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揚珍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12課。
二、教材分析
本課是第四單元的首篇課文,并且是精讀課文,具有引領整單元課文學習的作用。單元導讀中明確提出了本單元課文的語文要素:1. 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這是在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了解故事主要內容,復述故事”基礎上的能力提升。2. 感受神話中神奇的想象和鮮明的人物形象,為本冊第七單元“關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做了準備。
《盤古開天地》是中國的創世神話之一,講述了巨人盤古在混沌之中醒來,用神力開天辟地,繼而頂天立地,以身軀化為萬物創造世界的故事,贊揚了盤古偉大的開創精神和徹底的犧牲精神。全文共六個自然段,按照事情發展順序記敘。作者遵循事物特點展開神奇合理的想象,充分體現了神話故事的特點。
在教學中,教師既要引導學生借助連環畫插圖理清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把握主要內容,也要帶領學生深入閱讀文本,抓住關鍵語句,感受神話神奇的想象,在朗讀、想象、交流有機融合中感受盤古鮮明的人物形象。
三、學情分析
處于四年級上學期的學生,已能通過默讀課文,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因此,教學中可讓學生初讀整體感知課文,再細讀課文提取出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最后根據起因、經過和結果說說故事的主要內容,真實經歷文本信息的提煉過程,掌握本單元第一個語文要素。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過《羿射九日》,對神話有了一定感性認識。本單元以神話體裁編排了四篇課文,《盤古開天地》是第一篇,引導學生通過默讀課文,勾畫自己感到神奇的情節,邊讀邊想象,感受神奇,進一步了解神話的特點,初步認識神話體裁,掌握第二個語文要素。
四、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
五、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認識“劈”“濁”等7個生字,理解“混沌”“巍峨”“精疲力竭”等關鍵詞語的意思。
2. 過程與方法
通過圖文對照,理清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神話故事中想象的神奇、合理。
六、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通過圖文對照,厘清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2. 教學難點:感受神話故事中想象的神奇、合理,初步體會盤古偉大的開創精神和徹底的犧牲精神。
七、課前準備
1. 學生預習課文,搜集有關神話故事的資料。
2. 教師制作教學課件。
八、教學過程
(一)回顧所學,引入新課
1. 回顧舊知。
說說讀過的神話故事。
2. 揭示課題。
引出“神話”的概念。(出示課題,齊讀)
3. 檢查讀音。(小組接龍讀下列詞語)
(1)一丈(zhànɡ)? ?劈(pī)過去
重而濁(zhuó)
(2)四肢(zhī)? ? ?軀(qū)干
血(xuè)液? ? ?滋(zī)潤
4. 反饋鞏固。
(1)“濁、肢”字正音。(提醒學生讀準翹舌音)
(2)齊讀詞語。
【設計意圖】回憶以前學過的神話,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初步了解“神話”的概念。緊接著小組接龍檢查字音,根據學生反饋及時正音,為閱讀全文掃清障礙。
(二)圖文對照,理清課文主要內容
1. 找一找相對應的段落。
(1)出示課文5幅插圖,請學生默讀課文,找出對應的自然段。
(2)學生交流后匯報。
第一幅圖:第1自然段;第二幅圖:第2自然段;第三幅圖:第3、4自然段;第四幅圖:第5、6自然段。
小結:圖文對照,能幫助我們更快了解文章內容。
2. 給故事起小標題概括各部分內容。
(1)結合圖片和對應段落,劃出每段的關鍵詞句,試用四字詞語概括每幅圖的內容。
(2)學生交流。引導學生抓住主要事件起小標題。
第一幅圖:混沌沉睡;第二幅圖:劈開天地;第三幅圖:頂天立地;第四幅圖:化身萬物。
3. 厘清故事主要內容。
(1)課文是按照事情發展順序寫的,請分別找出盤古開天地的起因、經過、結果。
(2)根據學生回答,師生整理如下:①起因:混沌沉睡(第1自然段);②經過:劈開天地、頂天立地、化身萬物(第2-5自然段);③結果:創造世界(第6自然段)。
(3)按照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說一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預設:天地還沒有分開時,盤古在混沌中沉睡。醒來后,盤古拿起斧頭向黑暗劈去,使天地分開,然后頭頂天,腳踏地,直到天地形成,累得倒下。最后盤古的身體化成了美麗的世界。
【設計意圖】用圖文對照的方法幫助學生快速整體把握課文主要內容。之后,指導學生從原文找出關鍵句,抓住主要事件概括出四字詞語式的小標題,加深對文章內容的了解。最后,幫學生理清文章寫作順序,用復述的方法充分把握課文主要內容。
(三)感受“神奇”
1. 起因神奇。
(1)生齊讀第一自然段,畫出讓自己覺得神奇的句子。
(2)圍繞“混沌、大雞蛋”進行交流,感受天地未分開之前的神奇狀態。
(3)小結:抓住關鍵詞感受神奇的想象。
2. 過程神奇。
(1)生自由朗讀第2—4自然段,畫出自己覺得神奇的句子。
(2)小組交流后匯報,師生共同整理。
3. 重點研讀“天地分開”的神奇。
(1)出示原文。
輕而清的東西,緩緩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降,變成了地。
(2)學生朗讀,說說這句話哪里神奇,為什么?找出四對反義詞、一對近義詞并結合生活經驗思考。
(3)學生匯報:
預設:“天—地”“上升—下降”是兩對反義詞。天地形成時天在上升,地在下降,就像一部神奇的科幻大片正在上演。
(4)小結:四組反義詞、一組近義詞把天地分開的變化寫清楚了,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節奏感。
(5)男女合作朗讀,感受天地分開的神奇。
【設計意圖】用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充分發揮學生學習自主性。首先,第1自然段簡短易讀,學生圈畫容易找出神奇之處關鍵詞,教師適當點撥,引導學生掌握方法。其次,學生自主圈畫第2—4自然段,并小組交流討論,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體驗。最后,師生共同合作研讀“天地分開”的神奇,深入分析神話的“神奇”。層層遞進,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掌握抓關鍵詞理解文章的方法。
(四)化身萬物,體會“合理”
出示問題:盡管故事中充滿了神奇的想象,但這些想象都是有理有據的。觀察下面兩組事物,你認為盤古身體所化萬物,對應哪種想象更合理?為什么?
1. 請學生找出盤古身體變化對應的事物并連線,個人匯報并說明理由。
預設:盤古的聲音一定是非常洪亮的,所以,作者就把盤古發出的聲音想象成了隆隆的雷聲。
2. 師生合作朗讀,感受想象的合理性。
3. 圍繞整段內容,跟進聯想,進一步感受想象的合理。說一說,盤古的身體還會變成什么?
預設:盤古的筋脈變成了條條道路,給出行的人們帶來便利。
4. 朗讀指導。有感情地朗讀第五自然段,感受神話中神奇的變化、合理的想象。
【設計意圖】神話是現實的藝術加工,想象是有依據和合理性的。通過羅列原文盤古化身的事物,引導學生聚焦于盤古的身體與變化的事物之間的聯系。打亂順序,請學生思考正確的答案并說明理由,厘清兩者之間的聯系。最后通過聯想與朗讀,遷移運用寫作時要注意想象的合理性。
(五)課堂總結與延伸
1. 提問: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2. 學生談收獲。
預設:這節課,我們通過圖文對照的方式,梳理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把握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3. 教師評價。經過投入地學習,同學們對神話有了初步的了解。下節課,我們將更深入品讀文章,感受盤古這一偉大人物形象。
4. 布置任務,鞏固所學。課后,從《中國神話傳說》和《世界經典神話與傳說故事》搜集神話故事,閱讀后嘗試把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其中的神奇簡要地講給同學聽。
【設計意圖】學生總結,便于教師總體把握學情,在下節課進行針對性教學。之后,教師承上啟下,預告下節課主要學習內容,引起學生注意,再布置任務及時鞏固、遷移所學知識。
九、板書設計
12 盤古開天地
起因(1) ? 宇宙混沌
經過(2~5)劈開天地想象神奇
頂天立地想象合理
身化萬物
結果(6) 創造世界
【設計意圖】簡潔的板書厘清文章寫作順序,突出神話故事主要特點,幫助學生厘清課文內在聯系,深層次把握課文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