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我國市場發展節奏加快,企業在發展中極易遇到財務風險,影響企業經濟效益,需要企業加強財務風險防范,事先做好財務風險規避措施,降低財務風險發生的概率。本文主要闡述財務風險內涵,分析企業存在的財務風險類型,根據企業現實情況提出引發財務風險的因素,并制定合理的防范對策,旨在為企業持續平穩發展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企業;財務風險;防范對策
[中圖分類號]F23文獻標志碼:A
[作者簡介]劉雲麗,女,河北保定人,天津泰達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中級會計師,碩士,研究方向:企業財務管理、風險控制。
新時期企業在業務運營中極易受到部分因素影響,導致有關風險頻發,影響企業經濟效益,企業應在發展中加強財務風險防范。為了提高財務風險防范能力,企業應系統分析目前存在的財務風險類型,探究各類財務風險的來源和特征,結合企業的發展現狀設計科學的財務風險防范對策,減少財務風險出現頻率,增強企業綜合實力。
1 財務風險概述
財務風險是指資金籌集、經營管理及其他內控結構不合理而給企業帶來經濟損失,導致企業實際收入低于預期收入的可能性。市場環境下,各個領域變化節奏較快,部分環節無法實現全面管控,容易在發展中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導致財務風險頻發。財務風險具有客觀性、隨意性、自主性等特征,在各個領域都會存在,需要企業做好風險防范工作,降低風險損失。
2 企業存在的財務風險類型
2.1 籌劃風險
籌資風險經常受到行業發展環境和資金使用需求等影響,具有不確定性特征,包括利率變動風險、多次融資風險及買賣能力風險等。利率變動風險是指有關行業受到經濟環境干擾,資金籌集總體支出成本出現大幅度變化后給對應企業帶來的經濟損失。多次融資風險是指融合資金的手段和設備等出現變化時,容易導致后期再次發生同類資金融合行為時出現不確定風險。買賣能力風險是指貨幣如果出現增值或貶值等情況,將給籌集資金投入成本帶來干擾。
2.2 投資風險
投資風險是指企業按照發展需求,將部分資金投入到某個環節后,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投入資金未能給企業帶來更多經濟收益的危險。如果經濟收益低于預期收益,則給企業帶來經濟損失。目前常見的資金投入方式有直接投入資金和運用具有兌換價值的證券投入兩種,前者是指如果有關企業的股東擁有既定指標的股權,則在法律上視為直接投入資金;后者包含股票投入和債務權力投入兩類,第一種具有投資企業和被投資企業同擔風險和經濟收益的特征,第二種債務權力投入企業和被投資企業在經濟活動以及財務管理上沒有直接關系,僅需定期收取相應利息即可,但是如果被投資企業無力償還債務風險,則會給投資企業帶來財務損失[1]。
2.3 經營風險
經營風險是指企業在組織業務活動時,在原材料購買、產品設計、加工生產或者對外銷售等環節,受到不確定因素的影響而導致資金遲滯,給企業經濟收益帶來的風險。主要包含業務材料購買投入成本波動帶來的經濟損失、產品加工制造帶來的隱患、庫存產品無法對外銷售影響利潤,以及與賒銷有關的財物無法及時回收等情況。第一種情況是指如果原材料供應商出現原材料數量不足、質量變差、資信條件或者借款方法出現變化,則會導致實際付款期限與預期付款期限出現偏差,從而給企業帶來不確定風險;第二種情況是指如果企業生產技術、機械設備或者操作人員等出現變化,會導致產品在加工制造中出現質量差現象,給后期售賣、企業形象等帶來的消極影響;第三種情況是指如果產品受到供需關系或者市場經濟影響出現銷售受阻現象,會給企業帶來的經濟損失風險;第四種情況是指如果企業呆賬壞賬過多,會導致對外賒銷資金無法及時回籠,給企業帶來資金斷鏈風險。
2.4 存貨管理風險
存貨管理風險是指如果企業在短時間生產大量產品,但并未實現快速售賣,而是將其存儲到倉庫,造成資金流動遲緩,影響企業發展。如果企業存儲產品總額過大,企業需要增加資金投入、管理投入和運輸投入等,進而給企業帶來經濟損失;如果企業存儲的產品低于購買人員需求,倘若原材料未能按照生產需求足量供給,則會阻礙產品生產,無法按照約定向買方提供產品,出現違約現象,給企業形象帶來消極影響[2]。
2.5 流動性風險
流動性風險是指企業現有的存量資金無法按照企業發展需求流動而帶來的經濟損失。該風險與企業資產變現能力和債務償付能力有關,如果企業未能按照合同約定,向對方企業支付足額賠償資金,則會對企業后續合作產生不利影響。同時,如果企業現存資金不能轉為可以直接用來購買的資金,則會弱化企業資金變現能力,阻礙企業發展。
3 企業產生財務風險的主要原因
3.1 缺乏合理的資本結構
如果企業負債變多,償債壓力加大,一旦負債壓力超過企業實際償債能力,則會引發財務風險。目前市場競爭激烈,部分企業資本有限,但是為了在發展中擴大規模,習慣通過銀行貸款的方式解決資金短缺問題,對銀行依賴性過高。目前部分企業長期負債較少,短期負債超標,如果企業喪失支付能力,則會失去銀行借貸信用,由于逾期償債導致企業融資成本增加,從而進一步提高風險發生的概率[3]。
3.2 投資缺乏科學性
部分企業對外投資之前對投資風險缺乏充分的了解,做出盲目投資決策行為,導致部分項目投資失敗。也有部分企業對內投資固定資產時,未能對有關投資資產進行系統調研,沒有深入研究有關固定資產的使用價值和市場價值,使得固定資產投資成本高于實際價值,投入的資金沒有在規定時間內快速回歸企業財務,從而給企業帶來風險。
3.3 制度環境變化
如果產業政策、利率政策或貨幣政策等出現變化,則會給企業帶來利率風險、債務融資風險等。如果企業選擇的融資方式不合理,則會導致融資成本過高,給企業帶來經濟損失,使得財務風險頻發。例如,企業在市場利率偏高將要調低階段,仍舊按照現有市場利率融合資金,則會在后期市場利率調低后,償還高額利息。再者,如果市場出現通貨膨脹,則在無形中加大了企業資金需求,導致資本成本增加,從而給企業帶來較大風險。
3.4 資金回收方法不當
現代化企業存在商業信用現象,部分企業為了提高產品銷售量,在短期內頻繁通過賒銷政策銷售產品。雖然這樣可以提高企業經濟利潤,但是部分企業在信用銷售的過程中,對客戶資信、盈利能力和還債意愿等缺乏系統的了解,存在盲目賒銷行為,導致應收賬款成為呆賬、壞賬,影響了企業資產流動性和安全性,提高了財務風險發生概率[4]。
3.5 收益分配政策存在不足
收益分配比例會給企業經濟收入、市場地位等帶來影響,如果企業處理不當,則會在后期影響自身與其他投資者的合作關系。但是部分企業在分配收益的過程中缺乏控制制度,沒有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分配收益,從而給后期籌資以及投資決策等帶來不利影響,導致財務風險頻發。
4 企業財務風險防范對策
4.1 提高財務風險防范意識
首先,財務管理人員應樹立敏銳的財務風險防范意識,具備職業敏感度,在日常工作中隨時預估和發現潛在的財務風險,事先做好財務風險規避措施,要求有關人員按照規避措施防范財務風險。這樣不僅可以降低財務風險發生的概率,還能提高管理層和基層人員風險防范意識。其次,采用內部宣傳的方式提高員工的財務風險防范意識,借助微信公眾號、內部網站等現代化平臺,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講明財務風險的來源和不利影響,使有關人員在閱讀中提高財務風險防范意識[5]。最后,邀請專家解讀財務風險,根據法律法規和財政政策解讀防范財務風險的必要性,結合實際案例闡述財務風險防范對企業發展的推動作用,確保有關人員在聆聽專家解讀中不斷提高財務風險防范意識。
4.2 建設風險預警機制
風險預警又稱財務失敗預警,是指根據企業現有的經濟收支統計表、規劃方案和其他財會信息等,利用會計、統計、管理等理論知識,通過比率分析、比較分析和因素分析等方式,對現有經濟活動進行分析預估,挖掘經濟活動可能會出現的財務風險,并在財務風險發生之前向有關人員發出預警,督促管理者及時制定財務風險防范策略,防止潛在財務風險給企業帶來經濟損失。對此,企業應建設財務風險預警機制,建設財務預警模型,根據各類財務風險引發因素設置預警閾值,要求各部門定期更新財務信息,財務部門可以將現有財務信息引入財務預警模型進行分析,如果分析結果超過預警閾值,及時制作財務風險防范方案,并將分析結果和防范方案共同反饋給上級部門,經過上級部門審批通過后下發給有關人員執行。此外,運用現代化技術建設財務風險預警系統,要求各部門每天將資金收支、業務營運現狀和盈利情況等信息上報系統。財務風險預警系統通過自動化檢索信息,挖掘有關信息蘊含的財務風險并及時提示有關人員。有關人員可以按照系統提示設置財務風險防范對策,提前做好規避措施,降低財務風險發生的概率。
4.3 完善內部控制制度
首先,制定決策制度,要求上級部門在實施投資決策之前,組織專人調研有關項目的市場發展前景,預估其盈利能力,按照同類項目投入產出比例分析財務風險發生概率,立足經濟效益最大化原則,選擇風險發生率低且發展前景良好的投資項目,避免出現盲目投資現象,降低財務風險。其次,設置財務風險防范崗位職責制度,將財務風險防范職責落實到人,明確有關崗位財務風險防范內容,制作日常工作清單,要求有關人員按照工作清單完成財務風險防范任務,避免人為因素帶來的財務風險。再次,制定全過程監督制度,將財務風險防范分為事先、事中和事后三個階段,講明每個階段的財務風險防范要求,組織專人負責監督有關人員財務風險防范工作,將其財務風險防范執行過程和執行結果記錄下來,定期反饋給上級部門。同時,設置獎懲激勵制度,按照有關崗位財務風險防范職責和工作內容,明確考核指標,如果有關人員財務風險防范考核達標,企業可以對其進行績效獎勵,要求其繼續保持良好表現;如果有關人員財務風險防范考核結果較差,企業應按照實際情況進行懲處。最后,設計審批制度。在籌資融資的過程中,要求負責人編制籌資融資申請書,經過總經理、董事會蓋章簽字后,按照既定期限執行籌資融資申請。如果籌資融資規模較大,總經理和董事會在蓋章簽字的過程中,應與股東協商是否可行,根據協商結果決定是否審批通過,以避免出現錯誤的籌資融資行為,從而提高財務風險防范效果。
4.4 借助多樣化方法防范財務風險
首先,分散法。企業可以與其他企業通過合作、多種經營等方法分散財務風險。如果有關項目財務風險較大,但是經濟收益較高,企業可以與其他企業共同運營,立足收益共享、風險共擔原則,減小財務風險帶來的經濟損失,防止因企業獨家承擔財務風險出現破產現象。其次,回避法。企業在選擇理財方案的過程中,應從多個視角系統評價各種理財方案可能出現的財務風險類型和發生概率,根據評價結果選擇風險較小的理財方案,降低財務風險發生概率。最后,轉移法。企業可以在財務風險發生之前,將可能會出現的部分財務風險或者全部財務風險轉移給他人承擔。為了提高財務風險轉移效果,企業應根據財務風險類型和引發因素,選擇合適的轉移方法規避財務風險。第四,降低法。企業可以在日常工作中將以往出現的財務風險案例匯總起來,總結各類財務風險經濟損失降低方式,在后期發生財務風險時,運用前期總結的降級方法弱化財務風險帶來的損失,確保企業平穩健康發展。
4.5 加強籌資風險防范
首先,企業應優化籌資結構,按照市場變化情況減少籌資投入成本,根據企業債務償還能力設計短期籌資和長期籌資比例合理的籌資結構,減輕企業債務償還負擔,降低財務風險。其次,建設科學的籌資規模。一般企業籌資過多,容易出現資金閑置或者負債過多等現象,加大企業經營風險;如果籌資過少,則會出現資金斷鏈風險。對此,企業應根據現有業務運營資金需求建立科學的籌資規模,控制好籌資額度。再次,選擇最佳籌資時機。企業應根據資金市場供需變化情況,挑選合適的籌資時機,防止出現利率風險。最后,提高資金利用率。企業籌資是為了解決資金需求,企業應在資金籌集完畢后,按照發展現狀盤活資金,加快資金周轉率,降低籌資風險。
4.6 注重投資風險防范
企業應在投資前期確定資產獲利能力指標,該指標包含總資產報酬率和成本費用利潤率,前者是指每一元資本的獲利水平,直接反映了項目運用資產的經濟收益;后者是指每耗費意愿所得的經濟利潤。如果項目的資產獲利指標較高,則表明項目經濟收益較強。企業在投資中應選擇資產獲利指標高的項目。同時,在投資結束后,企業應做好項目運營管理,按照項目特征設計運營模式,提高項目經濟收益,防止項目出現投資成本大于收益成本的現象。此外,企業應事先做好投資風險防范工作,按照市場變化情況設計投資風險防范方案,一旦發現投資超標,應結合實際情況調整投資額度,優化投資模式,轉變投資方向,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資風險帶來的經濟損失。
5 結語
綜上,財務風險防范能夠有效提高企業經濟收益,強化企業市場競爭力,因此企業應做好財務風險防范工作。為了切實發揮財務風險防范的應用價值,企業應系統分析現階段存在的財務風險類型,總結財務風險出現的主要原因,立足實情制定恰當的財務風險防范對策,提高財務風險防范意識、建設財務風險預警機制、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借助多樣化方法防范財務風險、加強籌資風險防范、注重投資風險防范,通過多種優化財務風險防范模式,確保企業平穩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月霞. 論企業存在的財務風險與防范對策[J]. 財會學習,2021(4):34-35.
[2]于飛. 論企業存在的財務風險與防范對策[J]. 商場現代化,2021(2):145-147.
[3]任紅. 現代企業存在的財務風險與防范對策分析[J]. 現代營銷(下旬刊),2020(1):221-222.
[4]解秀桐. 淺論企業存在的財務風險與防范對策[J]. 現代營銷(下旬刊),2018(12):200-201.
[5]陳敏. 中小企業財務風險探析[J]. 中國總會計師,2017(2):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