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語文教學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一環,而語文的學習是需要結構化訓練的。在這個不斷發展的時代,語文學習也需要與時俱進,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因此,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內容進行結構化訓練已成為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文章探討了小學語文教學中內容結構化訓練的措施,希望能夠為小學語文教師提供一些實用的指導。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結構化訓練
作者簡介:王亞莉(1979—),女,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大橋中心小學。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教學也在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在語文教學中,結構化訓練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它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的教學質量[1]。本文將從介紹小學語文教學中內容結構化訓練的主要內容、必要性、具體方法以及策略展開論述。
一、小學語文結構化的主要內容
小學語文結構化是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將學科知識點進行歸納整合,建立知識框架,并通過系統化、模塊化的訓練,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語文基本技能,提高語文綜合素養。小學語文結構化的主要內容包括五個方面。
(一)語言基礎模塊
語言基礎模塊包括字形、音韻、詞語、句子等基本語言單位的認識和掌握,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基礎環節[2]。在這個模塊中,學生需要學習漢字的筆畫和結構,掌握音韻規律,學會拼音,掌握常用詞匯和詞義,學習語法和句子構成等基礎知識。
(二)閱讀理解模塊
閱讀理解模塊是小學語文教學中較為重要的模塊,它包括閱讀能力、理解能力、表達能力等多個方面。學生需要通過閱讀不同類型的文章,提高理解和表達能力,掌握分析、推理、概括等基本閱讀技巧,從而在閱讀中獲取信息、增長知識。
(三)寫作能力模塊
寫作能力模塊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它包括寫字、寫作和口頭表達等方面。學生需要掌握基本的寫字技巧,學習常用的寫作形式,例如日記、作文等,同時還需要在口頭表達方面進行訓練,以提高表達能力和語言流暢度。
(四)文化素養模塊
文化素養模塊包括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中各個方面的知識,例如文學、歷史、地理、藝術等方面的知識。通過學習這些知識,學生可以拓寬自己的視野,增加知識儲備,提高文化素養。
(五)思維能力模塊
思維能力模塊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它包括推理、分析、判斷等方面的能力[3]。學生通過相關的教學訓練,能夠提升自身的思維能力,培養創造力和創新精神。
二、小學語文教學應用結構化訓練的必要性
(一)語文教學的任務與目標需要結構化訓練
小學語文教學的任務和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使其能夠流利地進行語言交流,具備閱讀和寫作的能力[4]。然而,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許多問題,如學生學習興趣不高、課堂效率低下等。而結構化訓練可以幫助學生建立知識框架,有助于學生對語言知識的整合和運用。因此,結構化訓練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可和應用。例如,在詞匯教學方面,傳統教學模式往往只要求學生單純地背誦詞語,缺乏系統性和層次性,而結構化訓練可以幫助學生將詞語進行分類、歸納,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詞語。因此,小學語文教學需要應用結構化訓練,以更好地實現語文教學的任務和目標。
(二)語文學習的特點和規律需要結構化訓練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包含語言、文學和思維等多個方面的內容,而通過結構化訓練來有機地整合這些內容,可以使語文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5]。首先,語文學習需要長期積累。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往往以課文教學為主,重點強調學生對語文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忽略了學生對語文知識的長期積累和運用。而結構化訓練則可以通過系統化的教學,幫助學生將語文知識點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知識體系,使得學生可以更好地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其次,語文學習需要注重思維訓練。思維訓練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而結構化訓練可以幫助學生形成邏輯思維、養成思維習慣,同時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力。最后,語文學習需要靈活運用。語文學習是一項實踐性的任務,需要學生能夠在實際中自如地運用語言。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往往只強調學生對語言知識點的掌握,不注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而結構化訓練可以通過模擬實際情境,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使得學生可以在實際生活中自如地應用所學的語言知識[6]。
(三)結構化訓練和語文教學改革的目標相符
首先,隨著社會的發展,語文教學的需求和目標也在發生變化。傳統的語文教學主要強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分析,忽略了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而現代社會對語文教學的要求更多地側重于語言運用的實踐性,強調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因此,將結構化訓練引入語文教學中,可以更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滿足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其次,現代教育理念強調以生為本,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因此,語文教學需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主體性和實踐性,幫助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思考來加深對語言的理解,這就要求語文教學要采用更加靈活、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而結構化訓練正是一種能夠滿足這種需求的教學手段[7]。最后,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習慣也在發生變化,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結構化訓練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自主學習和思考,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三、小學語文教學結構化訓練的具體方法
(一)掌握小學語文教學的特點
掌握小學語文教學的特點是進行結構化訓練的前提條件。首先,小學語文教學要注重啟發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促進其養成自主思考的習慣,培養其語文素養。為此,教師需要在教學中注重啟發性,引導學生通過思考和感知來探究語文的規律和特點。其次,小學語文教學需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對語文的興趣,提升學生的情感體悟能力和情感表達能力。再次,小學語文教學需要注重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鼓勵學生通過寫作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最后,小學語文教學需要注重綜合性,將語文與其他學科緊密結合起來,開展跨學科教學,使學生能夠綜合運用所學的語文知識和技能,提高綜合素養。
(二)突出重點,有效取舍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突出重點、有效取舍是實施結構化訓練的重要方法。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需要確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并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取舍。首先,教師需要分析教材,確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通過分析教材,教師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教材的知識結構和重難點,這有助于教師確定教學的目標和方向。其次,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知識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取舍[8]。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可以簡化難度較大的知識點,讓學生先掌握基本的知識點再逐步深入;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則可以適當增加一些拓展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其語文能力。此外,教師還需要突出教學的重點。例如,在教學作文時,教師可以通過精選一些經典或優秀的范文,讓學生了解作文的核心內容和寫作技巧,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三)重視思維導圖的應用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來促進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結構化理解和記憶。思維導圖是一種視覺化的思維工具,能夠將語文知識分門別類地呈現出來。具體而言,教師可以按照一定的步驟來引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1.明確思維導圖的主題或中心概念,如“詞語的分類”“古詩文的鑒賞”等;2.列出相關的分支概念或分支主題,如“名詞”“動詞”“形容詞”或“詩歌韻律”“古文結構”等;3.在每個分支下進一步列出相關的子概念或子主題,如“專有名詞”“可數名詞”“不可數名詞”或“詩歌的格律”“古文的段落結構”等;4.將主題、分支和子概念連接起來,形成一張完整的思維導圖。通過繪制思維導圖,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記憶語文知識,形成歸納整理能力和圖形思維能力,促進思維發展。
四、小學語文教學結構化訓練的相關策略
(一)為學生搭建合理的發展平臺
為學生搭建合理的發展平臺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和興趣愛好等進行科學、合理的教學規劃,以幫助學生全面、系統地發展語文能力。首先,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如課外讀物、多媒體教具等,讓學生能夠在不同的語境中接觸、掌握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提高語文素養。其次,教師需要為學生營造積極的語言環境,鼓勵學生在課堂和課外進行語言實踐,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感。同時,教師還要開展多樣的語文活動,如朗誦比賽、寫作比賽等,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語文的魅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最后,教師還需要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支持,如個性化的學習計劃、學習指導、評估反饋等,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語文知識和技能,實現個性化發展。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認知能力和學習情況,合理地選取閱讀素材,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也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
(二)按照學習方向整合教材內容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按照學習方向整合教材內容是一種有效的結構化訓練策略,它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語文知識,提高語文素養。首先,教師需要確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習方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年級和學科特點,以及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能力水平來確定學生的學習方向。例如,小學一年級應主要學習字母和拼音;二年級學習漢字和詞語的基本拼寫和組合方式;三年級學習詞語、語句的基本結構和用法;四年級和五年級則可以進一步學習作文和閱讀等內容。在確定了學生的學習方向之后,教師需要整合教材內容,將不同的單元和知識點有機地組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學習體系。例如,在教學拼音時,教師可以結合漢字和詞語的拼寫規則;在教學詞語時,可以結合語法和修辭的基本知識;在教學作文時,可以結合閱讀和寫作的技巧等。
在整合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教師需要制訂具體的教學計劃,以確定每個單元的教學目標、內容和方法。例如,在教學漢字和詞語時,可以采用拼音、聯想和歌謠等多種方式進行教學;在教學語法和修辭時,可以通過講解、練習和分析等方式進行教學;在教學閱讀和作文時,可以結合實際情境進行教學,提升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為了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與語文能力,教師可以開展綜合性的學習活動。例如,開展課外閱讀比賽、寫作比賽、朗讀比賽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語文興趣和自信心;結合其他學科,開展跨學科綜合實踐活動,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
(三)注重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培養
語文學習不僅僅是語文知識的學習和積累,更是語文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因此,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例如,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實際情境寫作,并對學生的寫作進行指導和點評,以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在口語表達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各種情境對話,讓學生在模擬情境中進行口語表達,從而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各種實際生活中的材料,如新聞報道、廣告、公告等,讓學生了解真實的語言運用方式和技巧,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這些實際情境下的訓練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將語文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從而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結語
總的來說,小學語文教學應用結構化訓練能夠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在小學語文結構化教學中,教師通過整合教材內容,制訂教學計劃,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等,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語文知識,提高語文素養。因此,在今后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更加注重結構化訓練的實施,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參考文獻】
[1]王勝偉.小學語文教學中內容結構化訓練的研究[J].學周刊,2020(30):69-70.
[2]董力維.小學語文教學中內容結構化訓練研究[J].科普童話·新課堂(下),2020(11):20.
[3]于利軍.小學語文教學中內容結構化訓練的研究[J].速讀(下旬),2020(10):244.
[4]周盼.小學語文寫作教學分段訓練模式初探[J].文淵(中學版),2020(7):258-259.
[5]謝麗仁.小學語文閱讀中朗讀訓練優化策略[J].動漫先鋒,2022(7):121-122.
[6]王明巖.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J].課外語文(上),2016(12):47.
[7]韋帥玲.淺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教學模式[J].讀與寫,2020,17(17):100.
[8]賴月梅.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優化[J].課堂內外·教師版(初等教育),2020(10):42.