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俠 王玉
【摘 要】課程思政改革是加強中小學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舉措,是中小學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要抓手。教師是實施課程思政的主力軍,提升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是中小學課程思政建設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文章闡述了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內涵和構成,分析了中小學教師課程思政能力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中小學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提升的四個著力點。
【關鍵詞】中小學教師 課程思政能力 提升 著力點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才培養重于鑄魂育人。隨著思想政治教育內涵不斷豐富,教育話語體系中的“學科德育”正逐漸轉向“課程思政”。2022年11月,教育部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代中小學思政課建設的意見》強調,中小學要提高課程思政水平。作為教育體系中基礎且尤為重要的一環,中小學必須抓好課程思政建設。課程思政是新時代黨推動教育事業深入發展的一項重要戰略部署,不僅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來影響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還要承前啟后地將學科德育的使命繼續下去[1]。課程思政的建設關乎青少年價值觀的養成以及品格、品行的塑造,關乎未來社會的價值取向以及整個國家的建設與發展。教師是決定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但就目前而言,中小學教師課程思政能力仍存在許多不足,因此,加強中小學教師課程思政能力建設至關重要。
一、中小學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內涵與構成要素
中小學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是當代素質教育、思政育人所需的綜合能力,是指教師受教育理念影響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發掘思政教育元素有機融入學科教學中,創新教學方法與手段有效實現課程思政育人效果的能力。根據課程思政建設要求與教學實踐情況,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課程思政能力主要包括課程思政認知能力、思政元素挖掘與整合能力、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能力、課程思政教學實施能力、課程思政教學反思能力。
1. 課程思政認知能力
課程思政認知能力是指教師對于課程思政的概念與內涵、要求與原則、價值意義與實施路徑的認識能力。它直接影響教學準備水平與實施質量,是教師有效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主要表現為中小學教師通過各種途徑對課程思政形成基礎性的認識,找準自身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位置,明晰課程思政教學的價值與重要性,在實施課程思政教學后,深入思考課程思政的本質要求、實施路徑等,形成個性化的、更深刻的理解與認識,構建更深層次的課程思政理論與實施框架,促進課程思政教學的質量提升與改革的持續推進。
2. 思政元素挖掘與整合能力
思政元素挖掘與整合能力是指教師依據不同學段的思政目標與學科建設的特點,對學科教學中蘊含的文化內涵與思政基因進行充分挖掘、提煉與升華,有機融入學科教學中的能力。它是課程思政教學準確性與有效性的保障,主要表現為中小學教師能明確思政教育目標與學科課程特點,結合學生認知能力找準思政要素有機融入點,緊抓時事熱點并充分挖掘、提煉所蘊含的思政元素,經過創造性加工后有機融入學科教學中,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3. 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能力
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能力是指教師在課程思政教學價值觀的引領下,結合學生認知能力,選取合適的課程思政元素,制訂詳盡的教學方案,確保思政育人與學科育人同向進行的能力。它是保證課程思政建設落實與有效育人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現為中小學教師能根據學科課程的教學要求,明確要傳授的知識,優化所整合的課程思政元素,通過組織教學載體、選擇教學案例、規定課程時長等設計出實操性強的課程教學方案。
4. 課程思政教學實施能力
課程思政教學實施能力是指教師基于所設計的課程教學方案,根據班級特色與氛圍選取合適的教學方法與手段,使各個教學環節有序運行、取得良好課程思政效果的能力。它是提升學生參與情況與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影響因素,主要表現為中小學教師能夠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利用故事、課堂討論等方式,設置教學情境,將教學方案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來,通過師生課堂互動、小組討論等教學方法,提升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要掌控好教學過程的主導權,確保教學環節有序進行。除此之外,中小學教師還應具備信息技術應用的高層次能力,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能夠選取合適的信息技術作為教學載體,如借助課件、動畫圖片、視頻等將枯燥乏味的課程內容生動展現出來,使教學實施的過程豐富有趣,吸引學生專注于課堂內容。
5. 課程思政教學反思能力
課程思政教學反思能力是指教師根據一定的規則與標準,對整個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實施過程、教學效果以及是否促進改革等進行批判性反思的能力。它是課程思政持續高質量推進的保障,主要表現為中小學教師在進行課程思政教學實踐過程中,能反思其對課程思政的認識是否正確、所挖掘與整合的課程思政元素是否符合課程建設與學生認知、設計的課程方案是否科學、在實施過程中是否有序等,還能注重觀察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度、課后學生的表現等,反思教學結果是否符合教學目標以及成效如何,進一步對課程思政教學實施體系進行改良。
二、中小學教師課程思政能力存在的問題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要在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這對中小學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實踐中,中小學教師課程思政能力仍存在不足,這必定對課程思政的質量和育人效果產生一定的影響。
1. 課程思政意識不強
隨著中小學課程思政建設的不斷推進,仍有部分教師對課程思政認識不全面、不深入。有學者訪談中小學教師發現,85%的被訪者只有在學校、教育部門監督檢查時才會考慮進行課程思政教學,并且10%的被訪者表示不需要專門進行課程思政[2]。由此可以看出,中小學教師對于課程思政重要性的認識不充分,具體表現為有些教師認為在學科教學中只需要將學科知識傳授給學生即可,學生的價值觀念、思想品德養成是管理人員的工作;另一方面,有些教師認為在學科教學中融入思政要素會沖淡學科知識的傳授,可以采取在傳統教學后形式化地引入名言作為課程結尾的形式進行課程思政。這些問題從根本上影響了課程思政的改革效果,給課程思政價值發揮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2. 課程思政資源挖掘不夠
中小學教師的思政元素挖掘與整合能力直接影響到思政元素融入學科教學的效果。在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中小學教師對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整合情況并不理想。有些教師長期致力于學科教學,缺乏對思政知識的敏銳度,導致思政元素挖掘不深入。有學者通過對小學教師進行訪談發現,大部分數學等學科的教師表示其長期進行理科性教學,對于文科式思政資源的挖掘能力不足,同時教材中有關思政的內容較少,挖掘思政資源的難度也大大增加了[3]。此外,有些教師在挖掘、整合思政元素時停留在學科知識表面,挖掘的維度單一,存在將思政教育等同于愛國主義教育的現象,過度重視課程思政育人的社會性功能,忽視學科本身存在的思政教育屬性。總的來說,教師思政元素挖掘整合能力不足,所挖掘的思政元素維度單一、深度不夠,這些都影響了課程思政教學的實施效果。
3. 課程思政教學方法單一
良好的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是有效落實課程思政教學的基礎,教學實施方法決定了教學效果。目前,部分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識不足,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方案實操性較差、教學實施方法手段單一,影響課程思政的實施質量與效果。有些教師僅靠傳統教學案例、課程思政示范課內容等進行教學設計,教學研討活動流于形式,缺乏對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的思考,導致課程教學內容不新穎。有學者對阿勒泰市實驗小學教師進行調查問卷發現,大多數教師對課程思政的構建并沒有進行研究與思考,僅為應付學校的要求[4]。此外,有些教師教學方法單一,采取空洞的“說教式”“命令式”為主的教學方法,無法觸及學生的內心深處,同時,在創新教學方法時無法把握運用信息技術的度,導致課程重點有所偏離。總之,目前的教學設計無法滿足課程思政教學的要求,實施課程思政教學的手段、方法單一,忽視了學生的參與度與積極性,從而導致課程思政育人的效果較差。
4. 課程思政教學反思不足
教學反思促進教師發展,有反思才能更好促進課程思政的質量提升與持久發展。然而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往往忽視了對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反思,導致課程思政改革成效有限。有些教師受學校教學評價的影響,往往認為達到學校的教學要求就完成了課程思政,不及時反思課程思政的效果以調整課程思政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致使課程思政授課模式僵硬固化。此外,有的學校忽視了對教學過程的評價,更注重教學結果,忽視了教師自評和同行、學生的評價,導致教師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學科教學上,不及時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反思,影響教師參與課程思政的積極性。教師課程思政教學效果反思不足,影響了課程思政改革的效果,阻礙了課程思政持續深入進行。
三、中小學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提升的四個著力點
中小學教師除了需要做到傳道、授業、解惑,還要具有培養良好素養和高尚道德品質的時代接班人的能力與意識。因此,想要真正落實課程思政的立德樹人功能,就需要從各個方面提高中小學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
1. 加強思政理論學習,樹立課程思政的教學理念
中小學教師的教學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思想與觀念的規制。中小學教師要深入理解課程思政的內涵與本質要求,樹立思政與學科教學協同育人的教學理念,明晰自身在課程思政中所扮演的角色,審視自身行為對于學生思想形成的引領作用,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家法律法規等的學習,深入學習黨的一系列方針政策,理解其中蘊含的時代特色與偉大精神,充分認識到自身肩負的光榮使命,切實把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作為自身的職業追求。
此外,學校可以組織中小學教師對思政育人相關文件、思想政治理論、時事熱點與典型榜樣等有關內容進行系統且深入地學習,逐步增強中小學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理念,擴大有關思政資源的知識面,如上海市學校組織“用好紅色資源 賡續精神血脈”主題活動,組織中小學教師共同學習黨史中蘊含的偉大精神[5]。同時,教育行政部門可以建立專家指導中心,邀請課程思政示范教師、思政教育專家等定期進行“課程思政”經驗傳授、思政現狀分享、答疑解惑等工作,使教師意識到課程思政教育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性,從而激發中小學教師參與課程思政的動力,如山東省、湖北省、浙江省、北京市等地已經成立了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指導中心,發揮統籌協調、咨詢指導的功能。
2. 提升專業素養,深入挖掘、整合課程思政元素
中小學教師需要在具備課程思政教學理念的基礎上,注重提高思政元素的挖掘與整合能力。中小學教師要意識到不同學段學生思政教育目標不同,深入研讀不同學段學生的思政課程資料,如北京市、山東省、浙江省等地方研制不同學科的中小學德育指導綱要,提高了對思政元素的認識,從而挖掘出符合不同學科、不同學段的思政資源,同時要切實提高對于學科知識的理解,只有理解得深而透才能找好思政元素挖掘點,結合自身學段與學生認知能力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將其與學科知識有機融合為統一體。
此外,學校可以組織中小學教師共同挖掘、整合思政元素,由經驗豐富的學科教師主導,進一步擴大課程思政元素挖掘的廣度,各學科教師在學習與探索過程中提升自身能力,如華東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組織教師在歷史、語文、思政教師的帶領下進行將黨史融入教育的集體備課,共同挖掘整合課程思政元素[6]。同時,學校可以建立課程思政資料庫,整理、歸納各個學科的課程思政案例,供教師參考再學習,提高思政資源利用率的同時提升中小學教師的課程思政元素挖掘、整合能力。
3. 創新教學設計,豐富課程思政教學方法
設計創新性強的教學方案、掌握多種教學方法能有效增強課程思政實施成效,創設新穎的學習情境能促進學生將精力投入課堂中。中小學教師要結合學生認知特點,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設計出具有創新性的教學方案。在常規講授式教學的基礎上可以融入合作探究、啟發式教學、模塊化教學、實踐教學等方法,增強學生在課堂中的積極性,提高課程思政教學的質量。如呼和浩特市中小學教師使用大型舞臺劇、情景教學法等方法進行課堂思政教學,啟蒙引發學生產生愛國主義的情感共鳴[7],同時,還可以合理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課程思政教學,將思政元素更加形象立體地向學生展示出來,提高學生參與積極性的同時也能在隱形中受到思政的熏陶,如成都師范銀都紫藤小學教師利用學校智慧課堂,創新科學融合,使同學們在云游故宮時體會工匠精神、外柔內剛的做人道理等[8]。
此外,教育行政部門可以建立課程思政教學團隊,邀請課程思政專家指導中小學教師進行課程思政集體備課,如天津市邀請專家、教師以及教研員召開中學英語“精品教研”活動[9],同時,可以建設由高校協助中小學、教育較強地區的學校點對點幫扶教育較弱地區的學校等結對機制,找準各地區、各學校的切入點和突破點,提高中小學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促進課程思政建設的深入進行,如廣東省成立了大中小學實踐育人共同體,將高校與中小學進行校地結對,共同進行課程思政實踐育人[10]。
4. 構建評價機制,提升教師的課程思政反思能力
科學的評價機制是對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測試儀”,也是把握課程思政能力發展的“方向盤”,能夠促使教師反思教學效果、完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學校要建立起面向教學過程性的評價指標體系,注重對教師的職業道德、教學態度、教學成效等在課程思政教學過程所表現出的多方面進行科學評價,同時可以將評價結果與教師年度評獎評優、崗位聘用、職稱評審等相掛鉤,激發教師隊伍的活力,如浙江省通過評選省德育特級教師、班主任工作室領銜人等舉措來激勵教師提高自身課程思政能力、反思課程思政實施情況[11]。此外,學校還可以通過開展教師課程思政設計、課程思政教學實施等競賽來評價教師的能力,對于競賽優秀者給予適當的獎勵,調動教師對課程思政建設的積極性的同時反思自身的不足,如天津實驗中學舉行“玉簪杯”創優課大賽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12]。
自我反思是提升中小學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內生動力。中小學教師要反思自身對課程思政的理解是否到位;是否具備政治素養與哲學素養、教學能力與教學效果等。
參考文獻
[1] 陸道坤. 新時代大中小學課程思政一體化的內涵、難點及優化路徑[J]. 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3(2):38-48.
[2] 武美香,田建榮. 中小學課程思政的實施現狀及完善策略[J].教學與管理,2021(18):103-105.
[3] 張亞妮.小學課程思政的定位與實施研究[D]. 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22:10-15.
[4] 賈雪慧,鐘可可.中小學課程思政教育途徑的研究——以阿勒泰市實驗小學為例[J].好日子,2022(23):85-87.
[5] 上海大中小學教師同臺講述百年黨史中的偉大精神[EB/OL].(2021-07-06)[2023-04-24].https://www.ecnu.edu.cn/info/1094/54918.htm.
[6] 上海大中小學創新“大思政課”針對不同年齡段青年,黨史講什么、怎么講有講究[EB/OL].(2021-03-18)[2023-04-23].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103/t20210318_520481.html.
[7] 點亮信仰之燈 三年來全國學校思政課改革創新紀實[EB/OL].(2022-03-21)[2023-04-21].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203/t20220321_609529.html.
[8] 成都師范銀都紫藤小學用兒童視角講好課程思政[EB/OL].(2022-06-08)[2023-05-05].http://edu.sc.gov.cn/scedu/c100500/2022/6/8/e40acc5ea22f4c0cb0e20b0e818f5068.shtml.
[9] 我市開展英語課程思政教研活動[EB/OL].(2022-10-13)[2023-04-23].https://jy.tj.gov.cn/JYXW/TJJY/202210/t20221013_6008472.html.
[10] 凝聚培養時代新人的強大合力——全國各地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綜述[EB/OL].(2020-03-18)[2023-04-21].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zl_2020n/2020_zl13/202003/t20200318_432367.html.
[11] 百年紅船領航程——浙江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探索之路[EB/OL].(2021-04-29)[2023-04-23].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104/t20210429_529118.html.
[12] 從“相加”走向“相融” 我市大力推進中小學課程思政建設[EB/OL].(2023-03-20)[2023-04-23].https://jy.tj.gov.cn/JYXW/TJJY/202303/t20230320_6144276.html.
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規劃2022年國家重大課題“‘雙減背景下基礎教育生態系統重構機制研究”(課題編號:VHA220005)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系:1.北京科技大學教育經濟與管理研究所教授;2.北京科技大學教育經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