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雅
電影藝術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后逐漸走向成熟,作為現代科學和藝術相結合的產物,它有著不同于其他藝術形式的更為綜合的審美元素。將電影藝術與小學課程結合是學校特色課程發展的大趨勢。
自2018年教育部下發《關于加強中小學影視教育的指導意見》后,電影藝術逐漸走進國內中小學校,這對促進中小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簡稱“‘雙減政策”)的印發,使越來越多的學校及家長認識到素質教育的重要性,也看到了電影這門綜合藝術可挖掘和開發的價值。
一、“繁星電影院”的初步創設與成果
(一)創設初衷與初步實踐
電影藝術走進校園對于激發學生對黨、國家和人民的熱愛,增強學生對“四個自信”的理解與認同,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等具有重要意義。[1]通過“繁星電影院”放映將思想道德教育與人文素養、創新能力培養緊密聯系起來,教育引導學生從小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立志肩負起民族復興的時代重任,通過觀影培植學生的愛國情懷,開闊學生視野,拓寬育人途徑。
(二)流程設計
在露天放映的籌備中,筆者與校方共同設計了觀影紀念冊、觀影紀念章、中英文觀影播報以及映后談的觀影流程。紀念冊由學生自行設計,涵蓋觀后感、影片介紹、手繪、拼貼等多種形式,學生自由發揮,各有千秋。紀念章是一枚刻有學校名稱和“繁星電影院”字樣的打開的場記板。入場前,學生拿著觀影紀念冊由老師蓋上紀念章。開場前,循環播放主題曲Starry Starry Night,優美的旋律與夜晚星空相交融,讓學生進入觀影前的平靜狀態。將戲劇的場鈴與電影放映相結合,儀式感十足。放映前三次場鈴提醒學生放映進入倒計時,并由主持人進行中英文雙語播報,簡單介紹放映影片和觀影秩序,無形間也培養了文明的觀影習慣。放映結束后,會邀請學生對影片進行簡單的交流,由此加深學生的思考,最終將觀影體會記錄在觀影紀念冊中。
(三)初步成果
作為開封市首個進行系列露天放映活動的學校,開封市實驗小學“繁星電影院”自首次放映以來受到了社會大眾的頗多好評。紀錄片《棒!少年》是許慧晶執導的作品,獲得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紀錄片。2020年12月登陸院線后,由于紀錄片的小眾屬性,排片較少,票房與影片質量遠不成正比。將這部影片推薦給學校后,學校立刻與大象點映取得聯系,成功發起了一場1200人次的點映。北京的宣發團隊也為實驗小學的學生寄來了棒球帽作為禮物。這次活動的成功,也獲得了FIRST影展執行官李子為女士的關注。與此同時,也讓不少電影制作和宣發團隊看到了校園市場、兒童市場對優秀影視作品的需求。
二、“繁星”系列的開辟——不止于電影放映
(一)電影藝術與學校課程結合的可行性分析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上海市中小學就采取對中小學生每學期收取50元觀影費的方式,組織學生觀看優秀電影,受到學生和家長的熱烈歡迎。1996年,國家廣電部、文化部、教育部專門成立了全國中小學生影視教育協調工作委員會,向全國中小學生推薦12批共241部優秀電影。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中小學影視教育工作,多年來出臺的多項政策均涉及校園公益電影放映。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04年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也強調了優秀影視片在德育中的作用。老師和家長開始意識到優秀電影作品對少年兒童想象力、創造力、語言表達能力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倡導電影教學的呼聲也越來越高。2010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頒布《關于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全面加強公共服務,大力實施農村電影數字化放映工程。將觀看愛國主義教育影片納入中小學、中等職業學校教育教學計劃。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為學生放映的愛國主義電影所需經費從公用經費中開支。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影視教育經費納入公用經費開支范圍。201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明確要求將農村電影公益放映納入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由政府出資建立完善農村電影公益放映服務網絡,統籌保障農村地區觀眾觀看電影的需求。同時規定,由教育和電影主管部門共同推薦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電影,并采取措施支持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生免費觀看。2018年,教育部、中共中央宣傳部聯合下發的《關于加強中小學影視教育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指出:要充分發揮優秀影片在促進中小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強中小學影視教育;教育部將會同中共中央宣傳部每年向全國中小學生推薦優秀影片片目,各地可優先從中選取影片進行放映。
(二)電影藝術與學校課程結合的必要性分析
電影融合了多種藝術形式,其劇本臺詞、畫面色彩、音樂音響等同可深度挖掘的課程內容。一部好的電影就像是一本有聲音、有畫面的故事書,帶給學生更直觀、更深層次的感受。“新媒介時代的兒童、青少年是在影像環境中成長的,所接觸的影像內容深刻影響了他們對世界的感知和判斷。”[2]新媒體影像融入課堂,有效拓寬了傳統課堂的教學視野,既符合當下多元化的審美需求,又能將課堂延展至生活,將學習和審美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在開闊學生眼界的同時,也能提高教師的鑒賞能力與知識儲備,形成良好的教學循環。
目前國內已有多所學校將電影藝術引入傳統課程,如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松江云間小學的以“電影欣賞—電影主題活動—動手拍電影”為主線的電影課程模式,湘潭市岳塘區湘機小學教育集團的電影德育特色課程,華中師范大學附屬惠州大亞灣第二小學的“小龍人,電影藝術鑒賞課程”,株洲市石峰區先鋒小學的“影‘享童年——小學電影課程”等。
(三)具體實施
開封市實驗小學同樣重視新媒體帶來的正面效益,借新媒體的沖擊推動實施課程改革。“繁星電影院”并非止步于“觀影”這一活動,而是以電影為主題開展“繁星電影院”觀影活動、“繁星映后談”觀影手冊制作、“繁星電影課”(綜合語文、英語、音樂、美術等學科的特色課程)、“繁星拍攝計劃”微電影制作小組實踐、“繁星電影節”(學生微電影作品展映和周邊作品展)五項活動,環環相扣,實現由欣賞到實踐再回到欣賞的一輪閉環,全方位實施素質教育,寓教于樂中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提高其藝術鑒賞能力和感知力,在實踐中培養其團隊協作能力。
落實新課標,打破學科壁壘,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跨學科學習”。“語文文本是一種單媒體,而電影是一種超文本載體。”[3]將劇本閱讀、臺詞賞析與語文課程相結合,以“影”為書,課程設置了四大板塊:①“我來講故事”:以精練的語言概括電影內容——提高概括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②“我來讀臺詞”:以臺詞賞析入手進入人物內心世界——增強學生的感受能力和表現能力;③“我來寫小傳”,以具體人物為觀察對象描繪其性格特點和發生在其身上的故事——增強學生的人物塑造和寫作能力;④“我來讀劇本”:課下讀電影劇本或原著,以深入了解創作始末,以開拓思維,激發學生想象力。“優秀電影在一定程度上實踐了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不僅能有效提升語文課堂學習效率,而且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提升了學生的語文涵養。”[4]
英語課程則選擇對話片段進行多人模仿,以臺詞為切入點,增加學生詞匯量積累,以純正的發音為模仿對象練習發音,插曲和片尾曲也可以作為學習的板塊,對歌詞內容進行講解和發音訓練后,與音樂課堂相結合,讓學生可以“大膽說、放聲唱”。
音樂課程打通與語文學科的屏障。將音樂作為特殊的導演語匯,分析音樂對影片起到的作用。課程設置包括:①“找到主旋律”,即尋找主旋律在片中出現的次數,包括變奏變調;②“哼唱主旋律”,通過單人或多人的哼唱加強學生對主旋律的印象,如對《辛德勒的名單》中多次出現的主旋律進行分析和試唱;③“音樂觸動我”,將影片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記錄下來并描述音樂在這一部分所起到的作用,讓學生在興趣的基礎上了解專業的音樂知識,提高鑒賞能力。
美術課程與勞動實踐課程有機融合。一方面,對畫面色彩、人物形象以及構圖進行講解分析,其中構圖與電影的景別、視點等專業知識相結合;另一方面,在實踐中學生可以“畫分鏡”——將片段畫面以簡單手繪的方式呈現,“畫電影海報”——以手繪的方式對感興趣的人物或關鍵道具或主題概念進行抽象設計,進行“服裝制作”——將主人公代表性的服飾以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品為材料來改裝制作,“片段拍攝模仿”——以小組為單位,用學校攝像機、相機或手機對經典片段進行拍攝練習,最終拍攝素材將在計算機課上經過老師簡單的剪輯教學后,由學生親自制作完成。
在課程開發初期,筆者與各學科老師共同篩選適合不同年齡段學生觀看的影片,在帶領老師拉片的過程中將專業的電影知識與課程要點相結合,將電影語匯分解為課程學習的板塊。課下成立電影俱樂部,對電影感興趣的學生可以在每周的俱樂部活動中進一步了解電影專業知識,嘗試自主拍攝微電影。在“繁星電影節”活動中,會對學生的作品進行展映,也會對片段模仿、服裝設計、海報設計、分鏡制作、觀影紀念冊制作等“繁星”周邊進行作品展。
三、展望“繁星”市場
(一)打造“繁星”品牌
目前,“繁星電影院”已經擁有了相對完善的配套課程與評價體系,成為學校的特色課程,進一步打造“繁星”品牌也已列入學校的發展規劃。
《棒!少年》的成功點映為小眾紀錄片和主旋律電影找到了新的放映渠道——以學校為單位、師生和家長為受眾的校園放映機制。未來有望電影院下沉至校園,或針對青少年群體建設以親子教育和實踐為主要場景的影院。
電影課在開闊青少年視野的同時也讓青少年以年輕的視角表現世界、表達自我,讓家長和老師找到了與兒童交流、了解兒童內心的新途徑。電影制作團隊也可以與熱愛電影的青少年多交流,找到兒童感興趣的切入點,關注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真正實現寓教于樂。
(二)阻礙與變革
影視藝術專業師資缺乏是急需解決的問題。盡管目前國內多所學校將電影藝術引入校園課程中,但專業的電影從業者與學校之間仍然缺少聯結。許多學校并未設立專人專崗,導致大量的影視專業畢業生忽視了進入校園任教這一就業途徑,從而也讓學校與專業師資失之交臂。
對兒童電影市場的忽視。國內電影技術仍處在飛速發展的階段,接二連三的優秀電影作品讓世界看到了中國電影的價值。但針對青少年兒童的富有教育意義的以及適合親子觀看的電影則少之又少。許多電影制作團隊忽視了兒童電影這一巨大市場,走入了雷同化的誤區。未來,教育仍然是大的風口,尤其是“雙減”之后,對于優秀的兒童、親子題材電影的需求還是極其可觀的。但兒童電影的制作也并非易事,既要求主創團隊把握兒童心理,又要從社會責任層面關注我國教育事業。
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曾說:“沒有哪一種藝術形式能夠像電影那樣,超越一般感覺,直接觸及我們的情感,深入我們的靈魂。”在新媒體和電影藝術蓬勃發展的今天,將電影與校園相結合,是電影從業者和教育從業者值得關注的方向。“繁星電影院”系列活動將會繼續豐富發展,與此同時,筆者也將發起更多家庭、社區、學校加入“繁星電影院”放映聯盟中,為更多小朋友打開一扇窗。套用《棒!少年》中主人公孫教練的話:“沒有不懂得欣賞的人,只是沒有人曾給他們提供過機會。”
參考文獻:
[1]邢祥虎,王思懿.文化記憶·普及美育·化育人生:中小學影視教育價值的三度面向[J].教育傳媒研究,2022(2).
[2]許航.電影教育:“黃金時代”如何轉型[N].中國教育報,2014-12-25(7).
[3][4]周向春.淺談優秀電影和小學語文的關系[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16(11).
(作者單位:上海戲劇學院)
編輯: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