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光畢
[摘 要]中小企業的獲利能力不同于大型企業,其技術起點較低,沒有足夠的資金做支撐,很難購入先進的設備,也無法像實力雄厚的大型企業一樣,為人才提供優渥的薪資條件,難以按照發展設想組建滿足業務活動需要的人才隊伍。中小企業在經營中應針對自身特點,關注成本管理,在加強成本管理調控的前提下根據業務活動的需要,在不影響產品或服務品質的同時,降低各階段的運行成本,提升企業的長期競爭力。文章從成本管理的定義入手,梳理成本管理對中小企業的價值,針對中小企業在成本管理期間出現的成本管理體系松散、成本管理方法落后及成本控制環節單一等問題,提出可行的管理策略。
[關鍵詞]中小企業;成本管理;管理體系;責任制;核算方法
中圖分類號:F27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722(2023)11-0007-03
成本管理主要是指企業在運營、生產等環節出現的費用,控制相應環節的費用采用預測、核算控制、決策分析和審計考核等方式,利用科學的手段減少活動支出,在資金合理使用的情況下,幫助中小企業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滿足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對生產與運營中各環節活動費用的需求,使企業維持穩定的運營狀態[1]。
(一)實現戰略目標的根本
在市場經濟背景下,中小企業需要參與到以價格為導向的經濟活動中。如果中小企業在經營期間未能對外部環境做好分析,無法根據發展需求設置較為合理的目標,將難以在企業運營期間基于自身運營需求而實現利益最大化。
中小企業應基于長期發展需求,在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環境中與其他企業展開競爭,保證自身在管理模式優化的條件下可以實現管理目標,由此在競爭活動中擁有較強的優勢。成本管理是中小企業凸顯競爭優勢的重要支撐,無論企業想采取何種方式實現價值最大化,均需要以成本管理為重要渠道。
在企業的運營與發展過程中,成本管理關乎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如果中小企業在經營業務時未能基于自身訴求開展活動,就會使自身在運營中處于弱勢地位[2]。
對于管理體系中較為重要的構成部分——成本管理,中小企業應關注其在戰略規劃時制定的成本管理目標,保證成本管理可以為企業戰略活動的開展提供服務,由此使中小企業在經營中鞏固其在市場中的地位,使成本管理成為中小企業實現戰略發展目標的重要支撐。
(二)各項管理工作開展的基礎
中小企業的流動資金相對較少,企業在開展運營活動的過程中對于各階段的花銷,必須實施全方位的監督與控制。對企業各方面的支出,應通過成本管理手段進行把控,在開展成本管理時,根據資金分析結果,向企業管理層提供管理建議。
企業在開展生產活動時,通過成本管理對生產活動所需的材料、人員進行穩定供給。企業在運營中會出現一定量的固定資產,在固定資產投資方面,企業也會使用通過成本管理獲得的信息,評估固定資產投入可獲得的經濟效益,并結合成本信息給出投資效益評估結果,指導企業管理者在資產投資方面做出決策,提升決策的合理性[3]。
在成本管理階段,企業需要根據良性運行需求,在企業管理中設置各項成本指標,以便為活動的推行提供基礎保障。企業在進行服務定價與產品定價時,應將成本管理各項指標作為定價的依據;在成本管理的資本保全、資產計價和盈虧計算等環節,也會將成本管理的相關指標作為基礎。
在成本指標的使用中,企業不僅可對內部各部門的成果進行評估,還可以考核各崗位員工業績,使其成為評估員工業績的標準。企業將成本管理融入到企業各項管理活動后,可促使管理工作穩定高效地開展。
(一)成本管理體系松散
中小企業的規模不大,組織結構較為簡單,很多中小企業在開展成本管理時并未根據成本管理的需要,賦予成本管理人員一定權利,導致成本管理人員和企業各部門人員難以建立有效溝通,也無法快速獲取各部門在運行期間的財務數據。成本管理人員在開展相關工作時,不能與其他部門建立有效的聯系,可能會導致成本會計核算工作出現滯后的情況。
會計核算需要使用到企業運行時的財務數據,如果財務管理工作與會計核算出現問題,將會影響到成本管理人員研究中小企業各部門業務的推進情況。在此情況下,成本管理人員不能在各部門開展業務時,對業務形成全面且深入的認識。
很多中小企業在運行時對成本管理工作認識不足,沒有基于成本管理對管理運行的作用構建責任會計體系,無法將經濟責任與成本核算責任對接起來,難以使成本管理人員在工作中具有較強的責任感[4]。
成本管理人員在中小企業成本管理體系松散的情況下,很難獲得各部門的支持,不能及時分析各部門業務的開展情況。由于中小企業的管理制度并不嚴格,難以有效監管成本管理人員,長此以往,會使工作主體在開展成本核算時馬虎大意,會使中小企業因成本核算未按規范進行而降低財務數據的質量,影響企業管理者對業務活動發展情況的判斷。成本管理人員也可能做出錯誤決策,使企業在經營中遇到麻煩,不利于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
(二)成本管理方法落后
成本管理是中小企業可靠、平穩運行的重要支撐,很多中小企業管理者在實施成本管理時,采取的管理方式不當,只進行事后核算,沒有在事前實施成本規劃,也沒有在事中采用可靠的控制方法。成本核算沒有延伸到流通和技術領域,導致經營、技術出現脫節的情況,銷售與生產也難以進行有效對接。
此外,中小企業在開展成本管理時,由于采用的成本管理方法滯后,不能有效控制作業成本、產品設計、成本與質量監管等。很多中小企業在實施成本核算時,將關注點集中在財務成本核算上,卻沒有給予管理成本核算足夠的重視;或在核算環節,忽略銷售成本核算和產品設計等,只關注生產成本核算,在認識不足且未能在成本管理活動中加大信息技術使用程度的情況下,很難保證成本信息內容全面、及時。成本信息共享不到位,信息傳輸不及時,不利于成本管理人員處理工作信息,導致成本管理人員對各部門業務活動的掌握不充分。
中小企業在開展成本管理工作時,雖然也使用成本管理系統,但是并沒有在系統中使用多種成本管理方法,難以及時將處理過的數據生成報告,不便于中小企業領導者根據成本信息分析結果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也不能及時向管理人員提供內部各部門活動運行時的成本動因,無法使管理人員根據企業決策需求作出判斷。
(三)成本控制環節單一
中小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需要研究市場運行情況,基于自身可持續發展需求增加產品賣點,同時優化生產活動的流程體系,減少產品生產環節的支出成本,由此擴大經營利潤,便于企業獲得更多的競爭優勢。
然而,不少中小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采用的成本控制方法并不妥當,以人工勞動力為主進行成本控制,無法有效把控其他生產環節,沒有根據企業發展需求并構建科學的管理體系,不能在業務活動運行時實施動態監督。在成本控制環節,不少中小企業采用的工作手段單一,且未能實施實時監督,無法掌握生產活動的運行情況,存在較大的風險。
(一)健全成本管理體系
價值鏈是企業在開發、生產、設計、營銷、顧客服務等活動的集合體。中小企業在運營中,應以價值鏈管理要求整合營銷、生產、人力資源和財務等內容,科學安排協調、計劃、控制、監督等工作,由此使各環節有機地聯系起來,能夠根據“鏈”的特征打造適合企業業務活動開展需求的流程[5]。
中小企業在運行期間,應構建與市場環境相呼應且能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的管理模式,控制企業在各運行環節的成本,明顯削減企業的組織成本,還可以提高經營效率,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利潤空間。
成本控制的主體包含對企業的成本產生負有責任的參與者或影響者。企業領導層擁有決策權,企業領導的決策是否可靠,關系到企業未來的運行狀況,也是企業成本形成的基礎。在設計產品時,設計人員的構思和最終方案,將影響到產品生產與銷售等環節的成本。
在經營過程中,中小企業應將全體員工作為成本控制的關注對象,需要宣傳成本管理知識并構建健全的成本管理體系,讓企業員工可以在制度約束的條件下或在開展文化內容宣傳時,形成成本控制意識,能夠在活動開展中自覺遵守成本控制要求,使用技術手段獲取數據并核算,便于企業成本會計人員獲取業務運行階段的財務數據。在數據的支持下,成本管理人員能分析業務活動的開展狀態,及時向企業管理層提交工作報告。企業管理層通過讀取全面、可靠和準確的報告,加強分析和判斷,做出有利于企業戰略活動開展的決策。
(二)實行經濟責任制
在成本管理工作中,工作主體應有較強的責任意識,在成本管理人員明確崗位職責后,各工作主體應在責任意識的驅動下,認真開展成本核算工作,并根據崗位職責范圍中的工作需要,處理工作任務。
中小企業在經營時不僅需要構建健全的管理體系,而且應基于責任落實需求開展工作。在制定責任制度時,應根據任務實施需要,細致劃分整體責任,讓各部門、各崗位人員均清楚其在業務活動中應承擔的職責。責任制的落實,能夠促使工作主體按照制度要求,盡職盡責地處理工作任務。
中小企業在開展成本管理期間,需要將生產車間作為成本管理的重點對象,以經濟責任制考核工作人員,促使責任能夠落實到每名工作主體身上,便于活動運行時對各重要環節實施成本控制,生產出成本低且品質優的產品,以優質產品在市場中站穩腳跟。企業不僅可以借助產品影響力擁有忠實的受眾,而且能在產品效益中獲得經濟效益。
中小企業在開展成本管理工作時,應以責任制加大對內部人員的管理力度,做好各階段的成本控制,形成戰略成本管理理念。成本把控需要貫穿于管理部門、供應部門和產品設計部門等,讓中小企業全體員工均可以形成較強的成本管理意識,可以在組織化成本意識的驅動下,做好事前、事中和事后等環節的成本把控。
(三)應用合理的核算方法
中小企業在經營活動中,不僅要發現成本管理的價值,還需要針對現有成本核算方法單一和工作效率低下的現狀,使用先進的成本核算方法,學習先進單位的成本管理方式,積累管理經驗。作業成本法在成本計算中屬于創新手段,可以適應靈活多變的生產需要,也能契合高新技術制造環境,將價值鏈作為使用成本方法的導向。在價值鏈構建中,作業成本法可以確定企業的工作重心,改造企業的作業流程,加強企業內外顧客關系的協調。
中小企業在使用作業成本法時,應立足宏觀層面分析企業的發展訴求,協調各環節、各部門,要求設計、物資供應、生產銷售和售后保障等環節緊密地聯系起來,由此在活動運營過程中消除不利因素,削減無法增加價值的作業環節,實現業務鏈的結構優化,便于企業在競爭時保有優勢。
作業成本法將顧客作為中心,研究顧客需求,使企業在該理念指導下實施成本核算。該方法將重點集中在成本發生的前后關系上,還可追蹤所有作業活動的開展情況,研究最終產品形成過程中開展的各類活動,控制各個階段的作業成本。企業在采用作業成本法實施管理時,不僅可以控制材料購置,而且可以加強對制造開發、市場營銷、銷售和售后服務等階段的成本控制。
企業在開展管理活動的過程中,需要隨著業務活動的推進,落實成本管理任務。中小企業管理者需要在企業經營中將成本管理作為保障業務活動順利開展的重要推力,需要在產品設計、生產等環節加強監督,落實成本管理任務,規范與完善成本管理組織體系,促進企業實現健康可持續的戰略發展目標。
[1]孫弘.中小企業成本管理問題探討[J].財富生活,2022(06):58-60.
[2]陸品安.中小企業成本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商訊,2021(05):105-106.
[3]王絲雨.中小企業成本管理問題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21(05):139-140.
[4]姜慧敏.中小企業成本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會計師,2022(09):1-3.
[5]唐明波.中小企業成本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中小企業,2022(03):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