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珊
摘要:視唱練耳是音樂專業教學的基礎課程,其教學效果會直接影響學生聲樂、演奏、音樂創作等綜合能力的提升與發展。我國視唱練耳課程一直以來受西方音樂體系影響,雖然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在傳統民族音樂的傳承方面還有很大的局限。本文以我國傳統民歌中的音樂元素為例,將其作為視唱練耳教學的切入點,讓更多的人充分關注到民歌元素對視唱練耳教學的重要性,同時結合我國現階段視唱練耳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不同角度探討了該如何更好地在視唱練耳課程中運用民歌元素,充分發揮民歌元素的價值,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價值層面的分析,進一步探討民歌元素在視唱練耳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民歌元素? 視唱練耳課堂? 具體運用
中圖分類號:J6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3)05-0101-04
我國的視唱練耳教學在音樂培養方面多以西方音感為標準,這樣并不利于學生對多元文化內容的理解,在教學中也不利于學生對完整音樂知識體系的構建。目前,越來越多的音樂教育者已經開始關注到這一問題,并提出了“以傳統文化為母語”的教育理念,并針對我國視唱練耳課程的具體開展情況進行了研究,了解了民歌元素在其中的應用情況。通過對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可知,多數研究者都是從教育多元化與民族文化傳承的角度進行分析的,研究較少涉及民歌元素在教學中的運用。本文在研究中也會涉及民族音樂中產生時間較早且有一定傳唱度的民歌作品,分析這些歌曲中的相關元素在視唱練耳課堂中的具體應用情況。
一、我國現階段視唱練耳發展現狀
(一)教材內容方面
近年來,視唱練耳課程在國內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基礎,但從教學模式上看,其教學方法與模式還處在一種模仿的狀態中,并未探索出一套適合國內學生學習的科學、系統的教學體系。國內很多專業院校的教育者在這一方面也進行了很多探索,出版了部分以民族音樂為素材的視唱教材,如《中國傳統音樂視唱練耳基礎教程》等,但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并未形成完整的體系,因此,在教學實踐中也并未形成很大的影響力。
很多學校所用的教材也不盡相同,在內容方面也各有側重,但多數都以西方調式體系為主,很多曲目也選擇了西方音樂,對于傳統的民族音樂缺少訓練,因此,視唱練耳教學教材可以適當添加與傳統民族音樂相關的內容。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同民族的民歌在民族色彩性的體現上都較為鮮明,且各民族歌曲數量眾多,如果要大量收集民歌并將其編入視唱練耳教材中,是一項巨大的工程。但不可否認,對于民歌元素的了解與學習對學生視唱練耳課程的教學有著極大幫助,因此,將民歌元素運用到視唱練耳課堂是當前課程發展的重要課題。
(二)學生學習方面
我國的音樂發展現出了多元化趨勢,學生們接觸的音樂多以流行風格為主,雖然很多音樂創作者努力將民族音樂融入了教學當中,但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在音樂多元化的影響下,學生對民歌的接觸相對較少,對其缺乏一定的理解,因此我國的視唱練耳教學很難運用傳統的民歌元素。相對于民歌,教師更愿意選擇現代的流行音樂,也就是以西方大小調為主的視唱內容,這也是以往教育中缺失了民族音樂教育而導致的。很多民歌都是我國非常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民間歌曲的傳承多是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流傳下來的,其隨著記譜法的發展被記錄了下來,也留給了后人了解傳統音樂文化的機會。不同的民歌有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力,教師不僅要在視唱練耳教材中收錄更多的民間音樂素材,還要在課堂中運用民族民歌元素,豐富學生們對民歌作品的了解,讓學生掌握我國傳統音樂更多的特點,這樣才能更好地傳承民族音樂文化。
二、中國民歌元素在視唱練耳課堂中的運用價值
(一)民歌母語性在教學中的價值體現
民歌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為了表達情感而創作的,其在傳承的過程中被不斷豐富、不斷發展,演變成了一種帶有民族性、地域性特色的歌曲形式。它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帶有即興性的特點,內容上也體現出了不同民族的性格、精神與民族文化。民歌的出現要早于文字,其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隨著文化的變遷保存至今。現存的民歌種類繁多,有依照內容、體裁劃分的,也有依照色彩風格劃分的,不同民歌都帶有自身的母語性。
著名教育家柯達伊認為,兒童對于新鮮事物的學習最先都是通過母語完成的,視唱練耳的學習亦是如此。簡單且具有民間生活情趣的歌曲可以幫助學生在感受民間音樂的同時,掌握學習內容。此外,他還在其著作中強調,音樂教育要從小抓起,由此可見音樂母語性在音樂學習中的重要性。很多其他教育研究中也有表明,學習應該在第一語言中產生,第一語言即“母語”,它在學習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民歌的產生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從幼兒時期的童謠到不同的風俗儀式中傳承下來的歌曲都是如此,有些歌曲甚至不用專門學習也能在生活中習得,如重要的風俗節日、婚喪嫁娶儀式等,甚至日常的勞動與娛樂中都有表達情感的歌曲。這些歌曲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表達情感的同時,也成了一種喜聞樂見的音樂形式。古代很多人不需要專門學習民歌演唱,其會隨著自身閱歷的增加自然而然地學會演唱民歌,但現在,很多學生對民間的風俗活動并不了解,也沒有機會接觸到這些色彩性鮮明的民間歌曲,自然也就容易忽略民歌的“母語”特征。
(二)民歌元素在教學中的價值體現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很多先進的設備與手段也在教學中被廣泛應用,但不管是哪一種方式,都要遵循教學的基本原則。很多學生認為課程所學內容與自身的接受能力并不相符,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會感覺到無所適從。這在很大程度上也體現出了視唱練耳課程的特殊性,視唱練耳課程的學習更多依賴于聽覺感受,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注重教授方法,準確找到切入點,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后續的教學。德國著名音樂教育家奧爾夫認為,教育的著手點應該在學習對象易于理解、掌握之處,之后再層層深入。筆者通過多年的教育實踐也發現,教育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通過講解將復雜的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知識。此外,還有研究表明,學生已獲取的知識經驗對其新知識的學習具有重要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發現學生已有的經驗,并引導他們將其融入新知識的學習中,這也體現了教學切入點的重要性。
在視唱練耳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民歌所具備的“母語性”特征,讓學生更易于接受民歌的相關元素。這對于教學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在視唱練耳課程中,民歌元素的價值也體現于此。如課程中的音高教學,其核心要點是音程,目前對于音程的練習更多的是通過模唱與構唱的方式,讓學生在練習中把握樂音之間的音程感覺,之后再逐步應用到訓練中。這種訓練相對于固定音高感效果較差,對接觸視唱練耳時間尚短的學生比較友好,這一方法可以很好地幫助他們提升自身的水平。傳統的視唱練耳練習方法需要以模唱、構唱為前提,需要花費大量的練習時間,很多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容易產生倦怠感。但如果將其換成學生們耳熟能詳的民歌旋律,會大大縮短這一訓練過程,而且也能避免樂音準確性的偏差。利用民歌旋律中的音程可以幫助學生節省練習時間,也會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因此,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將民歌中的諸多音樂元素作為視唱練耳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充分利用學生的已知內容,提升學習效率。
三、民歌元素在視唱練耳課堂中的具體應用
(一)節奏訓練
節奏是音樂的骨架,也是諸多要素中至關重要的存在,節奏在音樂發展早期就開始出現,在奧爾夫教學法中,節奏訓練占據了首要位置。音樂中節奏、節拍與速度是相互關聯的,在視唱練耳課堂中運用民歌元素,可以幫助學生綜合把握不同的民歌元素,讓學生了解不同節奏的特點,從而把握節奏與其他音樂元素之間的關系。通過訓練,在速度感與節拍感的基礎上提升學生對節奏感的把握。
首先,速度是音樂進行的條件,所有的節奏都會受到速度的制約。在視唱練耳課程學習中,有些同學對某些節奏型不熟悉會導致演唱速度忽快忽慢,即在自己熟悉的地方速度變快,反之則變慢。因此,要想準確并熟練掌握不同的節奏型,速度感的養成也十分關鍵。在教學過程中要選擇合適的民歌作品,有針對性地讓學生聆聽或演唱,并找到歌曲中反復出現的或者帶有標志性的節奏型反復練習。也可以通過小游戲的方式讓學生擊拍,演唱民歌,體會節奏中音符時值的長短差異。如:在小學音樂教材中出現的哈尼族民歌《其多列》大家都耳熟能詳,這首歌曲的節奏型非常鮮明,給人很強的節奏感。再如陜北民歌《蘭花花》,歌曲中有附點節奏的處理,其大后附點的節奏模式和八分音符加附點四分音符的組合較難把握,但如果結合歌曲增加學生的熟悉感再去把握節奏,會比單純的節奏學習要容易得多,也可以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節拍感在節奏訓練中容易被學生忽視,相同時值的音符經常通過重音與非重音循環的方式重復出現,很多的民歌作品在結構上都相對比較規整,每一小節的重音位置也較為固定,隨著旋律的發展循環出現。體會民歌作品中的強弱規律,有利于增強學生在練習中的節拍感。除此之外,很多民歌會通過節奏體現地域、風格等特點,學習民歌也可更好地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節奏感。
(二)音程訓練
音高是音樂中最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影響著音程、和弦與旋律,對于音程的掌握也會直接影響音高,甚至影響整體的視唱練耳水平。在同一首民歌的旋律中包含著各種音程,只要充分運用這些元素,就可以幫助學生準確、快速地掌握知識點,從而解決視唱練耳學習中的很多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了解音程的相關知識,然后選擇幾首較具代表性的民歌作品,作品選擇傳唱度較廣泛的,這樣學生在練習時會更容易把握。在指導學生練習的過程中,讓他們明確樂音之間的音程關系,在演唱中,強化音程關系的距離感。如以大二度音程為例,可以選擇四川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該歌曲旋律的發展以級進為主,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掌握大二度音程。對于小二度音程的掌握則可以選擇維吾爾族民歌《青春舞曲》,歌曲中通過變化音的處理,有很多小二度的進行,通過練習可以幫助學生快速掌握這一音程。
現有的視唱練耳課程教學也會通過代唱歌曲的方式進行訓練,只是在歌曲的選擇上沒有更好地凸顯民族元素。因此,對視唱練耳課程教學進行創新,可以選擇色彩性較為鮮明的民歌作品,如上文提到的《太陽出來喜洋洋》等,通過這樣的方式加強不同音程在學生音感思維中的印象。并且一首作品中的音程關系也并不是單一的,其包含了不同的音程關系,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準確把握音程關系,并將其運用到實踐中。
(三)聽記訓練
聽記訓練是視唱練耳中的難點所在,單音、音程、和弦以及旋律的聽記都屬于聽記訓練的范疇。其中旋律聽記難度相對較高,融合了音高、節奏以及調式等不同要素,是對學生音樂綜合能力的訓練。很多剛開始接觸聽記的學生在聽記旋律時會手忙腳亂,幾遍過后依然是一頭霧水。其實單純聽記音高與節奏難度不大,但是綜合在一起就會使學生無從下手。學生在聽記旋律時需要將不同的音樂要素進行綜合加工,加工的過程會受到自身心理因素的制約與影響,因此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在聽記訓練中是非常有必要的。視唱練耳的學習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逐步深入,學生在進行聽記訓練時,經常會在諸多音樂元素中感到迷茫,從而降低記憶準確性與聽記速度,這也是多數學生認為聽記難度較大的主要原因。
民歌對于大眾來說耳熟能詳,在聽記訓練時選擇民歌會減弱聽記時的緊張感,使得學生的思路更為清晰,最重要的是,這可以幫助他們在聽記訓練方面樹立自信心,讓他們在訓練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心理上的滿足也會促使他們更積極地進行后續的訓練,所以在聽記訓練之初,選擇民歌作品意義重大。
(四)視唱能力訓練
視唱能力訓練是一項綜合性的技能訓練,其與聽覺訓練是相互結合、互為補充的關系。很多學生認為視唱旋律只要掌握好了基本的音高與節奏即可,其實不然,就像在演唱或者演奏一部作品時,不僅要準確演唱或者演奏出樂音,還要有強弱、氣息、力度等因素的體現,其中還會涉及很多其他的問題。
視唱能力訓練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樂感,即音樂感知能力。這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先天因素的影響,但后天的熏陶也尤為重要。日本音樂教育家鈴木在其著作中提出良好的音樂環境對音樂學習的重要性,教師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音樂環境以更好地提升他們的樂感,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學習音樂。他強調了環境對于音樂學習的重要性,就像很多音樂家本就出生在音樂世家一樣,除去主觀因素的影響,客觀因素也是不容忽略的。在視唱練耳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會讓學生聆聽大量的樂曲或者音樂片段以培養自身的樂感,在曲目的選擇上會更傾向于古典音樂作品與民族音樂作品。但是實際上民歌與人們的生活實踐密切相關,因此對于樂感的培養,民歌是絕佳的選擇。民歌中包含著豐富的音樂元素,色彩鮮明,有利于對學生樂感的培養。民歌除了具備可聽性,其演唱也獨具特色,學生全方位地感受其音色、音高等因素,可以在自然學習的過程中使視唱能力也得到提升。
四、視唱練耳課堂中應用民歌元素的作用
(一)增強教師的民族音樂素養
在視唱練耳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的綜合素養會直接影響視唱練耳課程的教學質量,增強教師的自身素養是提升教學的關鍵。要想在視唱練耳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民歌元素,就需要在日常關注到這些元素。從教師培養的角度來看,國內很多音樂院校或者師范院校中開設的與民族音樂有關的課程在很長時間段內處在受冷落的地位,課時無法得到保證,很多教師甚至不是民族音樂理論專業,他們自身在民族音樂知識方面本就缺乏系統性與專業性,更不用說對民族音樂知識的深入研究了,因此,這也造成了視唱練耳教師民族音樂素養不足的問題。
19世紀末期,西方的音樂教育思想開始蔓延到國內,民族音樂受到了冷落,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后,民間音樂才得以恢復發展,但在發展中也因為很多客觀因素受到了限制,出現了如今的局面。因此,要想改變當前的情況,就需要增強視唱練耳教師的民族音樂素養,教師首先要豐富自身對民族音樂的了解,這樣在制定授課計劃時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此外,教師還要掌握相關的民族音樂知識,了解不同民歌的風格與藝術特點。不斷提升自己的教研能力,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教學,提升自身的民族音樂素養。
(二)提高視唱練耳的教學效率
在視唱練耳教學中,要恰當的選擇教學內容,這樣才能在課堂中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這也是保證教學順利開展的重要因素。視唱練耳課程各個環節的實現都需要依靠大量的練習,因此,如何更好地提升教學效率是教學實踐中非常重要的課題。著名音樂教育家柯達伊在論及音樂教育的相關問題時提出,只有真正的民歌或者優秀的創作歌曲才能被選作音樂教材,不能出現濫竽充數的作品。因此,要注重教學內容的選擇,目前我國在視唱練耳教學中運用民歌元素的實例并不多見,但不能忽視民歌元素在教學實踐中的價值體現,在選擇民歌元素并將其運用到課堂教學時,需要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用科學、嚴謹的態度對內容進行分析、選擇。除了內容的選擇,素材的選擇也非常重要,素材選擇的準確性關系到了學生能否牢固掌握知識點。
我國不同地區的民歌有著不同的特點,要想充分將其運用到視唱練耳教學中就需要對民歌資源進行深入挖掘與整理,在力求清晰的基礎上歸納出不同民歌在教學中的使用特點。首先是民歌的地域性,地域性特點受歷史環境、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特點相對穩定,在教學中應盡量選擇學校當地或者周邊地區的民歌,當地學生對這些作品并不陌生,讓學生在熟悉歌曲的基礎上進行學習才能更好地發揮民歌元素的優勢,比如山西地區的學生對山西民歌的了解肯定要多過于對陜北民歌的了解。其次是民歌的趣味性,這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要注意挖掘趣味性較強的民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最后是準確性,在運用民歌時要校對譜例的節奏、旋律、曲調等,這樣才能確保教學材料的準確性。綜上所述,綜合不同方面的因素并將其運用到視唱練耳的教學實踐中才能取得更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五、結語
本文通過對視唱練耳課程在當前的發展現狀的研究,立足于民歌的母語性提出了將民歌元素運用到視唱練耳課堂教學中的建議。這充分認識到了民歌元素對于提升視唱練耳教學效率的價值,并結合民歌元素的具體應用,證明了其在實踐中的可行性。筆者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關注到民族音樂與學科教學之間的融合發展,并能自覺地在弘揚民族音樂的基礎上,促進學科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沈真瑱.高師視唱練耳教學中自然音程練習的步驟與方法[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4(02):80-83.
[2]肖楠楠.視唱練耳教學中少數民族多聲部民歌專題教學探析[J].中國音樂,2015(01):239-245.
[3]高小英.民族音樂在視唱練耳教學中的“傳”與“承”[J].北方音樂,2017(12):181.
[4]張海燕.論高師音樂教育視唱練耳傳統教學法的擴展與延伸[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