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宏 古春薇
摘 要:區域教研活動是初中英語教師學習先進教學理念和提升教學技能的重要途徑。本文以一次初中英語教研活動為例,闡釋了如何從教研活動的目標設計、過程組織、規范策劃、總結提升四個要素入手,通過優質高效的教研活動來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
關鍵詞:區域教研活動;初中英語
作者簡介:張智宏(1972-),女,河北張家口人,張家口市橋西區教育體育和科學技術局中學教研室,副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英語教學;古春薇,張家口市第十九中學。
一、引言
在當今的課程變革時代,教師是課程變革的關鍵力量。面對外在的變革環境和教師自身專業發展的需求,教師合作成為課程變革下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實現區域內英語教學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帶來的是共研共進,全體師生受益。可以說區域教研活動是初中英語教師學習先進教學理念和提升教學技能可以說的重要途徑。
當前的初中英語教研活動普遍存在重形式而輕質量、活動的目標性不強、操作過程粗劣等問題。優質的教研活動則能夠幫助教師在思想和業務方面獲得迅速提升。設計優質的教研活動,需要從教研活動的目標設計、過程組織、規范策劃、總結提升四個要素入手,優化每個要素的實施過程,再進行有效組合,從而保證教研活動的品質。本文以一次主題為“河北中考科普類說明文分析”的區域教研活動為例,說明初中英語教研活動設計中四要素的具體實施過程。
二、目標設計精準有效是優質教研活動的起點
初中英語區域教研活動需要解決兩個層面的問題:首先在內容層面,教研活動的目標之一是進行教學理念或者教學思想的展示和普及;其次在教師隊伍的鍛煉和提升層面,教研活動需要搭建展示平臺,促進教師以個人或團隊為單位進行展示、觀摩和評價,借此深度參與活動,并獲得理念和技能方面的提升。從研究重點來看,普通教育學和傳統教學法主要強調活動的形式和組織方式,而近年來一些新的外語教學主張則把注意力集中在活動的目標和質量上。
本次主題為“河北中考科普類說明文分析”的區域教研活動,設置了如下教研目標:1.在教學內容層面,嘗試明確科普類說明文在河北中考英語試卷中所占的地位、命題素材以及命題方式;2.在提升教學理念層面,幫助教師把日常教學所積累的有關科普類說明文的模糊不成系統的教學實踐經驗加以精選、提煉和升華,形成針對中考英語閱讀中科普類說明文的教學策略,以及更系統且操作性強的教學模式。
三、過程組織嚴謹規范是優質教研活動的關鍵
優質高效的教研活動,需要做到整個程序完整、每個環節層層遞進。教研目標確定后,需要經歷以下三個環節: 準備環節、展示環節、反思環節。
在準備環節,教研員需要與參加展示的教師團隊反復磨課,針對教師對展示活動的理解,找到教師的不足之處,并提出相應修改建議。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每一次修改,都是對過去自身不足的否定,以及理念和技能的提升。只有參加展示的教師親身經歷了反復磨課,不斷在否定自我的過程中探索更合適的方法,才能夠從這個經歷中真正體驗教學理念的提升。
展示環節既考查授課教師的準備情況,也考驗教師的心理承受力、抗壓能力、課堂組織能力和隨機應變能力。經過多次多層級展示的教師,往往會在今后的日常教學中更加自信,處理教學中的各類情況也更加游刃有余。
反思環節主要是授課教師和觀摩教師交換意見、查漏補缺、提煉收獲。要做一名成功的教師,不但需要向內看,還要向外看。在反思環節,教師得到整理思維,交流心得的機會,把所思所得內化為自己的收獲,為今后教學實效的提升打好理論基礎。
在本次教研活動中,參加展示的教師分別是來自十九中的程老師和來自九中的張老師。活動的設計要求兩位年輕教師互相配合,從兩個不同視角對河北中考科普類說明文進行解析。
在準備的初期階段,兩位教師以及各自的磨課團隊缺乏分析和研究方法,只是憑著對科普類說明文的粗淺理解和已有教學經驗,搜集一些展示課所要用到的文本素材,但是對怎樣正確分析科普類說明文以及如何高效閱讀卻概念模糊。兩節課也未能從不同角度互相配合,為觀摩教師展示一個完整的中考科普類說明文分析。
通過統一調配、反復磨課,確定程老師的展示課針對河北中考科普類說明文閱讀展開教學。首先從宏觀上通過對歷年河北中考相關數據分析,將科普類說明文在中考英語試卷中出現的方式定位在完形填空、閱讀A、D篇以及任務型閱讀。接下來,以一篇科普類說明文為例,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分析命題規律后,嘗試命制中考閱讀題。學生在增強設計感、參與感的同時,更加明確答題思路。最后,程老師引導學生結合科技動態,對當年科普類說明文主題進行了預測,將閱讀題材確定為天問一號、蛟龍號、軍事技術、新冠疫苗、學習應用、電子書、5G、學習應用、電子書、5G信息技術和機器人。
張老師的展示課最終修改為如下過程:站位全國中考的高度,進行說明文的命題分析。首先,引導學生觀察若干篇來自不同題材的文本,使學生明確什么是科普類說明文。其次,引導學生觀察選自不同省市中考英語試卷中的科普類說明文,總結文本特點、命題特點和異同。第三步,以一篇主題為人臉探測的科普類說明文為例,引導學生發散思維,開展頭腦風暴,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看到人臉探測這個主題,應該從哪些角度入手,才能成功論述主題。最后把自己的想法與中考成題進行對比,進一步總結科普類說明文的行文特點和命題原則。
在展示環節,兩位教師表現出色。通過磨課得到的教學理念的提升,轉化為精心設計的教學環節。精美的課件呈現給學生和觀摩教師,課堂語言準確,評價精準到位。盡管每一個環節的設計都預設了學生可能的表現,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還是給觀摩教師帶來了驚喜,進一步驗證了磨課環節中的教學預設及其背后所隱含的教學理論的正確性,為教師今后的教學帶來了堅實的經驗和理論支撐。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提出,教學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和再學習方式,伴隨著課堂教學目標落實的過程,監控、分析和解決問題是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有效途徑。 反思環節的精心設計會帶來不一樣的效果。通常,反思環節由不同的教師輪流進行點評。點評內容往往會有重復,造成時間的浪費。本次教研活動中,為不同的點評人員提前分配了觀察任務,要求來自區里五所學校的點評教師分別從學生課堂表現、教師指令語言、教師評價語言、各個環節銜接的邏輯性、文本格式的規范性五個方面進行觀察和反思。這五個觀察點的設置幫助所有教師深刻體驗到教學中這五個環節的細節要求和規范,為今后的教學指明了完善方向。
九中團隊在點評學生表現時意識到:改變傳統課堂,就要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動起來。在課堂上,要盡可能多地提供給學生展示的機會,比如,把教師直接給出做題方法改成讓學生自己發現和總結做題技巧;把做題改成讓學生自己出題,并通過小組討論得出結論。這樣可以大幅度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十六中團隊在點評教師指令語言時發現,教師課堂指令語言的風格不同,不僅影響學生的理解效率,也影響著學生的聽課情緒和狀態。程老師盡管使用了符合本區要求的全英文指令語,但是語言稍顯啰唆,占用了寶貴的課堂時間,也讓學生聽起來稍有焦躁;張老師的指令語能夠結合漢語輔譯、學生示范和肢體語言等,簡潔明了,靈活多變,效率很高。可見每位教師要在今后的聽課和授課過程中應多加揣摩,盡快形成有自己獨特風格的、規范科學高效的指令語系統。
反饋是保持自我調節功能運轉不可缺少的一環,對于學生學習動機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學生通過教學反饋所得到的信息,能及時地調動自身學習動機各個因素之間的關系和行動方案。十九中團隊在點評教師的評價語言時發現:在課堂上,教師評價語言的風格和使用方式決定著學生下一步的學習效果。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程度選擇恰當的評價語言,從而讓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狀況。
二十中團隊在評價各個環節銜接的邏輯性時發現,雖然學生在平時的練習中多次接觸過科普類說明文,但是因為缺乏專題總結,對科普類說明文還是缺乏了解。這節課對科普類說明文的特點、主題、出題形式以及做題技巧等方面都進行了詳細的介紹,為今后的教學指明了方向。
東中團隊在點評文本格式的規范性的過程中,為大家用實際事例展示了兩節課的文本中所出現的標點、空格、中英文切換等雖然不易引起大家注意,但卻不符合規范的錯誤,提醒所有參與教研活動的教師在今后教學中要高度注意文本的規范性。
對同一個主題的兩節課,從五個不同角度進行點評,保證區域內五所中學以合作創新的方式,成功解讀了一次教研活動,獲得良好的教研效果。
四、規范策劃形成合力是優質教研活動的保證
一次成功教研活動的組織,不可能只靠一個人的力量來完成。活動的各個細節都需要有專人負責,才能保證整體活動的成功。同時,每個環節的高質量完成,依靠教師的參與,教師深度參與活動可從中獲得鍛煉提升。教師與他人共事、合作和交流,以達到促進自身專業發展的目標。
因此,規范完備的活動策劃成為優質教研活動的必要條件。策劃要素分為三類,分別為:活動內容要素,包括活動主題、活動目標、時間、地點、流程;角色分工要素,包括展示人員、參會人員、主持人、課后點評人;具體事項要素,包括會議通知、會標設計、活動資料收集整理、活動記錄、活動后期宣傳制作、后勤保障等。活動要獲得成功,需要有專人負責管理每個具體項目,保證每個環節的順利完成。
本次教研活動內容要素的策劃來源于前期教研員與各校備課組長的溝通。通過組長會議,集思廣益,確定活動內容要素,由各校組長分頭和本校教師進行溝通,為活動前期做好思想準備。本次教研活動的角色分工如下:確定展示教師和參與教師后,另外指定兩位教師作為活動的主持人,負責將每個環節進行順暢銜接;全區五所學校由八年級備課組各指定一位教師承擔課后點評任務。具體事項要素方面,每一所學校都培訓專門的教師負責每次活動通知的擬定、制作電子會標、為活動的各個環節拍照、記錄本次活動經過等。
經過統計,參與本次教研活動服務工作的教師共計20人次。細節的完善使得活動有條不紊地推進,保證了最優活動效果的取得。
五、高度概括總結提升是優質教研活動的關鍵
英語教師在每一次英語教研活動的前期準備和中期展示中,能夠提高體驗性;在活動即將結束時,有高度的概括點評,則能讓教師在前期充分鋪墊的基礎上獲得教學理念層面的提升。
在本次教研活動的授課展示和多角度點評結束后,教研員為本次教研活動進行總結性點評:作者寫作科普類說明文是由對現實生活的體驗轉化為篇章的過程,可以解釋為從解碼現實到編碼成文的過程。而學生每一次的深度閱讀,則是從解碼文字再回到編碼現實的過程。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經驗對文字和現實進行交互的過程中,存在大量的主觀不確定因素,也就是所謂的“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只有了解學生閱讀的發生過程,教師才可以明白應該怎樣去幫助學生在閱讀理解時更順利地完成由解碼到編碼的過程。
六、結語
一次成功英語教研活動的組織,既需要活動策劃者的全局把控,更需要各個團隊的傾力合作。
備課組方面,通過本次教研活動鍛煉了備課組成員的組織設計活動能力與反思評價能力。校教研組方面,各校教研組長以較高站位對兩節課進行點評,鍛煉了觀察、表達和評價能力。教研員宏觀把控本次教研活動,是教研活動的組織者設計者,使本區教研活動成為教師交流探討的平臺。本次教研活動不僅提升了教師的教學技能,為教師開闊教學思路,更提升了教研團隊的獨立行動和合作探究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Marion Williams, Robert L. Burden.語言教師心理學初探[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3]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修訂版)[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4]崔允漷.有效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