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磊 孔茹意
[摘要]高校進行大學生網絡責任教育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需要,是建設清朗網絡空間的需要,也是培養擔當大任時代新人的需要。大學生網絡責任包括4個方面:網絡政治責任、網絡道德責任、網絡文化責任、網絡法律責任。面對新媒體迅速發展給大學生網絡責任教育帶來的新機遇和新挑戰,開辟高校德育新戰線,探索大學生網絡責任教育新路勢在必行。新媒體視域下,嚴守網絡意識形態陣地,增強網絡政治責任意識;完善法律責任素養課程建設,培育網絡法律責任意識;倡導自律與他律相結合,培植網絡道德責任意識;創新網絡文化育人形式,涵養網絡文化責任意識,是增強大學生網絡責任教育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網絡責任;網絡責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843(2023)02-0098-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2.016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中國有10.51億網民活動于網絡空間中,網絡空間已然成為億萬網民生活的重要社會空間。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當前我們面臨著網絡輿論亂象叢生的挑戰,要“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推動形成良好網絡生態”[1]。公民承擔網絡責任是推動形成良好網絡生態的重要引擎。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從年齡結構上看,截至2022年6月,20—29歲網民為17.2%,占比較高[2],微博、抖音、快手、嗶哩嗶哩等各類新媒體上青年是主要群體。青年大學生利用網絡平臺學習知識、交流思想、休閑娛樂,既是新媒體網絡平臺使用的主力軍,也是建設良好網絡生態的生力軍。
一、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網絡責任教育的理論內涵
網絡責任感是大學生的核心素養之一,新媒體視域下,對大學生進行網絡責任教育是引導大學生成為新時代好青年的應有之義。學界目前圍繞新媒體的內涵、網絡責任的定義、網絡責任教育的含義等方面進行了有效探究,為網絡責任教育研究提供了理論借鑒。
新媒體是指不同于傳統大眾媒體的包含特定技術、實踐和社會組織的信息與傳播系統[3]。新媒體技術將一對多的單向大眾傳播模式轉變為點對點的多向網絡傳播模式,從單一媒體轉變為數字網絡技術為基礎的全媒體,形成了廣泛聯系、相互依存的網狀社會結構。新媒體具有數字化、互動性、個人化、多媒體、網絡化等特征。數字化是指文字、圖像、音頻、視頻均可編碼;互動性是與傳統媒體的最大區別,具有可交互性;個人化是指可定制化生產內容,如微博、微信等;多媒體是指從單純的文字、報紙到多種媒體形式;網絡化是指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到信息的生產、發布、傳播中。
網絡責任是網絡中活動的行為主體根據社會要求和所處網絡關系,自覺承擔和履行網絡文明建設所要求的網絡義務。大學生網絡責任是在認同網絡責任、承擔網絡責任、具備實現網絡責任和網絡責任評價能力的基礎上,對所承擔網絡責任和履行網絡義務的服從與實踐[4]。
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網絡責任教育是一種旨在抓住新媒體本質,針對新媒體特點及其影響力,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對青年進行思想觀念、道德規范、政治觀點、文化修養、法律素養等方面的教育,使他們的思想政治品德、文化修養、法律素養和信息素養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雙向互動虛擬實踐[5]。
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網絡責任教育受到了學界的關注和重視,但隨著新媒體技術的高速發展,學界成果在研究深度和系統性方面還有待加強。有必要進一步深化對大學生網絡責任教育內容的研究闡釋,加強對大學生網絡責任培育價值意蘊和現實路徑的探索,積極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大學生網絡責任包括4個方面,即網絡政治責任、網絡法律責任、網絡道德責任、網絡文化責任。第一,網絡政治責任是指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青年頭腦,使青年堅定理想信念,增強“四個意識”,做到“兩個維護”,堅定“四個自信”,做“中國聲音”的傳播者。第二,網絡法律責任是指要自覺學習和遵守有關互聯網的法律規定,成為主動弘揚網絡正能量、自覺抵制網絡負能量的“中國青年好網民”。第三,網絡道德責任是指遵守網絡文明公約,發揚向上向善、誠信互助的網絡風尚,傳播積極向上的內容,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新時代網絡道德風尚的倡導者、擁護者和踐行者。第四,網絡文化責任是指積極學習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百花齊放、朝氣蓬勃的網絡文化空間的建設者。概而言之,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網絡責任就是在當前新媒體背景下,根據社會要求和所處的網絡角色,自覺擔當起踐行網絡政治、網絡法律、網絡道德、網絡文化責任的義務,推動形成良好的網絡生態。
二、新媒體視域下培育大學生網絡責任意識的價值意蘊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6]新媒體視域下培育大學生網絡責任意識是主動作為、積極應對,是強化網絡風險防范的積極表現。
(一)筑牢大學生群體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7]。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正處于價值觀形成和確定的關鍵時期,他們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有利于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目標。網絡空間是大學生生活的“第二空間”,大學生在網絡空間中責任意識的強弱關系到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程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需要融入于大學生網絡責任意識的培育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從大學生這一主體出發,在傳播方式和渠道上貼近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新媒體技術具有自身獨特優勢,合理運用新媒體技術能夠提升大學生網絡責任教育效果,加速大學生價值觀念的轉向[8]。
(二)建設清朗健康的網絡空間
《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指出,“中國青年日益成為網絡空間主要信息生產者、服務消費者、技術推動者”[9]。青年在網絡空間中生產信息,傳遞信息,是新媒體使用的重要主體。建設清朗網絡空間,凝聚向上向善力量,需要青年貢獻青春力量和擔當網絡責任。一方面,人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在所從事的實踐活動過程中不斷發展的。網絡空間是人生活的第二世界,本質上也是人與人之間真實交往的空間,自然需要青年在這種社會空間中承擔責任。青年只有擔當責任才能實現人生價值,其作為網絡空間的重要主體,應該發揮建設清朗健康網絡空間的主力軍作用。另一方面,相較于物質需要,精神世界富足與美好更是人的本質性存在。青年作為社會中受教育程度較高和最為活躍的群體,有在當前的時代和社會中找到自身精神性存在的訴求。互聯網空間是億萬民眾的精神家園,新媒體是新興文化載體,青年大學生在新媒體上獲得信息并交流信息,各類信息使青年對國家、社會、人生的看法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因而,培育大學生網絡責任,為實現清朗網絡空間目標增添活力和動力是大勢所趨。
(三)培養擔當大任的時代新人
當今,各類媒體越來越成為年輕人的首要信息源。互聯網是一個社會信息大平臺,億萬網民在上面獲取信息、交流信息,這會對他們的求知途徑、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產生重要影響,特別是會對國家、對社會、對工作、對人生的看法產生重要影響[10]。青年成長成才面臨外部和內部的各類挑戰。從外部環境看,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科技實力的快速提升,西方的敵對勢力把我國青年當作西方意識形態滲透的重點目標。歷史虛無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等錯誤思潮在互聯網上沉渣泛起,攻擊主流意識形態陣地,荼毒青年思想[11]。從內部環境看,我國國內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取得了一系列巨大成就,但也出現了一些貧富差距擴大、地區發展不平衡、生態環境破壞等問題,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在互聯網上激化矛盾,發表不良文章和評論,對青年產生不良影響。從青年自身情況來看,在我國特有的人口結構和較為激烈的人才競爭環境下,當代青年面臨各種工作、學習、生活上的壓力,部分青年理想信念不堅定,缺乏奮斗精神和擔當意識。正確利用網絡媒體拓寬視野,豐富知識結構,自覺肩負起對國家、社會、自身的責任,是對大學生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必然需求。
三、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網絡責任教育的機遇與挑戰
(一)新媒體視域下培育大學生網絡責任意識的機遇
1.新媒體激發青年接受網絡責任教育的主動性。一個人的成長成才,內因起決定作用[12],對大學生進行網絡責任教育,激發大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自覺性是十分重要的。新媒體作為當代大學生活動的新陣地,打破了傳統的灌輸為主的教育模式,提供了全新的教育壞境和手段,適應了當今青年的學習方式。一方面,新媒體信息量大、內容涵蓋面廣、時效性強、信息獲取方便、立體感知性強,青年置身于豐富的網絡文化和虛擬空間里,促使其學習到更廣泛的、更前沿的科學文化知識,更新了學習觀念。新媒體平臺集圖、文、聲、動畫,甚至觸覺等多種方式于一體吸引著青年,這增強了青年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性和主動性,提升了網絡教育的感染力。例如“學習強國”平臺,該平臺內容權威全面,涵蓋國內國外時政新聞,囊括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科技、社會民生等多方面信息,擁有海量慕課資源,體系豐富、結構完整、表現形式豐富,使得當代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接觸到優質的教學資源。另一方面,新媒體適應了青年的年齡、心理特點。大學生善于接受新鮮事物,具有好奇心旺盛、學習能力強、自主性強的特征。新媒體具有的虛擬性、交互性、共享性等特征,使大學生可以較少受到現實生活中的年齡、身份、區域等限制,與他人置身于平等地位,降低了心理防御,利于進行自由真實的交流。大學生在新媒體空間的交往互動促使不同高校的學生能夠不斷增進彼此的交流互動,打破了青年群體因某種特定原因和需要組合而成的網絡圈層,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群體的思辨能力和理性思考能力,提升其網絡素養。
2.新媒體提升教師進行網絡責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工作是圍繞人來展開的,青年置身在新媒體網絡空間中,思想政治工作就要覆蓋到新媒體領域,并利用新媒體為思想政治教育賦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13]一方面,新媒體平臺具有的即時性、交互性、高容量性為進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新媒體使得不同地點的教育者共享教育資源,跨越空間傳播信息。可以說,新媒體在哪里,信息就共享到哪里,網絡責任教育就可以做到哪里。新媒體打破了學校之間、學校與家庭之間、學校與社會之間的藩籬,開放性的教育空間使學校、家庭、社會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有利于學校、家庭、社會之間形成教育合力,踐行“三全”育人理念。另一方面,新媒體創造了良好的育人模式。新媒體平臺是一個平等多元、交往互動的平臺,青年渴望表達,話語主體意識不斷增強。網絡空間的對話協商模式改變了以往的單向灌輸形式,將學生與教師置于平等地位。教育者可以同時甚至更早獲知國內外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信息,通過分析判斷,將具有正面引導方面的信息傳遞給學生。學生也可以通過各種新媒體平臺與老師共同學習時事政治,及時反饋自己的所思所想。如B站新媒體平臺,羅翔、戴建業、金燦榮等一大批專家學者通過該平臺更廣泛地傳播了自己的聲音,吸引了眾多擁躉,相較于傳統課堂影響了更多的大學生,大學生也樂于通過發送彈幕來實時反饋,創造了良好的網絡育人模式。
(二)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網絡責任教育的挑戰
1.網絡政治責任意識方面。改革開放以后,市場經濟蓬勃發展,隨著網絡技術的蓬勃興起,人們的價值觀趨向多元,青年獲取信息的渠道極為廣泛。這些信息有與社會發展和科學信仰確立相一致的積極因素,也有與社會發展方向不一致和違背科學信仰的消極影響。當前新媒體平臺上網絡信息紛繁復雜,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塑造成型期,對新媒體上經過包裝的西方意識形態缺乏辨別能力,極易受到各種錯誤言論的影響,甚至被境外敵對勢力利用。部分大學生為滿足自身好奇心,瀏覽境外勢力散播的不良政治信息,產生錯誤思想,在新媒體平臺上發表不當言論,嚴重損害國家民族利益,危害國家網絡安全。還有部分學生不能正確看待我國目前快速發展涌現出的矛盾,被憤怒、焦慮的情緒左右,發表激進的錯誤言論。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高校信息“把關人”意識不強,另一方面是對大學生進行科學理論灌輸不夠。
2.網絡法律責任意識方面。新媒體在作為信息傳播和交流的便捷手段的同時,也日益成為不法分子實施網絡違法犯罪活動的新型工具。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群體如果不及時強化自身的法律責任意識,就極易在無意識間產生網絡違法行為,甚至進行網絡違法犯罪活動。一方面,較為典型的是侵犯他人隱私和知識產權的問題。例如,部分學生認為在網絡上傳播他人照片是被允許的;也有部分學生侵犯他人知識產權,在網絡空間中采取不合規手段盜取學習資料;還有部分學生冒用、兜售他人智力成果,不嚴格按照引用標準引用資料和信息。另一方面,少數大學生受網絡不法活動的影響,進行網絡違法犯罪活動。較為突出的問題有:進行網絡欺詐,通過病毒、木馬和黑客等方式攻擊他人電子設備;利用人肉搜索進行人身攻擊,使用網絡暴力;傳播關于暴力、血腥、色情的不良網絡信息。究其根源,一方面是由于大學生缺乏法治意識,另一方面在于高校欠缺法治課程的建設和開設,導致部分大學生法律責任意識淡薄。
3.網絡道德責任意識方面。新媒體時代,網絡空間的虛擬性和去中心化易導致道德沖突和道德危機。一方面,網絡空間具有虛擬性,傳統積淀和約定俗成的道德責任容易被解構,道德責任壓力相比現實社會降低,網絡倫理責任淡化。網絡空間的虛擬性使大學生對網絡空間責任產生誤判,認為不需要像在現實中那樣承擔道德責任。由于對網絡存在不良認知,部分大學生對現實生活中明顯違背社會道德的言論和行為認識模糊,以致“網絡憤青”“網絡噴子”污化了網絡空間。另一方面,新媒體傳播主體由組織化到社會化,身處后真相時代,人人都是麥克風,大學生網絡空間道德約束乏力。西方國家利用其在技術上的優勢,想方設法向我國傳播滲透反主流意識形態的思想,影響我國大學生對社會公德和傳統美德的踐行。加之“信息繭房”效應,即人們傾向選擇感興趣并令其愉悅的事物,會進行主觀和不全面的判斷,把自己禁錮在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之中,個體往往在各種信息洪流中深受他人裹挾,喪失理性精神和批判思維,對是非、美丑、善惡產生誤判。因而,運用自律和他律相結合的方式提升大學生網絡道德責任是必然所需。
4.網絡文化責任意識方面。新媒體平臺以其自由、開放的特點,為大學生追求個性化發展和表達提供了廣闊空間,同時也滿足了大學生釋放情緒和社交的需求。但不容忽視的是,由于大學生身心不成熟和追求獵奇的心理,加之泛娛樂化思潮的影響,網絡亞文化也在網絡空間中興起。網絡主流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主流的文化,而網絡亞文化是與網絡主流文化相異的一種文化形態。高校青年亞文化借助新媒體平臺,沖擊著大學生思想觀念和行為,形成相應亞文化圈層。不論是各種網絡用語、表情包,亦或是飯圈文化、星座文化、喪文化等,雖然迎合了大學生精神文化需求,但在價值取向上過于強調個性,忽視集體意識、擔當意識,造成對主流文化的消解,侵蝕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和奮斗目標。再者,網絡亞文化兼具娛樂性即內容具有碎片化、娛樂化的特點,往往缺乏文化沉淀,對大學生理性判斷和身心健康發展產生不良影響。大學生長期沉迷于“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勢必對大學生的理性思維、語言表達乃至深度思考能力產生消極影響。另外,網絡低俗文化也滋生網絡語言暴力,其隨意性、個性化也消解著主流文化,對長期沉浸其中的大學生產生顯著影響。因此,創新網絡文化育人方式,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青年是當前進行大學生網絡文化責任教育的必要手段。
四、新媒體視域下增強大學生網絡責任意識的現實路徑
(一)嚴守網絡意識形態陣地,增強大學生的網絡政治責任意識
培養大學生網絡責任素養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才能正確分辨社會意識形態中的主流和支流,才能在多元的網絡環境中明辨是非。正確的網絡責任意識不是自發形成的,而是需要學校做好“把關人”“引路人”角色,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教育。首先,做好“把關人”,打造優質校園網絡環境。校園網絡是高校大學生活動的主要空間,從開始就把這個源頭維護好,有利于幫助大學生養成正確的政治立場,打造良好的網絡風氣。網絡空間中信息繁雜、泥沙俱下,各高校應合理運用技術手段識別并阻止不良不法信息,堅守正確的輿論立場,打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其次,做好“引路人”,用黨的先進理論武裝學生。青年只有理論上清醒,才會政治上清醒。大學生被錯誤言行引導的一個關鍵因素在于其政治定力不強,理論學習不夠,思想容易懈怠。因此,亟需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用黨的科學理論和思想武裝青年頭腦,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啟智潤心,使得廣大青年守住政治底線,肩負起網絡政治責任。例如,高校可以利用“五四”“七一”等重大節日,用新媒體方式廣泛吸引青年參與到慶祝活動中來。高校還可以結合“學黨史、強信念、跟黨走”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推出“黨史小故事”短視頻等網絡產品,創作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微課,讓大學生跟黨走的信念更加堅定。
(二)完善法律責任素養課程建設,培育大學生的網絡法律責任意識
提升大學生法治素養,引導大學生自覺承擔網絡法律責任,課程建設不可或缺。國內高校目前普遍開設計算機類基礎課程,側重于網絡基礎技術的教學,但授課時間較短,學生未能深入學習,掌握的技術也相對有限。首先,高校應進一步增添網絡計算機的技術技能課程及網絡維護課程,延長開設時間,帶領學生進一步知悉網絡安全知識,保證合法合理使用網絡。此外,大學生對各類媒體信任度高、依賴性強且安全意識淡薄,因而提升防范網絡詐騙的意識和能力也應作為一項長期性工程來進行建設。其次,高校可以針對學生不同的年齡階段和心理特點,開發網絡法律素養課,將網絡法律素養課納入到學科機制中來。通過開設網絡法律素養課,加強網絡法律法規宣傳,增強高校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幫助大學生樹立遵紀守法的觀念。最后,高校要依托思政課設置網絡道德和網絡法律法規方面的教育內容,推動網絡法律責任教育入腦入心、見行見效,引導大學生知法、守法、用法。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為例,引導大學生參與法治實踐是增強大學生網絡法律素養的有效途徑。思政課教師可以采用組織學生參與網絡立法討論、進行網上分析案例、舉辦網上模擬法庭等方式來提升青年網絡法律責任意識。
(三)倡導自律與他律相結合,培植大學生的網絡道德責任意識
網絡空間道德建設是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領域。涵養大學生的網絡道德責任,需要運用自律與他律相結合的方式,注重榜樣的引領作用。在網絡空間中,傳播權利回歸個體,道德規范的外在約束力降低,個體的自律成為履行網絡責任、維護網絡道德規范的重要保障。道德是內心的準則,需要大學生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調控。首先,培植大學生網絡道德,需要用愛國、誠信、友善、自律、公正等優秀道德品質提升大學生網絡道德意識,增強大學生個體自律意識。作為青年一代,心懷國家、心懷人民,就會意識到自己對國家、對民族的責任,做到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敢于擔當。如果大學生有一顆友善的心,必然會推己及人,將履行對他人的道德責任作為自身的責任和本分;擁有自律、慎獨品質的人,也會恒定地履行責任;在公正精神的涵養下,個體也會理性地看待問題,不至于偏頗或狹隘,從而更好地看待各類信息,尊重不同觀點。其次,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朋輩的作用日益凸顯,朋輩的規模相較以往也有所壯大,培育大學生網絡道德意識,需要發揮朋輩群體的他律作用。要重視發揮學生社團的作用,助推學生建立新媒體社團來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引導學生社團建立契約、制定守則來規范成員間的行為,通過互相監督,培育良好的道德責任感。最后,培育大學生網絡道德責任,榜樣引領不可或缺。榜樣以其生動的榜樣形象、崇高的精神品質體現和無形的精神激勵作用在高校青年德育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高校要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廣泛持續開展道德模范、時代楷模、勞動模范、青年先進標兵等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跡的網上宣傳,進而打造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網絡環境。
(四)創新網絡文化育人形式,涵養大學生的網絡文化責任意識
用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涵養大學生網絡文化責任意識。高校作為育人的主陣地,要豐富校園優秀網絡文化作品供給,創新網絡文化的育人形式,打造網絡文化育人體系。首先,豐富校園優秀網絡文化作品供給,將中華優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校園文化建設有機融合。例如,高校可以利用重大紀念日、重大歷史事件、重大慶典活動組織實施校園網絡文化活動,以豐富的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主題交流和文化展示上來。采取開展網絡文化節,利用網上圖文展、榜樣優秀事跡展播、優秀短視頻評比、網絡音樂節等網絡文化作品展示的方式,豐富校園優秀網絡文化作品供給。其次,創新網絡文化的育人形式,調動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的積極性。例如個別院校結合院校特色搭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網絡學習平臺,進行傳統文化學習認證,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了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此外,劇本殺作為當下一種流行的社交游戲,以其沉浸式體驗深受大學生喜愛,部分學校通過開展線上紅色劇本殺形式增強大學生對革命文化、紅色文化的認同。還有個別院校在假期采用線上升國旗、祭先烈的形式來增進大學生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感,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主題文化課程來增強文化感染力,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正確的網絡文化責任意識。
參考文獻:
[1][6]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4;26.
[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 http://www.cnnic.net.cn/n4/2022/0914/c88-10226.html,2022-08.
[3]匡文波.“新媒體”概念辨析[J].國際新聞界,2008(06):66-69.
[4]白曉麗.大學生網絡責任意識提升策略研究[J].青少年學刊,2019(04):47-51.
[5]張再興.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34-45.
[7]習近平.論黨的青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71.
[8]林揚千,趙本燕.新時代高校網絡育人工作的現實難題與解題之策[J].現代教育科學,2021(01):45-49.
[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時代的中國青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7.
[10]彭波,張璁,倪弋.邁出建設網絡強國的堅實步伐——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重要論述綜述[N].人民日報,2019-10-19(01).
[11]徐秦法.唯物史觀視閾下歷史虛無主義新樣態的解析與應對[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2(04):112-121,156.
[12]趙春曉.大學生發展規律研究:四階段三維螺旋結構[J].現代教育科學,2017(12):6-11.
[1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責任編輯:劉麗)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Media
CHEN Lei , KONG Ruyi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chun, Jilin 130117,China)
Abstract: It is the need of cultivating and practic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constructing a clean cyberspace, and cultivating new people in the era of great responsibility to carry out cyber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responsibility includes four aspects: network political responsibility, network moral responsibility, network cultural responsibility, network legal responsibility. Facing the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brought b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to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it is imperative to open up a new front of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and explore a new way of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media, it strictly adheres to the position of network ideology and enhances the consciousness of network political responsibility. Perfect the construction of legal responsibility literacy course, cultivate the consciousness of network legal responsibility; Advocate the combination of self-discipline and heteronomy, cultivate the consciousness of network moral responsibility; I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enhance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to innovate the form of network culture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the consciousness of network culture responsibility.
Key words: ?new media ; college student ; network responsibility ; network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收稿日期]2023-01-31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廳社會科學研究重大專項“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發展倫理研究”(項目編號:JJKH20240007SK);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博士和青年扶持項目“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缺失現象的問題審視及教育引導研究”(項目編號:2022C8);吉林省職業教育科研課題“新時代高職院校‘大思政課建設內容體系與運行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022XHY166);吉林省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專項課題“新時代大學生網絡素養培育研究”(項目編號:JJKH20210043WS)。
[作者簡介]陳磊(1984-),女,吉林長春人,法學博士,長春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孔茹意(1996-),女,山西臨汾人,長春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