立體化評價體系,具體如表1所示,進行過程性評價。所以期末總評價除了期末考試成績占50%外,過程考評成績也占到50%。
表1 過程性評價體系
由實驗組學考成績正態分布圖(圖1)與對照組(圖2)比較可以發現:實驗組中物流專業課的正態分布圖在公共基礎課正態分布圖的右邊,而對照組則基本保持一致。也就是說,對照組中物流專業成績與公共課成績相近,而實驗組的專業課成績則比公共基礎成績更高。因此可以認為實驗組中物流專業課相對公共基礎的表現比對照組更優。
圖1 實驗組學考成績正態分布
圖2 對照組學考成績正態分布
圖3中20級物流1班為實驗組、20級物流2班為對照組,專業課指的是物流基礎,其中對照組公共課學考成績的中位數和平均數均高于實驗組,這種差距主要是源自實驗組和對照組樣本的初始差異,因此不能簡單機械地對比兩組對象的物流專業課分數高低。圖中的差值百分比是對照組比實驗組高出的比例,從這個指標來看,無論是專業課中位數差值百分比還是專業課平均數差值百分比均明顯小于公共課對應的數值。因此專業課混合式教學大幅拉近了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原始差距,實驗組的專業課有相對優勢,說明專業課混合式教學實踐效果較優。
圖3 實驗組與對照組成績分析表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延伸了課堂知識的“供應鏈”,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線下教學并不是線上教學的重復,而是根據知識分類,線上引進優質教學資源、線下結合多種教學方法,基于線上教學內容進行重難點講解,師生、生生協作進行,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驅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借助現代信息技術,以知識類型為抓手,重視學生的學情分析,重構教學模式,充實教材教學內容,動態優化教學設計,確定課程評價標準。這樣的混合式教學是“三教改革”的有益探索,不僅提高了實際教學效率和實現了教學效果的最大化,而且更充分地實現了人才培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