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藝
摘要:音樂教育哲學分為兩種范式,即審美范式與實踐范式。審美主義音樂教育哲學認為,音樂的本質和價值是審美。實踐主義音樂教育哲學則在將音樂視為一個多樣化人類實踐的基礎上,從語境中的音樂制作、音樂聆聽、音樂作品等方面給出了這樣的答案:音樂教育的意義在于幫助人們做到自知自覺、自我成長與自尊。合格的音樂課不僅要求音樂教師深刻認識音樂教育的哲學,熟練掌握各種優秀的音樂教學法,更需要音樂教師能夠根據學生們的具體情況做好音樂課的目標設定、音樂課的準備與計劃以及音樂的教與學。
關鍵詞:音樂教育? 音樂教育哲學? 音樂教學法? 審美主義? 實踐主義
中圖分類號:J6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3)04-0097-04
目前,音樂教育哲學分為審美范式與實踐范式。20世紀60年代審美教育運動開始活躍于北美音樂教育界。1970年,美國貝內特·雷默出版的《音樂教育的哲學》標志著以審美為基礎的音樂教育哲學發展至頂峰。1989年該書重版。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逐漸出現了一些批評審美音樂教育哲學的聲音。到了90年代,尤其是1995年出版的戴維·埃利奧特的著作《關注音樂實踐:新音樂教育哲學》鮮明地提出了一種新的提倡實踐的音樂教育哲學,從此改變了審美音樂教育哲學“一家獨大”的局面。2003年,貝內特·雷默又出版了《音樂教育的哲學》第三版,這一版本對他之前的觀點有所修正,標志著審美音樂教育哲學被迫進行了重新構建。
國內學界對當代音樂教育哲學的關注時間并不長,這種關注也主要表現在譯介方面,專門的研究與批判論著較少。2009年,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了齊雪、賴達富翻譯的戴維·埃利奧特著作《關注音樂實踐—新音樂教育哲學》;2011年,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了熊蕾翻譯的貝內特·雷默著作《音樂教育的哲學—推進愿景(第三版)》。對于音樂教育哲學專門的研究與批判較少,主要以論文為主。例如:2005年10月管建華發表了《“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哲學批評與音樂教育的文化哲學構建》。中國學界對音樂教育的解讀基本上是以審美教育思想為核心,音樂教育工作者也以審美作為音樂教育的核心。2011年版的中國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明確提到,音樂教育應以音樂審美為核心。
一、實踐主義音樂教育哲學簡述
(一)實踐主義音樂教育哲學的理論背景
在實踐音樂教育哲學出現前,審美音樂教育哲學一直是音樂教育哲學的主流,與此同時,一些音樂理論家已經開始對審美音樂教育哲學進行批判。20世紀70到80年代,就有美國音樂教育史學家指出:在美國,越來越多的人成了音樂的鑒賞家,而不是音樂的創作者、表演者,人們參與音樂的方式越來越有限,僅僅局限于音樂的聽賞。
以審美為基礎的音樂教育課程似乎并不能為人們解決問題提供有力幫助。與此同時,音樂教育的研究又受到人類學、社會學等多種文化理論尤其是后現代思潮發展的影響,許多學者開始了對審美音樂教育哲學的反思,新的音樂教育哲學(實踐音樂教育哲學)也應運而生。實踐音樂教育哲學不僅僅對審美音樂教育哲學進行了全面的批判,同時也構建起一種全新的哲學理論體系。
(二)實踐音樂教育哲學對審美音樂教育哲學的批判
1.關于音樂的本質與音樂教育的理論基礎
審美主義音樂教育哲學認為,音樂的本質和價值是審美的,依舊把音樂看作一種聲音構成?!懊缹W”概念出現于18世紀的德國,依據美學的概念,音樂被一種無功利的美學感知態度反復忖度,審美地聆聽音樂是為了獲得一種特殊的體驗,即審美體驗。而實踐主義教育哲學認為音樂美學概念是基于四個基本的假設:一是音樂是對象或作品的集合;二是音樂作品僅僅作為審美聆聽而存在;三是音樂作品的價值總是固有的或內在的;四是如果聽眾審美地聆聽音樂作品,他們將獲得(或者經歷)一種審美體驗。
實踐音樂教育哲學認為,審美主義片面地將音樂定義為“音樂作品”,并沒有對音樂創造(作曲、編曲、表演、即興表演、指揮)給予應有的重視。審美主義強調的審美感知、審美體驗顯然沒有關注到音樂語境性的、社會文化的內涵。埃利奧特強調:“音樂不單單是作品或對象的集合。從根本上講,音樂是人做的事情?!彼J為,音樂本質上是人類的有意向性的行為,音樂是一個多樣化的人類實踐,至少具有四個維度概念:一是實施者;二是正在做的事;三是完成的事;四是創造者做事時的完整語境。
2.關于音樂教育的意義
審美主義音樂教育哲學堅持認為,音樂教育的意義建立于18、19世紀一般意義上的美學概念假設,音樂教育以音樂體驗為基礎。雷默在其2003年出版的《音樂教育的哲學》第三版中說:“音樂教育的存在,就是要培養人們從對音樂的參與中,獲得更深、更廣、更重要的意義的潛能,幫助他們從內心認知和進行深入理解?!碑斎?,其中的“參與”更多指的是通過“聆聽”獲得審美體驗。而實踐主義音樂教育哲學則在將音樂視為一個多樣化人類實踐的基礎上,從語境中的音樂制作、音樂聆聽、音樂作品等方面給出了這樣的答案:音樂教育的意義在于幫助人們做到自知自覺、自我成長與自尊。
3.關于音樂教育的方法
審美主義音樂教育哲學認為,教育的重點應放在“音樂消費上”,而不是積極的音樂創造上,其首要目的是培養每個學生都具有能夠審美地聆聽音樂的能力。審美教育課程的核心是通過聆聽音樂來獲得感知。并且,傳統審美主義容易將聆聽與表演分割開來,較少探討聆聽與表演的內在關聯。例如:雷默就提出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普通音樂課程應該以聆聽為基礎,而對于其他學生,應該有以表演為基礎的選修課程。
實踐主義音樂教育哲學的實踐本質決定了音樂教育中音樂創造的重要地位,表演、即興表演、作曲、編曲、指揮以及聆聽,都是音樂教育中的核心內容。音樂與音樂教育不能脫離具體的音樂語境、社會文化甚至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個人情感。情境性、即興性也是音樂教育課程的基本屬性。
審美主義音樂教育哲學的代表人物雷默在實踐主義音樂教育哲學代表人物埃利奧特發表了自己的實踐主義哲學理論后,曾公開撰文予以批判,而在實踐音樂教育哲學看來,審美音樂教育哲學的缺陷在于其理論體系基礎的錯位。在辯論過程中,雷默對其原有觀點進行了修正,吸取了埃利奧特的一些看法,在其2003年出版的第三版《音樂教育哲學》中提出希望構建一種融合、兼容的哲學,以期能夠彌補審美教育哲學的不足,使兩者成為一個整體。而埃利奧特則反對融合,他宣稱其新的音樂教育哲學基于兩個基本前提:“第一,音樂教育的本質取決于音樂的本質。第二,音樂教育的重要性取決于音樂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性?!倍鴮嵺`主義音樂教育哲學與審美主義音樂教育哲學對音樂本質與音樂教育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出,音樂教育哲學實踐派認為兩種哲學是不可能成為一個互相補充的整體的。
實踐音樂教育哲學強調音樂的情境性、社會性甚至政治性,因為音樂所屬的環境本身就具有這些屬性,音樂教育也應建立在此基礎之上。這與審美音樂教育哲學所強調的音樂的價值在于它作為一門藝術的本質特征具有內在的審美價值截然不同。這不僅為多元文化的音樂教育提供了全新視野,重新構建起了人與音樂的關系(即從主客體關系轉變為互為主體關系),而且結束了審美主義音樂教育哲學長期以來的統治地位,音樂教育哲學也進入了一個新時期。
(三)實踐主義音樂教育哲學的發展
在實踐主義音樂教育哲學出現后,不斷有學者對其進行反思與討論,并開始從理論研究走向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國內有限的關于近年實踐主義音樂教育哲學的中文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到,音樂教育的實踐理論在全世界眾多優秀學者的關注、討論與研究下,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力。
(四)實踐主義音樂教育哲學面對的挑戰
實踐音樂教育哲學從出現至今,不過才二十年左右的時間,在很多方面都沒有發展完善。
實踐音樂教育哲學認為音樂是一種人類實踐,但實踐音樂教育理論家們還主要是在北美范圍內討論音樂教育,并沒有用更加寬廣的視野討論世界其他地方音樂教育的歷史、現狀與未來。當然,這也是由學者們所處的社會、文化、政治環境所決定的。實踐音樂教育哲學從出現到發展都以北美為中心,對其他地方的音樂教育關注不夠。
正如從事實踐音樂教育哲學研究的學者們所說,所有理論的歸宿都應該是應用。目前,年輕的實踐音樂教育哲學還需要對音樂教育實踐進行更多研究,在理論與實踐的流動與交互中發展。另外,作為實踐的音樂教育強調其對于人的重要意義,如何能夠使學生在音樂這種人類實踐中逐漸成為一個完善的個體?音樂制作、音樂聆聽是經過怎樣的過程達到了塑造成熟人性的目的?音樂與社會到底存在著什么樣的關系?這些都是實踐音樂教育哲學需要闡釋清楚的問題。
最后,音樂教育已經不再僅僅以美學為基礎,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教育學等都拓展與深化了音樂教育哲學的理論基礎。但是,如何運用如此廣泛的學科理論對音樂教育進行更多討論是實踐音樂教育哲學長期面臨的問題。
面對以上已知的與將來需面對的未知挑戰,實踐音樂教育哲學依舊要走很長的路。下面,筆者只對實踐音樂教育哲學的應用進行探討。
二、實踐主義音樂教育哲學的應用
(一)實踐主義音樂教育哲學的課程觀
“課程”常常被人們認為是“內容”的同義詞,“教些什么?”“如何教?”常常是老師們問自己的問題。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拉爾夫·泰勒提出的泰勒課程制作過程壟斷了學者與教師的思維。泰勒主張課程制作遵循直線型的四步走:一是具體表明學習的目標;二是挑選與學習目標相關的學習活動(或手段);三是組織與目的相關的學習活動;四是發展與學習目標相關的評估手段。埃利奧特就泰勒主張的課程制作過程提出了批判:首先,該理論假設了教學目標與教學手段是分離的,即認識與行動是不同的。就像教學是“詮釋”事先包裝好的劇本,然后將產品(課程)盡可能高效地送到消費者(學生)手中。第二,傳統的課程制作將課程理解為處于教師之外、學習者之外、學習環境之外的某個東西。教師成為管理者,其主要任務是在學生接受教師對專業知識的詮釋時控制課堂表現。第三,傳統課程制作錯誤假設。所有領域的知識都能夠被降低為某種語言描述,音樂、舞蹈、美術等學科并沒有得到認真對待?!霸S多音樂教育的文本在不同樂曲和風格的概念間飛躍,這些課程否定了提高音樂素養最重要的東西:在真正音樂文化中應對重要音樂挑戰中的持續和積極的沉浸。在通過用詞語詳述所有事情而控制學生和教師熱情中……教師和學生被降為追逐孤立目標和在唱片中識別結構碎片,這是課程制作者挑選用了解釋有關審美特性的語言概念的課程。結果,教學-學習情境成為偽音樂;那就是學校音樂?!?/p>
實踐音樂課程是動態的,教師需要審視自身與教學環境。實踐論課程認為,課程問題的解決辦法不能在書面計劃與課程理論的抽象推測中找到,卻可以在熟悉特定的教學-學習環境的個體教師的專業思考與判斷中找到。只有當教師集中精力于他們自己的教學情景時,好的課程才能出現。由此可見,教師成為了課程發展的中心。音樂的教學與學習被分為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都是情境性的、相互作用的:一是實踐的定向,所有的音樂教育課程都應被理解、組織和實施為有利于啟發思考的音樂實踐;二是準備和策劃實踐;三是音樂的教與學;四是實踐的課程評估。
實踐的定向是指對學習目的、學習知識、學習者、學習進程、教師、評估、學習語境等方面的定向。而準備與策劃則是音樂教師基于之前的定向,確定應當給予學生的與其音樂素養相匹配的音樂挑戰,從而實現學生對這些音樂挑戰的自知自覺與音樂享受。音樂的教與學是音樂課程的中心,這不僅僅包含聆聽,演奏演唱(即興演奏演唱)、作曲、編曲、指揮都應該被理解為是實踐音樂的教與學中重要的教學內容。在具體的語境中,教師與學生應不斷察覺錯誤與不足并不斷修正,舊的困難不斷消失,新的困難不斷出現,這些都需要注意力、意識、記憶力,學生的能力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提高的。實踐性的音樂課程評價分為三步:第一步是描述性的;第二步是詮釋性的;第三步是評價性的。只有通過對學生音樂行為的描述、詮釋與評價,合理的課程評價體系才能夠建立。此外,實踐音樂課程特別強調多元文化的音樂課程,這也是音樂的多元化本質所決定的。
(二)學校音樂教育
人人都明白音樂教育存在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音樂課程常常得不到真正的重視。原因便是,絕大多數人認為音樂僅僅屬于那些寥寥無幾的“天才”兒童,“天賦”決定了一個人的音樂能力。此外,音樂課并沒有進入學生升學考試的考核范圍之內,對于大多數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中國家長、教師來說,與其相信音樂能夠潛移默化地對人進行人格培養,還不如選擇花費更多精力提高能看得見、抓得住的考試成績。
從學校自身來看,學校的重要功能是控制、監管。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需要遵守秩序,學校要對學生定期進行考核,行為規范和分數是學校控制與激勵制度的必然結果。大多數學生上學不是因為他們想上學,而是因為不得不去上學,這是因為學校不能依賴學生的內在興趣與心理來安排課程。當然,如果全部按照每一個學生的心理成長與內在興趣進行教學與管理將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同時會面臨具體操作上的種種復雜情況。
(三)合格學校中的合格音樂教育
很多人給教育下過定義,一種說法是,教育是一項迷戀他人成長的事業。歸根結底,所有的教育都應順應人性,幫助他人成長。成長是主動的,需要個體的內在驅動力,而非被動地在外力的作用下成長。讓學生變得主動,讓課堂變得“好玩”,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與教師的平等,這樣的學校才能稱為合格的學校,合格學校的本質可以給予音樂教育生命力,音樂教育同樣可以成為合格學校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前,音樂教育者常常被要求在音樂與人類其他行為之間劃出一條鮮明的分界線,以證明音樂的獨特,從而證明音樂教育與眾不同的價值,以此保留其在教學中的一席之地。筆者并不否認音樂的獨特,而是認為這是一種審美對象的獨特。實踐音樂教育可以讓學生在音樂課中不再成為被動的接受者,而成為真正的創造者、參與者,通過積極“沉浸”與思考,自知自覺、自我成長才可能真正實現。
總之,音樂是獨特的,音樂教育也是獨特的,因為音樂教育不但能夠使學生在對音樂的思考與實踐中通過音樂素養的提高獲得特別的音樂能力,同時也可以與其他人文學科一樣,幫助每一個孩子的成長。
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學院將奧爾夫、柯達伊、雅克-達爾克羅茲等國際重要音樂教學法引入國內音樂教育,并進行了本土化探索。雅克-達爾克羅茲音樂教學法是學生將身體感覺轉換為其他形式的音樂表現(歌唱和器樂)或其他音樂知識(視唱、即興等);柯達伊音樂教學法的教學目的是通過歌唱使每個學生都能成為具有優秀音樂素養的人;而奧爾夫則是通過音樂使學生用多種方式表達自我,并且注重團隊合作。這三種教學法各有特點,適用于不同國家地區的學生學習。但同時,這三種音樂教學法卻并不矛盾、沖突,他們最終都將音樂教育的目標定位為致力于培養具有完善人格的人,并且最大限度地挖掘每個人身上的音樂潛力。
實踐主義音樂教育哲學強調音樂教育的情境性、實踐性及即興性,教師與學生共同構成了音樂教育的語境。合格的音樂課不僅要求音樂教師深刻認識音樂教育的哲學,熟悉掌握各種優秀的音樂教學法,更需要音樂教師能夠根據學生們的具體情況做好音樂課的目標設定、音樂課的準備與計劃以及音樂的教與學。
三、結語
實踐主義音樂教育哲學將音樂視為一種有意識的、多樣化的人類實踐。這與傳統上將音樂作為審美對象的審美主義音樂教育哲學不同。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實踐性的音樂教育幫助學生實現自尊自信、自知自覺與自我成長。學校音樂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讓每一個學生都能上音樂課,而是能夠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擁有優秀的音樂教師。
參考文獻:
[1][美]貝內特·雷默著.音樂教育的哲學—推進愿景(第3版)[M].熊蕾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1.
[2][美]戴維·埃利奧特著.關注音樂實踐—新音樂教育哲學[M].齊雪,賴達富譯,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
[3][美]邁克爾·馬克著.當代音樂教育[M].管建華,喬曉冬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
[4][加]洛伊斯·喬克西.二十一世紀音樂教學(第2版)[M].許洪帥譯,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
[5][美]哈羅德·艾伯利斯著.音樂教育原理(第2版)[M].劉沛,任愷譯,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
[6]覃江梅.當代音樂教育哲學研究—審美與實踐之維[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2.
[7]李妲娜,修海林,尹愛青.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8]楊麗梅.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與匈牙利音樂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9]楊立梅,蔡覺民.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